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为了明确叶面喷施亚硒酸钠对黑豆硒吸收转运特征及籽粒硒形态的影响,采用小区试验在黑豆结荚兴盛期进行一次性叶面喷施亚硒酸钠(施硒量分别为0、6、12、18和24 mg·m-2)处理,分析比较不同浓度亚硒酸钠处理下黑豆产量、各器官硒含量、籽粒有机硒转化率和品质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各施硒水平对黑豆各器官总硒含量均有提升作用,在24 mg·m-2硒处理时各器官总硒含量最大,根、茎、荚和籽粒硒含量分别较对照提高了8.74、8.37、9.85和65.21倍,硒处理后各器官总硒含量呈现籽粒>根≈荚>茎的特点。籽粒中硒以有机硒形态存在,且有机硒转化率随着亚硒酸钠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在0、6、12、18和24 mg·m-2施硒处理时,有机硒含量分别为0.071 4、1.101 8、1.510 6、1.811 1和2.093 5 mg·kg-1,有机硒转化率分别为94.52%、84.81%、70.30%、60.11%和52.43%。叶面喷施亚硒酸钠显著提高了黑豆籽粒蛋白质含量和分离蛋白硒含量,但对脂肪含量的影响较小,在24 mg·m-2硒处理时蛋白质含量和分离蛋白硒含量分别较对照增加了2.4个百分点和117.35倍,分离蛋白硒含量占有机硒和总硒含量的比例分别为90.29%和47.39%。适宜浓度亚硒酸钠叶面喷施对黑豆产量具有促进作用,但浓度过高导致增产效果减弱。综上,叶面喷施亚硒酸钠可提高黑豆各器官总硒含量,但黑豆籽粒有机硒转化率随喷施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且黑豆籽粒有机硒主要以蛋白质形式存在。本研究结果为应用外源硒强化技术生产富硒黑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叶面喷施氨基酸螯合硒对水稻籽粒硒含量及形态的影响,以水稻品种百香 139 为材料,通过大田试验,在水稻破口期叶面喷施不同用量的氨基酸螯合硒,并在水稻拔节孕穗期、始穗期、扬花授粉期、灌浆期、蜡熟期 5个不同生育期叶面喷施 13.5 g/hm2(以硒计)的氨基酸螯合硒,在水稻成熟期测定、分析各处理组水稻地上部不同组织器官硒含量和籽粒硒形态。结果表明,喷施外源氨基酸螯合硒可提高水稻各器官硒含量,在适量范围内水稻植株各器官硒含量随着喷硒浓度的增加而提高;水稻籽粒中硒主要以硒代蛋氨酸存在,水稻籽粒中硒代蛋氨酸含量与总硒含量的变化规律相一致。喷施氨基酸螯合硒用量为 6.75、13.5、27.0 g/hm2 时水稻籽粒中硒含量分别为 0.168、0.431、0.439 mg/kg,均达到《富硒农产品硒含量分类要求》(DB45/T 1061-2014)的要求。拔节孕穗期至灌浆期喷硒处理水稻籽粒硒含量呈现增高趋势,灌浆期喷硒处理的水稻籽粒总硒含量最高,达到 0.320 mg/kg;水稻籽粒中硒代蛋氨酸含量占总硒含量的比例为 43% ~ 91%,硒代蛋氨酸含量占总硒含量的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拔节孕穗期 >始穗期>扬花授粉期=灌浆期>蜡熟期,硒代蛋氨酸比例随着施硒时期越靠近水稻成熟期越低,表明水稻叶片中硒的转化时间对稻米中硒形态有显著影响,提早喷施硒有利于有机态硒的形成,提高稻米中有机态硒的比例。在硒的生物强化生产富硒水稻中,水稻破口期叶面喷施氨基酸螯合硒的最佳用量为 13.5 g/hm2,在 5 个不同生育期喷施 13.5 g/hm2 的氨基酸螯合硒均能生产出富硒大米,且最佳喷施外源硒的时期为灌浆期。  相似文献   

