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安市地热水开采现状及其环境问题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通过对西安地区地热井水位、地面沉降和地裂缝活动、地震活动等资料的分析得到:西安市区地面沉降和地裂缝活动与地下热水开采有一定的联系;西安地区地下热水的开采与西安及邻区的地震活动明显相关,造成西安及邻区的地震活动性显著增强,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地震由西安城郊向邻近地区的转移。  相似文献   

2.
根据西影井热水水位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西安地区地下热水活动的季节性特征及其与区域地震活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西安地区地下热水活动与区域地震活动明显相关,其相关性基本不受季节性用水的影响,反映出它们受同一构造力源的控制,同时,西安地区地下热水活动与西安及邻区的地震活动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3.
结合区域构造和地热背景,对热水水热分布及水化学特征进行分析,揭示南北向断裂系统、北东向断裂系统与水热活动的宏观分布及水热活动类型的分布关系密切;温泉的出露分布为近东西向的小断裂所控制;断裂因自身性质和特征不同,表现出的作用也不同。最后在综合以上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推断地下热水成因。  相似文献   

4.
正在研究的利用冷却的地下热水灌溉使人们两次受益。这种益处对美国西部干旱地区来说,是显而易见的;某些地热流体经过提取热量之后可被用于灌溉,从而无需进行回灌。在三年的这种试验中,对多种作物在所研究地块上,不是用冷却的地下热水,就是用正常的灌溉水进行喷灌或漫灌。附近的一口地热井生产热水供试验用。控制作物的水是由灌溉井或拉富特河供给的。  相似文献   

5.
地下热水是具有特殊开发利用价值的宝贵的水资源。山西是地下热水资源分布相当广泛的省份之一,根据地质及热量传递方式,地下热水可分为对流型地下热水循环系统和传导型深埋热水系统。根据区域地热条件,全省地下热水循环系统又可概括为异常增温型和正常增温型。目前已发现利用的地下热水均为对流型地下热水循环系统或异常增温型,主要分布在盆地。山西地下热水的开发利用历史悠久,主要直接用于农田灌溉,其次综合利用,但总体看仍处于初期阶段,尚存在不少问题。按照新时期的治水思路,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看,应从加强管理方面探讨保护地下热水资源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高平素有"煤铁之乡"之美称,地下矿产资源丰富。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矿产开采活动加剧,人为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成为当地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加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必要而紧迫。介绍了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的做法、成效及经验。  相似文献   

7.
[目的]揭示雨水回灌中污染物在深层承压含水层中的迁移扩散规律。[方法]以常规指标氯化物(Cl-)为研究对象,针对天津市市区第Ⅳ承压含水组,应用地下水模拟软件(groundwater modeling system,GMS)中的MODFLOW和MT3DMS模块分别进行地下水流场和溶质迁移模拟。模拟了4种不同的Cl-质量浓度和水量条件对溶质运移的影响。[结果]当溶质质量浓度相同时,回灌水量增大4倍,等Cl-浓度面积增大约1.44倍;当回灌水量相同时,溶质质量浓度增大2倍时,等Cl-浓度面积增大约0.92倍。[结论]回灌水溶质浓度和回灌水量对Cl-在地下水中的迁移均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回灌水量的影响大于溶质质量浓度的影响;增大回灌水量、减小回灌水溶质浓度利于Cl-的迁移扩散。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生态环境变化及驱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召梅  李强 《水土保持研究》2007,14(1):164-166,169
分析了湖南省生态环境变化的总体特征:水土流失加剧,土地资源退化严重;林地面积减少,森林质量下降;动植物物种减少,一些珍稀物种难见踪影;天然湿地面积减少,湖泊水质污染加重,氮磷浓度越来越高;城镇空气质量总体基本稳定,江河水质污染普遍,噪声处于中等污染水平;农村化学用品的使用量逐年上升,环境污染愈加严重。人口大幅度增长和经济的非持续发展方式是其直接原因,要坚定不移地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从根本上解决高环境代价式的经济发展与掠夺式资源开发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从环境岩土工程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人类在城市岩土工程活动中对地下水造成的一系列影响.文章概述了地面沉降、地下水过量开采及水质污染的现状,并简要的解释了地面沉降的机理以及地下水灾害问题引起的严重后果.最后提出了一些预防与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兖州市采煤区地面塌陷的原因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煤区地面塌陷是由于地下煤层大面积采空引起上覆岩层失去支撑而变形崩落最后导致地面沉降一种危害很大的地质灾害。至2002年9月,该地区地面塌陷的面积达23.901km^2。随着开采规模的不断扩大,该地区的塌陷面积将会进一步扩张。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了地下大面积采空后岩土内部破坏机制和地面变形规律。针对兖州矿区的具体塌陷状况提出了改进采煤方式、对塌陷土地进行恢复和复垦等几点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国内外坡面覆盖材料的发展情况,对常见材料进行分类和介绍,定义了一些专业名词,并展望我国边坡覆盖材料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霞浦沿海花岗岩侵蚀地引种相思类树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沿海花岗岩侵蚀地造林树种匮乏的局面以及生态系统稳定性差等现状,开展引进相思类树种造林试验。重点调查了不同相思树种在沿海花岗岩侵蚀地上的生长量和改良土壤效应,并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沿海花岗岩侵蚀地选择相思类树种造林能起到很好的水土保持作用,而且有助于改善造林地的土壤条件,提高林地肥力。引进相思类树种中以灰木相思的造林成效最好,纹荚相思次之,最后是卷荚相思。本研究为今后闽东沿海花岗岩侵蚀地的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北疆盐碱地采用生物措施后的土壤盐分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是地下水位3~5m、壤土质地条件下盐碱地长期生物改良田间试验的结果,结果表明:种植耐盐冬小麦套播草木樨是最好的脱盐方式,经过1年, 1m土层平均盐分由1 989%降到0 282%,脱盐率达85 82%;种植耐盐牧草套播草木樨、苜蓿是比较好的脱盐方式:经过3年, 1m土层平均盐分由1 34%降到0 524%,脱盐率60 90%;密植枸杞4年后, 1m土层平均盐分由2 363%降到0 800%,脱盐率为66 14%,适应于盐分特别高的土壤改良;施有机肥种植作物(植物)灌溉,是完善的改良盐碱地方法,一方面,在灌溉水作用下盐分被淋溶,另一方面在有机肥作用下,降低了0 ~40cm土层残余HCO-比例。15年盐碱地改良与利用证明:脱盐后的土地利用时,需考虑深根与浅根、多根与少根作物的适配轮作,以免导致土壤上层盐分回升;未施有机肥的高度脱盐,可能引起土壤上层碱化,即残余HCO-比例很大。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西北干旱地区不同质地土壤以及土壤温度和容重对微咸水上升毛管水运动特性的影响,通过模拟和室内试验,研究了土壤温度和容重对砂壤土和粉壤土上升毛管水运动特性的影响。分别建立了地下水补给量与土壤温度和容重之间的模型,毛管水上升高度与土壤温度和容重之间的模型,其中地下水补给量模型,砂壤土的绝对系数均达到0.96以上,计算值与模拟值最大相对偏差小于10.9%,粉壤土的绝对系数均达到0.96以上,计算值与模拟值最大相对偏差小于8.4%,毛管水上升高度模型,砂壤土的绝对系数均达到0.996以上,计算值与模拟值最大相对偏差小于8.37%,粉壤土的绝对系数均达到0.997以上,计算值与模拟值最大相对偏差小于11.9%,模型拟合程度较好,所建立方程符合实际情况。砂壤土盐分主要聚集在距地表1.70~2.20 m处,粉壤土盐分主要聚集在距地表0.3~1.3 m处,砂壤土土壤盐分分布受土壤温度和容重的影响较显著,而粉壤土土壤盐分分布受其影响并不显著。该研究结果可为盐碱化地区水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作物空间诱变效应及其地面模拟研究进展   总被引:46,自引:23,他引:46  
本文简要分析了国外空间植物学研究概况 ,评述了我国利用返回式卫星等搭载作物种子开展空间诱变效应研究及其在种质创新和新品种培育方面的现状。从粒子生物学、物理场生物学和重力生物学等不同角度介绍了地面模拟空间环境因素的方法途径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干旱区垄作不同覆盖条件对花生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田间小区试验,对地膜覆盖、液态地膜覆盖、秸秆覆盖条件下花生垄作沟灌的水分利用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覆盖的减少蒸发量效果显著,与裸地种植相比,灌水后0-30 cm土层内的土壤水分含量分别增加了67.35%,35.44%,5.10%.地膜覆盖显著地提高了花生根区的土壤温度,秸秆覆盖时秸秆材料阻碍了太阳对地表的直接辐射,根区0-25 cm土壤温度相比裸地降低了1.3℃~5.5℃;地膜覆盖增产量高达167.07%.  相似文献   

