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武夷山不同常绿阔叶林发育阶段林隙样地更新层物种多样性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林隙物种多样性指数大于非林隙样地 ,而生态优势度则相反 ;不同大小扩展林隙物种多样性指数不同 ,<10 0m2 面积林隙物种多样性指数最大 ,而≥ 30 0m2 的林隙则最小 ;>1.5m的林隙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 Wienner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均优多指数随发育阶段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均以林隙形成时间为 10~ 2 0年达最大 ,而 <10年的则最小 ;更新层树种平均各林隙内SW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均优多指数以林隙形成 10~ 2 0年为最小 ,至 30年后有所增加 ,4 0~ 5 0年时达最大 ,5 0年后呈缓慢减少趋势。林隙形成为不同树种更新提供了动力 ,林业生产适当培育林隙对物种多样性保护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2.
采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对福建省万木林自然保护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动态与森林景观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林隙的不断发展,林隙冠空隙斑块形状的不规则性增强,林隙冠空隙斑块形状的破碎化程度加深,而林隙冠空隙斑块的分形维数减小。林隙冠空隙的斑块分形维数小于扩展林隙的斑块分形维数。 相似文献
3.
常绿阔叶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物种多样性的发展趋势与速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远光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1998,(2)
常绿阔叶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是物种多样性的恢复发展。对大明山区常绿阔叶林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过程物种多样性的发展趋势和速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大明山中山区和低山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发展速度存在很大差异。中山区采伐森林后炼山种植杉木 ,经过 2 0年的自然恢复 ,在 60 0 m2的调查面积里出现了 178个物种 ,其中乔木层就有 58个物种 ,并且 2 0年左右就能形成以阳性阔叶先锋树种与中生性阔叶树种为共优势的森林群落 ,大约 60~ 10 0年就能形成中生性的常绿阔叶林。而在低山丘陵区 ,常绿阔叶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物种多样性的发展速度相当缓慢 ,恢复期为 2 0~ 30年的群落 ,在 4 0 0 m2 样地上仅出现 2 2个物种 ,乔木层只有 3个物种 ;而且由于人为的干扰不断 ,这一地区的马尾松林很难恢复到地带性的常绿阔叶林 ,只能发展成相对长期稳定的人为偏途顶极。 2 .在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中 ,物种数量的变化呈前期迅速增加 ,中期减少 ,后期维持一定水平的发展趋势。 3.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变化在群落的不同层次表现不同 ,乔木层在 1~ 2 0年间个体数量呈递增趋势 ,2 0年后表现为递减趋势 ;灌木层的个体数呈不断增长的趋势 ;而草本层的个体数量则呈非线性发展。4 .β 相似文献
4.
天然甜槠林物种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物种均匀度等分析方法对福建省周宁县天然甜槠林的群落组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甜槠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值均较大,群落结构复杂、物种丰富。研究结果为保护该地域森林植被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用来解释物种丰富的热带雨林物种共存机制的生态位理论和中性理论已经引起了生态学家广泛的关注,而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物种共存机制及物种多样性维持的研究很少。笔者采用卡方检验和典范对应分析方法,对古田山典型常绿阔叶林24hm2样地中胸径不小于10mm、个体数大于18的106种木本植物与平均海拔、坡度和凸度3个小地形生境指标进行生境关联分析。卡方检验结果表明,106种木本植物中,84种(79%)至少与一种生境显著相关(P<0.05);CCA及随机化排列测验方法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物种的分布受生境因子限制;因此,古田山24hm2样地木本植物的分布与生境显著相关,生境特化是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在局域尺度上木本植物多样性维持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6.
