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检测cAMP的浓度、cAMP依赖性的蛋白激酶A(PKA)活性、睾酮的含量及芳香化酶活性的变化,体外研究了大豆异黄酮调节大鼠睾丸间质细胞分泌睾酮的机制。结果显示:大豆异黄酮能够提高cAMP的含量和PKA的活性,同时抑制了芳香化酶的活性,最终导致间质细胞分泌睾酮增加。提示大豆异黄酮植物雌激素促进睾酮的分泌主要是通过激活间质细胞cAMP/PKA信号通路,并且抑制芳香化酶活性,从而降低睾酮向雌二醇的转化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Cd胁迫下长白落叶松幼苗根系有机酸的分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壤通报》2019,(5):1218-1225
用A1层暗棕壤栽植长白落叶松幼苗(1 a生和2 a生),1个月后用CdCl2溶液对土壤进行Cd胁迫处理,使土壤Cd2+浓度分别达1、2、4、8 mg kg-1,在胁迫处理后第3 d、10 d和30 d,分别采集上述两种幼苗的根际土壤样品,研究不同Cd胁迫程度(水平)和胁迫时间处理后,长白落叶松幼苗根系分泌的有机酸种类和数量,以期为系统研究有机酸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Cd胁迫促进1 a生苗根系分泌有机酸种类和数量增加,增加量因胁迫时间和胁迫程度而异;增加有机酸种类数量的胁迫时长顺序为30 d 3 d 10 d,即在一定胁迫程度范围内,苗木受胁迫时间较短、胁迫较重时新检出有机酸的种类较多。同样,在一定胁迫程度和胁迫时长内,苗木根系分泌有机酸总量随胁迫程度提高而增加,达到最大值后胁迫程度继续提高则分泌有机酸的总量降低。在其它条件一定时,随胁迫时间延长,根系有机酸分泌总量降低。在不同的胁迫时间,有机酸分泌量大多以3 d增幅最大;对于不同种类有机酸,苹果酸分泌量增幅最大,其次为柠檬酸或草酸。对于2 a生苗,大多数Cd胁迫处理也增加其根系分泌的有机酸种类数量,且在一定胁迫程度内有机酸分泌总量随胁迫程度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水溶性磷肥在石灰性土壤中的转化,采用室内土壤培养的方法,在土壤中分别添加过磷酸钙0、6.25、12.5、25、50和100 mg/kg干土(即P0、P6.25、P12.5、P25、P50和P100处理),保持土壤湿度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在25℃恒温培养箱中培养120 d。培养期间在第1、3、7、15、30、60和120 d连续采样,测定土壤Olsen-P、CaCl2-P和各无机磷组分的含量。结果表明,在石灰性土壤中施用过磷酸钙能显著增加土壤Olsen-P和CaCl2-P含量,在一定的培养时间内,过磷酸钙转化为土壤Olsen-P和CaCl2-P的比例不随施肥量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土壤有效磷含量逐渐下降,尤其是培养前期(前7 d)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下降,之后下降速率减缓。施入土壤中的过磷酸钙主要转化为Ca2-P和Ca8-P(两者之和约占90%),其次是Al-P和Fe-P(两者之和约占10%),在短期内O-P和Ca10-P相对较为稳定。随着培养时间延长,Ca2-P逐渐向Ca8-P转化,在培养的前30 d转化速率较快,之后速率减缓。随着磷肥施用量的增加,Ca2-P转化为Ca8-P所需的时间逐渐延长。Olsen-P和CaCl2-P含量均与土壤无机磷组分中的Ca2-P、Ca8-P和Al-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通过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其中Ca2-P是土壤Olsen-P和CaCl2-P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4.
兔胰腺干/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取1~9日龄的实验仔兔胰腺,1 mg/mLⅣ型胶原酶消化,低糖DMEM培养.细胞铺满后进行传代20代以上冻存.对2~3代的细胞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诱导向β细胞分化并进行高糖刺激胰岛素分泌.结果表明,兔的胰腺干/祖细胞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免疫组化染色表现为PDX-1、CK19、nestin和胰高血糖素阳性;分化诱导2 d后,双硫腙染色(DTZ)20%阳性,6 d后迅速增加到80%;高糖刺激诱导细胞具有胰岛素释放能力.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和诱导细胞胰岛素分泌实验证明分离的是兔胰腺干/祖细胞.首次报道兔胰腺干/祖细胞分离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5.
加硒和培养时间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硒是重要的微量元素,土壤酶是土壤生物学性质和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试验利用土壤加硒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硒水平和培养时间对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加硒和培养时间对这几种酶活性有显著影响。土壤加硒50 mg kg-1时,对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随培养时间延长而降低,而所有加硒水平下,培养30 d的土壤脲酶活性显著高于10 d和20 d。硒对土壤蛋白酶活性的影响随培养时间而变化,在培养10 d时,加硒水平在10 mg kg-1时,土壤加硒对蛋白酶活性具有促进作用,培养30 d时,土壤加硒则对土壤蛋白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同对照相比,淀粉酶对加硒的反应不敏感。由此可见,硒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随硒水平和酶类型而异,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脲酶应该是对硒反应比较敏感的酶类,而淀粉酶属于对硒反应不敏感的酶类。  相似文献   

