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李阳兵  王世杰  容丽 《土壤》2005,37(1):74-79
利用花江岩溶峡谷区南坡不同石漠化程度的 5 个独立的岩溶峰丛洼地系统景观要素的实测数据,分析了多样性、优势度、破碎度、分离度等景观格局指标的变化规律及其所指示的生态学意义。结果表明,这些指标在不同峰丛洼地系统都能较好地评价石漠化过程中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规律,对分析石漠化土地的发展趋势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但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也与各峰丛洼地系统的景观基质有关,在不同石漠化程度的峰丛洼地系统中,反映的景观生态意义是不一样的。本文的研究情况表明,岩溶生态系统石漠化过程更大程度上决定于斑块类型的分布部位、破碎度与连接度等,而不仅仅是裸岩与植被面积的绝对数量比例。景观格局分析不仅强调面积,而且还考虑所研究石漠化土地的空间分布特征(格局)、景观组成特点与石漠化过程的关系和对石漠化的影响,在石漠化程度判定和石漠化指标的研究中景观格局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与遥感(RS)技术,对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建立了全省1∶10万喀斯特石漠化数据库。利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导致石漠化的影响因子,确立指标体系,指出地表植被覆盖率、喀斯特面积、河网密度、未利用地、耕地面积、平均海拔高程、土地垦殖率、草地和≥25°坡地面积等9个因子是喀斯特石漠化的重要驱动力。建立了喀斯特石漠化动力指数模型,计算出了各因子对石漠化的贡献值,指出石漠化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所建动力指数模型输出结果与遥感调查有高度的一致性,表明石漠化动力指数能较好地反映该地区石漠化过程,可为石漠化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喀斯特石漠化的驱动因子分析——以贵州省为例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 (GIS)与遥感 (RS)技术 ,对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状况进行全面调查 ,建立了全省 1∶ 10万喀斯特石漠化数据库。利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 ,分析了导致石漠化的影响因子 ,确立指标体系 ,指出地表植被覆盖率、喀斯特面积、河网密度、未利用地、耕地面积、平均海拔高程、土地垦殖率、草地和≥ 2 5°坡地面积等 9个因子是喀斯特石漠化的重要驱动力。建立了喀斯特石漠化动力指数模型 ,计算出了各因子对石漠化的贡献值 ,指出石漠化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所建动力指数模型输出结果与遥感调查有高度的一致性 ,表明石漠化动力指数能较好地反映该地区石漠化过程 ,可为石漠化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喀斯特石漠化区多维贫困空间测度与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辨识和分析喀斯特石漠化区多维贫困空间及其分布格局,有助于理解特定区域的贫困原因与形成机制。以石漠化现象突出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各县市为评价单元,通过探索和构建人(贫困主体)-自然-经济-社会四维一体的贫困空间三角锥体结构及其评价体系,利用贫困综合指数模型、Moran''I指数和热点分析等方法,测算和分析2015年广西农村多维综合贫困程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关联格局,探讨区域贫困类型与减贫对策。研究表明:1)广西自然地理、人口地理、经济地理、社会地理4个维度上的贫困值和多维综合贫困值均以中度贫困以上为主。各维度贫困空间分布地域差异性明显,其多维综合贫困呈现东南部地区贫困程度较低、西部和北部喀斯特区则相对较高的分布特征;2)多维综合贫困空间关联格局呈现明显的集聚效应,高高集聚主要集中在喀斯特石漠化区,其次是桂西南喀斯特丘陵山区的靖西县和桂北喀斯特峰丛洼地的融水县,低低集聚区则主要是南宁市和桂林市区。3)基于各评价单元不同维度贫困值的贡献程度及其差异性,将广西各县市划分为单因素主导型、双因素驱动型、多因素综合型和无主导因素型4个大类,并对喀斯特石漠化深度贫困区提出相应的乡村发展与减贫措施。  相似文献   

5.