3.
外源硒对芒果硒含量及果实营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探讨叶面喷施和土施外源硒对芒果叶片和果实硒含量、果实矿质元素含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富硒芒果的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以“桂热 82号”芒果为试材,叶面喷施以亚硒酸钠为硒源,设置0.0、25.0、50.0、100.0、150.0和 200.0 mg/L 6个浓度水平,于生理落果结束后,每 15 d喷施一次,连喷 2次。土施设置亚硒酸钠处理和硒酸钠处理,施肥量为 10 g/株,于花期沟施。结果表明,芒果叶片和果实中的硒含量随着叶面喷硒浓度的增加而递增。叶面喷施 50 mg/L亚硒酸钠可显著提高果实 Vc含量,200 mg/L亚硒酸钠可显著提高果实K、可滴定酸含量,100~ 200 mg/L亚硒酸钠可显著降低果实Zn、Ca含量。土施相同量的亚硒酸钠和硒酸钠均可显著提高芒果叶片和果实硒含量。土施硒酸钠叶片和果实硒含量显著高于亚硒酸钠。土施 10 g/株亚硒酸钠显著降低果实 Ca、Mg含量,土施 10 g/株硒酸钠显著提高果实 K、Vc含量,降低果实 Ca含量。叶面喷硒和土壤施硒均可显著提高芒果叶片和果实硒含量,其中叶面喷硒提高幅度远大于土壤施硒提高幅度。土施硒酸钠比亚硒酸钠更容易被芒果吸收。富硒芒果生产上推荐叶面喷施 25.0~ 50.0 mg/L亚硒酸钠,或者土施 10 g/株硒酸钠。  相似文献   

4.
王琪  王雅琦  万亚男  李花粉 《土壤》2022,54(6):1101-1107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形态叶面硒肥对水稻吸收和转运硒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相比,亚硒酸钠、硒酸钠、硒代蛋氨酸和化学纳米硒在水稻扬花期一次施用(15 g/hm2)可使水稻籽粒、颍壳和秸秆的硒含量分别提高0.06~0.64 mg/kg、0.36~0.83 mg/kg和0.32~0.75 mg/kg。籽粒硒的回收率先后顺序为:硒代蛋氨酸(34.6%)>亚硒酸钠(15.7%)>硒酸钠(15.0%)>化学纳米硒(6.6%);硒在水稻各部位中的分配比例的先后顺序为:秸秆>籽粒>颍壳。此外,硒用量与水稻籽粒的硒含量呈现极显著线性相关关系。按照黑龙江省富硒大米的地方标准(DB23T 790-2004)一等大米的硒含量指标(0.20~0.30 mg/kg),亚硒酸钠单施的施用量为6.01~10.62 g/hm2,腐植酸+亚硒酸钠复合肥的施用量为4.26~8.63 g/hm2。硒代蛋氨酸的富硒效率高于其他三种硒形态,腐植酸+亚硒酸钠复合肥的富硒效率高于亚硒酸钠单施。  相似文献   

