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浅析土地整理中的耕地质量管理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磊 《南方农业》2010,(4):71-73
介绍土地整理和耕地质量的内涵,分析我国土地整理后耕地质量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土地整理中加强耕地质量管理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2.
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及其对耕地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8  
为明晰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目的与效果及其对耕地数量的影响,根据目前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研究进展,从土地整理潜力、土地整理模式及土地整理政策建议三方面对该领域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了目前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阐明了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对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提出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主导的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及进一步明确大力开展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以便增加耕地数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土地整理的人-地系统响应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土地整理规划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人均耕地不断减少的压力,受到政府的极力推崇.学术界对土地整理带来的效益与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综述不同学者对耕地数量变化、生态环境变化、土地权属调整的看法,从对待耕地数量的科学态度、土地整理规划的生态理论基础与规划理念、土地整理安排时序和土地整理模式等方面进行讨论并提出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土地开发整理修订农用地分等结果的一种方法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土地开发整理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手段,补充耕地质量问题也一直是耕地占补平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针对补充耕地质量问题,以及已取得的农用地分等成果,考虑土地利用数据共享的原则,对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耕地等级评定中如何充分和合理利用农用地分等成果进行探讨,即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耕地等级评定过程中,把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作用的因素作为补充指标对耕地等级指数进行修订。在充分考虑补充耕地质量的基础上,依据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内涵,建立了适宜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耕地等级评定的一种技术方法。并通过大石桥市虎庄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证,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苏南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耕地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丁建中  彭补拙  周生路 《土壤》1999,31(4):185-189
本文系统分析了苏南城镇化发展的特点,从耕地可持续利用的角度阐述了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最后提出了苏南地区在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几点对策,确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导地位,推进土地持续利用与管理,进行市地整理,村庄整理和农地整理,深化改革,全面实行城镇土地有偿使用。  相似文献   

6.
土地开发整理与耕地质量管理   总被引:22,自引:7,他引:22  
讨论了土地开发与土地整理的内涵,分析了土地开发整理在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中的作用,强调了在通过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的过程中,应对占用的和开发整理增加的耕地进行地力鉴定;对开发整理项目区的土地进行宜耕评价;加强对土地开发整理区内耕地的环境管理。  相似文献   

7.
土地整理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当前,我国的土地整理已从单目标的增加耕地面积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发展的多目标方向发展。因此,科学合理测算土地整理潜力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耕地整理数量潜力基础上,结合农用地产能核算成果,对耕地整理质量潜力的确定进行了探讨,并以卢龙县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耕地整理数量和质量潜力的综合分区,计算得出耕地整理近期可实现利用潜力1.36万t,远期理论利用潜力4.55万t,并划分出卢龙县近期耕地整理重点区域和远期耕地整理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8.
针对大城市郊区,人口多、耕地少、国家建设占用耕地面积大的现状,如何利用有限土地后备资源进行土地开发整理,以保证实现当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要求,这是当前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中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以地处中国西部的成都市郊县——郫县为例,结合郫县土地开发整理与耕地占补平衡状况,分析了2002~2015年规划期间土地开发整理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关系,提出实施土地开发整理与保障耕地占补平衡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西南丘陵山区土地整理方案比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增耕地潜力是土地整理项目立项决策的重要依据,而新增耕地率是新增耕地潜力的反映,直接影响项目工程布局、投资预算以及效益问题。该文以重庆市忠县拔山土地整理项目为例,依据国土资源部不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新增耕地的两种最低门槛值10%和3%,进行土地整理方案比选设计,计算得到两种土地整理方案的新增耕地率分别为10.3%和4.02%,并从经济、生态和社会3方面,分别采用动态投资评估法、可拓物元分析法、综合指数法对两方案进行比选分析。结果表明:旱地坡改梯工程布局是造成两种土地整理方案新增耕地面积差异的主要原因;农田水利、道路工程以及防护林工程布局差异不大,只存在布局力度上的差异;从方案的系统效益看,新增耕地率10.3%的方案无论是动态投资回收年、生态环境关联度、社会效益指数,还是系统效益指数均优于新增耕地率为4.02%的方案;通过典型田块采用加权算法计算净耕地系数,可以作为西南丘陵山区土地整理项目净耕地系数的计算方法,但该方法中修正系数确定需要经过实地勘测和类比,这样可避免典型田块选择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10.
