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土高原土壤干层减缓方法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针对黄土高原长期种植苜蓿会导致深层土壤的干层化现象,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的苜蓿种植区采用侧膜种植、播量减半种植、间作种植、常规种植4种种植模式来分析土壤水分环境。研究表明:侧膜种植年内贮水量在各个时期较其它3种模式高,各种植模式有效降雨量与土壤水分补给量之间关系呈线性相关,侧膜种植提高0~180cm土层土壤水分补给量更为突出。有效降雨对4种种植模式活跃层的贮水补偿作用极显著。春夏失墒期各种模式土壤相对稳定层对活跃层的补偿作用显著,各处理的相对稳定对活跃层补给量之间呈直线正相关,但补给量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土壤干层水分恢复与作物产量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黄土高原苜蓿草地土壤干层水分恢复状况,及恢复过程中不同作物的产量响应。试验设5个处理,苜蓿→草谷子→春小麦→马铃薯→豌豆(WPPe);苜蓿→草谷子→玉米→玉米→春小麦(CCW);苜蓿→草谷子→马铃薯→春小麦→玉米(PWC);苜蓿→草谷子→休闲→豌豆→马铃薯(FPeP);常规耕作农田(CS)。结果表明,如用苜蓿翻耕后农田土壤含水量与凋萎湿度时土壤含水量的比值表示土壤干层水分恢复程度,比值在正常降雨情况下增加而在降雨量少时下降,但如用苜蓿翻耕后农田土壤含水量与常规农田土壤含水量的比值表示土壤干层水分恢复程度,比值持续增长不受降雨量的影响。经过4年时间WPPe、CCW、PWC、FPeP的0~5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由2001年4月仅有常规农田的63.66%上升到2004年9月的90.51%、89.83%、92.17%、96.72%。苜蓿翻耕后的农田作物产量与常规农田中的作物产量没有明显差别,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常规农田中的作物产量。以秋收作物马铃薯和玉米较适合苜蓿一作物轮作。  相似文献   

3.
黄土高原人工林草地“土壤干层”问题初探   总被引:104,自引:2,他引:104  
“土壤干层”是黄土高原一种特殊的土壤水文现象。依据调查资料,分析了“土壤干层”特征、成因、危害和树草种特点,认为“土壤干层”不是黄土高原恢复植被的必然产物,但是“土壤干层”的不良影响是严重而持久的,应给予高度重视。现有人工植被虽然有“土壤干层”,但在保持水土、促进天然植被恢复和演替方面仍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土壤干层是黄土高原普遍存在的特殊土壤水文现象,研究其现状、成因、防治、调控措施等对科学认识区域植被承载力、土地生产力以及低效林草改造和可持续植被建设等有重要理论与生产指导意义,而合理通用评判指标与分级标准是开展土壤干层研究的基础。目前黄土高原土壤干层尚无统一评判指标与分级标准,给区域土壤干层研究带来困难。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用土壤有效水饱和度/不饱和度作为土壤干层评判指标,并给出其分级标准。该评判指标计算简单,具通用性和可比性,可望成为土壤干层的通用评判指标。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生物利用型土壤干层的水文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对黄土高原高产农、林、草、灌、果5种植被1000cm土层土壤剖面含水量多点测定结果表明,各植被类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生物利用型土壤干层,该土壤干层的水文作用表现为增强土壤-植被-大气间垂直水分交换,阻碍入渗降雨转化为地下径流,削弱植被对枯水季节低径流量的补偿能力,其生态效应是恶化植物生长的土壤水分环境,削弱土壤水库对年际干旱的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土壤干层评定指标的改进及分级标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干层是黄土高原普遍存在的特殊土壤水文现象,研究其现状、成因、防治、调控措施等对科学认识区域植被承载力、土地生产力以及低效林草改造和可持续植被建设等有重要理论与生产指导意义,而合理通用评判指标与分级标准是开展土壤干层研究的基础。目前黄土高原土壤干层尚无统一评判指标与分级标准,给区域土壤干层研究带来困难。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用土壤有效水饱和度/不饱和度作为土壤干层评判指标,并给出其分级标准。该评判指标计算简单,具通用性和可比性,可望成为土壤干层的通用评判指标。  相似文献   

7.
吴旗县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干层特征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吴旗县位于黄土高原暖温带半干旱地区,由于降雨量较少以及地表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使土壤水亏损严重,部分植被下的土壤中出现了土壤干层。为了系统比较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干层特点,通过对吴旗不同植被0~9.0m土壤水分的实地测量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除农地外,其它植被类型下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土壤干层,干层严重程度,林地大于灌木林地,灌木林地大于草地;草地存在临时干层和永久干层,永久干层深度可以达到4.0m。测量当时,灌木林没有临时干层,存在永久干层,深度3.0~8.4m;杏树林不存在临时干层,油松林临时干层则很严重,杏树林和油松林永久干层深度分别在8.0m和9.0m以上。临时干层的出现取决于降水的补充,因此可能与采样时间有关。通过对吴旗县土壤干层的分析可以为进一步研究土壤干层和植被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坡地土壤干层形成机理及补水途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黄土高原坡地林地土壤干层形成原因进行研究,指出降水较少和下渗困难是本区干层形成的两个直接因素,大鱼鳞坑内打孔覆草拦蓄径流、强制下渗是缓解干层形成的最佳途径,同时指出在黄土高原植被建设中应注意树种的选择和搭配,避免种植蒸腾量大、根系吸水强的树种,在工程措施的基础上多种草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9.
土壤干层量化指标初探   总被引:71,自引:12,他引:71  
土壤干层是黄土高原一种常见的土训物理现象。近年来,以林草地地力衰退为特征的人工林草地土壤干化日益严重,其直接后果就是形成土壤干层,导致土地退化,植被生长速率减缓,群落衰败以至大片死亡,严重地威胁到我国北方地区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由此土壤干层及其危害才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根据影响水分性质地因素及水分动脉分布规律,初步探讨了土壤干怪的量化指标和分级,以便今后系统深入研究和解决黄土高原的土壤干层问题。  相似文献   

