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晋西地区侵蚀强度区域分异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黄土丘陵区土壤侵蚀强度的空间、时间变化 ,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区域差异的综合反映。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影响侵蚀的地表组成物质、植被覆盖度、地形地貌及降雨等。人为因素主要是指人类活动影响侵蚀加速和水土保持治理程度。在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的基础上 ,分析了各因素对土壤侵蚀强度区域分异影响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主要水蚀区土壤侵蚀过程与调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中国主要水蚀区土壤侵蚀过程与调控研究"针对国家对土壤侵蚀防治对策基础理论的迫切需求和国际学科前沿重大问题,选择东北黑土漫岗丘陵区、西北黄土高原区、南方红壤丘陵区和西南紫色土山丘区等4个主要水力侵蚀区,从侵蚀过程、侵蚀模型和侵蚀调控3个层面进行了系统研究。揭示了不同方式和不同尺度下土壤侵蚀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空间格局、影响因子和作用机制;构建了中国多尺度水蚀预报模型;提出了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的环境效应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综合集成了适应自然生态过程和人类活动的水土流失调控范式。该项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土保持科学,为国家制定水土保持战略和规划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黄土高原现代侵蚀加剧的根本原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黄土高原的黄土侵蚀历史悠久,自沉积时起就存在着侵蚀。黄土侵蚀主要是流水作用造成的,现代侵蚀是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加剧的时期。气候变化、土体岩性对黄土侵蚀具有重要作用,但导致黄土侵蚀加速的根本原因是人为作用造成的天然植被的破坏,次要原因是地形起伏加大和新构造运动的不断上升。据此认为,黄土高原的治理是完全可能的,而且通过人类的积极作用,有可能使黄土侵蚀速度小于自然侵蚀速度。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土壤侵蚀起因和加速侵蚀的发生、发展分析,认为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是引起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人为的合理活动可以防止土壤侵蚀,而防止土壤侵蚀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则是水土保持。因此,只要正确认识水土保持工作,重视和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就能够步调一致地把土壤侵蚀的防治工作搞好。  相似文献   

5.
土壤侵蚀就是土壤及其母质在外营力的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土体发生侵蚀的三个条件是土体本身、坡度和外力。随着人类的出现,正常侵蚀的自然过程受到人为活动的干扰,使其转化为加速侵蚀状态。气候、地形、土壤和植被等因素是产生土壤侵蚀的基础和潜在因素,而人为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是造成土壤加速侵蚀的主导因素。防止土壤侵蚀,主要应从改变地形条件、改良土壤性状、改善植被状况等方面入手,通过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土地,因害设防地综合配置防治措施,以建立完整的土壤侵蚀控制体系。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崩岗侵蚀成因及治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28  
根据调查 ,福建省共有 38个县存在不同程度的崩岗侵蚀 ,总面积为 2 6 30 .6 9hm2 ,个数为 6 714个 ,崩岗密度为 0 .0 5 5个 /km2 。全省崩岗面积虽小 ,但由于相对集中 ,土壤侵蚀量大 ,危害严重。探讨了福建省崩岗侵蚀的现状、类型、分布特征、成因、危害、活动情况及治理现状。认为岩性、坡度、海拔高度、植被、人为活动等与崩岗的形成和发展均密切相关。提出了崩岗治理的基本思路和典型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2000—2020年阴山北麓地区土壤侵蚀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为该区土壤侵蚀治理与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指导。[方法] 基于降水、土地利用、土壤和遥感影像等数据,采用GIS技术和RUSLE模型开展研究。[结果] ①2000—2020年阴山北麓地区土壤侵蚀强度主要以微度侵蚀和轻度侵蚀为主,高等级侵蚀面积不断增加,阴山北麓地区土壤侵蚀状况十分严峻; ②阴山北麓地区土壤侵蚀严重区主要分布在阴山山脉沿线和内蒙古多伦县大部分地区; ③土地利用类型是阴山北麓地区土壤侵蚀主要影响因子,各因子解释力大小依次为: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降雨>坡度。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植被覆盖度小于0.3,坡度在15°~20°和降雨量在365~413 mm之间的地区为高风险侵蚀区域。[结论] 阴山北麓地区土壤侵蚀程度整体偏高。植被覆盖度低的耕地和草地应为阴山北麓地区土壤侵蚀治理重点区域,应采取植树造林种草,扩大林草覆盖面,改善植被覆盖率,降低地表径流速率,提高下渗能力,来控制土壤侵蚀发生。  相似文献   

