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三江平原不同类型湿地土壤酶活性及其与营养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三江平原3种典型湿地(毛苔草湿地、小叶章湿地、岛状林湿地)的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不同湿地土壤酶与土壤养分及酶活性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湿地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含量有较大差异。土壤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淀粉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毛苔草湿地>小叶章湿地>岛状林湿地。酸性磷酸酶活性表现为岛状林湿地>毛苔草湿地>小叶章湿地;纤维素酶活性则表现为毛苔草湿地>岛状林湿地>小叶章湿地。经分析,土壤酶活性和养分密切相关,且酶活性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其中脲酶、过氧化氢酶、淀粉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相关性最好,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并且这3种酶活性之间也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因此脲酶、过氧化氢酶、淀粉酶活性可以作为该地区较为理想的湿地营养状况的表征指标。  相似文献   

2.
土壤过氧化氢酶对不同林分覆盖的响应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土壤通报》2016,(3):605-610
为了探讨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变化,本研究在浙江安吉选择山地典型森林类型设立样地,分析了板栗林和毛竹林覆盖下的土壤化学性质及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等,揭示了土壤过氧化氢酶对两种林分覆盖的响应机制,并通过变量间相关分析及通径分析探讨了影响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毛竹林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高于板栗林,同时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基本呈现为随土层加深而逐渐减小。土层深度和林地坡度是影响过氧化氢酶活性的重要因素。根据通径分析结果,土壤p H、有机质含量直接影响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土壤全氮、水解性氮及速效钾的含量间接影响着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决定系数表明,对过氧化氢酶活性起主导作用的因子是土壤p H和有机质,全氮和水解性氮含量为其次要因子。  相似文献   

3.
以北方土石山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为研究对象,测定并分析不同植被恢复的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酶活性的分布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均使土壤酶活性明显提高,但不同植被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不同;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不完全一致,与土壤养分因子呈正相关关系,与土壤pH值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明森林类型对土壤碳氮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为亚热带针叶林改造过程中的树种选择和营林方式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研究相同海拔高度和相近环境条件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米槠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闽桦—闽楠林)和针叶林(马尾松林)3种森林类型对土壤碳氮储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1)马尾松林的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林分类型,土壤全氮含量与闽桦—闽楠林无显著差异,但二者均显著高于米槠林,马尾松林和闽桦—闽楠林的土壤氮储量和碳储量显著高于米槠林;马尾松林和闽桦—闽楠林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米槠林。马尾松林的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含量显著小于米槠林和闽桦—闽楠林,米槠林和马尾松林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显著高于闽桦—闽楠林,3种林分的土壤铵态氮含量无显著差异,而闽桦—闽楠林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林分;(2)米槠林的土壤脲酶活性显著高于闽桦—闽楠林。3种林分的土壤蔗糖酶活性差异显著,表现为:马尾松林>米槠林>闽桦—闽楠林,马尾松林和米槠林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高于闽桦—闽楠林。3种林分的土壤磷酸酶活性无显著差异,马尾松林的土壤β-葡糖糖苷酶活性显...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典型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研究了广东省韶关红壤、广州赤红壤、雷州砖红壤3个典型地带性土壤分布区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包括林地、果园、草地和农田)对表层(0~20 cm)土壤几种主要酶活性(过氧化氢酶、纤维素酶、蔗糖酶、脲酶、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均有一定影响,其中土地利用方式影响更为明显。土壤酶活性多表现为果园和林地较高,农田和草地较低;而土壤过氧化氢酶对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类型的响应均较其它几种酶弱。典范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全磷、速效磷、速效氮含量是土壤养分因子中影响土壤酶活性的最重要因素,5种酶中纤维素酶和蛋白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因子关系最大,而土壤酶活性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关系。  相似文献   