基于景观格局原理的土地规模化整理潜力评价方法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土地整理目的主要包括增加土地数量、提高土地质量和生产效率等,土地规模经营是提高土地生产效率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现代规模农业发展的要求。该文探讨利用地形指标,景观丰度指数、斑块方度指数、景观集中度指数等景观格局指标定量评价土地规模化整理潜力的方法,为区域土地整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并以喀斯特山区耕地整理为例,应用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技术定量分析了广西喀斯特山区耕地规模化整理潜力的差异。结果表明,广西都安县大部分位于石山区乡镇的耕地规模化整理潜力指数均很低,而南部河谷区乡镇的耕地规模化整理潜力指数较高,河谷平坦区的耕地规模化整理潜力指数为0.85,喀斯特峰丛峰林山区为0.17,前者为后者的5倍。表明土地规模化整理潜力受到土地资源空间格局和地形格局的共同制约,不同地形和土地资源格局条件下,区域土地规模化整理潜力之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6.
基于景观格局的西南山区耕地生态风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究西南山区复杂地形地貌下不同类型耕地景观生态风险差异性,探索不同石漠化环境下耕地的发展情况。选取2013—2017年息烽县遥感影像,利用深度学习进行耕地提取,并根据石漠化程度对耕地进行分类。综合考虑外部胁迫、土壤污染胁迫、农户干扰等不同风险源,计算了不同类型耕地景观生态风险。结果表明:(1) 5年间息烽县耕地共减少8 149 hm~2,其中,2015年喀斯特旱地减少占比29%,2017年喀斯特旱地减少占比96%,通过计算各类耕地景观指数看出,息烽县各类耕地景观破碎度、分离度与面积变化呈反比,景观优势度与面积变化呈正比。(2)各类耕地景观自然损失度和生态风险概率的空间及时间变化,导致息烽县耕地景观生态风险程度主要表现为西南处于低风险,南北中部地区处于高风险。时间尺度上耕地景观生态风险平均值表现为2015年2013年2017年,分别为0.186,0.118,0.112。(3)通过灰色关联矩阵分析得出,息烽县各类耕地景观风险受到城镇发展和农村现代化影响明显,且2015年关联度低于其余年份。研究发现,不同程度石漠化下的耕地生态风险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地石漠化成因及防治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苏维词  杨华  李晴  郭跃  陈祖权 《土壤通报》2006,37(3):447-451
土地石漠化是西南喀斯特山区一种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阐述了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地石漠化的现状分布:土地石漠化面积约10.51万km2,占喀斯特山区总面积的20%,并集中出现在贵州和广西;分析了土地石漠化的危害:导致可耕地面积减少、加剧人畜饮水困难、旱涝灾害频率和强度增加;着重以贵州为例,从岩性、地表结构、特殊的土体剖面、钙性环境、降水和超载的人口压力及落后的生产方式等八个方面详细探讨了喀斯特山区土地石漠化的成因机理,并指出喀斯特地区的自然因素为土地石漠化形成的内因,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土地石漠化形成的诱因和主导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西南喀斯特山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开展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地石漠化地质环境本底调查、制定土地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建立高标准的土地石漠化治理种苗基地、优化石漠化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就业结构、加强土地石漠化治理关键技术的研究、加大土地石漠化治理试验示范力度等八条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喀斯特峡谷区石漠化演变中群落多样性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喀斯特峡谷区石漠化生态系统中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野外定点监测群落的基本特征,实验室分析石漠化不同演变阶段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运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探讨了石漠化演变过程中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响应,旨在为典型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系统恢复重建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示范区内植物群落以人工植被为主;(2)在潜在和轻度石漠化阶段,重要值较高的植物群落有皇竹草(Pennisetum sinese Roxb)、荩草[Arthraxon hispidus(Thunb.)Makino]等,在中度和强度石漠化阶段,重要值占据绝对优势的有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砂仁(Amomum villosum Lour.)、仙人掌[Opuntia stricta(Haw.)Haw.var.dillenii(Ker-Gawl.)Benson]等植物;(3)伴随着石漠化的演变,Simpson指数表现为逐渐下降的规律,Shannon-Winner多样性指数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Pielou均匀度指数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规律,Margalef丰富度指数呈现出先扬后抑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为了揭示喀斯特高原山区的潜在石漠化景观格局变化现状和探寻地形因子对潜在石漠化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程度,选取了位于贵州省普定县的后寨河流域中下游作为研究区,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解译出研究区1973年和2004年的潜在石漠化分布图,分析潜在石漠化的进程;利用相关分析法对海拔、坡度、坡向和坡位等地形因子对潜在石漠化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程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从1973~2004年,潜在石漠化景观格局发生变化,且其在空间上呈不均匀状态;地形因子对潜在石漠化景观格局变化存在明显的影响,不同的地形因子对不同类型的潜在石漠化景观斑块的影响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1999/2000年的Landsat-TM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利用GIS技术,对广西河池市土地利用景观进行了遥感解译与制图,在此基础上运用景观类型指标(如斑块数、斑块面积、平均斑块面积等)和景观格局指标(如类型多样性指数、景观优势度、景观均匀度、景观破碎度、景观分维数等)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进行定量分析,并运用洛伦兹曲线分析了土地利用的聚集程度。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河池市土地利用景观类型以林地为主,其次为草地、耕地、水域和城镇及建设用地,分别占土地利用总面积的72.62%、14.07%、11.93%、0.88%和0.51%。2000年该市土地利用景观的多样性指数为1.70,景观破碎度指数为1.18,分维数为1.43。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复杂,景观破碎度较高,连通性差,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尤其是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使得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极易遭到破坏而日益恶化。研究该地土地利用景观空间格局可以为可持续开发利用土地及土地管理与设计提供依据,并为研究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演化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1.
