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榛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榛子一、形态特征榛子(CorylusheterophyllaFisch.exBess.),又名平榛、毛榛,属桦木科榛属丛生灌木,高1.5~2.0m,树皮灰褐色,有光泽,一年生枝褐色,密生绒毛。叶扁圆形或长圆形,有突出的叶尖,叶缘锯齿不规则,叶柄长1~...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探讨了用体外受精胚胎作供体、体外成熟卵母细胞作受体进行核移植的可能性,比较了两种不同核移植方法的效果。本研究结果在我国首次获得牛核移植的成功。从屠宰场回收的黄牛卵巢中抽取未成熟的卵母细胞,采用以前报道的方法(Shietal,Then-oyenoloy,1991,35;271)进行体外成熟(IVM)和体外受精(IVF),获得IVM如母细胞和IVF胚胎。体外受精用精液为奶牛精液。在IVM23~24h$母细胞去核后用作受体卵,体外发育到8~32细胞期的IVF胚胎用作核供体.去核后的卵母细胞分两组:!.在W26h(或30h)用80V/mm40μs电激活两次,然后注入供体胚胎卵裂球,IVM32h(或36h)进行电融合;Ⅱ.注卵裂球前不激活,在IVM31h进行电融合。两组融合条件相同(80V/mm40μs×2,间隔1s),融合液为0.3M甘露醇+0.05mMCaCl2+0.1mMMgSO4+10mM组氨酸。融合印在颗粒细胞单层培养滴内共培养,体外培养24h后观察卵裂结果。经体外培养5~8d后发育到桑椹和囊胚的核移植胚胎移植到同期发情的受体奶牛子直角内。2个月后直检妊娠情况。本研究结果如下:Ⅰ组操作后存活率(90.  相似文献   

3.
紫苜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苜蓿紫苜蓿(MedicagosativaL.),又名紫花苜蓿、苜蓿或稿蓿,在我国为栽培植物,广泛分布于西北和华北各省区。一、形态特征与生物生态学特性紫苜蓿为多年生宿根性豆科草本。主根粗大,可深入土层2m以上;侧支根发达,大量分布于0~30cm土层中...  相似文献   

4.
环境因子变化对水稻氮素吸收及接种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联合固氮菌在不同土壤环境中受水、肥、气、热等土壤因素的影响较大,其适宜参数是:(1)浅水或湿润灌溉稻田水层在5 ̄16cm左右;(2)氮素总施肥量在7 ̄9kg/mu为宜,≥11kg/mu增效显著性极低;(3)稻田氧化还原电位在150mV ̄200mV既有利于菌又有利于水稻的生长;(4)稻田水层昼夜温差在2.4℃左右。试验研究表明,必须选育出新的更加耐氨(即土壤碱解氮在168ppm以上)的水稻联合工程固  相似文献   

5.
扁核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扁核木扁核木,学名蕤核(PrinsepiaunifloraBatal.),别名马茹、茹茹,是蔷薇科扁核木属多年生落叶小灌木,自然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和内蒙古,常见于向阳山坡或山下稀疏灌丛中。扁核木不仅抗旱、抗寒、耐瘠薄,适应性强,而且生物产量高,经...  相似文献   

6.
丛枝菌根真菌对玉米生长生态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6~1998年试验研究了大田不施肥条件下3种泡囊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即Glomus mosseae(G.m)、Glomus versifome(G.v)、Sclerocysis sinousa(S.s)对玉米生长的生态效应。结构表明,AMF处理的玉米根系活力为对照的2.32~3.05倍,玉米N素吸收比对照增加24.14%~56.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了关于月可能蒸散量ETi(mm)动力学模型的改进形式:ETi=22di(1.6+Ui^1/2)woi(1-hi)/Pi^1/2(273.2+ti)^1/4式中,i是月份的编号,Pi是月平均气压(mb),ti是月平均气温(℃)、di是月的天数,Ui是在10-12m高度处观测的月平均风速(m/s),woi是在温度为ti时的饱和水汽压(mmHg),而hi是月平均相对湿度。月干燥度ki=ETi/r  相似文献   