6.
陕北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区土壤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壤通报》2020,(1):105-114
为了解陕北黄土高原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田间试验的方法,以陕北黄土高原恢复19年的杏树林、沙棘林、刺槐林和草地为研究对象,以农田土壤为对照,研究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层和季节对土壤蔗糖酶、脲酶以及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并对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蔗糖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差异在不同人工林草地间均达到显著水平。杏树林蔗糖酶活性最高(71.15 mg g-124 h-1),沙棘林脲酶活性最高(52.29mg g-124 h-1),刺槐林过氧化氢酶活性最高(3.33 ml g-1h-1)。随着土层加深,人工林草地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均显著降低。过氧化氢酶活性则表现为0~10 cm最低,10~20 cm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最高。蔗糖酶、脲酶以及过氧化氢酶活性表现出显著的季节性差异,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夏季最高,脲酶冬季最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是影响酶活性的主要因素,其他各因子的影响相对较弱;蔗糖酶、脲酶与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等呈正相关关系,过氧化氢酶与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等呈负相关关系。土壤酶活性是表征植被恢复区土壤生物特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滇西北地区旱冬瓜林、人工生态林、桉树林、果园、耕地和云南松林土壤酶活性、微生物及理化性质进行实验分析,探索不同利用类型土壤酶活性及其与理化性质与微生物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蛋白酶和蔗糖酶活性均表现为旱冬瓜林最高,云南松林最低,且均随土层加深而递减。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氨态氮、含水量与酶活性的相关性较好。细菌和微生物量与酶活性之间相关性较好,可将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作为衡量当地土壤肥力状况的综合指标。  相似文献   

8.
覆膜滴灌对地下水浅埋区重度盐碱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为了解地下水浅埋区重度盐碱地覆膜滴灌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测定了重度盐碱地在滴灌利用过程中距离滴头不同水平位置(0~30 cm)和垂直深度(0~40 cm)的土壤碱性磷酸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并对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空间分布特征及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覆膜滴灌促进了土壤酶活性的提高;水平与垂直方向滴头附近3种酶均易受覆膜滴灌作用影响,灌溉期间酶活性的增长与停灌期间酶活性降低均高于其他位置;土壤酶活性自滴头向四周径向减小,等值线呈椭圆形分布;相关分析表明盐碱土壤在覆膜滴灌种植2 a后,土壤酶活性与环境因子、土壤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均得到提高。因此,将覆膜滴灌技术应用于盐碱地开发利用可以提高土壤酶活性,改善土壤环境,为作物根系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  相似文献   

