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重点考虑经济、社会因素,较少考虑环境因素以及土地集约利用对环境的效应.本文从生态健康的角度入手,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大评价因子、20个评价指标,并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以贵阳市云岩区为例,运用GIS方法对云岩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云岩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属较集约水平,还有一定的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在空间上,云岩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现出从中南部向北部、西部、东部递减的特征.土地集约区域面临生态环境恶化的障碍,粗放区域面临社会经济投入产出不足的障碍;针对不同集约水平的区域应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实现生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土地整理效益项目后综合评价方法   总被引:28,自引:10,他引:28  
论文借鉴多目标多层次指标体系综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以宁阳县伏山土地整理项目为例,构建了包括技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景观与生态环境效益指标的土地整理效益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特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相互校正的方法综合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根据评价指标对项目成功度的效应建立各评价指标的模糊分布函数,在此基础上通过模糊综合评判得到土地整理效益项目成功度的评价结果。研究结果可供土地整理项目后的综合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黄土高原土地资源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分析了土地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的内涵、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必要性及基本原则,并以黄土高原为例,按照生态指标、社会指标、经济指标3个方面4个层次对土地资源的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进行了初步研究。克服了传统的土地资源利用研究工作中忽视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的价值和作用的缺陷,可为提供更科学、可行的土地评价方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农业生态旅游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提出农业生态旅游地评价原则与评价方法 ,建立了包括旅游资源、农业与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 3个子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并利用该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了泰山农业生态旅游开发实验区  相似文献   

5.
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影响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脆弱性具有重要影响,该文选择黄河三角洲垦利县典型生态环境脆弱区,从土地利用类型的角度,分析评价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影响。研究构建了包括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格局、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适宜性和土地利用类型的稳定性3方面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以遥感手段获取土地利用类型信息,专家打分法进行评价指标量化分级,层次分析法确定其权重,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格局指数模型、土地利用类型的稳定性指数模型以及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指数模型,并据此构建了垦利县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脆弱性效应综合指数模型。通过评价,得到了垦利县县域整体和乡镇两个尺度上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环境脆弱性综合效应值,系统分析了土地利用类型对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影响及其空间分异,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了垦利县土地利用的调整分区,提出了各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6.
湖南省小流域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通过收集整理湖南省小流域基础数据,结合实际调查完成对湘东、湘南、湘西3个区域11个典型小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的筛选。基于小流域水土资源、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三个方面的复合表征,采用层次分析法、专家咨询法等方法建立可适用于南方红壤区小流域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评价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湖南省各地区小流域生态现状评价为基本安全,湘西地区的生态现状安全程度要高于其他地区,具体次序为:湘西较好,湘南次之,湘东较差;(2)小流域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数分布与水土流失率分布范围有较好的一致性,水土流失率大的流域,其生态安全综合指数明显偏低,两者存在较强的负相关性;(3)通过小流域生态安全的障碍因素分析,影响湖南省小流域生态安全的主要障碍因素为土壤侵蚀量、水土流失率、水土流失治理率及人均纯收入等。  相似文献   

7.
滇东南石漠化土地整理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经济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参与式农村评估法和GIS技术,分析了西畴石漠化土地整理模式实施中典型样地16年来(1990—2006年)土地利用在数量、速度和空间方面的变化及其所产生的生态经济效应,结果表明:16年来,研究区内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明显,主要表现为梯地、坡旱地及裸岩石砾地之间的相互转化。随着石漠化土地整理区土地利用的变化,在16年里裸岩石砾地和坡旱地比例下降,梯地比例提高,农业植被覆盖率和生物多样性增加,水土流失减轻;同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和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生态经济效应良好。  相似文献   