6.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土壤中芘胁迫对小白菜叶内叶绿素及抗氧化系统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芘胁迫对小白菜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的动态影响基本一致,都是在第18d苗期时随着芘浓度的增加显著降低,25d开始各处理的含量差异不显著。小白菜叶片的CMP、MDA和AsA均随种植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过程,39d时CMP达到最高值,施芘处理显著高于对照;MDA在32d时上升至最高值,且随着芘浓度的增加而增大,39d以后急剧下降并维持在较低水平,各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46d时AsA含量达到峰值,高浓度芘处理极显著高于对照。游离脯氨酸在25d时随芘浓度的增加而急剧增加,32d以后逐渐下降,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小白菜叶片的CAT活性在种植期间呈下降趋势,39d时随芘浓度的增加有所提高;与CAT活性的变化趋势相反,POD活性随种植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39d和46d时高浓度处理的P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7.
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研究了石灰性褐土中磷、锌、镉相互作用对土壤中磷、锌、镉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磷锌共同培养时,施锌提高了土壤速效磷含量,且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在相同锌浓度处理下,土壤中的有效锌含量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锌浓度处理下,有效锌含量随土壤培养时间的延长而显著降低。(2)磷镉共同培养时,施镉对土壤速效磷含量影响不明显;施磷降低了有效镉含量,但效果不显著;且都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3)锌镉共同培养时,在培养的前30d,土壤中有效锌含量随施镉浓度增加而降低,但在30d后,有效锌含量有增加的趋势。土壤中有效镉含量在不同锌-镉处理下随培养时间变化有较大差异:在Cd3处理下,加入高浓度锌后显著降低土壤有效镉含量;Cd30处理下,在培养前30d,锌的施入对土壤中有效镉含量影响不明显,但30d以后,土壤有效镉含量随施入锌浓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说明两者的竞争机制随时间的延长发生变化,且施锌能明显降低镉的毒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实验室摇瓶实验法研究了除草剂丁草胺和苄嘧磺隆对钝顶螺旋藻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丁草胺浓度与藻生长(以OD560计)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64mg·L^-1丁草胺严重抑制藻生长,比生长速率为0.111d-1,仅为对照的24%。在7d实验时间内EC50值随染毒时间延长呈指数下降,96h的EC50值为45.4mg·L^-1,到第7d降为15.2mg·L^-1。与丁草胺相似,在实验浓度范围内随浓度增加,苄嘧磺隆对钝顶螺旋藻的生长抑制作用逐渐增强,最高浓度44.8mg·L^-1处理的比生长速率为0.458d-1,约为对照的82%。在8d实验时间内EC50值随染毒时间延长呈指数增长,96h的EC50值为51.3mg·L^-1,到第8d达到215mg·L^-1。两种除草剂在较高浓度条件下均使钝顶螺旋藻藻丝变短,部分藻丝由螺旋型变为直线型,随浓度增加直线型藻丝逐渐增加,到最高浓度几乎全部变为直线型,且藻细胞颜色变浅。依据96h-EC50值判断丁草胺对钝顶螺旋藻的毒性大于苄嘧磺隆,二者毒性强度均为中等,但随着染毒时间延长丁草胺的毒性作用增强而苄嘧磺隆的毒性逐渐降低。同时,高浓度的两种除草剂使部分藻丝断裂变短,且诱导藻丝形态由螺旋型向直线型转变。  相似文献   

