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西北干旱地区农业健康用水量计算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灌溉模式对不同群体小麦光合特性的调控机制,在大田条件下设置了不灌水(W0)、灌1水(W1j,拔节期灌水;W1b,孕穗期灌水)、灌2水(W2,拔节期和孕穗期灌水)、灌3水(W3,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灌水)5种灌溉模式和基本苗180株.m?2(D1)、300株.m?2(D2)和450株.m?2(D3)3种密度的二因素试验,研究了灌溉模式对不同群体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明显改善了群体光合速率。在一定灌溉总量范围内,灌溉次数与群体光合速率呈抛物线型关系。较多的灌溉次数下群体光合速率的提高归因于LAI增大和群体光截获的增加。群体光合速率与冠层透光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灌浆期群体光合速率与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主效应及偏相关分析表明:W0、W1j、W1b、W3群体光合速率主要受群体透光率和叶面积的影响,W2群体光合速率的提高主要受旗叶净光合速率的影响。综合产量和群体光合速率等因素,春季灌2水(拔节水和孕穗水)的小麦群体上层截获光较多,中下层通风透光良好,群体光合同化能力最强,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最高;在此基础上采取密度为300株.m?2基本苗能够提高生育后期的群体光合速率,延长其高值持续时间,增加小麦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2.
不同施磷水平下灌水量对小麦水分利用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大田试验,设灌水和施磷2个因素,其中灌水设W0(不灌水)、W1(拔节水60mm)、W2(拔节水+开花水,每次灌水60mm)、W3(拔节水+开花水+灌浆水,每次灌水60mm)共4个水平;磷肥设P1(90kg/hm2)和P2(180kg/hm2)2个水平,研究不同施磷水平下灌水量对小麦耗水特征、旗叶水分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施磷水平下,随灌水量的增加,灌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增大,而降水量和土壤供水量所占总耗水量的比例下降,且土壤供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降低幅度增大。与P1相比,P2处理的0-100cm土壤贮水消耗量显著大于P1处理,并且P2处理提高土壤供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说明增施磷肥可提高小麦对土壤水的利用。W2和W3处理灌浆中后期旗叶相对含水量和水势高于W0和W1处理;灌浆后期旗叶相对含水量和水势为P2W0和P2W1处理显著分别高于P1W0和P1W1处理,说明增加灌水和磷肥能显著提高旗叶水势和相对含水量。在本试验条件下,施磷90kg/hm2、拔节水和开花水分别灌60mm的W2处理籽粒产量、水分和磷素利用效率高,农田耗水量较低;增加灌水量后籽粒产量无显著变化,农田耗水量增高,土壤贮水消耗量、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均降低。  相似文献   

3.
节水灌溉对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水分消耗与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2~009年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节水灌溉对冬小麦耗水特性、光合特性、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播种至拔节期,以消耗0—40 cm土层水分为主,在此期间42 mm降水条件下,不灌冻水处理在拔节前0—40 cm土层达到重度水分亏缺,灌冻水处理只为轻度水分亏缺。前期重度水分亏缺对后期根系吸收深层水分和旗叶光合速率起到显著影响。轻度水分亏缺条件下,气孔导度下降,蒸腾速率随之降低;而光合速率可得以维持,单叶水分利用效率提高。随灌水次数增加,总耗水量加大,土壤水和降水的消耗比例显著降低。产量、WUE与耗水量均呈二次曲线关系,但变化趋势不一致,两曲线在耗水量360 mm处相交,为两者理论上最佳结合点。本试验中,冻水+拔节水处理产量最高,达到7753 kg/hm2,比不灌水处理(W 0)提高了40.2%,WUE值为1.9 kg/m3,与W 0处理差异不显著,为本试验的最优节水高产灌溉方案。  相似文献   

