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9 毫秒
1.
针对生态涵养发展型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和土地资源特点,基于PSR(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框架模型,构建土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权重,运用综合指数法对重庆市丰都县2006—2011年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丰都县土地生态安全状态2006年处于敏感级安全状态(综合指数29.72),到2011年处于临界级安全状态(综合指数31.65)。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的好转,得益于国家和地方对现有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以及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大力投入。2006—2011年丰都县生态涵养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步,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巨大环境压力,生态涵养和发展尚未实现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
为促进其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其未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生态安全规划管理提供依据,对贵阳市近20 a来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动态评价研究。基于P-S-R模型构建城市化驱动力下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计算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水平,利用SPSS软件和GM(1,1)模型进行相关性分析与短时间序列预测。结果表明:近20 a贵阳市土地生态安全指数1992—2000年处于恶化级、2001—2009年处于风险级、2010—2011年处于敏感级,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但基本处于不安全状态;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响应对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影响较大;预测在2011年后5 a内该区域压力值、状态值、响应值和综合值均呈上升趋势,土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发展潜力具大,但生态系统脆弱且敏感性显著等问题一直存在。控制人口增长,优化人口结构,加快转型发展,构建绿色经济生态体系,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优化合理利用土地,探索节约集约用地的新型城镇化模式,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保护贵阳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合理性对策。  相似文献   

3.
刘勤  王宏卫  贡璐 《水土保持研究》2014,21(2):179-183,188
以新疆渭干河—库车河绿洲(以下简称渭库绿洲)为研究靶区,从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三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定量评价1995—2011年17 a间渭库绿洲生态安全的相关指标及动态趋势,提取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因子、农业发展潜力因子、社会发展潜力因子、水资源因子,得到该流域的生态安全综合评价得分后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995—2011年间渭库绿洲生态安全由不安全向安全过渡,1995—2001年处于不安全水平;2002—2003年处于临界安全水平;2004—2007年处于较安全水平;2008—2011年处于安全水平。运用BP神经网络预测2012—2016年内该绿洲的生态安全综合评价值分别为:1.477 1,1.519 3,1.604 4,1.657 3,1.692 9。表明在未来5 a内,渭库绿洲生态安全均处于安全状态且保持平稳发展。通过生态安全综合评价和预测以期为确保生态安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绿洲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基于PSR-TOPSIS模型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地生态安全问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基于PSR-TOPSIS模型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选取处于"一带一路"关键节点的生态脆弱典型区域宁夏回族自治区为研究区域,系统评价其2003—2013年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结果显示:宁夏地区土地整体生态状况呈好转趋势,但仍处于较不安全状态,土地生态环境较恶劣,生态系统功能、结构受损,抗外界干扰能力较差;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废气、废水及固废的控制与处理、经济效益的提高对研究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的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而区域本身脆弱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产生的环境污染以及响应政策的不连续性却加剧了土地生态的不安全性。在此基础上,从生态防护体系建设、产业优化升级和生态治理长效机制建立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原经济区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导致区域土地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增大,对河南省土地生态进行安全预警评估十分有必要。基于2005—2016年河南省土地生态安全数据,构建了基于PSR-EES模型的土地生态安全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与综合指数法和障碍度模型,分析了2005—2016年河南省18个地市土地生态安全警情时空演变和限制性因子。结果表明:(1)从时间序列看,2005—2016年河南省土地生态安全综合预警指数由0.725下降到0.388,警度从"中警"下降到"预警",压力预警指数呈上升趋势,警度由"安全"上升为"较安全",状态和响应预警指数呈下降趋势,警度均处于"安全"。(2)从空间格局看,2005—2016年河南省土地生态安全综合警情南北差异显著,压力系统和状态系统空间格局呈中部高、周围低的格局,响应系统呈中部低、西部高的空间分布格局。(3)东部和北部区域的主要障碍因子集中在与人口增长和环境保护相关的指标上;南部和西部区域主要障碍因子集中在与生态环保和经济发展有关的指标上;中部平原区域主要障碍因子则与农业发展、生态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状况密切指标。  相似文献   

6.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是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以河北省沧州市为例,基于PSR模型构建区域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对沧州市2002—2011年的耕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并对其时空分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从耕地生态安全分区结果来看,沧州市北部地区和南部吴桥的耕地生态安全处于较安全状态,其余地区生态状况不容乐观;(2)2002—2011年,沧州市耕地生态安全水平总体上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同时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性,耕地生态较安全地区大多集中在沧州北部地区;(3)2002—2011年,沧州市中部、西部、东部地区的耕地生态安全水平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研究结果可为区域耕地生态安全时空分异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7.