9.
含方解石物质对土壤镉赋存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探究赤泥粉、海泡石粉、方解石粉在不同添加剂量情况下随时间变化对外源污染草甸土土壤镉赋存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pH值随着钝化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且均明显高于对照。添加赤泥与其他2种钝化剂处理对pH值影响有所不同,随时间的延长分别呈现先降低后升高最后趋于平稳和缓慢降低的趋势。培养50d后,添加5%赤泥对土壤pH值影响最大,相较对照提高了4.09个单位。土壤可交换态镉的含量随钝化剂用量的增加而降低,培养50d后,当钝化剂添加量为1%,3%时,可交换态镉降低率分别为方解石海泡石赤泥、方解石赤泥海泡石;钝化剂添加量为5%时,降低率为赤泥方解石海泡石。pH值与交换态镉相关性分析表明:添加赤泥处理极显著负相关;添加海泡石处理相关性不显著;添加方解石处理无相关关系。各处理均能显著降低可交换态镉的含量,同时不同程度提高了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质结合态、残渣态镉含量,其中碳酸盐结合态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为了阐明支持细胞增殖和分化能力对精子生成的影响,本实验以7、21和35d仔猪为材料,利用细胞直接计数、免疫组织化学、流式细胞术和免疫印迹分析了仔猪睾丸支持细胞、生精细胞数量和增殖能力变化以及支持细胞的成熟分化状况。结果:(1)从7~21d,曲细精管中支持细胞与其它细胞之间的界线更加明显;从7~35d,每克睾丸中间质细胞和支持细胞的数量在21d时达到高峰(P<0.05),而生精细胞的数量则一直增加(P<0.05),但并没有在曲细精管中发现圆形精子;(2)从7~35d,支持细胞和间质细胞都能表达GATA-4,支持细胞中GATA-4的累积光密度(IOD)在21d时最高(P<0.05),而间质细胞中的IOD在21d和35d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3)从7~35d,整个睾丸细胞都有增殖能力,睾丸细胞的细胞增殖指数(PI)和S期细胞指数(SPF)在21d时最高(P<0.05);三种细胞在这一时期都能表达PCNA,三种细胞PCNA的IOD值和睾丸中PCNA的表达水平在21d时最高(P<0.05);(4)从7~35d,Connexin 43(Cx43)主要表达于支持细胞的细胞质,支持细胞和间质细胞中的IODs在2...  相似文献   

11.
采用绵羊(Bos gaurus)体细胞带下注入体外成熟的卵母细胞构建重构胚,比较了不同的融合和化学激活前培养时间对重构胚融合和发育的影响。融合前培养 1h,比较不同的激活前培养时间,发现各组重构胚卵裂率、桑椹胚率和囊胚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激活前培养2h胚胎完整率(95.81%)高于对照(74.64%),差异显著(P<0.05);激活前培养2 h,比较不同的融合前培养时间,发现两组融合率,激活胚胎完整率和囊胚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融合前培养1h的卵裂率(76.88%)和桑椹胚率(40.63%)显著高于直接融合(64.48%和21.50%)(P<0.05)。利用G1和G2培养早期克隆胚胎,将发育至桑椹胚囊胚的胚胎移植到41只受体绵羊,仅1只妊娠但于第104天流产。用5对绵羊微卫星DNA多态性引物对该克隆流产胎儿皮肤成纤维细胞、供体细胞、受体绵羊及一只普通对照母绵羊皮肤成纤维细胞进行微卫星DNA分析,结果表明5对微卫星DNA引物扩增各组细胞DNA, 扩增产物经过10%琼脂糖凝胶电泳和银染后,条带均有明显的多态性。条带分析显示,克隆流产胎儿的微卫星DNA指纹与供体细胞完全相同,而不同于其受体母亲和对照绵羊。证明该流产羔羊基因来源于供体细胞,为体细胞克隆绵羊。  相似文献   

12.
为确定极性调控蛋白Crumbs-3(Crb3)在小鼠(Mus musculus)睾丸组织的定位及其在曲精小管精子发生及间质细胞发育过程中的分布规律,本研究运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方法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分别对小鼠生后不同发育阶段睾丸组织结构及Crb3在不同发育时期睾丸组织中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随着个体发育,曲精小管的直径及生精上皮的厚度不断增大,管腔则由小增大、变小再增大;睾丸曲精小管内生精细胞处于动态的发育变化中,2周龄的生精小管内仅有增殖分裂的数层精原细胞和支持细胞,4周龄时出现各级生精细胞、但无精子形成;之后,继续增殖分裂,至8周管腔内有大量精子形成;并随日龄增加生精细胞密度不断加大;支持细胞的形态随着个体发育逐渐变得清晰而易于辨认;间质细胞则随个体发育体积不断增大、核质比例逐渐下降,而胞质嗜酸性逐渐增强。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Crb3蛋白主要分布在各周龄睾丸曲精小管生精细胞胞膜以及睾丸间质细胞胞膜,且间质细胞上的阳性信号明显强于生精细胞。研究结果提示,Crb3不仅与生精上皮细胞的极性建立和维持有关,而且可能参与睾丸类固醇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相似文献   

