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6 毫秒
1.
长期定位施肥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根据24年肥料效应长期定位监测试验结果,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作物产量及土壤肥力、养分水平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作物产量差异较大,有机肥和氮、磷、钾化肥的配合施用对提高作物产量、增加土壤养分作用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2.
重庆北部水源区水源涵养林构建模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模式水源涵养林与土壤肥力的关系,以便从营林的角度探讨如何合理利用土壤,以最大限度保持土壤肥力和发挥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提高水源涵养林对重庆市水源区的水源涵养效益.对重庆北部水源区6种不同构建模式的水源涵养林地土壤有机质、活性酸(pH)、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和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进行了分析,并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土壤肥力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构建模式对土壤养分特征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各模式林地土壤养分特征差异显著,不同层次土壤有机质含量、pH、CEC、全P、全N、速效P、速效N、速效K存在极显著或显著差异,不同层次土壤全K含量间差异不显著;土壤有机质含量、CEC、全P、全N随土壤深度按照幂函数递减,土壤速效P、速效N、速效K深度按照指数函数递减,土壤活性酸(pH)与土壤层次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土壤肥力由高到低依次为:广东山胡椒×杉木混交林地>马尾松火烧迹地>楠竹×四川山矾×马尾松混交林地>马尾松×广东山胡椒混交林地>楠竹纯林>四川大头茶×四川山矾混交林地.广东山胡椒×杉木混交组合模式对于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状况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3.
高瑞  吕家珑  田福忠 《土壤通报》2006,37(4):824-826
对25年连续不同施肥小区土壤的养分状况和作物产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多年连续施肥,可以明显提高塿土中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的含量,增加作物产量,即单施化肥或有机一无机肥料配合施用,都可以增强土壤养分容量及其供应强度,有利于培肥土壤,提高土壤肥力,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其中又以有机一无机肥料配合施用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
长期施肥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和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刘中良  宇万太  周桦  徐永刚  黄宝同 《土壤》2011,43(5):720-728
土壤团聚体组成和土壤养分状况是评价土壤肥力的两个重要指标。不同粒级的团聚体在营养元素的保持、供应及转化能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本文通过比较长期施肥对土壤团聚体的分布和对土壤养分在团聚体分布变化的影响,全面评价长期施肥对改善土壤肥力状况的作用。结果表明:长期施肥减少>5 mm 的非团粒结构的数量,增加 0.25 ~ 5 mm 团聚体的含量,改善了土壤的物理结构;土壤大团聚体中含有更多的全 C、全 N、全 P,因此大团聚体对养分的保持有重要作用;施肥对速效养分含量影响显著,碱解 N 含量随粒级的减小而增加,有利于作物的吸收;肥料的施加使得小粒级团聚体对土壤养分储量的贡献率越来越突出,更利于养分的供给。此外,研究还发现耕作条件下有机无机肥配施不利于较小粒级团聚体全 N 和全 P 的保持。  相似文献   

5.
通过地力调查及土壤、施肥情况动态监测 ,找出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土壤养分限制因子 ,依据土壤养分、肥料变化状况及作物产出效应 ,分阶段提出培肥改土的施肥方针和技术措施 ,进行试验示范。根据试验示范结果 ,得出不同时期、不同作物的土地生产力和氮、磷肥利用率 ,使肥料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充分发挥肥料的产出效应  相似文献   

6.
黄土塬面果园土壤养分特征及演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探明黄土高原沟壑区长期种植果树对果园土壤肥力的影响,应用空间代时间的方法,对不同种植年限果园的土壤肥力状况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果园土壤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丰富,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属中等偏下水平。不同果园中各养分变异较大的是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变异系数最小。与当地农田土壤养分相比,果园土壤养分除有机质含量差异不显著,全氮含量显著低于农田外,其余养分含量均显著高于农田。总体上看,不同种植年限间果园土壤养分含量差异显著。果园土壤肥力综合指数与种植年限二者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其变化趋势符合y=-0.0011x2+0.0419x+0.2078模型。在黄土高原沟壑区种植果树能够提高土壤肥力,但当果树种植年限超过19年时果园土壤肥力开始衰退,果园生态系统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7.