17.
The effects of microtop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ick accumulation of ash and pumice, which were produced from 1977–78 eruptions, on seedling emergence and survival were monitored on the volcano Usu, northern Japan, 10 years after the eruptions. The characteristics included microtopography, texture of volcanic deposits on ground surface, volcanic‐deposit movements, water content on ground surface and chemical nature of volcanic deposits (ignition loss, P, K and pH). Polygonum sachalinense showed a higher seed germination percentage on finer‐particle ground surface under lab conditions, and Petasites japonicus var. giganteus germinated well on the ground surface with any particle sizes. However, in the field, the seedling densities of those two species and Anaphalis margaritacea var. angustior (three dominant species in this region) were higher on the sites with coarse particles and/or the rill inside the crater basin. The seedling germination timing and space overlapped among these species in the field. Those facts suggested that the seedling colonisation pattern was influenced more by the top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round surface rather than the germination abilities. The amount of organic matter in the volcanic deposits was very low, even 11 years after the eruptions, and was not related to microtopography, suggesting that the effects of organic matter on seedling emergence did not differ along microtop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Inside of rills, higher water content seemed to be more advantageous for seed germination of those species. Volcanic deposits were physically stable in summer, but were heavily eroded after winter due to snowmelt. Most seedlings did not overwinter in the inside of rills with pumice where the volcanic deposits eroded intensively, indicating that the patterns of land degradation by melting snow should be mentioned carefully even with narrow scale. Copyright © 200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由此形成的水土流失已成为突出的环境问题。为探讨高速公路建设期间弃土场渣体侵蚀规律,在沪蓉西高速公路宜长段Ⅰ标区弃土场布设观测小区进行定位观测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降雨量与弃土场渣体侵蚀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不考虑影响坡面渣体侵蚀其它因素前提下,随降雨量的增大,渣体侵蚀量逐渐加大。(2)研究区堆渣体沟蚀发生严重,局部坡面渣体侵蚀量高达92848t/km^2。调查发现沟深下切深度基本在40cm以内,受坡面汇水面积影响,从坡上到坡脚,堆渣侵蚀量逐渐加大。  相似文献   

19.
浅论商洛山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正确把握合理利用土地的含义、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及土地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出发,客观地分析了商洛山区土地资源特点及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地区实际提出通过科学规化、强化管理,以经济手段调控土地利用,实行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充分利用存量土地等措施,以期获得土地利用的最佳综合效益,进而促进商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