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1 毫秒
1.
基于土地利用的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带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揭示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带生态风险,为库区生态风险评估及土地利用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遥感影像数据,运用RS与GIS技术,计算土地利用相对合理性指数,同时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划分高程/坡度带定量评价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带的生态风险情况,划分生态风险等级,并对生态风险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较低生态风险区占比例最大,为36.77%,高生态风险区及较高生态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沿长江两岸建设用地及耕地较为集中的区域,土地利用相对合理性指数随高程增高逐渐变大,随坡度增大逐渐减小,研究区生态风险空间自相关分析呈现出十分显著的局部自相关性。[结论]研究区内生态风险总体呈现较低值,沿江高值区需对土地利用进行重点优化。  相似文献   

2.
深圳市水库消涨带水土生态修复技术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涨带问题是国际上普遍关注的生态难题,水库消涨带所造成的库岸水土流失、面源污染等问题,对水库安全运行及水质危害明显。对深圳地区水库消涨带现状及生态特点进行分析,认为恶劣的库岸土壤环境和稀缺的两栖植物品种,是导致修复困难的核心因素。从水库消涨带可修复范围论证、水库消涨带类型划分着手,针对水库实际运行高水位和低水位及上下各2m高差范围提出了消涨带水土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并提出了"6类整地+6种两栖植物群落"的修复模式,采用工程辅助措施营造岸坡植被生长的土壤环境,选择适生两栖植物进行造林复绿,以实现库岸造林的高成活率和植被的高覆盖度。该修复模式在深圳地区尚属首例,可为深圳及南方红壤地区水库消涨带水土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峡库区是全国淡水资源战略储备库,在全国生态空间格局构造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具有独特而极其重要的战略位势。水土流失是影响三峡库区生态安全和制约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关键因子,加强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当前,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仍然面临缺乏整体规划、协同推进不足,综合治理任务重、投入不足,统筹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诸多困难和挑战,与新时期保护好三峡库区,加快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要求仍有差距。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包括: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谋划,高位推动;加快治理进度,全面提升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水土流失防治保障机制;严格生态空间管控,实行重要生态功能区人口退出机制。  相似文献   

4.
三峡库区面向水土保持的土地利用模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是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的重要基础,对确保三峡水库安全运行和库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提出了库岸复合立体农业、有限顺坡耕作、水旱耕地交错布局三种典型土地利用模式,介绍了各种模式的结构和布局设计,分析了各种模式的基本原理及功能。三种模式投入低、操作方便并且高效、实用,适合三峡库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和社会经济环境。今后应加强对各种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土地利用方式的效应监测和适宜性评价,以筛选出适合三峡库区不同环境条件的土地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5.
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土地利用规划生态效应(英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基于土地利用多功能性,以生态服务价值系数为基础,构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生态服务价值修正系数。以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的重庆市云阳县为例,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及景观格局视角定量估算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土地利用规划生态效应。结果表明:至2020年云阳县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初步构建一个以"林地为骨架,耕地、园地、草地为补充"的生态系统服务格局;以土地生态功能建设为导向的土地利用规划能够快速提升生态屏障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强屏障区调节气候、保持土壤、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能力,云阳县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从2010年的15.53亿元提升到2020年的19.98亿元,年均变化率达到2.87%;云阳县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调节服务和支持服务价值表现出显著地空间分异特征,其中磨刀溪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提升幅度最大,澎溪河流域次之,长江沿岸生态服务系统价值保持稳定增长,而长滩河流域变化不大;磨刀溪流域和澎溪河流域是规划期内云阳县生态屏障区土地生态功能建设的重点区域。同时,通过评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结构调整及其产生的生态效应,进一步明确了云阳县生态屏障区各流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调整方向,提升了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保护实践工作科学决策水平。  相似文献   