8.
乌拉特前旗耕地变化的驱动力研究及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述了城市河道生态护坡综合评价的基本内容,指出当前评价中指标体系建立的不足。认为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科学合理地反映出所要评价的生态护坡系统的各项指标要求。建立了合肥市城市河道生态护坡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的内容包括城市河道生态护坡类型及材料、稳定性、功能和社会经济效益4项指标要求,并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了工程实例分析,评价结果良好地反映了四里河和南淝河生态护坡的特性。该指标体系的建立,为合肥市生态护坡的评价奠定了基础,对城市生态护坡建设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潘竟虎  石培基 《土壤》2010,42(4):658-663
以甘肃省87个区县2006年土地利用状况为依据,建立了包括17个评价因子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对甘肃省各县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及其空间分异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甘肃省各县区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空间差异明显,集约利用、生态和粮食安全因子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土地集约利用分异程度最大。研究结果对制定差异化土地利用战略从而实现甘肃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调控,促进区域之间以及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熵权模糊物元模型在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5,自引:7,他引:28  
针对目前生态安全评价中信息屏蔽和主观性问题,该文运用物元分析法和熵权法对皖江地区马鞍山、合肥、芜湖等9个市土地生态安全水平进行评价,并与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进行比较。熵权物元分析法包括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经典域、节域,建立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物元模型,计算评价指标关联度,确定指标权重等内容。研究结果表明:马鞍山的土地生态安全级别为"较不安全",池州、安庆、的土地生态安全级别向"较不安全"级转化,巢湖、芜湖、铜陵的土地安全级别向"较安全"转化,宣城、合肥、滁州的土地安全级别为"理想安全",与多指标综合评价结果基本一致。物元分析单指标评价结果表明:皖江地区土地生态安全主要影响因子是单位面积耕地农药负荷、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人均水资源量、人口密度、森林覆盖率、大于25°坡耕地面积比例及工业废气处理率等。多指标综合评价能得到综合质量信息,而物元模型既能得到综合质量信息,也能反映评价对象的稳定状态,同时可以揭示评价对象单个评价指标的分异。研究表明熵权物元分析法在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具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进则全胜”下的水土保持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进则全胜”即按照区域生态、经济运行规律及相互作用机理,通过对水土流失及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进则全胜”的思想,结合水土流失产生的动因及多目标需求、生态经济社会系统耦合与水土保持实施多目标性协同的本质,构建了水土保持技术属性、水土流失治理过程、治理效果相互耦合为主线的指标体系,包含8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43个三级指标。这能够比较完整表征对水土保持评价的全过程,为实现“进则全胜”目标下的水土保持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江苏省竺山湾地区宜兴市周铁镇湖滨缓冲带生态工程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定量分析生态工程建设的价值,为太湖及其他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工程建设效益评价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在长期定点观测周铁镇竺山湾湖滨缓冲带生态工程建设和运行基础上,从生态、社会、经济3层面构建包括水质净化、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大气调节、提供就业、科研教育、社会稳定、旅游休闲、提供水产品等内容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成果参照法、影子工程法、旅行费用法、条件价值法、替代法、直接市场法等对各项指标价值进行评价。[结果]周铁镇湖滨缓冲带生态工程综合效益价值约为176.66万元/a,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价值分别为125.55,33.61和17.5万元/a,表现为: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单项指标价值对比发现,水质净化价值最大,达60.52万元/a,大气调节价值次之,为47.15万元/a。[结论]周铁镇湖滨缓冲带生态工程建设有效改善了湖泊水环境,生态效益最为显著,符合生态工程建设的生态效益优先原则。  相似文献   