4.
灌溉制度对冬小麦耗水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研究结果表明,随灌水量的增加,冬小麦总耗水量明显增加,土壤贮水消耗量相应减少;随总耗水量的增加,冬小麦生育后期耗水所占的比例明显增加;当灌水量相同时,灌水越早的处理耗水量越多。不同的灌溉制度对冬小麦产量结构与产量有显著影响,起身水主要增加穗数,拔节水显著增加穗粒数,而孕穗期或开花期灌水对提高千粒重有明显作用;1水以孕穗期,2水以拔节期和开花期,3水以拔节期、开花期和灌浆期灌水效果最佳。适当控制开花前耗水量,增加开花后耗水量,有利于增加产量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分层施肥在不同灌水条件下对冬小麦产量、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黄淮海地区小麦高产高效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结合当地冬小麦灌溉制度采用水肥2因素裂区试验,水分为主区,施肥方式为副区,设置3个灌溉处理:春季不灌水(W_0)、春季拔节期灌水(W_1)、春季拔节期灌水+开花期灌水(W_2),灌水量90 mm/次;2种施肥方式处理:常规施肥处理(F_1)和分层施肥处理(F_2),分析了不同灌水与施肥模式下冬小麦产量、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特点。结果表明:与F_1相比,F_2处理40—120 cm土层土壤贮水消耗量、冬小麦拔节期—开花期耗水强度和农田耗水量显著增加,其中以W_2F_2处理农田耗水量最高。分层施肥处理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较常规施肥提升14.2%~3.0%,其中以W_1F_2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在3种灌水条件下,分层施肥处理较常规施肥显者增加了冬小麦的单位面积穗数,产量增加19.8%~6.4%,其中W_(2 )F_2产量最高。因此,建议在水分充足地区,采取小麦春季灌溉拔节水和开花水结合底肥分层施用的管理方式;在水资源短缺地区,采取小麦春季灌溉拔节水结合底肥分层施用的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6.
冬小麦灌溉制度对土壤贮水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足墒条件下冬小麦播种时200cm土体总贮水量为619.6mm,有效贮水量为329.5mm。冬小麦播种~拔节期主要消耗0~100cm土层内土壤有效贮水;由于有效贮水能满足作物需水,因此拔节期不出现土壤水分亏缺。拔节~开花期对照(CK)耗水深度为200cm土层,起身期灌1水(Ⅰ-1)处理为160cm,其他处理为130cm;至开花期CK和Ⅰ-1处理0~60cm土层内已呈现一定程度的水分亏缺。开花~成熟期各处理200cm 土体内土壤有效水含量均呈不同程度下降,但主要供水层为0~130cm土层;冬小麦成熟期除春后起身~孕穗~灌浆期(Ⅲ-1)、拔节~开花~灌浆期(Ⅲ-2)灌3水和起身~拔节~开花~灌浆期(Ⅳ)灌4水处理外,大部分处理0~80cm或0~60cm土层内均呈明显的水分亏缺。随灌水次数或灌水量的增加,土壤贮水利用率呈明显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7.
河西绿洲灌区春小麦调亏灌溉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试验对北方干旱内陆河流域(张掖)春小麦调亏灌溉进行研究,设计了8个不同土壤水分亏缺处理,以探索调亏灌溉对该区春小麦耗水特征、地上部生物量、收获指数、供水效率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调亏灌溉条件下,不同水分调亏处理、不同产量水平下春小麦0~120 cm土层阶段耗水量和日耗水强度差异较小,小麦耗水模系数全生育期变化趋势也较为一致,且在播种~分蘖期和分蘖~拔节期最小,而拔节~孕穗期和抽穗~灌浆期最大;与未调亏的对照(全生育期充分供水,FFF)相比,干旱环境下调亏灌溉能显著提高春小麦地上部生物量和供水效率,而收获指数除2004年LLM(拔节、孕穗和抽穗轻度水分亏缺而灌浆~生理成熟中度亏缺)和MFL(拔节中度水分亏缺、孕穗和抽穗充分供水而灌浆~生理成熟轻度亏缺)调亏处理与未调亏的对照无显著差异外,其他调亏处理收获指数均比对照显著降低.小麦地上部生物量和供水效率分析表明,全生育期最优水分调亏模式为HFF(拔节重度水分亏缺、孕穗和抽穗及灌浆~生理成熟充分供水)处理,即春小麦孕穗和抽穗期及灌浆~生理成熟期均高水分处理(65%~70%田间持水量)而拔节期重度水分调亏(45%~50%田间持水量),灌溉定额为440 mm左右(包括晚秋季储水灌100 mm).  相似文献   

