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蒙古多伦县沙漠化土地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以内蒙古多伦县1960年、1975年的航片和1987年、1995年、2000年、2005年的陆地卫星TM影像等6个不同时相的遥感数据为数据源,提取研究区沙漠化土地信息,与研究区的其他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建立数据库,分析沙漠化土地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60-1995年沙漠化土地共增了639.88 km2,1995-2005年间沙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了427.18 km2.1960-1995年沙漠化土地发生扩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3条沙带两侧.由于这些地区毁林开荒、草场超载,导致沙漠化土地面积有所扩展;1995-2005年沙漠化土地发生减少的区域主要分布于城南沙带、黄柳区.自从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禁牧舍饲和生态移民四大工程实施以来,多伦县沙漠化土地逆转很快,流沙多被固定,从而使本区出现沙漠化土地面积逐步缩小的局面,其中城南沙带地区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根据改进的生态足迹理论对中国西部地区生态安全状态进行了定量分析,以中国西部各省2010年统计年鉴数据为依据,对中国西部地区2009年的生物资源账户和能源账户的生产性生态足迹、生态承载量和生态压力指数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1) 2009年中国西部生物资源账户与能源账户的生态承载量均小于生态足迹,说明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系统整体处于不安全状态;(2)空间上生物资源账户生态足迹整体上东部高于西部地区,南部高于北部地区,生态承载量呈现出南部明显高于北部;(3)人口的分布差异影响着人均生态承载量和承载总量的分布格局差异;(4)生物资源账户生态不安全地区面积占到中国西部地区总面积的68.6%;能源账户的生态足迹和生态压力指数较大的地方均分布在西北地区,西北地区能源账户生态足迹占到中国西部地区的75%.并揭示和提出了生产性生态压力指数较大的原因和减小生态赤字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哈尔滨市生态资产遥感测量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资产是生态系统生物资源直接价值及生态服务间接价值的综合表征,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综合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利用遥感影像、土壤、气象及MODIS生态环境数据,构建生态资产遥感测量评估指标体系,评估分析哈尔滨市2000—2010年生态资产变化及时空分布状况。结果表明:1)时间变化表明:两期生态资产总价值降低了21.03亿元,单位面积价值减少了3.96万元/(km2·a);2)空间分布表明:两期哈尔滨市的生态资产总价值分布都呈现由西向东逐渐增加的态势,其中东部地区最高,西部地区最低;3)生态资产价值构成表明,在两期的生态资产总价值构成中,均遵循相同的规律,即土壤保持价值 > 涵养水源价值 > 空气质量调节价值 > 有机质生产价值 > 养分循环价值。研究成果可以很好地反映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及其变化状况,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1995年、2000年和2005年3个时期TM影像数据.运用ArcGIS 9.2软件和通用水土流失方程(RU-SLE),定量研究呼伦贝尔地区不同时期土壤侵蚀动态,运用马尔科夫模型对2010年和2015年呼伦贝尔地区水土流失状况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在过去10 a中,呼伦贝尔地区土壤侵蚀程度以微度侵蚀为主,轻度以上侵蚀面积仅占总面积的10%左右.其中,1995-2000年呼伦贝尔地区微度侵蚀面积净减少534.33 km~2,轻度以上侵蚀面积增加了580.02 km~2,说明1995-2000年的5 a中呼伦贝尔地区土壤侵蚀强度呈增大趋势;2000-2005年微度侵蚀面积净增8 326.69 km~2,轻度以上侵蚀面积净减少了8 360.54 km~2,土壤侵蚀强度呈减小趋势,说明2000年以来,呼伦贝尔地区水土流失现状较以前有明显改观.这与同期当地实施生态保育措施有较大关系.预测到2010年和2015年,呼伦贝尔地区土壤侵蚀强度将得到缓解,其中,轻度以上侵蚀面积分别比2005年减少24.8%和38%.  相似文献   

5.
喀斯特地区不同林草植被的减流减沙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进行水土保持生物措施的合理配置,因地制宜治理贵州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通过径流小区观测法,对贵州喀斯特地区不同林草植被的减流减沙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观测试验期间(2008-2010年),大部分林草植被类型都经历了明显的变化过程:完全不具减流减沙作用-部分具有减流减沙作用-减流减沙作用.至2010年各林草植被的减流作用的大小顺序为:经济林(减流率为52.5%~64.3%)>杨树与墨西哥柏混交林>黑麦草>墨西哥柏>白三叶>杨树;减沙作用的大小顺序为:经济林(平均减沙率达99.3%)>黑麦草>杨树与墨西哥柏混交林>墨西哥柏>杨树>白三叶.林草植被配置方式对产流产沙量也有很大影响,因此采取林草措施应同时考虑林草类型和配置方式,才能达到最佳的水土保持效果.  相似文献   