5.
叶面喷施硒肥对小麦籽粒及面粉硒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平平  马鸿翔  姚金保  张鹏 《核农学报》2019,33(11):2254-2260
为了探明叶面喷施硒肥对小麦籽粒及制粉各粉路硒含量的影响,本研究选用4个小麦品种,在拔节和抽穗期分2次喷施0.017%亚硒酸钠叶面肥,并对成熟期籽粒进行制粉,分析各粉路的总硒、无机硒和有机硒含量。结果表明,叶面喷硒对小麦籽粒和面粉的总硒、有机硒和无机硒含量的影响存在品种间差异。喷施硒肥后,4个小麦品种籽粒的总硒含量提高了26.4~35.8倍,但小麦籽粒产量无显著变化。皮磨粉、心磨粉、统粉、小麸和大麸5种粉路中,小麸的总硒含量最高,其次为大麸,皮磨粉、心磨粉和统粉的总硒含量较低。与硬质小麦相比,软质小麦出粉率低,面粉的总硒量损失较多。经制粉,对照和喷硒样本的总硒积累量分别损失52.97%~69.28%和36.73%~44.51%。对照样本中,各粉路的有机硒含量略高于无机硒含量;而喷硒处理样品中,除宁麦20的小麸外,各粉路的有机硒含量均略低于无机硒含量。本研究揭示了制粉粉路硒分布规律,这对于富硒小麦的加工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温室大棚试验,研究了叶面喷施硒酸钠和亚硒酸钠对提高草莓硒含量的影响以及硒在草莓植株中的转运和分布,旨在为富硒水果的开发和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在草莓初花期进行叶面喷施亚硒酸钠和硒酸钠,当喷硒量为20、40、60 g Se·hm~(-2)时,亚硒酸钠处理40 d后草莓果实样品中硒含量分别为0.03、0.10、0.15 mg·kg~(-1)FW,分别为对照的3、20倍和30倍;硒酸钠处理40d后草莓果实硒含量分别为0.05、0.12、0.17 mg·kg~(-1) FW,是对照处理的5、24倍和34倍。但是叶面喷施的硒持续供给果实的能力有限,随着草莓果实的连续生长,后期采收的草莓中硒含量显著下降。叶面喷硒后,叶片吸收的亚硒酸钠约有30%转移到了根部,而硒酸钠则更多地累积于叶片中,转移到根部的量不到15%。草莓初花期叶面喷施硒可以显著提高前期草莓果实中硒的含量,随着采收期的延长,草莓中硒的含量显著下降,喷施亚硒酸钠的处理硒向根部转移的能力高于硒酸钠的处理。  相似文献   

7.
不同形态硒向水稻籽粒转运途径及品种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硒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提高水稻籽粒硒含量对改善人体膳食硒营养有重要意义。以富硒水稻品种(Oryza sativa L.)秀水48和非富硒品种S.Andrea为材料,在灌浆期分别供应离体穗亚硒酸盐、硒酸盐、硒代蛋氨酸(SeMet)和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SeMeSeCys),探讨两品种水稻在灌浆期向籽粒转运不同形态硒的品种差异及转运途径。结果表明:水稻体内有机硒主要通过韧皮部转运至籽粒,硒酸钠可能通过木质部和韧皮部共同转运至剑叶,而亚硒酸钠主要通过木质部转运至剑叶。秀水48从茎至籽粒转运硒酸盐和硒代蛋氨酸能力显著强于S.Andrea,并且富硒水稻秀水48从剑叶至籽粒转运有机硒(硒代蛋氨酸)能力显著高于S.Andrea。与非富硒水稻相比较,富硒水稻能通过茎和剑叶向籽粒转运较多的硒,这可能是引起水稻籽粒硒含量差异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8.
叶面喷施硒肥对水稻含硒量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黑龙江省处于缺硒地区。盆栽和田间叶面喷硒试验表明,根外追肥是补充水稻含硒量的有效措施,叶面喷施硒肥(Na2SeO3)的最佳用量为11.25g/hm^2。同时对水稻具有一定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大棚种植的4年生绿芦笋"井冈701"为试材,研究不同浓度的亚硒酸钠溶液的不同施用方式对芦笋含硒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和土壤浇灌两种方式对芦笋体内硒的积累呈现不同的特点,但均能显著提高总硒含量,其浓度跟施硒浓度成正相。土壤浇灌100 mg kg~(-1)亚硒酸钠溶液可使芦笋嫩茎总硒含量在2个月以上的时期内持续稳定在100μg kg~(-1)的安全范围内,效果最好。而有机硒含量随施硒浓度的增加先升高后下降。施用适当浓度的亚硒酸钠能提高芦笋嫩茎的Vc和总蛋白质含量,改善芦笋的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0.
水稻子粒硒累积机制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溶液培养方法研究了富硒与非富硒两品种水稻(秀水48和丙9652)对硒的转运差异及其子粒硒积累机制。结果表明,水稻子粒灌浆开始后停止供硒,其根系硒浓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表现下降的趋势。秀水48根系硒含量下降幅度大于丙9652;秀水48根系中硒更加容易转运出去。剑叶是水稻的功能叶,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内剑叶中硒含量逐渐下降。秀水48剑叶硒含量下降幅度大于丙9652,两者差异显著。从硒的积累量看,秀水48剑叶硒积累量下降幅度大于丙9652,剑叶硒的转移将有助于硒在水稻子粒中的积累。  相似文献   

