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三峡库区坡耕地粮经果复合垄作对土壤侵蚀与养分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连续6年对粮经果复合垄作模式的研究结果表明:粮经果复合垄作模式使土壤含水量增加,具有显著的保水效益;粮经果复合垄作以聚土垄作与农林复合为基础,在减少用工投入的基础上增加系统产出、减少径流、控制土壤侵蚀与降低非点源污染方面起得非常重要的作用;粮经果复合垄作能有效改善坡耕地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养分的含量。垄作的物理阻挡作用对土壤径流的截持与减少泥沙的流失,有效的改善了土壤的养分含量。粮经果复合垄作模式比粮经果复合平作模式土壤孔度提高9.38%。粮经果复合垄作模式增加了0.02 mm土壤颗粒含量。与纯粮顺坡平作相比,径流量、侵蚀量平均减幅分别为97.83%,47.49%。坡耕地粮经果复合垄作水保效益显著,经济效益高,广泛适于三峡库区坡耕地的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2.
三峡库区砾石坡耕地农林复合经营效益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在三峡库区砾石坡耕地采用水平阶整地方式 ,布设等高植物篱 ,实施农林复合经营技术。通过近 1年的实地观测 ,对此项技术在防治水土流失、改土方面的效益作了初步研究 ,结果发现 :农林复合经营技术可以增加土壤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 ,降低土壤容重 ;有效减少水土流失量 ,复合经营小区的土壤流失量仅是对照 (CK)的1 1 .4 2 %。因此 ,在三峡库区值得推广此项技术 相似文献
3.
坡耕地垄作区田保水增产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地防治坡耕地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农业高产稳产,本研究依据坡耕地垄作区田的土挡最佳间距数学模型确定了不同垄向坡度条件下的土挡最佳间距,并对其保土增产效益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垄作区田能就地拦蓄降雨,使土壤含水量增加3.2%~0.8%,促进作物生长,使大豆增产17.5%~18.0%,玉米增产18.2%~20.2%,单位面积净增产值:大豆为555~575元/hm~2,玉米为927~975元/hm~2。 相似文献
4.
坡耕地果粮间作聚流与覆盖相结合改造利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坡耕地水土流失、干旱问题和粮食产量效益低等现状,提出了聚流与覆盖相结合、治理和开发并重、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高的坡改技术。明确了果粮间作冠下区、近冠区、远冠区的合理立体植被覆盖结构和不同坡度隔坡水平沟聚流工程模式。果粮间作结合隔坡水平沟技术降低坡耕地径流量98.6% ̄99.1%,土壤侵蚀模数减少93.1% ̄95.8%;亩纯收益比单种粮食提高31.3% ̄64.2%,比果树提高81.0%。在平 相似文献
5.
三峡库区坡耕地持续性利用技术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坡耕地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是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以植物篱生态过滤网带技术、粮经果复合垄作技术、地下地膜截水墙技术为核心的坡耕地持续性利用技术,不仅培肥土壤,增加土壤含水,减少水土流失,而且显著提高土地系统生产力,发挥了较好的生态经济效益,可为三峡库区坡耕地的利用与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7.
植物篱具有保持水土、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物理性质等功能, 且能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 是一项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复合农林技术。以位于三峡库区的重庆市江津区常见6 种植物篱模式(柑橘、沙梨、花椒、黄荆、桑树、紫背天葵)为对象, 遵循层次分析法原理, 从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3 方面建立了三峡库区坡耕地植物篱模式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熵值法与专家评分法相结合计算指标权重, 利用熵权决策法对6 种常见植物篱模式进行效益评价。结果表明: 生态效益以黄荆类植物篱最好, 紫背天葵类植物篱最差;经济效益以花椒类植物篱最高, 黄荆类植物篱最低; 社会效益以桑树类植物篱最好, 紫背天葵类植物篱最差。综合效益以花椒类植物篱最高, 其次是桑树、柑橘、沙梨、黄荆植物篱, 紫背天葵类植物篱最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三峡库区迎江坡面8种连续经营8年以上的代表性土地单元间农林复合结构模式的土壤水分状况监测,研究土壤水分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由相同土地单元组成的农林复合结构模式,因土地单元的配置结构不同,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存在着显著差异,土壤涵养水源的能力相异。林地-经济林-坡耕地、坡耕地-林地-经济林土壤水分状况优于其他结构类型。对三峡库区经济林生产而言,坡耕地-林地-经济林结构模式最优,林地-经济林-坡耕地次之。林地-经济林-坡耕地模式土壤贮水容量最大,林地-坡耕地-经济林模式次之,坡耕地-经济林-林地模式最小。林地中配置坡耕地会显著降低土壤涵养水源能力,在暴雨后,48h内1m3表层土壤贮水容量减小2.496t;坡耕地中配置林地能显著增加土壤持水能力,48h内1m3表层土壤持水量增加2.02t;林地开垦比坡耕地上造林对土壤水分特性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9.
10.
对太行山低山丘陵区苹果-沙打旺复合系统土壤养分、果树生理生态及产量产值、牧草产量及质量、土地当量值研究结果表明,与清耕果园相比,果-草复合系统可使土壤有机质、速效氮分别提高30%、32%,速效钾降低2.1%,而对速效磷影响较小;苹果叶片叶绿素含量提高24.3%,叶片光合速率提高28%,产量提高15.5%。与单作草场相比,牧草产量提高18.5%,粗蛋白质、粗脂肪、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增加36.4%、27.4%和11.8%。复合系统土地当量值(LER)达1.65。 相似文献
11.