基于PSR模型的广西石漠化地区土地生态安全动态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广西壮族自治区轻度及以上石漠化地区进行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为该区土地生态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PSR模型构建了广西石漠化地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赋权法确定权重,运用生态安全综合模型,对研究区2005,2015年的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进行计算。[结果]广西石漠化地区土地生态安全主导因素为人口密度、单位GDP综合耗能、土地垦殖率、耕地粮食单产、城市化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等因素;压力指数、状态指数和响应指数共同决定广西石漠化地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综合指数;从时间上看,2005—2015年广西石漠化地区土地生态安全经历了从临界安全等级向较安全等级的变化趋势,土地生态安全的状况主要因响应状态系统的提升,而使得综合土地生态安全指数有所上升。从空间上看,2005年贵港地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处于不安全级,2015年南宁、贵港、来宾等地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处于较不安全级。[结论]广西石漠化地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略有上升,但受压力和状态子系统承载力水平的限制,研究区的土地生态安全仍处于中等水平,需要进一步加强土地生态安全建设。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石漠化治理区不同植被恢复年限对土壤有机碳(SOC)及其组分影响,为该地区石漠化的治理提供一定的基础数据。[方法]以重度石漠化土地作为对照,运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果化岩溶石漠化区植被恢复5,10,15,20a后土壤(0—30cm)SOC和土壤轻组有机碳(LFOC)的变化。[结果]石漠化土地在进行植被恢复后,SOC和LFOC含量明显增加;植被恢复使表层0—10cm的SOC和LFOC储量明显增加,且随着恢复时间的增长逐渐变大,同时植被恢复对表层(0—10cm)SOC和LFOC储量的影响要远高于下层(20—30cm);植被恢复后LFOC储量的增幅远高于SOC储量。[结论]在石漠化区进行植被自然恢复可以有效防止土地石漠化,增加碳的流通。  相似文献   

13.
重庆市黔江岩溶地区石漠化面积704.98km^2,约占重庆市土地总面积的29.39%,严重威胁着当地人民的生存、生产和生活,已成为重庆市乃至整个西南地区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综合大量实地考察资料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该地区石漠化的现状及危害,深入探讨了石漠化的成因。指出了植被、土壤等地质环境因素是石漠化产生的基本条件,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是石漠化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明析灰质白云岩石漠区和砾质白云岩石漠区综合治理工程中植被恢复模式的治理效果,采用科研示范和工程治理相融合、遥感影像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黔中不同白云岩组石漠化小流域分析了相应研究区及不同林草恢复模式的生态效益变化。结果表明:(1)普定研究区属灰质白云岩石漠区,凯里研究区属砾质白云岩石漠区,2016年2个研究区农林地景观基质相似度较高,普定研究区石漠化趋势性较强。(2)2016—2020年,普定研究区和凯里研究区林地面积转入量>转出量、耕地面积转入量<转出量。植被覆盖率增加、土壤侵蚀模数降低和石漠化等级面积率降低,普定研究区综合治理生态效益显著。(3)普定研究区和凯里研究区植被覆盖率增加量、土壤侵蚀模数降低率和石漠化等级面积降低率呈生态修复模式>封山育林模式>草地畜牧业模式的变化趋势,生态修复模式和封山育林模式的生态效益呈普定研究区>凯里研究区的变化趋势。综上,具有相似景观背景的石漠化小流域经综合治理后,呈植被覆盖率增加、土壤侵蚀模数降低和石漠化等级面积率降低的趋势,石漠化治理效果呈生态修复模式>封山育林模式>草地畜牧业模式的变化趋势,灰质白云岩石漠区治理效果比砾质白云岩石漠区显著。  相似文献   

15.