11.
南疆平原干旱土的微形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野外调查 ,应用扫描电镜和偏光显微镜等手段 ,结合理化分析 ,研究了南疆平原干旱土的微形态特征和母质成因。结果表明 :南疆平原干旱土含有大量的由砂质原生矿物组成的骨骼颗粒 ,在这些颗粒之间填充着细粉砂质原生矿物及由隐晶质、微晶质碳酸盐和粘粒所组成的细粒物质。大部分原生矿物外形完好。同一剖面从表层向下骨骼颗粒增多 ,细粒物质减少。南疆平原干旱土的基本垒结类型为斑晶骨骼嵌埋状、聚积状和漂白砂型微垒结。土壤形成物主要是铁质、碳酸盐和石膏浓聚物 ,石灰、石膏的形态和其含量有关。碳酸盐一般以内晶霜形式存在 ,含量高时出现自生方解石颗粒、胶膜、凝团、凝块和凝粒 ;石膏以隐晶质、微晶质及针状、纤维状晶体的方式散布于细粒物质当中 ,石膏含量高时呈纺锤形晶体 ;在铁质粘化层中粘粒和粉砂明显增多 ,铁质浓聚物以铁染基质存在。石英砂表面超微结构特征表明 :南疆平原干旱土的母质搬运距离较短 ,同一剖面有不同的成因或多种成因组合 ,各种成因的母质都受到风成作用的影响 ,具有风蚀、风积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黄土的平均化学成分与地壳克拉克值的类比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相似文献   

13.
水网地区水稻土的含硒量及根外施硒对糙米硒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张雪林  姚鼎汉 《土壤学报》2000,37(2):242-249
本文通过对嘉善县平原水稻土硒含量特征和该区水稻硒含量之间关系的调查研究表明:(1)嘉善县平原水稻土,水溶态硒含量低于一般水稻土水溶态硒的临界值(0.010μg/g),这与该区的土壤母质、地形等因素相关;(2)低硒水稻土了水稻对硒的吸收积累,因此该县出产的稻米硒含量亦普遍较低,平均含硒量低于粮食硒的正常含量范围(0.040~0.070μg/g);(3)水稻地上各部分含硒量存在差异,糠、秸杆中的含硒量  相似文献   

14.
黄泛区潮土-冬小麦系统中尿素的转化和化肥氮去向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24  
在田间条件下,用~(15)N标记的微区试验法研究了潮土-冬小麦系统中尿素的转化和化肥氮的去向。结果表明:土壤中尿素水解后,主要进行硝化和生物固定,而被粘土矿物固定的量很少;小麦返青后,随着气温上升,生物固定的标记氮不断分解,其量可达总生物固定量的60%。作为基肥条施的尿素,其损失略高于作返青肥或拔节肥表施后随即灌水的处理。氮素损失主要发生在春季气温回升后的生长期间,当季的淋洗损失极微。在较为适宜的用量和施用技术下,化肥氮的损失仍达33—45%,其中以碳酸氢铵为最高,次为硫酸铵和硝酸铵,而尿素和硝酸铵中的硝态氮损失最低。  相似文献   

