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云南省孟连县甜脆玉米种植对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改变全县以种植水稻为主的粮食种植模式,促进水旱轮作模式。基于此,对甜脆玉米种植管理技术及产品收购标准进行介绍,探讨甜脆玉米栽培种植技术。  相似文献   

2.
针对玉米种植状况,对免耕栽培技术进行了系统分析,核心目的是在栽培技术完善的同时,提高玉米产量,提升云南省玉米种植的整体效率,促进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需求。  相似文献   

3.
玉米是我国尤其是北方的重要粮食作物,同时在云南省普洱地区也有大面积的玉米种植。种植工作者要根据地区气候以及土地条件资源栽培玉米新技术,同时还要提出有关玉米种植病虫害的措施,从而有效提高玉米种植质量。目前,环境的持续改变与温室效应的逐渐增强,使玉米在栽种期间发生的病虫害越来越明显。在实际工作中,要想从根本上改善玉米的品质,并增加玉米的产量,就需要提升在栽种玉米期间的科技水平,积极引进大量的新兴技术,并认真对玉米本身的病虫危害进行预防。基于此,介绍云南省普洱地区栽种玉米的技术,重点表述玉米在各个生长时期的各种具体表现,并依据各个时期的特征阐明了预防病虫害的对策,同时简要分析了玉米的栽种方式。  相似文献   

4.
1除草剂在玉米生产中的应用现状玉米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在我国的农作物中占第三位.仅次于水稻和小麦。玉米已成为云南省种植面积第一.总产量第二的大田作物。文山州地处云南省东南部.山区、半山区占总面积的94.6%。耕地总面积23.13万hm2.农作物总播种面积80万hm2.常年玉米种植面积达14万hm2.玉米已成为文山州的主要粮食作物.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增多,  相似文献   

5.
受多种因素影响,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者东镇玉米种植水平一直较低。近年来,该镇通过开展玉米高产创建项目,并根据示范—推广—技术等一系列措施,不断强化管理、科学施肥,提升了者东镇的玉米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基于此,主要围绕者东镇玉米高产创建种植技术展开深入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6.
师宗县是云南省主要的农业县,在师宗县的农业产业种植过程中,玉米是师宗县的主要粮食作物。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全国范围内玉米新品种、种植新技术的不断突破,给师宗县的玉米种植业带来了美好的未来。基于此,介绍师宗县玉米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师宗县玉米产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玉米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姚安、南华、禄丰、武定等10个县市均有分布,随着农业发展,玉米品种先后经历了六代更替,玉米种植技术也日渐完善,但品种、施肥、病虫害对玉米产量影响较大,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对农业的投入成本的影响也很大。基于此,分析楚雄州玉米种植现状,探讨该地区玉米种植新技术,并提出了相关的推广应用措施,希望能为楚雄州农业发展提供可靠技术,并促使其得到有效推广。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农业大国,而玉米是我国重要农作物。虽然我国的玉米种植历史悠久,但是在种植中仍需不断改进玉米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技术,以提升玉米产量。基于此,针对东北地区的地区特点总结玉米高产种植的相关经验以及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9.
根据云南省财政厅、云南省农业厅《关于下达2017年粮食生产科技增粮措施项目资金和计划的通知》和普财农〔2017〕45号文件要求,普洱市农业局原种繁殖场为晚秋作物种植项目承担单位,项目实施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确保粮食安全,解决烟区农民增收的矛盾,普洱市应充分挖掘生产潜力,提高复种指数,进一步推广烟后玉米种植,实现合理轮作、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面对当前我国可耕种土地面积越来越少的现状,需要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玉米种植在农业建设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要使玉米产量得到较大程度提升,必须更新相关的种植技术和方法。目前,地膜玉米种植技术颇受欢迎,其有着地理、气候、温度等多方面的优势,但近些年因为种植人员的操作和使用方法问题造成玉米产量明显降低。基于此,对地膜玉米种植技术的应用分布、方法、优势以及前景进行探索,为玉米种植提供指导方向,为我国的农业发展提供新助力。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冀西北地区玉米/大豆间作模式(简称玉豆间作模式)对青贮玉米产量、品质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以青贮玉米中原单32与大豆绥农41为材料,于2017—2018年进行了5种不同间作模式种植试验,测定了青贮玉米产量、品质以及土壤营养与微生物的变化。结果表明,与玉米单种(CK)相比,玉豆间作能明显提高青贮玉米产量、品质,改善土壤营养和微生物菌落。玉豆2:1模式为该地区最佳间作模式,该模式青贮玉米产量为68.53 t·hm-2,粗蛋白(CP)、淀粉含量明显增加,分别比CK多0.5和3.2个百分点;每吨干物质可生产的牛奶量达到1 539.00 kg·t-1。与CK相比,玉豆间作下根瘤菌固氮作用明显,其中玉豆2:1模式下灌浆期根际土壤碱解氮含量为124.3 mg·kg-1。此外,在玉豆间作模式中,玉米根际土壤中子囊菌门真菌表达丰度增加,担子菌门真菌表达丰度降低;出现柄孢壳菌、Harpophora radicicola等新真菌类型。玉豆2:1模式下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OTU最多,达到318个。本研究为冀西北地区开展高产、优质玉豆栽培技术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地块数据支持下的玉米种植面积遥感测量方法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统计行政单元内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及其空间分布是粮食产量估算的基础,也是制定粮食政策和调整种植结构的重要依据。以3S为代表的空间信息技术,是实现农作物种植面积统计的关键技术,也是实现常规统计进入空间统计的重要因素。该研究以玉米种植面积遥感测量为目标,选取种植结构复杂的农业区河南省原阳县为试验区,通过高分辨率融合影像建立地块边界数据,以TM影像为核心数据源,对TM数据进行预处理,结合NDVI及特征波段信息采用决策树方法对试验区进行预分类,初步获取玉米种植范围;将玉米预分类结果与耕地地块数据空间叠加分析,以地块内玉米的预分类面积比例为分层标志,建立分层模型,结合交通数据,布设野外样方;采用遥感影像与车载GPS结合的方式,设计合理的野外调查路线,开展野外样方实测工作,获取样本地块内的玉米种植比例;然后以野外GPS调查点为依据,通过决策树方法对玉米预分类结果进行修正。最后通过野外测量获取的样本地块玉米百分比及统计数据对TM数据提取的玉米种植面积结果进行评价,求得位置精度为81.8%,总量精度为91.1%。说明借助耕地地块数据库,能够提高多时相TM分类的位置精度和总量精度。  相似文献   