区域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潜力及其贡献分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为了指引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时空配置,保障区域“耕地数量和质量占补平衡”,从单位可整理面积新增耕地潜力出发,应用等级折算系数法,分别测算了耕地整理、农村居民点整理、未利用地开发和土地复垦新增耕地潜力,并借助分层聚类法划分出单位新增耕地潜力区,阐明了不同土地开发整理类型对区域新增耕地总潜力的贡献率。结果表明:重庆市不同土地开发整理类型按等折算单位可整理面积新增耕地潜力存在显著区域差异。耕地整理单位潜力Ⅰ、Ⅱ级区主要分布在渝东北中山区和渝东南低、中山区;农村居民点整理单位潜力Ⅰ、Ⅱ级区主要分布在渝西方山丘  相似文献   

11.
余莉  底艳  王军  曹淑娟 《农业工程学报》2005,21(13):119-122
土地整理在促进土地合理利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中国的土地整理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正式提出和运作,预计国家每年将有近20亿元资金用于土地整理项目,如何合理使用这笔专项资金,编制科学合理的土地整理项目预算显得尤为重要。该文以2000年、2001年和2002年三批近200个中央承担土地整理项目为基础,深入剖析了这些项目预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预算编制的建议与措施,以期为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规范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该文阐述了土地整理的目的之一是通过实行生态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详细分析了土地整理中的未利用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及耕地综合利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提出土地整理宏观管理对策。为了既保护生态环境,又实现增加耕地面积的目标,需重点开展土地复垦及耕地综合开发利用,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要慎重,只能在适宜条件下,科学合理地适度开发;并提出在土地整理管理中通过加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达到重视生态环境影响,重视土地整理对生态景观的影响,加强生态保护的目的。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提高土地整理中的环境保护意识,并对宏观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论湖南耕地资源的保养与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刘海军  谭珅  罗尊长 《土壤》2004,36(3):232-234,250
根据湖南人地矛盾突出的现实,分析了湖南耕地利用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从政策法规、土地整理、耕地保养与生态环境保护、土地资源监测管理、农业结构调整诸方面,提出了实现湖南耕地资源持续利用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伍黎芝  底艳 《农业工程学报》2005,21(13):179-182
盐碱化不仅降低了耕地的生产力,而且严重制约着耕地持续利用,直接影响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土地整理,治理和改良盐碱地,提高盐碱地的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是盐碱地治理的新思路。该文以陕西省蒲城县卤泊滩盐碱地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例,从土地整理工程的角度研究盐碱地治理。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土地整理事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0,自引:11,他引:30  
樊闽 《农业工程学报》2006,22(10):246-251
该文介绍了“十五”期间中国土地整理事业所取得的成就,对国家投资土地整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与评价。五年来,中国土地整理事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政策,在国家投资项目的安排上向国家粮食主产区、西部大开发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地区、国家重点扶贫地区等区域倾斜,有力支持了这些重要地区的发展,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十一五”时期,中国土地整理将继续致力于法制、机制建设,大力开展基本农田整理,切实保护耕地资源,积极开展节约型土地整理,加强土地复垦和农村宅基地整理,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后,建议在“十一五”期间要重点抓好村庄整理、权属问题、耕地质量与生态建设等薄弱环节的建设问题,使中国土地整理事业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节约型社会以及确保粮食安全等发挥更加重要的支撑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对土地整理耕地经济潜力进行评价,是土地整理中重要的技术工作之一,其结果可为土地整理经济效益评价提供重要依据.