10.
针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广泛存在的土壤干化问题,在深入分析植物萎蔫过程及其与土壤干化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初始萎蔫湿度(IWP)的概念,作为界定土壤干化层的定量判定指标。以该指标为基础,提出了土壤干化层发生与否及其发生类型的判定方法,并就指标的实验测定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以黄土高原为例,应用该判定系统对黄土高原典型地区的土壤干化层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干化层的识别、类型判定、评价及其数量描述以及植被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建设的环境效应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水土保持是黄土高原生态恢复和重建的基础,但在有效拦蓄径流和泥沙的同时,水土保持建设改变了水分和养分的静态分布格局和动态循环过程,并由此对区域的环境产生影响。分析了水土保持建设对水文环境和土壤环境的影响及其研究动态。不同水保措施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和控制水文过程,改善流域的水质,提高土壤的质量,提高土壤的含水率;而人工林草植被不同程度地减少了土壤含水率。同时对黄河断流以及土壤干层与水土保持建设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黄土区深层土壤干燥化程度的评价标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黄土高原地区深层土壤干燥化是人工林草植被过度耗水导致土壤水分负平衡的结果。如何定量评价深层土壤的干燥化程度,有助于确定适宜的植被类型和密度,保证人工植被建设的顺利进行。将土壤水分的几个主要指标与水分特征曲线相结合,从能量的角度初步建立了黄土高原地区深层土壤干燥化程度的评价标准,并利用该标准评价了黄土高原沟壑区刺槐林地深层土壤水分的干燥化程度。  相似文献   

13.
枯枝落叶层是林地垂直结构中参与水文循环过程的重要作用层,在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黄土高原经过20年植被快速恢复,枯落物覆盖使近地表植被特征和生态过程变化明显,这必将影响地表土壤水分入渗、产汇流等水文和土壤侵蚀过程。为全面掌握黄土高原地区林地枯枝落叶层的水土保持效应研究动态,系统回顾了林地枯枝落叶层在凋落动态、蓄积量变化、截留降雨、阻延地表径流、提高土壤抗蚀抗冲能力和增加土壤入渗等方面的研究历史。分析了目前林地枯枝落叶层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未来黄土高原地区应加强野外坡面枯落物原位长期监测和降雨试验研究,开展多地貌、多尺度研究,关注天然林和人工林枯枝落叶层水土保持功能的对比研究,以及水文物理过程模型建立和参数确定,并重视林地枯枝落叶层的保护和监管。  相似文献   

14.
根据野外考察和土层含水量的测定,研究了靖边县沙地土层和黄土层土壤含水量。结果表明,靖边几个研究点的沙地土层平均含水量小于3%,杨树林地黄土层平均含水量为7%左右;沙地土层含水量远低于黄土层含水量,杨树林沙地和沙柳沙地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土壤干层,杨树林地黄土层出现了发育中等的土壤干层,干层发育深度都已超过6m。干旱气候是引起干层发生的主要因素,人工灌木和树种消耗水分较多也促进了干层的发育。沙地区应以发展耐旱草灌为主的植被,黄土分布区也应发展草灌为主的植被,但在黄土分布的洼地区和有外来水源的地区可以发展耐旱的乔、灌、草相结合的植被。在靖边县这一土壤干层发育较严重的地区,造林一般不能带来良好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反而会导致深部土壤水分的过量消耗等不良后果,因此该区是不适于造林的地区。  相似文献   

15.
黄土区土壤干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全面回顾了国内对土壤干化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包括土壤干化的分布及在不同尺度上的分异特征、土壤干层类型、土壤干化的形成原因及其危害、量化指标、防治对策等。同时对这些研究成果作了简单的对比分析,指出了目前研究所面临的问题和不足。并指明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应结合当前退耕还林还草的总体目标。探索土壤干化的形成机理,提出统一的量化指标,为黄土区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恢复与重建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张翼 《水土保持学报》2001,15(2):121-124,128
通过对近年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 ,详细论述了这类地区土壤水力侵蚀的类型与机理、土壤侵蚀的营力机制、主要影响因素及流域产沙的预报与防治 ;指出了土壤形成与流失、输运与沉积、“利”与“害”、侵蚀和保持的动态平衡 ,是土壤水力侵蚀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