基于P-S-R模型的汕头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汕头作为中国首批经济特区之一,人多地少是其一大特点,经历30 a特区的建设和发展,在经济发展同时其生态环境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经济特区汕头市社会经济发展特点为出发点,基于P-S-R模型构建了一套包含3个准则19个指标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依据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法对2001-2008年汕头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1-2008年汕头市土地生态安全值在0.65上下摆动,变化幅度不大(不超过0.0348),介于临界安全和较安全等级,说明研究期内汕头市土地生态环境总体较好,土地生态系统结构较完整,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基本完善,受干扰后一般可恢复。该研究可为了解汕头市土地生态安全现状,及未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生态安全规划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刘凌冰  李世平 《水土保持研究》2014,21(4):190-194,202
选择酒泉市作为研究区域,结合西部荒漠化地区的特点,利用PSR框架模型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和综合评价法计算土地生态安全值,对酒泉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动态评价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1年间酒泉市土地生态安全一直在敏感级别波动,生态问题显著。其中2002年土地安全状况最差,接近风险级别,2011年土地安全状况最好,接近良好级别。整体上酒泉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呈正向发展,人口增长率降低、环境污染负荷下降、农耕水平提高、社会经济增长等因素是土地状况改善的主因。  相似文献   

9.
土地生态安全是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以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重庆市为研究对象,基于DPSIR—EES模型构建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在运用TOPSIS法揭示了重庆市土地生态安全整体变化状况的基础上,通过ESDA—GIS法开展了区域土地生态安全时空分异研究。结果表明:(1) 2009—2016年,重庆市土地生态安全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土地生态安全由"敏感级"向"良好级"转变;土地生态安全各子系统整体趋于好转;(2) 2009—2016年,主城区土地生态安全有所退化,而渝西片区、渝东北片区、渝东南片区得以改善;总的来说,土地生态安全"敏感级"和"危险级"集中于主城区和渝西片区,而"临界级"和"良好级"主要分布在渝东北及渝东南片区;(3)重庆市土地生态安全存在较强的空间正相关和聚集性,其"高—高"和"低—低"值区呈现增加趋势,"高—高"和"低—低"值区的分布与自然生态状况、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研究结果能为区域的土地生态系统保护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依据DPSIR框架模型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评价2008—2015年南昌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结果表明,2008—2015年南昌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经历了理想安全、临界安全、理想安全的变化,且生态安全状况正在逐步提高。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南昌市的土地生态环境仍会面临巨大的压力,要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最终实现土地生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安全动态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南省为研究区,依据PSR框架模型,结合河南省区域环境及土地利用特点,构建了河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均方差法确定了评价指标的权重,对研究区1990年、1995年、2000年、2003年、2005年、2007年、2008年7个时段的农业生态安全进行了动态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河南省农业生态安全呈现...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山丘区土地生态安全动态评价及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2001—2010年晋城市土地生态安全相关数据为基础,运用PSR框架模型构建了土地生态安全动态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对晋城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动态评价,并采用GM(1,1)模型对未来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晋城市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总体上呈上升的趋势,土地生态安全等级从2001年的Ⅲ级变成2010年的Ⅱ级,土地生态安全状态从2001年的“敏感”状态变成2010年的“较安全”状态。晋城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空间分异显著,不同区县(市)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状况、环保投入水平、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布局的不同,导致全市土地生态安全格局分布的差异性和空间演化的异质性。该研究为黄土高原山丘区土地生态安全动态评价提供一种思路,为制定科学有效的生态环境相关政策和土地整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TOPSIS方法的山东省土地生态安全动态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通过科学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客观评价,对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山东省为研究区域,依据“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概念框架模型,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土地生态安全的TOPSIS评价模型,对山东省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山东省2006—2013年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总体上处于不断转好的趋势,但仍然不容乐观。并从维护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及其可持续利用视角,提出具体对策。研究表明通过DPSIR建立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TOPSIS方法对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是科学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以佛山市为例,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角度出发,采用PSR模型,从生态环境系统状态、生态环境系统压力、生态环境系统响应3方面建立了佛山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评分法对2004年佛山市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2004年佛山市生态安全综合值为0.508 4,属于"较差"安全等级;佛山市生态环境的状态子系统较好,但面临的压力较大,并且响应较弱。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了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对策。