13.
影响玉米薄层干燥速率的诸因素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吉林省几个主要品种的玉米进行薄层干燥试验,确定了影响玉米薄层干燥速率各因素的主次,分析了各因素对玉米薄层干燥速率影响的规律性,提出了玉米品种对薄层干燥速率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建立了吉林省两个产量较大的玉米品种的薄层干燥方程,从而为进一步进行玉米深床干燥的研究打下了基础,为设计适合我国特点的玉米干燥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耕作方式对豫南雨养区土壤微环境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豫南雨养农业区降水基本满足作物生长需求但年内和年际间分配不均、土壤耕性差的生态实际,为解决小麦播种期和冬春干旱以及改善耕层水、肥、气、热等因子提供理论依据。于2007—2015年,在豫南雨养农业区进行了连续9a的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模式对小麦生长季土壤水分、容重、温度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T1(传统翻耕)、T2(不覆盖/不深松+覆盖/免耕)、T3(覆盖/不深松+不覆盖/免耕)、T4(不覆盖/深松+不覆盖/免耕)、T5(覆盖/深松+覆盖/免耕)以及T6(不覆盖/不深松+还田/旋耕)。结果表明,(覆盖/深松+覆盖/免耕)T5可以有效提高小麦播种期0~40cm土层的含水量,为麦播提供较好的水分基础,不同耕作方式处理对冬小麦越冬期和返青期土壤日平均温度影响较小,不足以对冬小麦发育进程产生影响。(覆盖/深松+覆盖/免耕)T5能够有效降低耕层0~20cm和0~40cm的土壤容重。覆盖/深松+覆盖/免耕处理的前3a,冬小麦产量较对照有所降低,从第4年开始较对照增产,2011—2015年增产幅度分别为2.02%、2.83%、10.93%、5.88%、1.97%。以上结果表明,通过T5(覆盖/深松+覆盖/免耕)的简耕覆盖技术可以有效利用降水资源、培肥地力,提高产量,具有节本增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土壤有机质含量与玉米生产力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本文通过空间移位的方法,将东北黑土带由南向北5个点有机质含量为18.1g kg-1、31.1g kg-1、54.6g kg-1、103.9g kg-1、53.6g kg-1的农田黑土,分别移至黑龙江省的海伦市和吉林省的德惠市的两种气候下,通过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黑土有机质含量与玉米生产力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含量与玉米产量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产量差异不显著;施肥对各种有机质含量的黑土均有显著增产作用,增产幅度在12.3%~64.1%,黑土带的南部区域德惠市的施肥增产作用要明显高于北部区域海伦市的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基质中添加适宜玉米秸秆促进马铃薯脱毒苗生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马铃薯微型薯常用栽培基质中,草炭是不可再生的,可供利用的资源有限。蛭石一般可使用一年,重复利用率低,且生产成本高。在马铃薯微型薯栽培基质中,玉米秸秆基质还未得到有效利用,玉米秸秆资源丰富,价格低廉。该试验对玉米秸秆基质在马铃薯微型薯生产上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通过比较分析试验结果,以期找到玉米秸秆在马铃薯微型薯栽培基质上较适宜的应用比例。该试验以马铃薯‘春薯四号’脱毒苗为试验材料,将玉米秸秆进行发酵腐熟,草炭过1 cm筛后,用玉米秸秆、草炭、蛭石、沙子、田园土5种基质材料按照不同体积比混配成6种复合基质,分别为M1(草炭:蛭石=1:1)、M2(玉米秸秆:草炭:蛭石=1:1:2)、M3(玉米秸秆:草炭:沙子=1:3:4)、M4(玉米秸秆:草炭:沙子=1:1:2)、M5(玉米秸秆:沙子:田园土=3:4:1)、M6(玉米秸秆:田园土=3:2)。基质材料按比例混配均匀后使用50%的多来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和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进行杀虫灭菌。将试验棚内土地耙平整,地面上方铺设防虫网,用砖砌9个2.4 m×1 m(长×宽)的试验槽,槽间过道宽40 cm,将每个试验槽分隔成2个面积相等的试验小区,共18个,每个小区面积1.2 m2。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3次重复试验。马铃薯脱毒苗定植前在试验棚上方放置透光率为50%的遮阳网,待马铃薯脱毒苗缓苗期过后将其取下。从马铃薯脱毒苗定植开始每隔15 d进行随机采样,测定指标,分析比较6种不同配比基质对马铃薯脱毒苗形态指标株高、茎粗、叶片数、茎节数、地上部分及地下部分鲜质量的影响,及生理指标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根系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M2(玉米秸秆:草炭:蛭石=1:1:2)的更有利于马铃薯脱毒苗的生长,缓苗时间短,植株较健壮,其中株高、茎粗、地下部鲜质量增长量多于其他基质,叶绿素a、叶绿素总量增长稳定且优于其他基质,可以有效地为微型薯的生长发育积累更多营养物质。  相似文献   