6.
赵国梁  胡业翠   《水土保持研究》2014,21(6):198-203,210
以广西2000年、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基础,基于GIS平台,综合利用ArcGIS 10.1,CLUE-S模型以及SPSS 19.0等软件,结合谢高地等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表,修正计算得到了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服务价值空间分布图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表,并同1995年、2000年和2005年数值对比揭示了广西喀斯特山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规律,发现构成该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主要土地类型是耕地、林地、草地;如果保持2001—2005年的人类影响不变,2015年广西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将基本平稳,达到664.39亿元;生态服务价值高值区有扩大趋势,同时低值区也仍然在扩大,中值区有所缩小,特别西南地区、东北地区低值区有所扩大,要警惕建设用地扩张与辐射作用,由此可见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旧十分严峻。  相似文献   

7.
喀斯特山区耕地时空演变与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7,他引:2  
喀斯特山区因其耕地资源特殊性使得社会经济发展限制因素尤为突出,厘清其演变规律对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该研究以贵州省耕地为研究对象,结合GIS空间分析功能,采用核密度、Lorenz曲线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2000、2005、2010、2015、2018年共5期耕地数据的空间分布和时空演变进行深度探究。结果表明:贵州省耕地"西北多、东南少",空间非均衡分布,省会周围、生态脆弱敏感区及喀斯特地貌发育区域耕地总量较少;耕地分布呈现空间正相关性,高-高聚类区域自然条件比较相似,低-低聚类区域大多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或其他生态敏感脆弱区;时间尺度上耕地总量和密度均在2005年出现递减拐点,2000-2018年以地类转出为主,主要流向为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动态变化程度随时间推移愈加强烈,到末期稍减;空间尺度上各期耕地增减都较为均衡,面积的减少量稳定,增加量则由高值骤降至低值,并在低值处趋于稳定;地理探测显示影响贵州省耕地空间分布的主要因子为人口、GDP,次要因子为路网密度、平均坡度,其中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力大于自然因素。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的仁怀市生态敏感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生态敏感性评价对于制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政策,有效进行环境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利用GIS技术,以贵州省仁怀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单因子敏感性评价和综合敏感性评价两种方法,选择土地利用、高程、坡度、水系、地质灾害作为评价因子,对仁怀市生态敏感性及其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极敏感区占仁怀市总面积的1.43%,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山区;敏感区占17.76%,分布在沿河地区以及山麓地区;低敏感区占57.41%,分布在中低山地区;不敏感区占23.40%,主要分布在城镇区域.结合生态敏感性,提出了各区块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对策,以期为仁怀市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山地林火烧迹地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渭河流域华县水文站径流出现断流的现象,探讨渭河流域径流量的变化和影响因素显得尤为重要.以渭河流域华县站1956-2000年径流资料为基础,运用R/S分析法,对渭河流域径流序列进行了趋势分析.同时,对渭河流域径流变化的影响因素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华县水文站年径流序列的赫斯特系数为0.778 4,表明渭河流域径流具有持续下降的趋势.以1956-1969为基准期进行比对,1970-2000年渭河径流量年均减少3.79×109 m3,其中气候作用减少1.96×109 m3,占减少量的51.7%,人类活动作用减少1.83×109 m3,占减少量的48.3%.  相似文献   

10.
以浙江省沿杭州湾经济快速发展地区为例,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城市规划和农用地分等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了该地区未来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及其对耕地数量和质量的潜在威胁。结果表明:研究区是浙江省耕地资源分布相对集中且质量较高的地区,规划期间建设用地扩展迅速,新增用地面积达9.4×104 hm2;按照现有规划,研究区将减少耕地面积7.1×104 hm2,耕地是规划新增建设用地的主要来源,约占75%;优质耕地的减少量大,减少速度快,一至五等耕地的减少量占67.5%,一、二等耕地到2020年将分别减少37.16%和35.52%。建议应用农用地分等成果对规划占用的耕地进行质量评价,调整规划方案,减少建设对耕地数量质量的影响,保障粮食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