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基于土地开发整理修订农用地分等结果的一种方法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地开发整理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手段,补充耕地质量问题也一直是耕地占补平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针对补充耕地质量问题,以及已取得的农用地分等成果,考虑土地利用数据共享的原则,对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耕地等级评定中如何充分和合理利用农用地分等成果进行探讨,即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耕地等级评定过程中,把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作用的因素作为补充指标对耕地等级指数进行修订。在充分考虑补充耕地质量的基础上,依据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内涵,建立了适宜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耕地等级评定的一种技术方法。并通过大石桥市虎庄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证,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土地整理可能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宏观管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文阐述了土地整理的目的之一是通过实行生态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详细分析了土地整理中的未利用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及耕地综合利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提出土地整理宏观管理对策。为了既保护生态环境,又实现增加耕地面积的目标,需重点开展土地复垦及耕地综合开发利用,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要慎重,只能在适宜条件下,科学合理地适度开发;并提出在土地整理管理中通过加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达到重视生态环境影响,重视土地整理对生态景观的影响,加强生态保护的目的。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提高土地整理中的环境保护意识,并对宏观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AHP和熵权法赋权的区域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评价   总被引:34,自引:12,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耕地整理、未利用土地开发、废弃土地复垦和农村居民点整理构建多层次区域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将改进AHP、熵权法与综合评价法结合起来对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进行了定量化评价。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评价结果表明,土地开发整理潜力由大到小可划分为4个等级,耕地整理潜力是土地开发整理潜力的主要组成部分,耕地整理投入产出率和林地比重提高率是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潜力的主导影响因素。同时未利用土地开发和废弃土地复垦潜力在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潜力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未利用地空间规模指数、废弃土地复垦新增园林地系数和空间规模指数也是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潜力的重要影响因素。此外,农村居民点整理在主城区及其周边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地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针对大城市郊区,人口多、耕地少、国家建设占用耕地面积大的现状,如何利用有限土地后备资源进行土地开发整理,以保证实现当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要求,这是当前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中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以地处中国西部的成都市郊县——郫县为例,结合郫县土地开发整理与耕地占补平衡状况,分析了2002~2015年规划期间土地开发整理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关系,提出实施土地开发整理与保障耕地占补平衡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土地整理项目空间分异及其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   总被引:15,自引:9,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在对重庆市土地整理项目实施概况及其空间分异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经济发展与土地整理项目耦合关系,并以重庆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根据不同的新增耕地率,可把重庆市区县级投资土地整理项目划分为4个类型:整理型、整理开发型、开发整理型、开发型;按照新增耕地单位面积投资额的高低可划分为4个类型:高投资型、中等投资型、投资偏低型以及低投资型;实施规模单位面积投资额与GDP年均增长率、人均GDP年均增长率的耦合曲线类型为复合曲线;新增耕地单位面积投资额与GDP年均增长率、人均GDP年均增长率的耦合关系呈“S”型变化趋势。区县级投资土地整理项目工程建设标准与区县经济发展关系并不明显且新增耕地单位面积投资额增长速度呈减缓趋势,出现了农用地以及基本农田整理力度和项目实施规模加大而实施规模单位面积投资额降低的“表象”。通过对重庆市经济发展与土地整理的耦合规律研究,为重庆市土地整理事业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GIS技术在福建省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中的应用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邹路 《亚热带水土保持》2004,16(3):24-26,66
搞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对于科学指导、合理安排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保障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介绍了GIS技术在福建省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中的应用,本省主要以农田整理、农村居民点整理和土地复垦为重点,结合耕地开发,充分利用GIS技一术全面、客观、精确、费用低、周期短的优势。并展望了地理信息系统在我省土地资源利用方面,如在信息网络、利用3S数据源、海洋信息、动态监测和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应用前景和方向。  相似文献   

7.
中国省域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的空间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空间回归模型方法,对中国省域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的空间特征,以及土地出让纯收益对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的空间相关性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9年和2003年中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呈离散布局,空间分布规律不明显,2007年从东到西主要在江苏-河南-陕西-甘肃一线呈现阶梯状递减。通过空间回归分析表明土地出让纯收益对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相关度并不是特别高。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除了受土地出让纯收益影响外,还受土地后备资源禀赋、政策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8.