12.
三峡库区紫色土坡耕地不同利用方式的水土流失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紫色土坡耕地水土流失已成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性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研究通过15°、25°坡耕地不同利用方式的定位试验,探讨了三峡库区紫色土坡耕地的水土流失状况、侵蚀泥沙的颗粒组成及养分特征。结果表明紫色土坡耕地流失的泥沙中<0.02mm的颗粒大量富集,是养分流失的主要载体。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以果—植物篱复合、粮经果复合垄作模式的水土保持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3.
坡地植物篱农业技术生态经济效益评价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0
坡地植物篱农业技术是一条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生产潜力的坡地改良利用途径,是山丘区环境、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努力方向。2年试验结果表明,植物篱农业技术可减小坡地坡度3°,增加土壤有机质10.39%,减少土壤侵蚀量96.74%,减少地表径流量75.82%,农业生产投入产出比为1.58,是山丘区值得大力推广应用的农业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三峡库区紫色土坡耕地吸附态磷负荷的空间分布特性、预测坡耕地改造技术在整个库区应用的减污效果,基于地形指数,提出了吸附态污染物入河系数的空间分布式。以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为基础,结合所提出的入河系数分布式,构建了吸附态污染负荷模型,并对模型的模拟效果进行了检验。应用所构建的模型,对三峡库区紫色土坡耕地改造技术-\"大横坡+小顺坡\"和\"地埂+植物篱\"的减污效果进行了预测与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大横坡+小顺坡\"和\"地埂+植物篱\"的紫色土坡耕地耕作模式可分别减少吸附态磷负荷41%和64%。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当前三峡库区面临的严峻生态环境下,采取何种适合的生态治理技术以解决库区生态环境安全问题,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修复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通过生态治理模型整体框架结构,提高中、陡土坡生态系统地表基底稳定性;通过等高种植平面绿化技术、土工格室垂直绿化技术,提高消落区植被覆盖率和土壤肥力;通过不同高层区段消落区适宜植物\"乔—灌—草—藤(177~170 m)、\"灌—草—藤\"(170~160m)、\"草—藤\"配置(160~145m),对消落区的生物多样性、植被覆盖率及景观层次起提高作用。[结果]通过模型设计,将传统混凝土护坡技术与现代生态护坡技术相结合、等高种植平面绿化技术与土工格室垂直绿化技术相结合,实现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的高度统一、系统稳定性与开放性的高度统一、植被覆盖率与景观层次的高度统一。[结论]该土工结构模型的应用对三峡水库中陡土坡消落区生态治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现实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三峡库区庭院生态模式及其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脆弱,人地矛盾突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因此,探索一种适合三峡库区农村实际,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庭院生态模式尤为迫切。以农业庭院生产为例,结合库区农业、农村发展实际,在分析庭院经济发展条件和影响因子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在不同技术基础上的庭院经济发展模式,探讨了庭院生态模式所产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土地利用的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带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揭示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带生态风险,为库区生态风险评估及土地利用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遥感影像数据,运用RS与GIS技术,计算土地利用相对合理性指数,同时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划分高程/坡度带定量评价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带的生态风险情况,划分生态风险等级,并对生态风险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较低生态风险区占比例最大,为36.77%,高生态风险区及较高生态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沿长江两岸建设用地及耕地较为集中的区域,土地利用相对合理性指数随高程增高逐渐变大,随坡度增大逐渐减小,研究区生态风险空间自相关分析呈现出十分显著的局部自相关性。[结论]研究区内生态风险总体呈现较低值,沿江高值区需对土地利用进行重点优化。 相似文献
18.
Haozhe Zhang;Qingyuan Yang;Qiang Tang;Xiubin He; 《Land Degradation u0026amp; Development》2024,35(7):2614-2634
Built-up land changes along slope gradients (BCSG) are widespread globally, driven by natural environmental and socio-economic variations. This process has profound effects on vegetation cover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United Natio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However, the mechanisms involved in the BCSG remain to be elucidated, and the impacts of BCSG on vegetation cover need to be quantified. The BCSG from 1990 to 2020 was described through slope spectrum analysis by taking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TGRA) as an example. Then, the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was used as an indicator of vegetation cover, and its influence by BCSG was explored through a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The built-up land in the TGRA from 1990 to 2020 was first dominated by slope climbing (SC) and then by horizontal expansion, and the intensity of built-up land SC showed a general trend of weakening over time. During the 30 years, the intensity of built-up land SC weakened and then strengthened in townships with mainly intermountain plains, while gradually decreasing in townships with mainly hills and townships with mainly mountains. Socio-economic factors, natural factors, and regional special events drive the BCSG in TGRA. Built-up land SC in the TGRA will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NDVI but to a progressively lesser degree from 1990 through 2020. The built-up land SC in townships with mainly hills and mountains has a negative effect on NDVI. The built-up land SC in townships with mainly intermountain plains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NDVI. These results can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formulating reasonable vertical management policies for built-up land and help reduce the ecological risks caused by land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