不同肥料结构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同的肥料结构对水稻产量、土壤肥力影响较大。同本地的肥料结构模式相比:不施肥的水稻产量和土壤养分下降较大;单施化肥的水稻产量和土壤养分下降,作物抗病性减弱;增施有机肥的水稻产量和土壤养分提高,作物抗病性增强。  相似文献   

8.
肥料投入与平衡土壤养分及产出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地力调查及土壤、施肥情况动态监测,找出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土壤养分限制因子,依据土壤养分、肥料变化状况及作物产出效应,分阶段提出培肥改土的施肥方针和技术措施,进行试验示范。根据试验示范结果,得出不同时期,不同作物的土地生产力和氮、磷肥利用率,使肥料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充分发挥肥料的产出效应。  相似文献   

9.
基于田间尺度的压砂地土壤肥力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土壤通报》2015,(1):36-41
以宁夏环香山压砂瓜种植区的使用不同年限的压砂地为研究对象,田间尺度取样,选择压砂地土壤有机质、全量氮磷钾、速效磷钾、碱解氮、土壤质地为评价指标,通过常规的测试获取数据,采用土壤综合质量评价法,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及隶属度值,比较各项肥力指标在试验区土壤中的整体状况,对不同使用年限的压砂地进行肥力等级划分,发现有效磷、碱解氮、有机质和全氮为本研究区土壤的限制因子,压砂地使用前期土壤肥力为三等,7 a之后土壤肥力为四等。研究结果可为压砂地培肥土壤、充分利用土地养分资源、合理投入化学肥料节约成本、维护土壤生态系统养分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平谷桃园养分管理现状及其问题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解当前的养分管理措施对桃生产的影响,2004年采用300 m×300 m的网格取样法,对京郊平谷区大华山镇桃产区的205个桃园进行了肥料投入和土壤养分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所调查的桃园氮磷养分投入严重过量,平均投入量分别为桃树养分需求量的4倍和3倍;钾素的平均投入量为K2O 226 kg/hm2,与桃树的养分需求量接近。各个桃园的施肥量和施肥时期变异较大。土壤养分呈累积趋势。与1981年土壤主要养分的平均水平相比,平谷桃园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及速效钾含量均有明显提高。因此,京郊桃园应合理调控氮磷养分的投入,适当增加钾素用量,以提高桃的品质,降低成本,实现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夏谷生产中不同地力水平下的施肥效应和最优施肥量,本试验在中高地力水平下开展谷子“3414”氮、磷、钾肥肥料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施用氮、磷、钾肥能显著提高谷子产量,在中高地力水平下平均增幅分别为21.4%和12.7%,其中氮肥增产效率分别为20.2%和7.9%,磷肥增产效率分别为6.6%和12.6%,钾肥增产效率分别为11.3%和13.8%,表明在中地力水平下氮肥增产效率最高,高地力水平下磷钾肥的增产效率显著高于氮肥。氮、磷、钾肥间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在中地力水平下,氮磷间存在抑制作用,氮钾和磷钾间存在促进作用;在高地力水平下则均存在抑制作用。氮、磷、钾肥的平均偏生产力在中高地力水平下分别为42.1、50.4、200.0和56.4、72.4、283.8 kg·kg-1,表明高地力水平下的氮、磷、钾肥偏生产力均高于中地力水平。氮、磷、钾肥的农学效率在中高地力水平下分别为7.6、2.8、14.6和3.5、7.2、28.3 kg·kg-1,表明氮肥农学效率以中地力水平下最高,磷钾肥农学效率则以高地力水平下最高。通过建立肥料与产量的三元二次施肥模型得出在中高地力水平下谷子氮、磷、钾肥最佳施肥量分别为N 189.3 kg·hm-2、P2O5 61.1 kg·hm-2、K2O 45.0 kg·hm-2和N 141.2 kg·hm-2、P2O5 180.0 kg·hm-2、K2O 45.0 kg·hm-2。综上,在谷子中地力水平下,氮肥增产效果最好,应提高氮肥的用量和比例;在高地力水平下,磷钾肥增产效果较好,应提高磷钾肥的用量和比例。本研究结果为夏谷不同地力水平下施肥效应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减量施肥对水稻生长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在不同肥力水平土壤上设置不同幅度的氮肥减量试验,研究其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为巢湖流域坡岗地区氮肥的减量施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巢湖流域坡岗地区中高肥力水平土壤上减少30%的常规施氮量、中低肥力水平土壤减少10%的常规施氮量,虽然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下降,但水稻结实率、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明显增加,不会造成水稻显著减产。两种肥力水平土壤上,氮素收获指数均以常规施氮量处理最低,减量施肥、分期施氮可以促进氮素从茎、叶、根部向谷粒的转移;减量施肥,中高肥力土壤上氮素回收率提高9.99~16.52个百分点,中低肥力水平土壤上提高6.0~12.1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3.