8.
灌溉频率对冬小麦产量及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为了探讨中国北方冬小麦高效节水灌溉模式,采用了3种灌溉处理:在拔节期一次灌溉120mm,在拔节期和抽穗期各灌溉60mm及在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各灌溉40mm,研究了在总灌溉量为120mm的情况下,灌溉频率对冬小麦产量及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冬小麦的拔节期和抽穗期各灌溉60mm,显著提高乳熟期和蜡熟期旗叶...  相似文献   

9.
水氮互作对冬小麦耗水特性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为了探讨河南省豫北地区水氮互作下冬小麦耗水特性、植株氮素积累和氮素利用率等指标的变化特征,结合当地冬小麦灌溉施肥制度设置水氮两因素裂区试验,水分为主区,氮素为副区,设置3个灌溉水平:W0(返青后不灌水)、W1(返青后灌拔节水)和W2(返青后灌拔节水和灌浆水);在每个灌溉水平下设置3个施氮水平:N0(不施氮)、N1(150kg/hm~2)和N2(225kg/hm~2),每次灌水量75mm。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冬小麦生育前期的阶段耗水量、日耗水强度和生育后期的耗水模系数增加。随着灌溉的增加,N0的氮收获指数高于施氮处理,施氮提高了植株氮素积累量和籽粒含氮量,且N1的氮吸收率高于N2。在相同施氮量下,灌水有利于提高氮肥生产率和小麦的籽粒产量。水分对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贡献率高于氮素,氮素对水分利用效率贡献率较高。在干旱胁迫初期可通过施氮来提高土壤贮水的利用率。灌水可以补偿因施氮量不足导致的籽粒产量降低,而施氮过多对灌水的补偿效应较小。本地区冬小麦灌溉施肥制度为冬灌返青后灌拔节水和灌浆水,施氮为150kg/hm~2时,籽粒产量最高,水分利用效率较高,植株氮素积累量、氮吸收效率和氮肥生产率相对较优,可供实际生产中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水分和氮素形态对强筋小麦郑麦9023灌浆期旗叶衰老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灌水,叶绿素含量、SOD活性、净光合速率增加,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降低,产量提高.施铵态氮肥提高了灌浆前期的叶绿素含量和整个灌浆期的净光合速率,降低了灌浆后期的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有效延缓了 郑麦9023旗叶的衰老,从而使产量提高.从水分和氮素形态互作效应来看,W3N3处理叶绿素含量、SOD活性和净光合速率最高,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最低,产量最高.总的来看,不同水分和氮素形态对郑麦9023旗叶衰老和产量具有明显的调控效应,且水分的调控效应大于氮素形态.  相似文献   

11.
喷灌与地面灌溉条件下冬小麦光合作用的日变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为比较不同灌溉方式下作物光合作用日变化的差异,该试验选择晴朗天气,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仪观测了喷灌和地面灌溉条件下冬小麦灌浆期光合作用参数的日变化。试验结果表明:与地面灌溉条件下相比,喷灌条件下冬小麦旗叶的净光合速率增加,细胞间隙CO2浓度减小,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除在光合“午休”期间 (12∶00~14∶00) 较大外,在其它时段均低于地面灌溉条件下;喷灌和地面灌溉条件下冬小麦的光合“午休”均是“气孔限制”与“非气孔限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在喷灌条件下,光合“午休”主要由气孔限制引起的,而在地面灌溉条件下,光合“午休”主要由叶肉细胞光合活性下降导致的非气孔限制引起的。试验结果表明喷灌可以改善叶肉细胞的光合能力,使光合“午休”期间阻碍光合速率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因素由非气孔限制逐渐转变为气孔限制。  相似文献   