于2016年和2017年的5—9月期间收集研究区磨盘山国家森林常绿阔叶林的26场降雨数据,并对其林冠截留和降雨分配过程进行分析,结合研究期间的气象数据和林地调查资料,运用修正的Gash模型对其降雨截留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大部分为低雨强、低历时、中雨级的降雨;大气降雨量、穿透雨量、树干茎流量、林冠截留量分别为994.07,562.90,16.90,406.40mm。根据修正的Gash模型得出穿透雨量、树干茎流量、林冠截留量相对应的模拟值为548.63,21.75,403.28mm,与实测值相比,三者的相对误差分别为2.60%,22.29%,3.34%。总体来说,修正的Gash模型适用于拟合中亚热带地区常绿阔叶林降雨截留过程。对模型中出现的相关参数(c、P_t、S、S_t、、)进行敏感性分析,得出6个参数对林冠截留量模拟结果的影响顺序为cSS_tP_t。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人工相思林群落和天然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的样地调查,分析比较了两者群落植物组成、植物多样性的差异性。结果显示,天然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在植物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上优于人工相思林群落,通过自然演替人工相思林群落可向更优的天然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演替,有利于提高植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崀山丹霞地貌区天然常绿阔叶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样方法采集数据,以重要值为测度指标,以丰富度指数D2、Simpsom指数D1、Shannon-Wiener指数H′、Sheldon均匀度指数JSW和Pielou均匀度指数E为测度指数,研究了崀山丹霞地貌14个天然常绿阔叶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1)在相似生境中,随着群落演替至亚顶极阶段,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趋势是增加的,顶极群落中,生境变优,灌、草层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趋势为增加,而乔木层无明显变化规律;2)群落物种多样性随海拔的变化,除一般常见的变化模式外,还出现一种双峰曲线模式;3)H′较D1,E较JSW具有较高的敏感度。D1与H′在描述群落乔、灌、草,H′与E、D1与E、JSW与E在描述乔木,JSW与E在描述草本之间物种生物多样性上有相似的作用。表明:丹霞地貌中海拔、生境和演替影响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H′、D1JSW与E能单独表达丹霞地貌群落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北京百花山落叶阔叶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应用物种丰富度、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Alatalo均匀度指数研究北京百花山落叶阔叶林中3种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1)群落总体的多样性特征为黑桦-柔毛绣线菊-野青茅+矮紫苞鸢尾群丛的物种丰富度最大,核桃楸-绒毛绣线菊-蓝萼香茶菜+大油芒群丛的多样性指数最大,辽东栎-小花溲疏-披针苔草群丛均匀度指数最大;2)不同生长型的物种多样性特征为,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大于灌木层和乔木层,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规律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3)乔木层与草本层、灌木层与草本层间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有极显著差异,乔木层与灌木层、乔木层与草本层间的Pielou均匀度指数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阿克苏河中游荒漠河岸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稳定性及其之间的关系,在物种水平上对当前群落植物组成的复杂性及部分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探讨,为荒漠河岸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样方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格局分析法,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聚类分析以及M.Godron稳定性测度对植物群落进行综合评估。[结果]阿克苏河中游荒漠河岸林主要的植物种群均呈现聚集分布的格局,群落结构简单,具有单寡种优势群落的特征。不同地段的植物群落物种分布较为均匀,但丰富度与多样性的高低略有起伏;荒漠河岸林植物群落根据环境因子的聚类结果可分为6个群丛,其中有3个群丛的物种多样性较低。物种组成与土壤水分的关联较为密切;当前植物群落尚未达到稳定阶段,物种多样性与群落稳定性者之间并无任何直接联系。[结论]单一以河水漫灌的方式促进该地区植物多样性的恢复具有一定的困难,考虑以胡杨、柽柳为主要格局,种植深根系的乔灌木以营造局部地区小气候,间接优化生境的方式对荒漠河岸林的植被恢复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11.
《Pedobiologia》2014,57(4-6):257-262
Many studies have shown the effects of aboveground plant species on soil organisms due to differences in litter quality. However, the calcium concentration in soil has received less attention as a controlling factor of soil invertebrate communities, even though it is an essential element for many animals, especially crustaceans. Litter of Japanese cedar (Cryptomeria japonica) plantations, which account for 19% of the forested area in Japan, has a higher calcium concentration compared to other taxa such as broad-leaved trees. We predicted that C. japonica plantations affect soil invertebrates by altering calcium availability. We compared soil properties including exchangeable calcium concentration and soil invertebrate communities between C. japonica plantations and natural broad-leaved forests. Exchangeable calcium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soil from cedar plantations than in that from broad-leaved forests. The invertebrate community composition differed between the two forest types and was best explained by the exchangeable calcium concentration. In particular, two major taxa of soil crustaceans (Talitridae and Ligidium japonicum) were found only in cedar plantation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calcium concentrations in soil are altered in C. japonica plantations and that this affects soil invertebrate communities. 相似文献
12.