8.
辐照埃及棉选育陆地棉性状的长绒棉突变体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1985年用60Coγ射线279Gy辐照埃及棉“Ashrnouni”,于1991年选出了4个表现陆地棉性状、绒长达33~35mm以上的长绒棉突变体。如突变体90197-1。绒长35mm,生育期135天,株高91.9cm左右,株型紧凑,结铃性强(43.4个/株).衣分40%左右,其纤维品质:2.5%跨越长度为34.9~35.6mm,整齐度48.5%~50.2%,断裂比强度19.2~20.4g/特克斯,麦克隆值3.9~4.0。这些突变体有待进一步过育和产量鉴定。经初步分析,诱变后代的染色体仍为四倍体,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酶谱与亲本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华中五味子     
华中五味子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sphenantheraRehd.etwils。)是木兰科五味子属落叶木质藤本,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作用及很高的药用经济开发价值。在山西、陕西、甘肃、华中及西南各省区均有分布,常生长于海拔800~2100m的阴...  相似文献   

10.
林农复合生态系统中油菜光能利用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3年4月20日~5月23日对长江中下游安庆市郊南埂林场株行距3m×10m人工林内间作油菜的总辐射、反射辐射及透射辐射进行了观测研究。指出,5年生杨树-油菜复合生态系统中,树行1m内间作油菜上方总辐射强度大于油菜光饱和点的时间平均仅为5.3h;在林农复合生态系统中太阳总辐射强度最小的测点其油菜吸收辐射率也最低,在10%以下;太阳总辐射值较高的各测点处吸收率可达到30%~60%,在中午间作油菜吸收率S(%)与总辐射强度Q(J/(m2·s))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S=78.6×e-479.6Q。最后提出了相应的间作措施  相似文献   

11.
针对传统农业的局限性,探讨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转变为以信息网络为中心的精准农业的生产模式,阐述了ZigBee技术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对系统的硬件进行了设计,并给出了软件流程。运用该系统可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农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2.
土壤对养分离子吸附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谭勇  张炎  李磐  文启凯 《土壤通报》2006,37(3):465-469
针对土壤本身对养分离子具有吸附固定特性降低了养分的有效性,运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通过吸附试验研究新疆两种土壤对养分离子的吸附固定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棕漠土对P、Zn、Cu的吸附固定能力比潮土强,两种土壤对K、B和Mn吸附固定差异不显著,棕漠土的养分限制因子是N>P>Mn>B,潮土的养分限制因子是N>Mn>P>K,因此施肥时考虑到土壤对养分离子的吸附固定能力确定合理的施肥量。  相似文献   

13.
研究流域径流演变情势及其对生态治理的响应,可为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和水生态治理提供重要指导。该文依据北洛河上游1964—2014年逐日平均流量和年降水量资料,采用双累积曲线法、双滑动平均法(MASH)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对径流过程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采用水文指标变化范围法(IHA-RVA)对5组30个径流指标及其改变度进行了评估,对径流演变成因做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年径流呈现减少趋势,且以1979年和2002年为界可划分为基准期、水土保持治理期和生态恢复影响期;汛期流量下降较非汛期明显,减少幅度为35.6%;生态治理影响下径流指标整体水文改变度为74.35%,属于高度改变;5组30个径流指标中发生高度改变的指标占比增加,其中年极端流量组变化度最大,为94.77%。人类活动使得流域河川径流显著减少且波动性减弱,而水土保持、退耕还林(草)措施是核心驱动力。  相似文献   