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近20年耕地生态安全动态变化及阻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的生态安全关系到粮食安全及区域可持续发展。运用PSR模型,选取耕地生态系统压力、耕地生态系统状态和耕地生态系统响应3个准则层,人口自然增长率、土地垦殖率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等17个指标层,构建河北省耕地生态安全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和阻力诊断模型,对1991—2010年河北省耕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1991—2010年河北省耕地生态安全状态经历了"不安全—较不安全—临界安全"的变化阶段。(2)从单项指标变化趋势上看,1991—2010年河北省单位耕地化肥负荷、单位耕地农膜负荷、单位耕地农药负荷等指标阻力度上升幅度较大。系统压力和系统状态的阻力度呈上升趋势,而系统响应的阻力度呈下降态势。因此,在耕地利用过程中应注重对农药和化肥使用的管理,防止耕地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以保护耕地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是土地高效利用的基础和核心,是进行土地生态安全预测与预警、区域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依据。沈阳市作为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中心,测算其土地生态安全价值,可为该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模型),从压力、状态和响应三个层次选取了15个评价指标构建沈阳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值法计算各项指标权重,依据最终的综合指数来判定沈阳市2011 ~ 2018年的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并运用灰色系统GM(1, 1)模型来预测2019 ~ 2022年沈阳市土地生态安全态势。  结果  研究表明,沈阳市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整体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安全等级由临界安全水平上升到较安全水平;预测2019 ~ 2022年沈阳市土地生态安全态势,亦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但安全等级仍为较安全状态。  结论  本研究基于P-S-R评价模型构建的沈阳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较好的反映了近10年来沈阳市土地生态安全状态,研究结果可为沈阳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基于土地生态环境质量的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土地生态风险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两方面构建了土地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方法,并以湖北省潜江市为例,利用土地生态质量评价结果对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建设用地管制分区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研究区西南部的生态风险整体较高,建设用地和湖泊水面的生态风险性较大。(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低,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区域占52.24%。(3)土地生态环境质量比较均衡且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低价值中风险土地类型分布最广,主要分布于西南部返湾湖的外围区域。(4)建设用地管制分区与土地生态环境质量分布比较协调,能够达到控制建设用地空间扩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目的,但管制分区划分中存在以用地需求为导向和分区依据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原经济区核心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熵权赋权法构建了中原经济区核心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了2002—2011年中原经济区核心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动态。结果表明,2004年中原经济区核心区土地生态安全指数增加到最大值0.675 5,土地安全等级为“Ⅱ”级,较安全,2011年土地安全指数下降到0.310 6,土地安全等级退化为“Ⅳ”级,较不安全。2002—2011年,郑州市、许昌市和焦作市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动态呈“单峰”型,开封市和新乡市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动态呈“双峰”型,洛阳市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动态呈“U”型。中原经济区核心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空间变化呈现出“以郑州为中心,南北恶化、东西好转”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基于DPSIR-灰色关联模型的重庆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重庆市土地生态安全定量化评价做出初步探索,为重庆土地生态安全研究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方法借鉴和理论参考。[方法]构建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概念框架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灰色关联模型进行赋权,构建土地生态安全指数对重庆市1997—2012年土地生态安全指数进行评价。[结果]1997—1998年重庆土地生态安全处于敏感状态,1999—2002年处于较安全状态,2003—2009年处于敏感状态,2010,2011年为不安全状态,2012年为敏感状态。重庆市土地生态安全整体呈现缓慢的下降趋势,形势不容更乐观;重庆市土地生态安全的驱动力生态安全指数和压力生态安全指数呈现出轻微波动的整体下降趋势;状态指数和响应指数呈现整体增长趋势;影响安全指数呈现波动变化状态。[结论]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环境保护力度及资金投入的加大以及技术的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改进,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对土地生态安全的响应力度,是重庆市土地生态安全的根本保障。该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适用性较强,评价结果较为客观,是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可用方法。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哈尔滨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土地生态安全关系到一个区域整体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按照哈尔滨市土地资源现状,从自然、经济、社会三个方面选取与土地生态安全关系密切的21个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2001—2008年哈尔滨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分析,最后设定安全阈值,并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2001—2008年哈尔滨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呈波动变化的递减发展趋势,但总体处于较安全水平。具体来说哈尔滨市土地生态安全变化水平可分为几个变化阶段,2002年前处于较安全水平;2003年处于生态安全拐点,随后至2007年安全水平不断下降,期间虽2005年有小幅上升,但变化总趋势递减,直至2008年稍有好转处于较安全水平。土地生态安全处于连续波动状态,近些年有不安全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