三江平原是黑龙江省水稻主要种植区,白浆土是主要种稻土壤,在白浆土上开展秸秆还田试验研究,明确白浆土秸秆还田效果,根据土壤肥力水平调控氮素为秸秆还田提出因地制宜的土壤、施肥等管理技术提供参考。该文以白浆土为供试土壤,比较研究不同肥力白浆土上连续秸秆还田及调控氮素对水稻产量及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结果得出:高肥力土壤连续秸秆还田适合减氮,减氮10%连续3年水稻不减产,增产幅度为0.1%~6.94%,减氮20%以上产量降低,秸秆连续还田增加氮素水稻产量第1年与正常施肥比增产4.47%,第2年水稻产量比对照减产4.02%~31.86%,调氮降低幅度大;中、低肥力土壤秸秆还田水稻产量第1年比对照分别增加1.48%,4.52%,第2年调氮增产幅度会下降;秸秆还田使土壤有机质、氮素含量提高,在高肥力土壤上氮素过高使水稻前期分蘖量增多,水稻有效穗数降低,产量降低,减氮后可以避免土壤氮素过剩,水稻产量提高;中、低肥力土壤秸秆还田有利于增加土壤肥力水平,适当增加氮素可使水稻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青海省互助县2007—2016年10年间耕地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土壤肥力状况的变化,将4 176个土壤样点的基本理化指标根据乡镇进行分析比较,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对土壤肥力进行评价,以期为当地耕地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互助县的耕地土壤养分状况整体较好,单个指标质量等级均在前三级。(2)由于长期使用酸性复合肥,耕地酸碱度降低5.20%; 长期耕种导致耕地肥力消耗,消耗的元素不及时补充,使得SOM含量降低9.69%; TK降低32.02%; 土壤碳氮比降低27.28%。(3)互助县耕地土壤的肥力情况呈现西南低,东北高的趋势。土壤综合肥力指数上升了5.77%,主要是氮、磷元素升高引起,存在环境污染的风险。因此在后续的耕作过程中,应注重有机肥和钾肥的添加,秸秆还田,蚕豆与其他作物轮作,少施或不施磷肥,降低环境污染风险,确保耕作环境良好,作物可持续生长。  相似文献   

15.
黄土丘陵区空心村土地复垦后不同年限土壤肥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升空心村土地整治质量,科学指导复垦耕地培肥及管理,以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空心村为研究对象,采集了不同复垦年限村庄复垦前后土壤及周边荒草地土壤样品,选取物理、化学等8个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因子权重,构建评价模型并进行了土壤肥力评价。结果表明:(1)复垦前后及周边荒草地土壤肥力指标的权重分别为容重0.028,质地0.75,pH值0.016,电导率0.041,有机质0.303,全氮0.159,速效磷0.159,有效钾0.159,CR<0.1,符合一致性检验;(2)村庄复垦前平均肥力指数为57.67,复垦后最高肥力指数为72.91,平均值达到68.59,不同利用的土壤综合肥力指数表现为:空心村复垦后>荒草地>空心村复垦前;(3)空心村复垦后土壤综合肥力指数与复垦年限正相关,复垦后肥力改良指数平均值为20.08%;(4)有机质对土壤肥力影响最大,与土壤综合肥力的指数相关系数R 2为0.5246,因子间影响大小表现为:有机质>速效钾>有效磷>全氮>电导率>pH值。综上,复垦可提升空心村土壤肥力,在复垦过程中调控有机质含量可较快提升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东北黑土区耕地施肥和玉米产量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根据1988~2006年东北黑土地区12个土壤肥力监测点的结果,统计分析了黑土区耕地施肥量、施肥结构和玉米产量的变化,阐明了黑土区19年玉米产量的演变趋势及施肥效果,为黑土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常规施肥条件下耕作19年后,黑土区肥料总施用量(氮磷钾养分量)明显下降,从1988年的年均500 kg/hm~2下降到2006年的91 kg/hm~2.其中有机肥总养分量下降更明显,从1988年的269 kg/hm~2降至2006年的零投入;化肥总养分多年施用量变化不明显,年平均为247 kg/hm~2.不同监测点不施肥的玉米产量(基础地力)有较大的差异,基础地力高的土壤其相应的玉米施肥处理产量也较高,二者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1988~1996年,黑土地区玉米增产率呈增加趋势,而基础地力贡献率由1988年的79%下降到1996年的42%;1997后变化不大,基础地力贡献率平均为63%.东北黑土地区较高的基础地力保证了玉米的高产和稳产,而施肥量的减少,特别是有机肥用量的减少降低了施肥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7.