6.
三峡库区百喜草引种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百喜草的生态适应性与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分析的基础上 ,进行了百喜草栽植、生物量及产量测定等试验 ,并提出了三峡库区百喜草的栽培模式。结果表明 :百喜草适宜在三峡库区种植 ,并能在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及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为保障三峡库区生态安全,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在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发生发展规律及自然经济条件分析基础上,提出山上部生态防护林带、山中部生态经济林带和近江景观防护林带的“三带”布局技术及其具体建设模式。秭归县兰陵溪建设结果表明,流域内水土流失面积减少50%,人均年纯收入增加103.9%,形成了生态防护效益高、经济发展前景好、景观功能优的协调发展局面。  相似文献   

8.
三峡水库库周生态屏障建设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75m蓄水后的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为应对防护林带管护、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有关库周生态屏障建设的宏观部署提供支持,2010年6月,中国工程院启动"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战略咨询项目",组织数十位院士和专家,深入重庆三峡库区、北京怀柔密云水库、浙江千岛湖、云南滇池、洱海等我国重要水库及周边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先后在重庆、北京、杭州、昆明等地召开"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研究"座谈会,邀请相关管理和技术专家介绍当地在保护水库生态环境和发展当地经济的成功经验,对目前三峡库周生态屏障的现状、取得的进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开展了研讨,形成的对策建议分别送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环保部和重庆市政府相关部门征求意见,项目组综合各相关单位反馈的意见和建议,提出巩固和继续加强三峡库区重点生态专项工程建设;减少库区的人口压力,实现库区人口的合理有序转移;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一定要与农民的增收致富相结合;加大投入,建设库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清洁小流域建设要纳入规划,开展治理试点工作;建立监管目标考核和库区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等6点建议,为各级政府在三峡水库库周生态屏障建设决策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三峡库区消落带植物治理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三峡库区消落带的水土流失程度及库区水位变化规律,将145~152 m、152~170 m、170~177 m的消落带分别划为消落带下端、消落带中端与消落带上端,并以三峡库区185 m观景平台的上游消落带生态治理试点为例,采取植物与工程相结合的治理模式,通过选取植被覆盖率、物种种类、物种多样性、植物生长基质流失量4类指标,对试验区的生态修复效果状况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试验区的植被覆盖率沿消落带梯度方向从上至下在观测期内逐年降低;物种种类因受库水长时间的淹没有所减少,均匀性随高程的不同也呈现较大差异,α多样性指数在监测期内随时间的增长逐年降低;库岸受库水的长期浸泡以及浪涌的高频繁冲刷是消落带植物生长基质流失的关键因素,造成消落带上下两端植物生长基质流失比中端严重的主要原因为行船所产生的涌浪,且其随时间的增长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10.
三峡库区是长江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土壤环境质量关系着库区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从研究对象、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污染治理等方面总结了三峡库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成果,为今后三峡库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及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水土保持与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存旭 《水土保持通报》2006,26(5):111-113,118
河南省地处南北气候和山区向平原双重过渡带,受特殊气候、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水土流失严重,山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脆弱。通过对水土流失危害以及水土保持在改善生态环境与农业生产条件中的作用分析,指出了水土保持是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提出搞好水土保持,促进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是: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重点抓好以坡改梯为主的基本农田建设;切实加强拦沙蓄水工程和坡面水系配套工程建设;强化监督管理工作,遏制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态农业建设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合河北省实际,阐述了水土流失对发展生态农业的影响,指出水土流失是山区生态农业的基础,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其基本形式,是下游平原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并提出了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促进生态农业建设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协同并进的发展模式在江浙地区的环境治理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以衢州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例为基础,阐述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过程中的水土保持理念,深入剖析了土地整治的生态文明价值,积极探索了推进农村环境高水平保护的新举措,旨在为类似地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环境治理经验,全面推进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4.
北方土石山区生态修复与水源涵养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现实需要、建设美丽中国的实际需要。针对太行山区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环境容量与承载力低下、基础设施薄弱、自然条件与资源禀赋较差、贫困程度较深等问题,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太行山中段东坡的低山丘陵区进行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通过30年的研究实践,提出并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北方土石山区生态修复治理体系,为山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扶贫攻坚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经验与示范。本文通过30年研究历程回顾、研究与展望,总结了土石山区生态修复与水源涵养的进展与展望。太行山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研究初始阶段(1986—1996年),确定了退化山地生态系统恢复的途径与技术理论,建立了以水土富集为中心的林业生态工程。二是提升发展阶段(1997—2007年),这一阶段主要是研究了影响退化山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关键因子与影响机制,并提出了有效的技术措施与解决方案。具体说来,在径流林业研究方面,研制出了太行山水土富集工程带间距计算公式;在降水资源转化与水分运移规律研究方面,明晰了岩土二元结构体的降水-土壤水-裂隙水的基本补给路径,揭示了岩土界面"优先流"与裂隙网络"优先流"的运行转化规律,阐明了浅层风化裂隙岩体渗流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对植被耗水过程的响应关系;在降水资源调控利用研究方面,研制出了生物集雨新材料、营养调理剂和生物集雨面建造施工工艺。三是全面创新阶段(2008年—),重点探讨了山区生态产业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研发了经济林土壤扩蓄增容技术、石质山地困难立地造林技术、经济林生态隔离带调控技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沙产业开发技术,以及林下经济、循环经济、生态旅游等生态产业化技术体系。下一步将在目前研究的基础上,向人口密度较大、人类活动频繁的雄安新区上游山区扩展,重点开展以国土绿化、景观建设、水源涵养、水土流失治理、污染防治为主要内容的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监测,研究现代干扰条件下山地灌丛生态系统向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及主要驱动因素,山地水旱灾害形成机制、降水资源调控与水源涵养,以及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山地生态经济体系,为构建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的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体系与水源涵养功能体系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为山地生态系统经营管理,实现其生产、生态功能和系统稳定性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5.
水土保持学科在实践中的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进程的加快,管理水平的提高和规范,水土保持学科的理论与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生态修复、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城市水土保持、水土保持规划设计、水土保持工程的“三制”管理、水土保持信息化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和拓展。  相似文献   