12.
不同灌溉方式下甘蔗光合特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光合作用是植物干物质积累的重要过程,作物产量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实现。为比较不同灌溉模式下甘蔗光合特性差异,探明其主要影响因素,以柳城05-136号为试验甘蔗品种,于2015年3月-12月在广西崇左市江州区试验基地开展6种灌溉模式甘蔗净光合速率及主要环境因子的田间观测。结果表明:地埋滴灌甘蔗净光合速率最高,平均值为29.23μmol/m2·s,无灌溉最低,为18.53μmol/m2·s,地埋滴灌分别比无灌溉、管灌、喷灌、微喷和地表滴灌高57.74%、23.54%、12.68%、9.68%和2.56%,灌溉能显著提高甘蔗的光合速率(P0.05)。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含水率、空气温度和土壤肥力是影响甘蔗净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子,但各灌溉模式之间主要影响因子存在差异,无灌溉和地埋滴灌土壤肥力的影响较为显著,地表滴灌则是土壤含水率和速效氮的影响较为显著,管灌模式主要影响因子为土壤速效钾和空气温度,而喷灌和微喷模式的主要影响因子均为土壤含水率和空气温度。采用地埋滴灌模式更有利于研究区域甘蔗净光合速率的提升,此外,针对不同灌溉模式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合理调控可有效提高甘蔗净光合速率,从而提高甘蔗产量。  相似文献   

13.
不同灌水下限对黄瓜穴盘苗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了给黄瓜工厂化穴盘育苗适宜灌溉下限指标提供参考,该文采用醋糟基质为穴盘育苗基质,以‘津优1号’黄瓜为材料,研究了以基部供水为灌水方式,不同灌水下限处理对黄瓜穴盘苗干物质积累、根系活力、光合能力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共设4个处理,灌水下限分别为基质饱和含水率的65%、55%、45%、35%。结果表明,以相对含水率55%作为灌水下限的黄瓜穴盘苗干物质积累量、主根长、根系活力,光合能力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相对含水率为45%的下限处理处理次之,在基质相对含水率为45%~55%的下限处理范围内,有利于黄瓜穴盘苗生长,可以作为以醋糟为基质的黄瓜穴盘育苗的灌溉下限指标。  相似文献   

14.
不同耕作和灌溉方式对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旋耕畦灌(CK)为对照,探究不同耕作和灌溉方式处理夏深松畦灌(XS35)、秋深松畦灌(QS35)、秋深松微喷灌(QS35SI)和秋深松滴灌(QS35DI)对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以确定深松耕下的合理灌溉方式。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下,QS35处理LAI、叶绿素相对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产量较CK分别提高20.7%,6.4%,17.8%,36.9%,40.1%,18.9%,9.6%,花前和花后Fv/Fm均无显著差异,花前和花后qP、ETR、Y(Ⅱ)在不同光照强度下表现为QS35XS35CK,NPQ在花后表现为QS35XS35CK;不同灌溉方式下,QS35SI处理LAI、叶绿素相对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产量较CK分别提高23.8%,11.2%,37.9%,69.1%,79.2%,38.7%,7.5%,花前和花后Fv/Fm均无显著差异,花前和花后qP、ETR、Y(Ⅱ)在不同光照强度下表现为QS35SIQS35DIQS35CK,花前和花后NPQ表现为QS35SIQS35DIQS35CK。秋深松结合微喷灌能促进玉米光合作用,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不同灌溉方式和灌水量对滴灌加工番茄生长特性、生理特性、产量及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影响,寻求适宜新疆干旱地区加工番茄种植的灌水组合模式,优化干旱地区滴灌加工番茄种植管理。采用桶栽试验,设置3种灌溉方式,即分根区交替灌溉(APRI)、固定灌溉(FPRI)和常规灌溉(CI)分别与滴灌覆膜结合,在3个灌溉水平(充分灌溉1 060mm、中度亏水810mm和重度亏水560mm,APRI和FPRI的灌水量为CI的2/3)下对加工番茄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光合、荧光、产量、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影响,并得出最佳灌水组合模式。结果表明:9个处理间加工番茄各生育期株高变化规律均为CW1AW1CW2AW2FW1CW3AW3FW2FW3(平均值);茎粗变化规律均为AW1 AW2CW1CW2 AW3FW1CW3FW2FW3(平均值);叶面积指数变化规律为AW1CW1CW2AW2FW1CW3AW3FW2FW3(平均值);株高、茎粗和叶面积指数的最大生长速率均表现为AW1CW1CW2AW2FW1FW2CW3AW3FW3;灌溉方式和灌水量交互作用对各生育期Pn和Tr均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在同一灌溉方式下,Pn和Tr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在AW1处达到最大值。W1水平下,Pn和Tr变化为APRICIFPRI(平均值)。W2和W3水平下,Pn和Tr变化为CIAPRIFPRI(平均值);灌溉方式对加工番茄各生育期功能叶Fv/Fm、Fv/F0的影响显著(P0.01),对qp的影响显著(P0.05);灌水量对加工番茄各生育期功能叶Fv/Fm、Fv/F0的影响不显著(P0.05),对花果期及膨大期qp及NPQ的影响极显著(P0.01);灌溉方式和灌水量交互作用均对加工番茄各生育期荧光参数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产量(Y)最大值出现在AW1处理,为3.41kg/盆;最小值出现在FW3处理,为1.31kg/盆,相对增加1.60倍。研究认为分根区交替灌溉充分灌水条件可作为适宜本地区的灌水组合模式,本研究可为新疆干旱区滴灌加工番茄高效节水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水肥耦合对番茄光合、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2,自引:12,他引:20  
为研究大棚膜下滴灌灌溉上限与施肥量耦合对番茄光合、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金鹏1号番茄为试材,按照二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原理,建立了光合与产量指标的数学模型,分析了水肥两因子的耦合效应。试验结果表明,所建模型达到显著水平;水对光合的影响大于肥,对产量的影响小于肥,水肥对光合和产量的耦合分别存在显著的负效应和正效应;光合速率随灌溉上限的上升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超过一定范围后开始下降;不论灌溉上限高低,光合速率均随施肥量的增加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变化趋势缓慢;番茄的产量随灌溉上限和施肥定额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超过一定范围后产量逐渐降低。得出合理的灌溉施肥指标:灌溉下限为田间持水量的50%,灌溉上限为田间持水量的80%~82%,施肥N 313.75~439.75 kg/hm2、P2O5156.55~219.19 kg/hm2、K2O 313.75~439.75 kg/hm2。此时,番茄的产量达到124 t/hm2、水分利用效率达到43.2 kg/m3。  相似文献   