14.
基于InVEST模型评估土地整治对生境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土地整治通过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方式再组织和再优化影响生境斑块之间物质流、能量流的循环过程,从而改变区域生境质量和分布格局。该文以大安市土地整治重大项目为例,采用InVEST模型分析了土地整治对生境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1)土地整治前(2008年)、整治中(2011年)、整治后(2014年),耕地、草地和盐碱地均为项目区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2)土地整治后,大量的盐碱地和草地转变为耕地,耕地面积由整治前的14.43%上升到71.19%;3)土地整治中,项目区的生境质量得分由整治前的0.194下降到0.189,整治后又上升到0.214;4)土地整治工程改善了项目区的生境质量,但整治完成后生境质量改善效果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在整治完成3~4 a时,生境质量仅比整治前提高了0.06左右,整治完成4 a之后,生境质量开始逐渐好转。研究结果可为土地整治工作中的生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陆面水文过程模拟是解决全球环境恶化与气候异常的最好方法,是当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对陆面过程的涵义、模式的发展、陆面过程中水文参数的描述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在陆面水文过程研究中存在的尺度匹配误差、数据共享矛盾、参数不确定性等不足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黄土沟壑丘陵区退耕对土壤侵蚀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在黄土沟壑丘陵区退耕政策的实施,退耕必将对该地区的水土流失特征产生重大影响。对退耕的水土保持效益进行模拟研究,可为退耕政策的合理实施提供理论依据。选定位于黄土沟壑丘陵区的安塞研究区,在RS和GIS支持下,采用USLE,模拟研究了不同退耕方案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在2001年土地利用的遥感解译图和GIS计算分析基础上设计了8种不同的退耕方案,模拟结果显示,各种退耕方案对土壤侵蚀的减少主要发生在强度及强度以上侵蚀区,退耕后研究区已没有发生剧烈侵蚀的区域,强度和极强度侵蚀明显减少;土壤侵蚀量的减少主要发生在≥25°退耕和≥15°退耕,≥25°退耕还草和还林分别使土壤侵蚀总量减少了19.9%和23.2%,≥15°退耕还草和还林分别使土壤侵蚀总量减少了36.6%和42.6%。≥8°退耕方案和全部退耕方案与≥15°退耕方案相比,水保效益并没有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7.
农膜污染的防治对策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3  
论述了我国残膜污染的原因、现状及残膜给环境和农业带来的危害 ,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不同基因型大豆氮效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不同基因型大豆新大豆1号和黑农40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施氮对新大豆1号的增产作用不明显,但对黑农40有较好的增产作用;花期黑农40和新大豆1号上、中、下层叶片氮含量都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黑农40叶片氮含量与施氮量的相关系数都达到极显著相关,但新大豆1号没有达到显著水平;施氮对新大豆1号的生物固氮抑制程度高于黑农40,使新大豆1号生物固氮降低36. 3% ~85. 2%。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人工造林对于土壤养分的影响,为合理造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1983与2013年的土壤养分数据作为基础,运用层次分析法与物元模型对1983和2013年内的土壤数据进行养分分级,并进一步描述了各土壤养分变化特征。[结果]5种类型土壤的有机质与全氮在造林30a后呈上升趋势;磷与钾呈逐渐减少趋势。造林后,土壤养分等级普遍呈增加趋势。[结论]造林使土壤有机质增加,合理的人工林结构有助于维持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20.
小麦是黄土高原陕西区坡耕地上的主要农作物,为了研究小麦根系整个生长期内在坡耕地上随土层和坡度的分布规律,以陕西杨凌农耕地种植的小麦根系为研究对象,在小麦5个生长期,采用挖土块法调查研究了5个坡度的坡耕地上0—20 cm层内冬小麦根系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小麦根系各生长期的根重密度、根长密度、根径与坡耕地土层深度和坡度变化都有一定的关系。(2)小麦的根重密度在0—5 cm层最大,随土层深度减小。根重密度随生长期逐渐增大,成熟期达到最大值。当坡度为10°时,生物量最大。(3)根长密度在0—5 cm的最大,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拔节期达到最大值,随后逐渐减小。根长密度随坡度增加而增加,当坡度为15°时达到最大值。(4)小麦平均根径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少,拔节期达到最大值,随生长期逐渐减小。当坡度为10°时,根系平均直径达到最大值。(5)SPSS处理结果显示根重密度、根长密度、根径与土层深度有线性相关的关系。各根系指标与坡度和生长期也有线性回归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