16.
加强水土保持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措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水土流失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 ,也是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特征。土地沙化、荒漠化、石漠化是土壤侵蚀毁坏土壤和土地资源的恶果。土壤本身即是巨大的蓄水库 ,土壤大量流失 ,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总贮水量均随之减少 ,造成农业干旱或洪涝灾害。水土保持是生态体系建设的主体工程 ,在西部开发中 ,应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法和有关生态环境建设的法律法规 ,确保开发中的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7.
水土保持对黄河流域生态承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理论,评价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和计算显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有效地增加了当地和下游引黄灌区的生态承载力。以2000年为例,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增加的生态承载力达1444.24万hm2,其中黄土高原当地约占77.74%,黄河下游灌区约占22.26%,说明水土保持对提高黄河流域生态(人口)承载力的重要作用,以及黄土高原在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把水土保持作为改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江河治理的根本措施 ,以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和农牧交错区为重点 ,以水土资源有效保护、综合治理、合理开发、科学利用为主线 ,以减轻水旱风沙灾害、建设良好生态环境为目标 ,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期目标与任务是 :“十五”期间完成综合治理面积 2 5万km2 ,实施重点保护面积 5 0万km2 ,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为改善城乡生态环境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发展经济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恢复生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土流失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有效途径。它通过利用生态系统自然演替能力,加快生态恢复和水土流失的控制。就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概念、内涵及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讨论,对辽东地区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适宜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开展城乡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优化,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通过构建城乡土地利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生态位适宜度进行了分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布局策略。结果表明:(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布局优化为商业发展主导区、工业发展主导区和农业发展主导区以及环境保护主导区;(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可划分为核心增长极、区域中心城市、一级扩散圈、二级扩散圈和二级扩散带;(3)应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都市圈核心竞争力、保障城乡用地需求、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和优化生态开发利用模式等方面优化城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基于生态适宜度模型探讨城乡土地利用布局,为实现区域城乡均衡发展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