15.
黄土形成与演变模式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赵景波 《土壤学报》2002,39(4):459-466
黄土具有土壤的结构、有机质和淀积产物,黄土主要是风尘堆积后经草原区、森林草原区和荒漠草原区的成壤过程形成的。黄土所经受的成壤作用主要是生物作用、弱淋溶作用、CaCO3的迁移和富集作用以及部分地区的粘化作用。黄土是在相对冷干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成熟的灰黄色古土壤,不同地区黄土所属土壤类型主要为灰钙土、栗钙土、棕钙土、棕漠土和黑垆土。黄土形成模式主要是风尘堆积后经不同的成壤作用转变为灰黄色土壤的模式,黄土的演变主要是黄土在后期风化过程、后期成壤过程和成岩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不同碎石含量及直径对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周蓓蓓  邵明安 《土壤学报》2007,44(5):801-807
由于成土原因或人类活动,一些土壤中含有不同含量及大小的碎石。碎石的存在改变了土壤的某些物理特性,入渗过程也因此受到影响。本研究采用定水头入渗试验装置,对7种不同碎石含量(0%,10%,20%,30%,40%,50%,60%)及4种不同碎石直径(0.2~0.5cm,0.5~1.0 cm,1.0~3.0 cm,3.0~4.0 cm)的土壤水分入渗过程进行室内研究,旨在分析碎石含量及直径对土壤入渗过程的影响及其原因,为土石混合介质的研究提供一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江耀宗 《核农学报》1990,4(1):37-42
用重水(D_2O)和KC1作示踪剂,在间断灌水条件下,研究了D_2O和阴、阳离子在不同粒径土柱中的移动。结果表明,在同一粒径下,D_2O和C1~-在两种土壤中的分布相似。在<2mm团聚体的土柱中呈凸型分布,在2—5mm团聚体的土柱中呈自上而下逐渐减少的分布状态。团聚体粒径<2mm的草甸土,对C1-移动的影响表现为负吸附作用,火山性土则表现为吸附作用。粒径为2—5mm的火山性土和草甸土,对C1~-移动均表现为吸附作用。土壤大团聚体显著地降低了对K~+的吸附作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土壤阳离子代换量。土壤大团聚体可以抑制施肥盐阴,阳离子的淋溶,有利于提高对肥料的利用。  相似文献   

18.
一株具有多途径氮代谢功能的荧光假单胞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全自养脱氮过程,采用斯凯尔曼亚硝化单胞杆菌培养基,从南京某城市污水处理厂序批式处理系统(SBR)中分离得到一株具有多途径氮代谢功能的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 dN13。该菌株在有氧条件下,无有机碳源存在,能进行氧化NH3-N产能代谢生长;有有机碳源存在且NO2^- -N和NO3^- -N的浓度较高时,它能将NO2^- -N和NO3^- -N还原为NH3-N。在厌氧条件下,只有乙酸钠作碳源时,该菌株仍能进行硝酸亚硝酸还原(反硝化)作用。在这个具有多途径氮代谢功能的菌株细胞内,硝化反硝化过程耦合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9.
硼的吸附-解吸对土壤表面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三种不同类型土壤———棕红壤、黄棕壤、灰潮土在特定条件下的电荷零点(PZC) :ck—PZC(无硼 )、ads—PZC(硼吸附 )和des—PZC(硼解吸 )的研究发现 ,棕红壤和黄棕壤的ads—PZC与其ck—PZC相比 ,都有较为明显的下降。灰潮土 ,由于本身碳酸盐的缓冲作用 ,其ads—PZC与ck—PZC几乎相等。在硼吸附发生后 ,3种供试土壤的des—PZC较之它们的ads—PZC ,改变甚小 ,但这时灰潮土却保持强劲吸附电位离子的趋势 ,其吸附H 离子数量是棕红壤和黄棕壤的 2倍 ,表明在灰潮土上 ,原先被土壤胶体吸附的硼这时才显示利于电位离子的吸附。研究还表明 ,硼在酸性土壤中的吸附会引起 1 0倍量的质子的吸附  相似文献   

20.
橘小实蝇雄性不育技术应用过程中混入雌虫活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取羽化前1、2和3d(即-1d、-2d和-3d)来自橘小实蝇遗传性别品系的雌蛹,分别经过90、100和105Gy的60Co辐照后,检测成虫的羽化率、飞行能力和耐压存活率;辐照处理的雌蛹羽化后再分别与普通雄虫和来自遗传性别品系的不育雄虫杂交,在羽化后的第10天、第17天分别采卵,记录产卵量和卵孵化率。结果表明,雌虫羽化率、飞行能力和耐压存活率等变化与雄虫接受辐照后的质量监测结果相同;经过辐照的雌、雄虫相互交配不产卵;辐照处理过的雌虫与普通雄虫交配,成虫的产卵量明显减少,而且剂量越大,蛹龄越小,产卵量越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