广西喀斯特山区土地石漠化:态势、成因与治理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利用 Landsat TM/ETM数字影像,监测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末期广西喀斯特山区土地石漠化的时空格局特征与规律,分析了形成土地石漠化的原因,并通过构建系列模型,量度了不同因子对土地石漠化发展的作用方向与作用强度,得出一些新的结论.认为石漠化地区的生态建设应与农村扶贫开发统筹考虑,立足于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大力推进综合开发,培值乡村替代产业,实现生态环境建设与农村扶贫开发"双赢"目标.研究结论对广西乃至中国西南岩溶地区的扶贫开发、生态恢复与重建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珠江上游喀斯特地区土地石漠化现状遥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2002年前后的Landsat7E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采用人机交互解译的方法,对珠江上游喀斯特地区土地石漠化强度现状进行遥感解译,解译精度高达87%。对遥感解译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表明:整个珠江上游的土地石漠化已十分严重,石漠化、半石漠化土地面积3万9900 km2,占总面积的16.4%;石漠化、半石漠化比率大于15%的石漠化县有52个,其中贵州省土地石漠化最严重,石漠化、半石漠化比率高达21.9%,有23个石漠化县(区),广西和云南相对较轻,石漠化、半石漠化比率分别为14.7%和14.4%,分别有21和8个石漠化县。珠江上游19个市(州)中就有12个市(州)的石漠化、半石漠化面积超过1000km2,集中分布于贵州黔南州—广西河池市、贵州黔西南州—云南曲靖市和云南文山州—广西百色市3个石漠化条带上。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的喀斯特高原山区石漠化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石漠化是广泛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的一种生态-地质灾害,目前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和难点。为了解喀斯特高原山区石漠化景观的时空变化,以贵州省普定县南部的典型喀斯特高原山区后寨河流域为例,以3期遥感影像(1987年和1995年的TM影像与2004年的SPOT-5影像)作为数据源,借助于ArcGIS9.0等软件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从石漠化强度分级的角度对近18 a来石漠化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上来看,整个流域的石漠化出现扩展的趋势,其中前期(1987-1995年)的扩展速度为6.55 hm2/a,后期(1995-2004年)的扩展速度为29.64 hm2/a,扩展速度呈现增加的趋势。其中,轻度石漠化的面积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而中度石漠化和强度石漠化的面积均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喀斯特地区土地的石漠化与地层岩性、河流切割、土壤侵蚀、坡度及人类活动等有关。主要从地形坡度方面来分析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成因,并以贵州高原的清镇市为例,结合石漠化的相关数据,采用GIS技术,对地形坡度与喀斯特地区石漠化进行空间相关分析,最终得出喀斯特地区石漠化与地形坡度的相关关系。研究得出,地形坡度陡、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区石漠化面积最大,石漠化程度高;地形坡度小,人类活动少的地区石漠化面积最小。因此地形坡度与石漠化的级别和分布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采集了贵州西部喀斯特地区中度石漠化、强度石漠化和非石漠化区域的草地土壤,并对样品的有机质和各形态氮素含量进行分析测定。统计特征值比较表明;在强度石漠化区域,土壤有机质和各形态氮素含量的变化幅度最大,中度石漠化区域次之,非石漠化区域最小。方差分析显示:中度石漠化区域与非石漠化区域的酸水解性全氮含量差异性显著,氨基酸态氮含量差异性极显著,而不同石漠化区域土壤有机质和其它各形态氮素含量差异性均不显著。此外,根据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情况,提出了当前石漠化研究厦待解决的一些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