13.
Cocoa powder is rich in polyphenols, such as catechins and procyanidins, and has been shown to inhibit low-density lipoprotein (LDL) oxidation and atherogenesis in a variety of models. Human studies have also shown daily intake of cocoa increases plasma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HDL) and decreases LDL levels. However, the mechanisms responsible for these effects of cocoa on cholesterol metabolism have yet to be fully elucidated.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cacao polyphenols on the production of apolipoproteins A1 and B in human hepatoma HepG2 and intestinal Caco2 cell lines. The cultured HepG2 cells or Caco2 cells were incubated for 24 h in the presence of cacao polyphenols such as (-)-epicatechin, (+)-catechin, procyanidin B2, procyanidin C1, and cinnamtannin A2. The concentration of apolipoproteins in the cell culture media was quantified using an enzyme-linked immunoassay, and the mRNA expression was quantified by RT-PCR. Cacao polyphenols increased apolipoprotein A1 protein levels and mRNA expression, even though apolipoprotein B protein and the mRNA expression were slightly decreased in both HepG2 cells and Caco2 cells. In addition, cacao polyphenols increased 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s (SREBPs) and activated LDL receptors in HepG2 cell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cacao polyphenols may increase the production of mature form SREBPs and LDL receptor activity, thereby increasing ApoA1 and decreasing ApoB levels. These results elucidate a novel mechanism by which HDL cholesterol levels become elevated with daily cocoa intake.  相似文献   

14.
摘要:为了探索一种高效的无透明带胚胎培养方法,为手工核移植提供技术支持,本研究以小鼠胚胎为材料,对比了现有的3 种无透明带胚胎培养方法,对其中效果较好的WOW法进行改进,以海藻酸钙凝胶包埋小凹并且尝试与共培养技术相结合。结果显示,海藻酸钙凝胶包埋小凹法(AEW法)的囊胚发育率(54.7 %)和囊胚细胞平均数(54.3)显著高于微滴单卵培养法(MDS法)和琼脂柱包埋培养法(AE法)(p<0.05),与WOW法相当(p>0.05);使用AEW法进行培养时,最佳的海藻酸钠及钙离子浓度分别为0.7 %和 1.5 %;该法与颗粒细胞共培养相结合后,胚胎卵裂率(89.7 %)与囊胚发育率(67.9 %)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结果表明,AEW法培养无透明带胚胎的效果优于其他几种方法;AEW法与颗粒细胞共培养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无透明带胚胎的胚胎卵裂率及囊胚发育率,便于无透明带重构胚的大批量培养。  相似文献   

15.
由鸡Ⅹ期胚盘获得的类囊胚包含禽类胚胎干细胞,且具有较强的增殖与分化能力。体外培养12、24、36 h的类囊胚细胞S tathm in基因的表达高于Ⅹ期胚盘细胞,证实增殖的细胞为禽类胚胎干细胞。超微结构观察表明,类囊胚细胞在早期增殖过程中以卵黄蛋白为能量的主要来源,当卵黄蛋白消耗殆尽,则细胞出现大量死亡。胚胎干细胞培养液(ESM)能够促进类囊胚细胞的增殖却不能减少死亡。在ESM基础上添加5 mm o l/L 6-磷酸葡萄糖(G 6P),不仅各期细胞增殖显著,且24 h细胞死亡数的比例(D/T)由23%下降到5.6 7%(P<0.0 5),3 6 h细胞D/T由3 0%下降到1 5.6 3%(P<0.0 5)。结果表明,在ESM基础上添加5 mm o l/L G 6P可促进类囊胚细胞的增殖,并明显改善能量匮乏导致的细胞死亡。  相似文献   