9.
泥质海岸防护林土壤微生物、酶与土壤养分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可以反映土壤的肥力状况。本文研究了东营泥质海岸不同林分下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土壤微生物、土壤酶和土壤养分主要分布在0-20 cm的土层,20-50 cm的较少;②不同林分微生物数量差异显著。白蜡林微生物数量最多,柳林、枣园数量较少,柽柳林数量最少。③不同林分土壤酶的活性表现出差异性,各种酶之间过氧化氢酶活性最高;④土壤养分含量差异显著,柳林土壤养分含量相对较高于其它样地,白蜡和桑园土壤养分含量次之;⑤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长期施肥对城市边缘区不同作物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开封市为例,探讨了长期施肥条件下城市边缘区不同作物土壤酶活性的变化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酶活性受施肥处理影响明显,其中蛋白酶、过氧化氢酶、转化酶和脲酶活性在化肥处理中均受到抑制,在有机肥中却得到大幅提升,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与之正好相反;在混施处理中各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其中以脲酶活性增强尤为突出。土壤酶活性在各作物之间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但总的来说差异不显著。土壤各酶之间及酶与土壤肥力因素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因此土壤酶活性可以作为城市边缘区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生物肥力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纸坊沟流域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运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纸坊沟流域空间尺度范围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肥力与土壤酶活性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通过直接作用和彼此间接作用成为影响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主要因素,它们对4种酶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148、0.415、0.345、-0.018;0.241、0.202、0.190、0.318和0.394、0.375、0.507、0.277;而pH对这4种酶活性的直接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其它因素的间接作用所抵消;4种土壤酶活性可以作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土壤肥力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2.
土壤酶与土壤矿质营养元素循环、能量转移等密切相关。明确土壤酶对土壤侵蚀—沉积作用的响应机制,有助于进一步把握土壤侵蚀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通过分析湘中红壤丘陵区松林坡面侵蚀区及沉积区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揭示了酶活性与土壤主要养分因子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土壤侵蚀—沉积作用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沉积区绝大多数土层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全氮(total nitrogen,TN)、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脲酶、酸性磷酸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均要显著高于侵蚀区。土壤沉积作用明显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及酶活性。其次,侵蚀区与沉积区土壤养分含量及酶活性差异在侵蚀干扰较为严重的表层(0~30 cm)土壤表现较为明显,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差异逐渐减小。侵蚀区与沉积区SOC、TN、DOC及酶活性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现总体下降的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之间及其与SOC、TN、DOC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此外,偏冗余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SOC是解释土壤酶活性动态变化的主要因子,其解释量达7.5%,侵蚀诱导SOC在坡面的再分布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云锦杜鹃林根际微生物及其生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边才苗  金则新 《土壤学报》2004,41(6):949-953
通过对不同林型云锦杜鹃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的养分状况、微生物区系、生化作用强度和酶活性等研究 ,结果显示 ,土壤细菌功能群与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有密切的联系 ,在光照和通气条件好的归云洞种群 ,云锦杜鹃的根际效应明显。在黄经洞和永字亭种群 ,由于植被盖度高 ,土壤空隙度低 ,土壤接触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低 ,根际对土壤毒素转化能力弱及土壤腐殖质化过程缓慢 ;加上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多 ,指示了土壤性质的恶化。因此 ,修剪上层树种和清理箬竹等可以阻止云锦杜鹃的衰退  相似文献   

14.
不同有机肥对黄泥田土壤培肥效果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6,自引:5,他引:31  
【目的】低产黄泥田在南方稻区广泛分布,其障碍因素是土壤熟化度低,施用有机肥料是改良黄泥田的重要措施。本文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化肥和不同有机肥对低产黄泥田的培肥效果以及土壤碳、土壤氮、土壤磷转化的相关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为低产黄泥田培肥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试验地位于湖北省京山县,种植模式为双季稻,田间试验中设6个处理, 分别为 (1)不施肥(CK),(2)单施化肥(NPK),(3)化肥+绿肥(NPKG),(4)化肥+猪粪(NPKM),(5)化肥+秸秆(NPKS),(6)化肥+秸秆+腐熟菌剂(NPKSD),化肥用量相同,配施有机肥处理施用的有机碳量相当。水稻收获后取耕层土壤样品,测定不同处理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指标,了解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土壤养分和土壤酶两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不同有机肥对低产黄泥田的培肥效果。【结果】有机肥能够提高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明显提高早稻和晚稻的产量。有机肥对土壤酶活性有很大影响,配施有机肥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葡萄糖苷酶、 -葡萄糖苷酶、 -纤维二糖苷酶、 -木糖苷酶活性;过氧化物酶和脲酶没有明显差异;磷酸酶、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酚氧化酶活性有所降低。土壤酶活性是评价施肥对土壤肥力影响的重要生物指标,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典型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二者显著相关,可以用于评估黄泥田土壤肥力变化的酶主要有-葡萄糖苷酶、 -木糖苷酶、 -葡萄糖苷酶、 -纤维二糖苷酶。典型变量排序结果表明,有机肥的培肥效果秸秆>猪粪>绿肥。【结论】低产黄泥田增施有机肥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和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施用不同有机肥9种土壤酶活性响应不同,其中-葡萄糖苷酶、-木糖苷酶、-葡萄糖苷酶、-纤维二糖苷酶活性可以用于表征低产黄泥田的肥力变化,不同有机肥的培肥效果为秸秆>猪粪>绿肥。  相似文献   