8.
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强烈水土流失导致的黑土厚度下降及土壤质量退化,直接威胁国家粮食安全。系统分析黑土区土壤侵蚀研究成果,对阻控黑土退化、维持土地生产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论述了黑土区土壤侵蚀环境与侵蚀环境效应、土壤侵蚀过程与机理、土壤侵蚀时空变化和未来研究展望。多营力复合、缓坡长坡是黑土区独特的侵蚀环境,黑土厚度下降与坡耕地土壤质量退化是该区最典型的侵蚀环境效应。细沟间、细沟、浅沟、切沟及冻融侵蚀发育的动力机制与主控因素差异明显,输沙耗能驱动的泥沙输移对土壤分离的反馈效应是侵蚀强度沿坡长呈强弱交替的根本原因,浅沟和切沟主要发育在坡耕地,侵蚀强度受耕作方式等人类活动的显著影响。冻融侵蚀强度显著小于水力侵蚀,但可通过降低土壤抗蚀性能和促进坡面径流及壤中流发育影响水力侵蚀。土壤侵蚀类型与强度在小流域尺度上沿坡面呈明显的垂直分带特征,在区域尺度上呈南北与东西递变的纬度和经度地带性。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导致黑土区水力侵蚀加强、冻融侵蚀减弱。未来亟需加强黑土厚度及土地生产力对侵蚀响应机理、复合侵蚀动力过程与耦合机制、典型侵蚀类型时空变化与主控因素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岷江上游地区土壤侵蚀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掌握岷江上游地区土壤侵蚀动态变化规律和驱动力,以修正的土壤侵蚀模型(RUSLE)为基础,实现该地区2000—2018年侵蚀定量评价,按照国家水力侵蚀分级标准将其分为6个等级,以斜率变化模型完成其动态变化规律的分析,借助地理探测器实现其变化驱动力的探索。结果表明:微度和轻度侵蚀占据全域总面积的70%以上;近20 a内,全域土壤侵蚀整体得到了有效遏制,整体发展态势相对良好;植被覆盖度、降水和高程是驱动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格局形成和改变的主要因素,特别是植被度的驱动作用最明显;各因子间产生交互关系时,其协同作用均比单因子产生的驱动作用更明显。岷江上游地区土壤侵蚀强度分布格局差异显著,侵蚀总体得到有效遏制,植被覆盖是驱动该地区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白浆土春季解冻期降雨侵蚀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球上中纬度大部分地区都经受季节性冻融过程,而春季解冻期是土壤季节性冻融过程发生强烈的时期,一般极易发生侵蚀作用。有研究表明,土壤侵蚀在春季解冻期最严重[1],在温带地区土壤流失量的50%以上都发生在冻土层解冻时期[2],在美国俄勒冈东北部地区土壤流失中有86%侵蚀是由于融雪径流和冻融作用造成的[3],在美国南部库贝克观察的2a时间里春季土壤流失占每年土壤流失总量的90%[4],在美国和加拿大部分地区50%以上的土壤侵蚀发生在晚冬和初春季节[5],在我国东北漫岗黑土区春季融雪及强降水易造成强烈的浅沟侵蚀[6]。可见,春季解冻期是部分地区土壤侵蚀发生的主要阶段,而表层土壤含水率高和未完全解冻层的  相似文献   

11.
LATERITIC DEEP WEATHERING OF GRANITE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Chemical and mineralogical analyses of two representative laterite profiles developed from granite in south-western Australia have shown that several depth zones defined by particular mineral suites and geochemistry may be recognized. These zones are not simply related to the conventional morphological pallid, mottled, and ferruginous zones. Changes in geochemistry in both profiles can be related to the stability of the major mineral species and to the common isomorphous substitutions occurring in them. Ca, Na, and Mg, which are mainly present in plagioclase feldspars and ferromagnesian minerals, are removed during the earliest stage of alteration of the parent granite. K, Mn, Zn, and residual Ca, Na, Mg, and Sr decrease as microcline and micas alter to kaolin. Al and Fe are most abundant in the surface zones which contain secondary sesquioxide minerals.  相似文献   

12.
13.
风化花岗岩土壤侵蚀规律和预测方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降雨是造成我国东南部土壤侵蚀的主导因子,风化花岗岩又是南方土壤侵蚀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在风化花岗岩侵蚀区的塘背小流域。选择了两个自然坡面径流小区,对观测的降雨量、降雨强度和土壤侵蚀量等三个因子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找出了月土壤侵蚀量在一年内呈双峰曲线的分布规律,建立了降雨量、降雨强度和土壤侵蚀量三因子幂函数的预测预报方程,为同类地区的水利、水土保持工程设计,农田基本建设以及治理和利用花岗岩侵蚀土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南方花岗岩区不同侵蚀土壤治理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花岗岩红色风化壳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山地丘陵区.其中的红色粘土层质地粘重且被铁铝氧化物胶结,与其下部的砂土碎屑层相比具有很强的抗蚀能力,对该区侵蚀的发展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保留红色粘土层和砂石碎屑层裸露两种类型的侵蚀土壤在治理过程中保持措施的选择、植被和土壤肥力的恢复与土壤发育特点进行对比,说明了花岗岩区的侵蚀土壤在保留红土层时,土壤退化的程度轻,治理较容易,植被和土壤生产力的恢复较快;一旦红土层被侵蚀贻尽,侵蚀的速度加快,治理过程中植被和土壤生产力的恢复也慢.  相似文献   

15.
Thirty-eight termite mounds (about 1.6 m high and 7.6 m basal diameter) and the same number of adjacent soils were sampled in three rainfall zones: low (below 700 mm annual rainfall), medium (700 to 1000 mm annual rainfall), and high (above 1000 mm annual rainfall). Higher amounts of clay, silt, and fine sand, and lower amounts of coarse sand occurred in termite mounds than in adjacent soils of all rainfall zones. Extractable cations (Ca, Mg, and K), calcium carbonate, pH,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and organic carbon were also higher in termite mounds than adjacent soils of all rainfall zones. Wide differences in extractable calcium between termite mounds and adjacent soils of low and medium rainfall zones indicated weak leaching of termite mounds; narrow differences in the high rainfall zone indicated strong leaching of the mounds. The ‘umbrella effect’ of termite mounds in shedding rainfall and retarding leaching is clearly displayed in the medium rainfall zone where high concentrations of extractable calcium in termite mounds and low concentrations in adjacent soils indicate weak and strong leaching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