以河北省南和县土地整理项目为例,采用GIS技术、层次分析法和指数和法,选取了面积、土壤、地块、生产、交通5个因素,9个因子,对土地整理耕地经济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及整理前后价值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在整理前主要为水浇地和旱地,耕地经济潜力级别主要为二、三级,占耕地总面积的93.84%,整理后主要为水浇地,耕地经济潜力级别主要为一、二级,占耕地总面积的98.51%,整理后经济潜力总体提高了30.53%;土地整理耕地经济潜力增值系数为1.305 3,整理后耕地经济潜力总体提高了30.53%.研究结果对土地整理耕地经济潜力评价有借鉴意义,可以为华北平原区土地整理绩效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以山东省青州市为例,研究了基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的区域土地整理时空配置指标体系、模型和方法。结果表明,青州市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为目标的土地整理区主要位于丘陵区,整理面积655.14 km2,占可整理面积的48.37%,其中近期整理区主要分布于丘陵区西北部,中期整理区主要位于丘陵区东南部,均以耕地整理为主,远期整理区主要处于丘陵区西南部,耕地整理和未利用开发并重;非整理区主要分布于北部平原,为耕地,占51.63%。研究结果可为青州土地整理规划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北京延庆县耕地整理潜力多因素综合评价数据模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耕地整理潜力进行科学评价是土地整理潜力评价的重点。该文在综合分析了耕地整理潜力评价问题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组合法”评价耕地整理潜力的思路,并结合北京市延庆县进行了实证研究,在实证研究中采用了模糊评判模型和加权指数和法模型对耕地整理潜力进行组合评价,同时每种模型均采用基于成对比较法和灰色关联度法确定的综合权重。这种评价方法综合了各种评价方法的优点,避免了简单加权法中的缺点,使评价结果更科学、合理、可靠。研究结果可对耕地整理潜力评价研究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可持续土地整理模式与效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缓解经济发展和人口的日益增长与耕地面积和质量下降的矛盾,对河北省开展可持续土地整理十分必要.该文针对河北省土地资源和地形地貌特征,分析了河北省可持续土地整理模式,在此基础上通过生态服务功能的货币化,定量计算土地整理前后项目区的生态服务价值,评估不同的土地整理模式下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服务价值损益,探究不同土地整理模式的效益.主要结果有:河北省可持续土地整理典型模式包括土地平整模式、灌溉模式和排水模式;除耕地外其他5种类型(园地、林地、水域、湿地、荒草地)的总土地生态服务价值随经济价值增加而减少;单项的生态服务功能有四项功能(食物生产、土壤形成与保护、原材料价值、气体调节)价值保留并增加,五项功能(水源涵养、废物处理、气候调节、娱乐文化价值、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大大减少,总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因此亏损严重;低山丘陵区的土地整理项目经济价值提高小,生态价值损失大;而高原区土地整理项目能够明显提高经济效益,但以牺牲更高生态价值为代价.主要研究结论为:可持续土地整理项目总体可获益,即经济效益的增加大于生态效益的减少,但仍以生态服务价值为代价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平原区土地整理效果好于低山丘陵区和高原区,土壤状况差的耕地土地整理效果显著;需要根据不同的地形特征条件因地制宜地规划土地利用类型,除耕地外,其他用地更要注重其生态服务价值.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三峡水库蓄水,库区大量良田被淹没,导致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形势.在此背景下,库区在土地整理中实施了"移土培肥工程",创新了土地整理的理念和模式,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在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移土培肥"经验和工程设计可供参照的情况下,总结了这一土地整理模式所包括的工程设计,并以湖北省兴山县峡口镇为例,研究了其中所特有的取土、覆土培肥工程设计与关键的"坡改梯"工程设计,以期为三峡库区土地整理实践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同时,对我国土地开发整理实践中积极探索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与利用方面,也能起到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