16.
不同品种杞柳对高锌胁迫的忍耐与积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营养液培养实验方法,研究了高浓度Zn对3个杞柳品种"微山湖","大红头"、"一枝笔"生长,耐性及Zn吸收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Zn对杞柳生长的影响与品种、植物部位以及介质中Zn浓度有关,低Zn(100 μmol·L-1)、高Zn(1 000 μmol·L-1)均不同程度降低了3个杞柳品种的生长参数,低Zn显著减少了"微山湖"、"大红头"的根长及"大红头"根生物量,高Zn显著降低了3个品种株高、根长、生物量等生长参数;3个品种对Zn吸收与积累存在一定差异,地上部Zn含量随介质中Zn浓度升高而降低,根系中Zn含量随Zn浓度升高而增加,Zn在根中含量高于地上部,低Zn时3个品种地上部Zn含量为1477.58~1 583.19 μg·g-1,平均1 530.29 μg·g-1;位移系数(TF)随Zn浓度升高而降低,低Zn时"微山湖"、"一枝笔"位移系数高于"大红头"而接近1;迁移总量随Zn处理浓度增加而降低,3个品种迁移总量为2 332.58~3 871.41 μg,平均3 266.27μg,迁移总量比大于1;耐性指数(TI)随营养液中Zn浓度增加而降低,低Zn时3个品种耐性指数均大于0.5.以上结果表明,高Zn严重干扰了3个杞柳品种的生长,3个品种对低Zn有较强的耐性及积累能力,显示出具有修复≤100 μmol·L-1Zn潜力.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人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的群体倍增次数(70~80次)是成体BMMSCs (30~40次)的两倍,分化能力优于成体干细胞,尤其是前3月龄胎儿BMMSCs,最接近胚胎干细胞,端粒酶活性高,生长速度快,分化能力强,可能是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研究理想的种子细胞。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2~3月龄流产人胎儿BMMSCs体外分离方法, 筛选其体外培养体系,鉴定其生物学特性及安全性,为体外诱导分化和组织工程研究提供种子细胞。方法 实验于2005-04/12在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分中心完成。采取纵向剪开骨髓腔涮洗细胞和全骨髓培养法分离2~3月龄流产胎儿BMMSCs, MTT法筛选基础培养液和血清浓度并制作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和免疫组织化学法鉴定细胞抗原标志,并通过核型分析和成瘤实验评估细胞的安全性。结果 沿长轴剪开骨髓腔涮洗细胞法是获得2~3月龄人流产胎儿四肢长骨骨髓的实用方法。在本实验范围内α-MEM+20%FBS是体外培养2~3月龄流产胎儿BMMSCs的最佳体系。分离的第3代BMMSCs除表达成体BMMSCs表面抗原标志外还表达Oct4、SSEA3和SSEA4,第6、12和24代细胞在对数增长期的群体倍增时间分别为34h、36h和40h,且均为二倍体核型、不成瘤。结论 2~3月龄人流产胎儿BMMSCs在体外容易分离和培养,表达部分胚胎干细胞抗原标志,生长速度快,传代次数多,安全性良好,可以成为人类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研究理想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8.
采用白浆土为供试材料,利用混皿法对白浆土土样进行筛菌,将筛选得到的优势菌种进行发酵,设置1%,3%,5%三种不同比例的菌体接种量,在相同条件下与培养好的白浆土进行共培养,探究细菌菌体对白浆土中水溶性腐殖质转化的影响,为土壤腐殖质转化的微生物学机理研究和土壤有机培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结果显示:(1)各处理WSS均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2)其中添加1%细菌菌体的处理有机质含量波动最为平缓,先降低后增加,添加3%细菌菌体的处理在30d开始有机质含量不断增加。而添加5%细菌菌体,有机质含量在30d开始增加,在60d开始下降,各处理的土样中,有机质含量在120d内始终高于对照水平。(3)各处理的土壤当中的HE含量都是在加入细菌菌体后明显增加,然后下降,其中添加3%细菌菌体处理中的HE含量变化最为明显。各处理的HA含量都是不断降低,其中添加1%和3%菌体的处理中HA含量降低速度快。培养结束后,各处理FA含量变化不明显。(4)培养初期,细菌菌体的繁殖促使各处理土样中的微生物数量增大,然后降低,最后趋于平缓。微生物量碳的相对含量在添加不同比例的细菌菌体后均高于对照组,且添加1%细菌菌体的处理组微生物量碳的相对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9.
X射线能谱和FTIR分析铜胁迫对玉米幼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乔琳  傅兆麟  乔传英 《核农学报》2011,25(4):807-811
应用X射线能谱和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FTIR-ATR)分析方法结合一些生理指标的变化及幼苗叶片下表皮扫描电镜观察,研究一定浓度(0、200、400、800、1000mg.kg-1)Cu2+胁迫对玉米幼苗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u2+浓度增高,叶绿素含量呈下降趋势,抗氧化酶(SOD、CAT、POD、APX)活...  相似文献   

20.
神经生长因子在大鼠睾丸中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研究了神经生长因子在大鼠睾丸中的表达。研究发现:神经生长因子主要分布在睾丸的间质细胞和肌样细胞。大鼠睾丸神经生长因子免疫反应产物在4周龄为强阳性,23周龄为中等阳性,50周龄为弱阳性。结果还表明:随大鼠的年龄增大,神经生长因子在睾丸中的表达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