土地整理可能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宏观管理对策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该文阐述了土地整理的目的之一是通过实行生态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详细分析了土地整理中的未利用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及耕地综合利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提出土地整理宏观管理对策.为了既保护生态环境,又实现增加耕地面积的目标,需重点开展土地复垦及耕地综合开发利用,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要慎重,只能在适宜条件下,科学合理地适度开发;并提出在土地整理管理中通过加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达到重视生态环境影响,重视土地整理对生态景观的影响,加强生态保护的目的.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提高土地整理中的环境保护意识,并对宏观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针对大城市郊区,人口多、耕地少、国家建设占用耕地面积大的现状,如何利用有限土地后备资源进行土地开发整理,以保证实现当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要求,这是当前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中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以地处中国西部的成都市郊县--郫县为例,结合郫县土地开发整理与耕地占补平衡状况,分析了2002~2015年规划期间土地开发整理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关系,提出实施土地开发整理与保障耕地占补平衡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基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的区域土地整理时空配置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该文以山东省青州市为例,研究了基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的区域土地整理时空配置指标体系、模型和方法。结果表明,青州市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为目标的土地整理区主要位于丘陵区,整理面积655.14 km2,占可整理面积的48.37%,其中近期整理区主要分布于丘陵区西北部,中期整理区主要位于丘陵区东南部,均以耕地整理为主,远期整理区主要处于丘陵区西南部,耕地整理和未利用开发并重;非整理区主要分布于北部平原,为耕地,占51.63%。研究结果可为青州土地整理规划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集成"质量-格局-功能"的中国耕地整治潜力综合分区   总被引:2,自引:8,他引:2  
面向新时期耕地资源多功能综合保护的新要求,科学评价耕地整治潜力,合理确定整治分区是聚焦"新三农"、服务国土综合整治的有力抓手。该研究围绕耕地自然资源禀赋、空间格局、要素功能等3方面,构建了集成"质量-格局-功能"的耕地整治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在对全国耕地进行整治潜力综合评价的基础上,采用k-means聚类方法划定耕地整治潜力综合分区,得到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通过构建集成"质量-格局-功能"的耕地整治潜力评价框架,采用"一级区-二级区-三级区"3个层级的潜力分区体系,并结合"聚类区域+农业格局+整治类型"的分区方法开展耕地整治潜力综合分区,对因地制宜布局农业生产格局、差别化开展新时期国土综合整治具有积极作用;2)中国耕地资源整治潜力在质量、格局及功能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质量改善潜力区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海河流域和淮河流域等地区;格局优化潜力区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东南诸河流域、内陆河流域及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功能提升潜力区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及内陆河流域等地区;3)采用k-means空间聚类分析方法,从整治潜力视角将中国耕地资源划分为7个一级分区、38个二级分区和409个三级类型区。研究结果有利于因地制宜推进以全要素整合为核心的耕地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资源供给服务能力及区域农业资源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从生态适宜性角度构建耕地整治适宜性评价体系,确定耕地整治优先度及其模式,为制定差别化耕地整治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生态位理论为基础,以山西省太谷县为例,从生产潜力、空间形态、区位条件3个维度构建了黄土丘陵区耕地整治生态位适宜度评价体系,通过评判耕地现实生态位与最适生态位的贴近程度确定各研究单元耕地整治生态位适宜度,并采用GIS标准分类法对此进行耕地整治优先度划分,最后结合关键指标组合法确定不同区域的耕地整治模式。[结果]研究区耕地整治生态位适宜度范围介于26.02~93.57之间,且整体分布非均衡性突出。根据耕地整治生态位适宜度评价结果,可将研究区划为优先、一般和限制整治区域,分别占研究区耕地面积的49.50%,30.28%和20.22%。划分结果与研究区耕地利用现状基本吻合。通过对关键指标的组合分析确定了耕地整治的3种模式:坡改梯模式、农田水利建设及完善模式和道路通达度提升模式。[结论]运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研究耕地整治优先度科学合理,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邢台市工业用地整治潜力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红  张正峰 《农业工程学报》2014,30(22):282-289
科学合理地评价工业用地整治潜力,是工业用地规划编制和整治项目选择的重要依据,同时对于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减少对耕地的占用,推动工业用地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工业用地整治潜力是各种工业用地利用状态要素改善能力的集合。该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从提高工业用地的生产性、保证生产稳定性、保证经济可行性、提高资源环境保护性和保证社会可接受性5个方面建立了工业用地整治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在界定指标内涵的基础上进行了指标的量化,并构建了工业用地整治潜力的模糊评价模型。同时,根据统计资料与实地调查资料,运用GIS分析方法,对河北省邢台市工业用地整治潜力进行了评价,将潜力分为3个级别,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城市工业用地不同地块整治潜力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土地整理和复垦工程费用结构分析及控制对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土地整理与复垦是人类对土地的善意干扰,通过整理复垦工程,能够有效地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数量,保障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土地整理复垦对象分为低质土地、零散破碎土地、不规则土地、废弃建设用地、灾害损毁地、退化土地等,其工程基本由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农田防护工程、土壤改良工程和其它工程构成。通过对华北地区土地整理与复垦工程项目的统计,分析各项工程的费用构成,归纳出项目敏感因素,提出降低土方量和其它费用的外部途径,从而降低项目总费用。  相似文献   

15.