17.
The millenia‐old existence of traditional, surface‐irrigated Omani mountain oases implies a remarkable sustainability of such systems in a hyperarid environment.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in the mountain oasis of Balad Seet, situated in the Al‐Jabal‐al‐Akhdar mountains of northern Oman, to investigate the water‐use efficiency (WUE) of these oases and how farmers regulate it. In 2005, gas exchange of single leaves of 9–16 plants was measured for the most important perennial field crop alfalfa in both February and August, for the typical winter crop oat in February, and the dominating summer crop sorghum in August. The measurements were conducted five times a day in subplots irrigated the evening before and in the surrounding control plots, where plants had been withheld from irrigation for 14–16 d. Water deficit at the end of the irrigation interval reduced the stomatal conductance (gs) strongly in summer alfalfa, oat, and sorghum, but only slightly in winter alfalfa. In oat, the reduction of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PN) at the end of the irrigation cycle was caused mainly by stomatal closure, in sorghum by nonstomatal factors and in summer alfalfa by both, whereas PN in winter alfalfa remained unaffected. The ratio of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to stomatal conductance (PN/gs), the “intrinsic water‐use efficiency”, increased in all investigated crops in response to drought because of a stronger reduction of gs than of PN. This increase was small in winter alfalfa, but much stronger in oat, sorghum, and summer alfalfa. The data indicate that alfalfa maintains a relatively high CO2 assimilation rate year‐round, contributing to a relatively high annual dry‐matter production. The decrease of the light intensity in the late afternoon caused by the shading effect of the surrounding mountains diminishes the crop evapotranspiration in the oasis.  相似文献   