贵州省喀斯特阔叶林降雨截留分配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贵州省喀斯特阔叶林降雨截留分配特征进行研究,为喀斯特地区水土保持和森林生态功能分析提供参考。[方法]以贵州喀斯特阔叶林的降雨分配特征为研究对象,利用2015年9月至2016年3月间野外实测的25场降水数据对森林林冠层、灌木层的降雨截留分配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观测期内降雨以小雨和中雨为主,降雨总量为208.25mm;树干流总量为21.83mm,占降雨总量的10.48%,变化范围为0~14.3%;林间穿透雨总量为186.89mm,占降雨总量的89.7%。灌木层截留总量为34.86mm,占降雨总量的16.74%;林冠截留的总量为22.58mm,占同期降雨的10.84%。当林外降雨量大于1.15mm时,研究区内开始产生树干流,且树干流与林外降雨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灌木截留量随着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大,但林冠层截留率与降雨量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结论]喀斯特阔叶林对降雨具有较强的截留和再分配作用,对区域水量平衡和水土保持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应用对数级数分布模型、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几何级数分布模型和分割线段模型对福建将石自然保护区鸟类物种相对多度分布格局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对数级数分布模型、对数正态分布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将石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 ,而几何级数分布模型和分割线段模型则不适于描述该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 ;“多度 /频度”图解可较好地反映对数级数分布模型拟合效果 ,丘陵山地鸟类群落物种相对多度不遵从对数级数分布 ,各生境群落百分率相似性指数说明各生境群落百分率相似性较低。 相似文献
14.
采用定位研究方法, 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角度, 对比研究了中亚热带区域7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储存功能。结果表明, 次生常绿阔叶林碳、氮储存功能最强, 杉阔混交林碳、氮储存功能比同林龄的杉木纯林强, 而第1代杉木纯林碳、氮储存功能强于连栽杉木纯林。生态系统碳、氮储存功能空间分布基本一致, 土壤层是主要部分, 其次为乔木层, 然后是根系, 林下植被层和凋落层所占比例最小。相关分析表明, 土壤碳、氮储存功能与林下植被生物量、森林凋落物现存量之间都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但与地下部分生物量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阔叶红松林林隙近地层光照微环境异质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林隙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对林隙近地层光照的微环境异质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各月份林隙近地层平均光照水平呈单峰变化趋势,6月份林隙光照水平最高,而最大值出现在7月份;各月份林隙近地层光照变异程度均属于中等变异,6月份变异程度较大,5月份最小。2)各月份林隙光照空间变异程度不同,并呈单峰型变化趋势;除5月份以外,其他月份林隙光照自相关部分的空间异质性在总空间异质性中占主要部分,并表现出较强变异趋势。3)各月份林隙内光斑出现的位置一致,均位于林隙东侧,但各月份林隙内光斑强弱及分布复杂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6.
The effects of microhabitat diversity and geographical isolation on the structure of oribatid communities were studied in mangrove forests on the Ryukyu Islands of Japan. The study took place at three sites on two islands 470 km apart. Oribatid mites (Oribatida) were extracted from leaves, branches, bark of trunks (0-50, 50-100, and 100-150 cm high) and of knee roots, and from forest-floor soil and littoral algae, each defined as a microhabitat of oribatid mites. At the 0-50 cm height,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of the oribatid communities on the knee-root bark and the bark of trunks of Bruguiera gymnorrhiza differed significantly from that on the other microhabitats. This difference was attributed to tidal flooding of the mangrove forests. Cluster analysis showed that oribatid communities in the same microhabitat at different sites tended to be more similar than those on different microhabitats at the same site. This implies that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of oribatid communities in mangrove forests is more likely to be affected by factors responsible for microhabitat diversity (characterized specifically by the flooded trunks) than by geographical distance between the islands. 相似文献
17.
阔叶红松林不同大小林隙土壤温度、水分、养分及微生物动态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不同大小林隙主要土壤性质和微生物数量进行测定,对其动态变化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林隙表层(0-10cm)土壤含水量比郁闭林分高。不同大小林隙土壤月平均温度呈现单峰变化。中林隙有机质平均含量(194.34g/kg)>大林隙(169.47g/kg)>小林隙(143.49g/kg)>郁闭林分(128.61g/kg)。各林隙土壤表层NH4+-N含量季节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大林隙中,土壤各月平均总有效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春季最高,夏季最低。林隙的有效磷含量呈现多峰变化。8月份是速效钾吸收和淋失的高峰期。林隙土壤微生物的数量秋季最多,生长季和雨季较少。不同大小林隙土壤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pH值与有机质、速效钾呈显著负相关,与微生物和有效磷呈显著正相关。有机质与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微生物和速效钾呈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掌握亚热带山地针阔混交林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本研究选取黔中地区的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和马尾松纯林(对照)为研究对象,相邻网格调查并采集土壤样品,结合描述统计和地统计学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各土壤养分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马尾松纯林与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土壤pH、有机碳、全氮、全磷、有效氮、有效磷和有效钾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相较于马尾松纯林,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分布特征更为明显;(3)交叉验证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和马尾松纯林的合理采样面积分别为600 m2和425 m2。亚热带山地针阔混交林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具有较高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