为更好地保护耕地并合理制定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在对耕地质量进行评价的同时,需综合考虑耕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压力问题.从耕地的自然生产潜力和耕地发展压力两个方面构建耕地适宜性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以浙江省义乌市岩南村为例进行了该指标体系的应用研究,利用GIS作为辅助手段,将岩南村划分为9个适宜性评价区域,评价分析了各区域内土地资源配置方向,探讨了评价结果在村级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途径和方法.分析结果表明,该评价方法可为村级土地规划中耕地的合理利用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根据北京市自然、社会、经济资料及图件资料,在考虑各种影响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因素的基础上,结合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分别从自然适宜性和生态安全性角度构建了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评价体系,通过对评价要素的空间叠加、计算,评价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在不同条件下适宜性开发的面积和空间分布情况,并从经济可行性方面探讨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适宜性。结果表明:从自然适宜性评价上来看,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能够开发的面积为 11 675.25 hm2,考虑生态安全因素后,适宜开发且不引起生态退化的耕地后备资源面积为11 221.14 hm2,如纳入经济可行性因素,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全部不适宜开发。综合指数法与限制条件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能够有效提高评价结果的合理性,评价结果可为北京市土地开发整理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耕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资源,科学判定耕地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特征,对促进耕地保护及空间优化布局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2005年、2009年及2013年土地利用数据提取耕地数据,运用核密度计算、耕地集中度指数、空间自相关等研究方法开展耕地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2005—2013年龙泉驿区耕地空间分布密度呈现出集聚态势,耕地整体呈现出西北及北部密集、中部及南部稀疏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耕地分布密度高值区域呈现出由西北向西南扩张的趋势,低值区域则以城镇为中心有零星扩散的情况。2)从耕地面积分布情况来看,整体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耕地分布相对集中,而且在时间序列上有进一步增强的趋势,但耕地空间变化区域差异较为显著。3)耕地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性,但局部空间异质性有所增强,耕地面积比例较高的空间单元集中分布在北部、西北部一带,并呈现出向西缩减的趋势,耕地面积比例较低的空间单元分布在以城镇为中心的建成区及边缘地带,并经历扩张与收缩两个阶段;2005—2013年因城镇建设占用耕地和农村土地整治影响而出现局部异质性"热点"与"冷点"区域。该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为掌握区域耕地空间变化趋势、制定耕地保护与优化布局政策提供理论方法和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8.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土地质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综合分析土地整理工程影响下的土地质量变化,揭示在工程干扰下的土地系统行为变化规律及可能产生的土地问题,该文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以Vensim软件作为平台,构建反映土地整理工程影响下土地质量变化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模拟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在现状条件下,整理完成后园地和林地面积都有所增加,耕地面积、土地质量均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极限条件下模拟发现2012年是各种生态服务功能、土地价值的拐点,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特征,2012年土地质量货币化表示的最大值也是各种情景模拟有可能出现的最大土地经济价值极限值。这为研究区在土地整理工程完成后进一步优化区域土地资源配置,制定土地规划政策以实现土地、经济、社会、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基于耕地质量评价的鄱阳湖区耕地整理规划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区域耕地质量评价是耕地整理的基础工作,为耕地整理专项规划、耕地整理项目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从耕地整理的基本要求出发,选取耕地自然条件和耕地利用条件2个基本因素,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土壤侵蚀、地形坡度、排灌状况、田间道路状况、田块规整度等8个影响因子,建立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因素综合评判法将环鄱阳湖区12县(市)的耕地分成4个等级,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并结合各区域耕地质量主要限制因子,提出可行性耕地整理措施,为区域耕地整理宏观控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土地整理工程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重要手段。为了促进土地整理工程学术交流与科技创新,《农业工程学报》自2002年开始开设"土地整理工程"专栏,随着土地整理工程研究领域和内涵的不断拓展,2020年5月第9期开始,"土地整理工程"专栏更名为"土地保障与生态安全"。该文基于文献计量方法对《农业工程学报》"土地整理工程"专栏2002—2020年期间刊发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并对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提出未来土地资源保障与国土生态安全领域的研究重点,以期为中国的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战略提供支撑。研究发现:土地整理工程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土地利用、土地评价、农地整理、耕地质量与安全、3S和土地信息技术、工矿废弃地复垦、农村居民点整理、土地生态、土地修复、基本农田建设与保护、节约用地、乡村空间格局与发展、耕地开发、市地整理等方向;土地评价、农地整理和耕地质量与安全是学者们比较关注的热点,发文量分别占比10.52%、10.16%和8.51%;围绕土地评价、农地整理、耕地质量与安全、3S和土地信息技术和工矿废弃地复垦等方向,"土地整理工程专栏"形成了10个在全国处于领先研究地位的作者合作网络组团,以及5个关键词聚类;"土地整理工程专栏"刊发论文覆盖了土地整理工程的各个方向,近年来学者们更加关注生态化土地整治,基于景观生态学等理论来构建土地利用安全格局、分析土地整治的生态效应,同时关注土地整治单项工程的生态化设计与修复技术、农村居民点的格局演变与布局优化等内容。未来土地资源保障与国土生态安全研究将更注重"系统化、生态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研究区域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理论、方法和机理,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的"整体保护、统一修复、综合治理";借助基础信息大数据,开展自然资源一张图智能化管理研究,构建国土生态安全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