18.
滴灌施肥对大棚西瓜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17  
该文从优质高产、高效和节水节肥的三重目标出发,通过大田试验,研究在西北旱区对大棚膜下滴灌施肥条件下不同生育时期水肥组合对西瓜生长、产量、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和果实品质的影响,从而确定西瓜适宜滴灌施肥的水肥用量。试验设置3个灌溉量水平:450 m3/hm2(W1)、900 m3/hm2(W2)、1350 m3/hm2(W3),3个施肥水平:N 81.53 kg/hm2+P2O5 33.43 kg/hm2+K2O 101.09 kg/hm2(F1),N 163.05 kg/hm2+P2O5 66.85 kg/hm2+K2O202.18 kg/hm2(F2),N 244.58 kg/hm2+P2O5 100.28 kg/hm2+K2O 303.27 kg/hm2(F3),共9个处理。结果表明:在相同肥料处理条件下,提高灌水量有利于西瓜株高生长,但茎粗减小,发生徒长。F2W2处理能使西瓜叶片叶绿素含量在各个生育期保持较高水平。在西瓜苗期,增加水肥用量的F3W3处理提高了西瓜叶片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但与F2W2处理差异不显著。坐果期后,F2W2处理的西瓜光合能力较强,获得了较高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提高灌水量和施肥量的F3W3处理增产3.6%,灌溉水分利用效率(irrigation water use efficency,iWUE)提高35.73%。在果实品质方面,F2W2处理的西瓜中、边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蛋白质和番茄红素等质量分数表现最好,F2W1处理的西瓜可溶性总糖质量分数最高,F3W2处理的西瓜总维生素C质量分数最高,但与F2W2处理差异不显著,且F2W2处理西瓜产生最佳的糖酸比,口感极佳。综合分析表明,F2W2处理的西瓜生长健壮,光合作用强,优质高产,且水分利用效率较高,是利于西北旱作膜下滴灌条件下西瓜生产中适宜的水肥组合。  相似文献   

19.
不同盐胁迫对滴灌棉花生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为探明不同程度轻度盐胁迫对滴灌棉花光合生理、生长指标及产量的影响,采取桶栽的方式人为设置不同土壤含盐量,研究了6种不同盐胁迫(CK:1.5g/kg,T1:3.0g/kg,T2:4.0g/kg,T3:5.3g/kg,T4:6.2g/kg,T5:7.3g/kg)处理下棉花的生理生长及产量的变化规律,为新疆轻度盐碱地棉花栽培管理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随着盐胁迫程度的增加及胁迫时间的延长,棉花光合生理指标均呈下降趋势(P0.01)。T1、T2处理对棉花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气孔导度(Gs)、细胞间CO_2浓度(Ci)及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不显著(P0.05),而T3、T4及T5处理对光合生理指标具有显著抑制性(P0.05);生育前期盐分胁迫下P_n与T_r、G_s、C_i均呈下降趋势,而L_s值随着盐胁迫的增加呈升高趋势。吐絮期的P_n、G_s、_Ls均小于蕾期,而C_i却大于蕾期;株高、叶面积在生育前期受到盐胁迫的影响显著,到生育后期T2、T3处理株高、叶面积增长迅速,最大值均为T3处理;T1、T2较CK处理对棉花产量及单株铃数、单铃质量影响不大,T3处理产量迅速降低,通过分段耐盐函数得到棉花在0—40cm土层全生育期的耐盐临界值为5.441 9g/kg(St)、耐盐极限值为44.201 6g/kg(S0);产量与P_n、WUE、株高(H)、叶面积(S)拟合程度较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69,0.73,0.50和0.72。综合分析,与中、重度盐分胁迫相比,轻度盐胁迫下导致棉花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生育前期为气孔限制因素,生育后期为非气孔限制因素,光合参数与盐胁迫程度关系密切,而棉花产量又表现出与光合作用指标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加气灌溉改善大棚番茄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揭示不同加气灌溉参数对作物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规律,以番茄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土壤加气量与加气深度组合对番茄光合作用、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番茄根区土壤加气可显著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和气孔导度,增强光合作用,增加干物质积累及产量。随加气量的升高,大棚番茄净光合速率总体上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15和40 cm滴管带埋深下,标准加气量(49.4 L/m2)下2次测定净光合速率平均较不加气处理升高21.4%和65.0%。滴灌带埋深为15 cm时,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随加气量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标准加气量下较不加气处理分别提升38.0%、55.4%和59.0%,滴灌带埋深为40 cm时随加气量的升高呈持续升高趋势,1.5倍标准加气量(74.2 L/m2)处理较不加气处理分别提升33.7%、36.2%和105.4%。综合考虑,当滴灌带埋深为15 cm时,宜采用标准加气量作为加气标准,而埋深为40 cm时,最佳加气量为1.5倍标准加气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