耕地地力对化肥养分利用的影响机制及其调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耕地地力影响了化肥养分的利用效率,是调控养分利用率的基础途径。本文概述了耕地土壤障碍对养分利用的制约机制、耕地地力培育对养分利用的促进机制、提高养分资源利用效率的耕地培肥模式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针对我国主要的耕地土壤–作物系统,提高化肥养分利用率需要解决4个地力调控方面的关键问题:地力与养分利用率关系及其时空变化规律、土壤障碍制约养分高效蓄积转化机制与消减原理、地力培肥促进根系–土壤–微生物互作提高养分耦合利用机制及调控途径、肥沃耕层构建与生物功能提升对养分蓄纳供应的协同驱动增效机制与调控理论。本文提出基于多时空尺度综合研究,建立稳定提升土壤功能–加速养分循环利用的"双核驱动"地力综合管理理论,在不同区域构建并应用化肥减施增效的耕地地力综合管理模式,实现耕地大面积均衡减施化肥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生物有机肥用量对地黄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黄河地区地黄品种退化、产量下降、功效降低的问题,从改善地黄产地土壤入手,以怀地黄为试材,研究生物有机肥用量对地黄生长、养分含量以及土壤根际与非根际土养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施用生物有机肥处理显著增加地黄的块根数和根粗,提高地黄产量和品质。随着生物有机肥用量的增加,地黄块根中大量元素积累量在增加,尤其是地黄中全磷(P)积累量远高于全氮(N)和全钾(K)积累量。与常规施肥相比,施用生物有机肥显著降低根际土的p H值,提高根际土中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改善土壤肥力状况。综合考虑地黄块根产量、品质、养分积累以及土壤肥力变化,生物有机肥用量为4500 kg/hm2是黄河地区中等肥力地黄田增产稳收的合理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19.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施用不同肥料和不同施肥方法等对强筋小麦养分吸收和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肥用量相同时,氮肥后移小麦产量和品质均好于全部基施(习惯施肥)处理;高氮和硫酸铵处理能提高强筋小麦的品质。磷酸二铵提高小麦产量效果好于过磷酸钙,而对子粒品质影响则过磷酸钙好于磷酸二铵;高量磷肥虽然不能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但能改善小麦的品质。增施有机肥和钾肥可促进小麦对N、P、K养分的吸收,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是砂姜黑土区优质高产强筋小麦重要施肥技术。锌肥能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含硫肥料有改善小麦品质的作用。试验表明,在砂姜黑土上,施用有机肥,稳定磷肥用量,加大氮、钾肥用量,配施锌肥和硫肥,分期施用氮肥(追肥量占总氮量比例在40%以上)有利于强筋小麦的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20.
不同施肥制度对黄泥田土壤酶活性及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对连续施肥23年的黄泥田土壤酶及土壤养分因子进行了分析,探讨长期不同施肥条件对土壤酶活性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不同施肥制度(化肥、化肥+牛粪、化肥+秸秆回田)下土壤有机质增幅达19.5%~47.1%,氮素增幅达20.6%~47.9%,磷素增幅达36.7%~499.0%,钾素增幅达55.8%~80.0%.施肥提高了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转化酶和磷酸酶的活性,其中有机无机肥配施增幅达10.3%~28.6%.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与部分酶活性存在极显著或显著的相关性.表明黄泥田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价土壤肥力性状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