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周伟  田玉华  尹斌 《土壤》2011,43(1):12-18
植物冠层吸收大气中的NH3是植物与大气NH3交换的一个主要过程。本文对植物冠层吸收NH3的吸收机理、研究方法和影响因素、以及大气NH3浓度升高对植物N循环的影响进行了总结,对植物冠层吸收NH3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介绍了水稻冠层吸收施肥后挥发NH3的最新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2.
不同水稻品种对稻田甲烷排放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水稻在稻田甲烷排放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90%的稻田甲烷是通过水稻的通气组织排放到大气中的[1,2].土壤类型、灌溉措施、施有机肥等农业措施是影响稻田甲烷排放量的主要因素[3~11].甲烷排放量的差异在水稻品种之间非常显著[10,12~15],但对其机理尚不很明确[16].Mariko等[17]报道,水稻植株的分蘖数与甲烷排放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水资源不仅是农业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影响农业环境的重要因素[1-3],节水技术对高效利用资源和防止面源污染均有重要影响。保水剂节水效果明显,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开始研究[4],但因价格高而限制了推广应用。加入矿物制成复合保水剂是降低成本的重要技术途径[5]。磷矿粉复合保水剂需加入浓硫酸进行预处理,工序较烦且耗酸[6]。  相似文献   

4.
渭北苹果园土壤有机碳库变异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且最活跃的碳库之一,是全球碳循环的核心内容.土壤有机碳的固定和矿化不仅对全球大气CO2浓度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1],而且影响着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2-3],指示着植被演替的结果和演化的趋势,倍受学术界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5.
大气氨(NH3)是PM2.5形成的重要前体物,明确和量化农田等排放源对大气NH3的贡献,是大气污染治理的基础。农田NH3挥发是大气NH3的重要来源之一,氮同位素自然丰度(δ15N)特征可以用来定量溯源大气NH3的来源,但目前对于农田土壤NH3挥发全过程δ15N值动态变化规律的研究比较缺乏,且农田土壤NH3挥发受土壤性质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NH3挥发的δ15N值,进而影响溯源结果。旱地土壤NH3挥发在我国农田NH3挥发中占主导地位,本研究选取我国4个不同区域旱地土壤(辽宁北票、河南新乡、河北唐山、西藏林芝),添加尿素后在受控条件下采用海绵吸收法开展了为期15天的室内培养试验,通过化学转化法测定了不同区域土壤NH3挥发全过程δ15N值并观察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辽宁北票、河南新乡、河北唐山、西藏林芝的土壤NH3挥发过程δ15N值变化范围分别为-26.14‰~-5.57‰、-31.92‰~-26.31‰、-24.41‰~-3.11‰、-29.17‰~-2.20‰,均值分别为-21.74±1.89‰、-29.31±1.72‰、-19.82±2.04‰、-23.25±2.16‰。不同区域旱地土壤NH3挥发过程δ15N值的特征存在差异,新乡土壤的δ15N-NH3值持续升高,而北票、唐山和林芝土壤的δ15N-NH3值出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土壤性质、NH3挥发速率是影响NH3挥发δ15N值的主要因素,其中土壤pH、NH3挥发速率和累积损失量与δ15N-NH3值显著负相关;另外,同位素分馏效应对δ15N-NH3值也有一定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为大气NH3的定量溯源提供更好的支撑。  相似文献   

6.
皆伐火烧对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和黑碳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黑碳(B lack Carbon,BC)是生物质或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所形成的一类特殊产物,普遍分布于大气、土壤、冰雪和水以及沉积物中[1~3]。研究表明,BC是土壤惰性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壤碳循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4,5]。目前,国内外对大气气溶胶、海洋沉积物和雪冰中的BC研究已有大量报道[6,7],但对土壤BC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国内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报道还不多见[2,8,9]。皆伐火烧是人工林经营的重要措施,对人工林土壤碳库具有重要影响[10~13],但目前的研究结论尚存在争议[10~15]。本研究旨在探讨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SOC)和BC对皆伐火烧的响应,以期为正确评价皆伐火烧对人  相似文献   

7.
华北太行山前平原农田氨挥发损失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我国氮肥用量约占全世界氮肥总用量的三分之一[1],但当季利用率仅为30%~35%左右[2].据报道,石灰性土壤中氨挥发是氮素损失的主要途径之一[3-4],其损失量相当于氮素总损失量的20%~71%[2,5-7 ].进入大气中的氨引起自然土壤和水体的氮素含量升高,产生富营养化[8],导致植物种类更替和部分物种灭绝[9].  相似文献   

8.
<正>酸雨(AR)和重金属污染是国内外广为关注的重要环境问题[1]。镉(Cd)是污染环境的重金属之一,农作物可从土壤和大气中吸收Cd,生长发育受到抑制,表现为生长缓慢、植株矮小、褪绿等中毒症状,产量大幅度降低[2]。酸雨可造成土壤中Cd2+淋溶加强,解析量升高,生物可利用性增加[3],因此可加重Cd  相似文献   

9.
长白落叶松幼苗对铵态氮和硝态氮吸收的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采用养分吸收动力学原理并利用溶液培养法研究了不同生长期的长白落叶松苗木对NH+4和NO-3的吸收特点。结果表明,单一氮源条件下,苗木根系吸收NH+4、NO-3的速率均随着苗木的生长呈下降趋势,并且苗木对于NH+4的吸收速率整体上高于NO-3。与无NO-3时相比,在速生期加入NO-3会影响载体与NH+4的亲和力,从而大幅度降低苗木对于NH+4的吸收速率,但不会明显影响苗木在生长初期和木质化期对于NH+4的吸收速率。与单一NO-3为N源时相比,NH+4的加入会降低苗木在速生期对于NO-3的载体亲和力,从而影响其吸收速率,但是会明显提高根系在生长初期吸收NO-3的载体数量和速率。在长白落叶松苗木的养分培育过程中,为了提高苗木对于氮的利用效率,建议以铵态氮肥为主,但是在其生长初期可以适当增施硝态氮肥。  相似文献   

10.
冀西北栗钙土有机碳、酶活性及土壤呼吸强度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合明  刘树庆 《土壤学报》2009,46(4):741-745
土壤有机碳(质)水平的高低是评价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如何提高土壤有机碳(质)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土壤科学工作者关注的课题。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土壤有机碳逐渐成为公众和科学界关注的热点[1]。研究陆地碳循环机制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是预测大气CO2含量及气候变化的重要基础,这已引起科学界的高度重视[2]。目前,有关土壤碳循环研究主要集中在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土壤酶活性、有机物料分解、土壤微生物、土壤有机质、腐殖质组成、农作物养分利用、植物生长、光合作用、根系生长及其分泌物等生理生态方面的影响[3~12],以及施肥对农田土壤碳循环、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13~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