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2 毫秒
1.
退耕还林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退耕还林工程,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其涉及范围较大,形式多样。针对退耕还林项目科学管理和退耕还林的效益评价等内容,初步研究了利用遥感影像采集退耕基础数据,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开发平台,建立县级退耕还林管理信息系统,以各项指标的综合管理为依据,进行退耕还林工程的科学规划,以期推动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2.
对当前形势下退耕还林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促进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深入分析了当前退耕还林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外部环境,回答了当前形势下退耕还林是否要“继续退”、“能否退”和“怎么退”的问题。指出:改善生态环境、解决“三农”问题、应对气候变化等形势赋予了退耕还林新的使命,继续退耕还林具备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继续稳步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3.
对西北地区退耕还林的认识和建议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1999年国务院提出“退耕还林 ,封山绿化 ,以粮代赈 ,个体承包”政策后 ,全国退耕还林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截至 2 0 0 2年底 ,全国累计退耕还林 3 72 13万hm2 、荒山荒地造林 3 97 73万hm2 。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要解决好验收标准、乔灌草结合、粮食安全等问题。提出了全面搞好西北地区退耕还林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山西省不同立地类型区退耕还林实施情况调查,对该省退耕还林存在问题及相应对策做了探讨。主要是退耕还林物种配置与植被地带性规律相吻合的问题;退耕还林规划问题;退耕还林工作经费及不同地区、不同林种补助问题;对已有林木的生态效益补偿问题;退耕还林后的土地(林地)流转问题等。  相似文献   

5.
完善的后续政策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要前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姚蓉 《水土保持研究》2005,12(6):268-270
1999年以来,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等地区开展的退耕还林的试点工作,是加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重要举措,也是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目前,第一批退耕还林工程现已进入成果巩固阶段,但是,原有的政策措施已不适应成果巩固阶段的要求.为把退耕还林工作扎实、稳妥、健康地向前推进,必须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的政策措施.针对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后续政策.  相似文献   

6.
榆阳区是陕北退耕还林的重点试范区,自1999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至今已有10年.通过调查对比、评价分析榆阳区退耕还林前后社区发展的变化,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从土地利用结构、就业结构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对该区农村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和深远的影响,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配套政策不完善、保障措施不健全、工作经费不充足等问题,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对巩固该区退耕还林成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确保退耕还林工程实现"退得下,种得上,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的目标,织金县着力抓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建设项目,在明确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探索出了有效的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方法并已取得明显成效。介绍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做法,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工程是改善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一项重大举措,综合查阅了国内外有关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计量评价的文献,简要介绍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的背景及生态效益评价工作的重要性;详细阐述我国退耕还林生效效益评价工作的各项检测指标以及生态效益的计算方法,并针对性地提出几点建议,以供环境科学、管理科学、生态学等领域的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9.
雅安市退耕还林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安市自1999年启动退耕还林试点工程以来,退耕还林工作取得巨大成效。全市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628.47km2,完成配套荒山造林面积488km2,涉及全市148个乡镇、27万多户农户。本文就雅安市退耕还林工作取得的成效及经验作一总结,以期能为改善长江流域典型地区的生态状况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草)政策的持续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通过黄土高原地区农户和基层干部的问卷、随访调查,对退耕还林(草)政策的持续性进行了初步评价。初步结论为:目前的退耕还林(草)政策虽有部分地方尚需修改和完善。但总体而言,退耕还林(草)政策已在黄土高原地区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力,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同时,退耕还林(草)政策具有以往的生态环境建设措施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和强有力的保障体系。随着政策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必将有效促进和保障退耕还林(草)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1.
退耕还林是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关键措施。不合理的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和落后的能源消费方式是破坏森林植被的重要原因之一。实施退耕还林后,必须妥善解决农村能源问题。通过分析,提出在退耕还林地区进行农村能源消费结构调整,改变以秸秆、薪柴为主要能源的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沼气和推广以煤代柴,逐步建立以沼气为主,煤炭、电力、薪柴为辅的多元能源消费结构。  相似文献   