17.
海南设施园艺始于20世纪90年代。应用设施栽培技术种植的种类和品种很少,应用面积不大。通过对各项条件的分析表明,充分发挥利用海南特有的热带气候资源,大力发展设施园艺技术将是海南热带高效农业生产结构性调整的重要战略决策之一。  相似文献   

18.
海南设施园艺始于20世纪90年代.应用设施栽培技术种植的种类和品种很少,应用面积不大.通过对各项条件的分析表明,充分发挥利用海南特有的热带气候资源,大力发展设施园艺技术将是海南热带高效农业生产结构性调整的重要战略决策之一.  相似文献   

19.
松辽平原玉米带黑土肥力退化机理研究   总被引:43,自引:1,他引:4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田间调查和土壤肥力指标分析,探讨了松辽平原玉米带黑土肥力退化的原因和机理。结果发现,现行的以小四轮拖拉机为主要动力的耕作制度下,土壤剖面中耕层与犁底层的界面为“波浪型”,而年年进行秋翻的玉米田,其耕层与梨底层的界面为“平面型”。而且两者耕层土壤的养分含量和理化性质等指标也有明显差异。研究还发现,现行的以无机氮磷肥为主的施肥制度和玉米连作种植制度对土壤养分平衡有很大影响。因此认为,现行的不合理的耕作、施肥及玉米连作制度是导致松辽平原玉米带黑土肥力退化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不同种植模式背景下栽植生姜对紫色土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栽植生姜对岷江下游紫色丘陵区不同种植模式背景下典型紫色土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采用PCR-DGGE与DNA序列分析方法,研究了紫色丘陵区玉米+红薯间作、大豆单作、生姜连作、水稻-紫云英轮作等4种典型种植模式背景下栽植生姜前后土壤细菌多样性变化特征。PCR-DGGE分子指纹图谱结果表明,同一种植模式下栽种生姜前后DGGE条带数目、位置和亮度差异明显。栽种生姜均降低了各模式下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明显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其中生姜连作模式背景下土壤细菌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下降幅度最大,玉米+红薯间作模式下降幅度最小,但栽植生姜后4种种植模式之间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相似度明显增加。DGGE特征条带的序列分析表明,栽植生姜后,土壤细菌中的部分绿弯菌门类群消失,部分硝化螺旋菌门类群仅在水稻-紫云英轮作模式中发现、玉米+红薯间作模式中出现了短波单胞菌门的细菌。这些结果为了解栽植生姜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以及生姜种植模式的优化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