15.
采集了同一地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及不同地点不同典型土地利用类型下银川平原的灌淤土样品,在分析了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基础上,用奈氏比色法、苯磷酸二钠比色法和高锰酸钾滴定法,分别测定了宁夏引黄灌区农田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的磷酸酶、脲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状况,并对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的相关性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对三种酶活性有很大的影响。12年果园磷酸酶活性最高,常年旱田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最高,而盐化旱田及常年淹水的稻田,三种酶活性都很低。脲酶活性与土壤全氮之间显著正相关,全磷与三种酶活性都极显著相关,三种酶之间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磷酸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大小可以敏感地表征宁夏引黄灌区土壤肥力和生产力的高低。  相似文献   

16.
土地利用类型对侵蚀黄壤腐殖质及土壤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土壤侵蚀条件下,土地利用类型对黄壤不同土层深度的腐殖质(胡敏酸、富里酸和胡敏素)和4种重要土壤酶的影响,为保持土壤肥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锯齿形布点法,采集土壤表层至30cm深度的3个土层土壤样品,用3次4分法淘汰多余样品,再测定相应指标。[结果](1)保持土壤肥力最好的是灌丛和园地,耕地最容易受侵蚀;土壤肥力高低与胡敏素的含量有直接关系。(2)土壤侵蚀导致水分和氮元素流失会影响胡敏酸的含量;林地、园地和耕地土壤表层的富里酸易流失,而草地仅对于土壤表层肥力保持有作用。(3)耕作对土壤表层的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不利影响较大;土壤侵蚀导致的土壤pH值改变对土壤酶的影响也很明显。(4)相关性分析表明腐殖质各组分含量与4种土壤酶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且互相影响。[结论]黄壤受侵蚀下,土地利用类型对腐殖质及土壤酶有明显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土壤酶对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化学过程有重要作用,能快速反映土壤环境(如养分含量和有效性)的变化。采伐剩余物是林地土壤养分的重要来源,其处理方式会对森林土壤的养分含量和有效性产生影响。为探讨采伐剩余物不同处理方式对杉木幼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在福建省三明市格氏栲自然保护区40年生的杉木成熟林采伐迹地上对采伐剩余物进行不同处理(保留RR、火烧RB、去除R)并种植杉木幼林,通过采集0-10,10-20 cm土层土壤,对6种胞外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采伐剩余物处理4年后,相比保留处理,火烧和清除处理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氮、无机氮、硝态氮含量均显著下降。其中火烧处理下硝态氮下降幅度显著高于清除处理,2个土层下降幅度平均分别为88%和51%;(2)相比保留处理,火烧和清除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磷含量以及6种土壤酶活性,即酸性磷酸酶、β-葡萄糖苷酶、纤维素水解酶、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过氧化酶、酚氧化酶均明显更低,而且火烧处理两土层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磷含量显著低于清除处理;(3)冗余分析表明,0-10 cm土层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生物量磷、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显著相关,而可溶性有机氮、硝态氮、微生物生物量碳是影响10-20 cm土层土壤酶活性变化的关键因子。保留采伐剩余物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和酶活性,是土壤肥力维持和森林生产力提高的有效经营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重庆四面山不同林地土壤颗粒特征及其与土壤侵蚀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重庆四面山的槲栎林、川柯林、柳杉林和毛竹林4种林地土壤颗粒状况的分析,探讨不同林地土壤颗粒特征及其与土壤侵蚀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除柳杉林以外,其他林地土壤均属于级配良好土壤,毛竹林表层土壤颗粒的分散度较低、偏度较大,土壤颗粒分布不均衡,土壤流失程度较高。不同林地土壤的微团聚体分形维数表现为川柯林40-60cm层最小,柳杉林0-20cm层最大,微团聚体分形维数与〈0.001mm粒级微团聚体含量成正比,与0.25~0.05mm粒级微团聚体含量成反比。川柯林土壤团聚状况最高(19.38%),分散率最低(32.13%);柳杉林土壤团聚状况最低(10.88%),分散率最高(74.4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