13.
政府主导型城乡建设用地的增减挂钩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政府主导模式下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加挂钩项目效益的特征,为完善增减挂钩制度提供依据。[方法]以湖北省内的3个政府主导型增减挂钩项目作为研究对象,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3方面选取15个指标构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测度增减挂钩项目在实施前后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以及综合效益的隶属度。[结果]在政府主导模式下,3个增减挂钩项目的综合效益隶属度的增长率分别为21.56%,19.13%,21.94%,增长幅度一般,但较为稳定,其中社会效益增长最大,其次是经济效益,而生态效益小幅度下降。[结论]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加强政府对关键环节的监控,同时引入市场机制,可以弥补政府主导模式中的资金缺乏和效率低下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中的难点在于生态可持续评价指标的确定及其可行性,由于长期连续的耕地性状数据难以获取,农业用地生态可持续性评价往往属于定性描述而非定量化的结果。本文提出了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将之划分为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层次,建立了耕地类基本生产力模型和影子价格模型,对技术进步因素作了剔除,并根据苏州吴江市1987~1997年的耕地利用状况,定量评价了其耕地利用方式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5.
根据坝系规划评价的原则和层次分析法,选取了3个层次、9个指标的坝系规划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分析研究得出坝系规划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的计算方法,并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值,最终计算出小流域坝系规划综合指数。计算结果显示,小流域坝系规划综合指数越大,经济、社会、生态3大效益也越大,因此在小流域坝系多方案规划中选择综合指数最大的作为优化方案。该方法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生态补偿作为一种将外在的、非市场环境价值转化为当地参与者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财政激励机制引起了世界关注。本文以黑河中游张掖市为研究区,以退耕还林工程为例,基于农户调查资料,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评价了农户感知到的生态补偿的社会效应、经济效应和生态效应,并采用最小二乘法分析影响农户对生态补偿效应感知的因素。结果表明:农户感知到的生态补偿效应指数达3.02。其中农户感知到生态补偿的生态效应最高,效应指数为3.11,生态补偿的社会效应次之,效应指数为3.06,经济效应最低,效应指数仅为2.55。这充分说明,生态补偿的实施实现了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主要目标,然后是缓解贫困、促进就业、发展经济等副目标。户主受教育程度、农户生计方式、年收入均与其感知到的生态补偿社会效应、经济效应、生态效应呈正相关,而户主年龄与其感知到的生态补偿效应均呈负相关。此外,农户的社会地位对其感知到的生态效应有显著影响。感知社会效应的因素中,户主受教育程度对社会效应感知的影响程度最大,相关系数达1.067,其次是农户生计方式,户主年龄对社会效应感知的影响相对较小;感知生态补偿经济效应的因素中,户主受教育程度对经济效应感知的影响程度最大,相关系数达1.073,其次是农户年收入和农户生计方式,户主年龄对经济效应感知的影响相对较小;感知生态补偿生态效应的因素中,户主受教育程度对生态效应感知的影响最大,相关系数达2.612,其次是农户生计方式,农户社会地位对其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7.
许月卿  崔丽 《水土保持研究》2007,14(5):312-315,318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是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贵州省喀斯特山区猫跳河流域的小城镇为研究对象,根据当地喀斯特山区特有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从土地自然生态安全系统、土地经济安全系统和土地社会安全系统三方面构建西南喀斯特山区小城镇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计算了小城镇土地生态安全程度指数,查明了影响土地生态安全的主要影响因子,并就其原因进行了分析,为小城镇土地资源持续利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退耕还林还草中.建设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弹性资源”,对于良性生态经济系统调控机制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其概念的界定.得出了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弹性资源”的3个重要特征:(1)具有多种可供利用的途径.可满足不同阶段生态环境建设和商品生产发展的需求;(2)具有稳定的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和良好的自我调控机制;(3)满足生态目标、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的有机统一。以县南沟示范区为例研究了其弹性资源建设标准和进展。  相似文献   

19.
李晓英  禹熙  王方  梁添 《水土保持研究》2023,30(1):216-223,232
为对西北干旱荒漠地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指导,以吐鲁番市为研究区域,建立包含表征该区域特点的15个指标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云模型与变异系数法组合确定指标权重,运用比重法无量纲化指标数据,采用加成综合法进行退耕工程综合效益评价分析,并通过灰色系统预测模型GM(1,1)对2021—2025年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政策响应指数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在2004—2019年,综合效益指数逐年提高,新一轮退耕提升幅度是前一轮的两倍。(2)森林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扩大、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和人均林业产值增加,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的主要因素。(3)退耕工程的实施促使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呈良性发展趋势。退耕所涉农户再退耕意愿的提升巩固了退耕成果,使其具有长效性。(4) 2021—2025年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政策响应指数预测值均呈上升趋势,且经济效益指数>政策响应指数>生态效益指数>社会效益指数。依据预测结果,西北干旱荒漠地区在新一轮退耕工程的实施中应以生态建设为重点,加强生态补偿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