12.
 以黄土高原较早实施退耕还林的宁夏西吉县为例,选择1990和2005年的2期TM遥感图像,对西吉县1990—2005年的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从土地利用结构及空间景观特征进行分析,得到退耕还林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为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地利用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喀斯特地区土地的石漠化与地层岩性、河流切割、土壤侵蚀、坡度及人类活动等有关。主要从岩性方面来分析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成因,并以贵州高原的清镇市为例,结合石漠化的相关数据,运用GIS工作平台及计算机数据统计分析系统,分析各岩层组中各岩性石漠化的分布及等级,从而得出石灰岩地区的石漠化面积最大,石漠化程度最高,而泥灰岩地区的石漠化面积最少。因此,喀斯特地区的地层岩性与石漠化的级别和分布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soil erosion is particularly evident in New Zealand, given the combination of coarse-textured soils, steep relief, high rainfall, and intensification of agriculture. A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land use change on soil erosion and sediment transport for the Ngongotaha catchment in New Zealand's North Island, using a GIS based decision support and modelling system. Model simulations considered the effect of increased catchment area under deer farming and forestry on the amount of sediment delivered to the catchment outlet, averaged over a period of six years. The simulations predicted that sediment loss from land under deer farming was considerably greater than from land under other livestock or forestry. Further model simulations testing 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demonstrated that sediment yield could be halved if deer farming was restricted to slopes under 20%.  相似文献   

15.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草)区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陕西省吴旗县柴沟流域为例研究了退耕还林(草)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结果表明: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后,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得到了明显改善,土壤自然含水率提高了48.0%,持水量是农田的1.55倍,孔隙度是农田的1.12倍,在不同程度上改善了土壤物理性质,提高了土壤保水、蓄水性能,改善了土壤结构。  相似文献   

16.
滇东南石漠化山地不同土类地力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滇东南西畴县石漠化山地4种不同土类的理化性质进行定点观测和地力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黑色石灰土的肥力较佳,其次是红色石灰土,这是由于黑色石灰土多年来进行封山育林,红色石灰土进行了平衡施肥;3年后黄色石灰土的理化性质有很大改善,土壤肥力有很大提高,这是退耕还林的结果;说明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和耕地的平衡施肥有利于石漠化山地土壤肥力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滇东南石漠化山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定点观测和地力变化及水土流失状况的分析,结果表明:封山育林地土壤的肥力较佳,其次是耕地土壤,这是由于封山育林地土壤多年来进行封山育林,耕地土壤进行了平衡施肥;3年后人工林地土壤的理化性质有很大改善,土壤肥力有很大提高,这是退耕还林的结果;从水土流失状况来看,耕地是产流产沙、固体和液体养分流失最严重的类型,人工林地水土流失最低,说明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有利于石漠化山地土壤肥力的改善和水土保持功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长期来,由于建设方针上的失误,人口猛增,植被稀少,土壤瘠薄,“三料”俱缺,造成固原县水土流失相当严重,人民生活非常贫困。固原县经过1983—1985年的土地结构合理调整,生产力有较大提高,粮食产量明显增加,水土流失大幅度减少,群众收入净增两倍。结合全县的综合治理工作,确定了今后农林牧优化用地比例为1:1:3,农田中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牧草用地比例为5:1:2。建立良性农业生态模式的关键一环,是建立起一个合理高效的农林牧生态经济结构,孤立地就水土保持抓水土保持,解决不了这样一个全局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裴亮  陈晨  戴激光  吴迪 《土壤通报》2017,(3):525-531
本文通过对大凌河流域2010年、2013年和2016年三期遥感影像进行分类,得到流域土地利用分布现状。对分类结果进行叠加分析可以获得大凌河流域2010~2013年的地类转移概率矩阵,再运用马尔科夫原理预测出2016年流域土地利用分布情况,将其与实际情况对比分析,证明马尔科夫模型适用于大凌河流域未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趋势的预测。进而本文分别对大凌河流域2019年、2022年和2025年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预测,发现未来近10年流域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长,变化率为38.96%;农林用地面积从2016年开始减少,总体下降了0.77%;水域面积稳定增长,到2022年之后趋于稳定值,变化率为17.21%;旱地及其他未利用地面积继续缩减,到2019年开始趋于稳定,整体下降了1.71%。研究结果明晰了大凌河流域农林用地和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可以为流域水土资源管理有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系上黄试验区农林牧优化生态经济结构试验的一个组成部分。试验中以采用增施化肥为突破口及农田结构调整等综合技术,使试验区粮油在短期内达到了自给有余,农田生态开始走向了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