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土壤细菌趋化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最具生命活性的组成部分,特有的孔隙结构承载着生物圈中最丰富多样的微生物生命形态,为动植物提供了大量的调控功能。土壤是一个不断演变和发展的生态系统,而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的核心,也是驱动碳、氮等元素以及能量循环的关键因子。趋化性是细菌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帮助其寻找食物或趋利避害的本能,结合其他的内在生理特征,细菌能够迅速适应动态变化的环境。营养物、异源污染物和水分条件等的不均匀分布致使土壤中细菌趋化现象普遍存在,并且时刻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及其时空分布。近年来,土壤细菌趋化性已成为国内外土壤微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本文分析了土壤细菌趋化性研究的前沿问题和主要进展,阐述了细菌趋化行为模式、趋化信号传导通路和趋化性数学模型,探讨了土壤中普遍存在的细菌趋化现象及相关的主要研究技术手段(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微流控技术和光学显微技术),并对土壤细菌趋化性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旨在为今后的相关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针对石灰岩丘陵土层浅薄、干旱缺水的主要问题,在坡改梯的基础上,测定了不同旱作保水技术措施的土壤含水量、土壤物理性状、土壤水文状况、土壤养分含量、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导水率和土壤有效水含量等综合指标。结果表明:其旱作保水效果为覆膜〉保水剂〉覆草〉松土〉对照;对寒露蜜桃产量和质量综合评价为覆膜〉覆草〉保水剂〉松土〉对照。  相似文献   

3.
提高人工植被培育中土壤抗旱性的综合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旱条件下培育人工植被,采取适当的抗旱措施是必不可少的,其中作为植物生长发育所需水分、营养的载体,土壤是显著的可调控对象,对其合理处置与抗旱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土蓄水、抑制蒸发、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等有利于对有限水分的利用。提高土壤抗旱性的综合措施包括土壤耕作、土壤培肥、土壤覆盖、防止水分深层渗漏等方面。在气候暖化的背景下,为增强土壤抗旱措施的效果,提高其技术水平,分析了与蓄水、保水、集水以及用水有关的土壤抗旱方式及其特点。在综合述评的基础上,还讨论了土壤抗旱措施的技术应用问题和需要研究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4.
氯代有机化合物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志强  牛军峰  全燮 《土壤》2000,32(6):288-293,309
大多数氯代有机化合物具有较高的沉积物-水分配系数,故在环境系统中其主要存在于土壤和沉积物中。因此土壤中氯代有机化合物的修复技术研究对于减少其在环境中的存量是十分重要的。氯代有机化合物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主要可分为分离浓缩技术、转化分解技术和植物修复技术三大类。本文就各技术中的具体类型以及不同技术之间的结合作用作了系统概述。  相似文献   

5.
土壤物理学研究的现状、挑战与任务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新近土壤物理学研究进展,论述了土壤物理学在土壤学中的定位和在自然科学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从研究的对象、内容、尺度、理论、方法和测定技术方面,阐述了土壤物理学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新形势下土壤物理学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我国土壤物理学研究未来10年5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即: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土壤物理问题,土壤结构形成过程及其稳定性,土壤中能量传输和物质运移过程,土壤性状及过程的时空变异与尺度转化,土壤物理过程与土壤化学、土壤生物过程的耦合。  相似文献   

6.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与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34,自引:9,他引:134  
崔德杰  张玉龙 《土壤通报》2004,35(3):366-370
阐述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物的来源和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现状,分析了各种修复技术的优缺点、实用性与发展动态,为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与修复提出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农田土壤孔隙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土壤通报》2015,(1):233-238
土壤孔隙是土壤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土壤孔隙的数量及大小分布直接决定着土壤的透气性、持水保水性能以及作物根系在土壤空间的伸展,间接影响土壤的肥力和作物产量。基于前人研究基础,系统介绍了土壤孔隙的类型和分类方法、定量研究技术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并对未来土壤孔隙研究的重点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今后土壤孔隙结构的深入研究提供帮助,指导人们采取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中国土壤生物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曹慧  崔中利  李顺鹏 《土壤学报》2008,45(5):830-836
土壤生物是土壤发生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土壤生态系统中最为活跃的组成部分。本文在系统查阅近10年来国内外土壤生物学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土壤生物学研究的现状特点,从土壤生态学、土壤生物化学、土壤微生物学、土壤?植物系统、土壤动物学几个方面概括了土壤生物学研究的主要进展。结合国际土壤科学发展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建议重点开展土壤生物与全球环境变化、土壤生物与土壤质量、土壤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功能、微生物宏基因组学与活性物质开发、土壤污染与生物修复、土壤酶学与元蛋白质组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大棚土壤障碍因子综合改良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间小区试验对土壤深翻+秸秆覆盖和土壤深翻+秸秆覆盖+土壤改良剂两种改良措施在大棚土壤改良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改良技术均能明显改善和消除大棚土壤障碍因子,能使土壤>0.25mm水稳性团粒含量显著增加,表层土壤水溶性盐含量明显下降,土壤通透性改善,土壤疏松不板结,显著提高黄瓜、辣椒产量和品质,经济效益显著,以土壤深翻+秸秆覆盖+土壤改良剂处理改良效果最好,为大棚土壤障碍因子改良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土壤学报》2008,45(6):1198
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由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筹建的“全国土壤质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04)”于2008年8月在南京成立,该技术委员会负责全国土壤质量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及国际土壤质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SO/TC 190)制定的部分标准的转化与补充工作。出席成立大会的有江苏省人民政府张桃林副省长、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农业食品标准部郭辉主任、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张前副局长、中国科学院赵其国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林先贵书记及沈仁芳常务副所长、江苏省标准化研究院蔡振华院长等领导,“全国土壤质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林先贵,副主任委员金继运、张福锁、林玉锁、田有国,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土壤碳库储量低,平均碳容量仅为世界水平的一半,因而潜力也就特别巨大,合理开发利用土壤碳库对固碳减排有重大意义.开发利用土壤碳库在土壤选择上应着重农田土壤与草原土壤,地域选择上应重视东北黑土农区与内蒙、青海等地的沙化草原区,而在技术选择上,应重视开发农业废弃物的有机肥利用,把农业废弃物利用率60%~70%、有机肥施用比例50%作为努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在新泰市龙廷镇低山丘陵的金太阳杏园内实施旱作保水措施,对杏园内的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土壤呼吸速率、叶片蒸腾速率和产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以覆膜和覆草的效果最好,能保持土壤湿度,调节土壤温度,增加土壤呼吸速率和叶片蒸腾速率,有效地改善杏园土壤的水、热、气、肥等条件,促进杏树根系的生长环境和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增加果品产量。  相似文献   

13.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科学内涵及其生态服务功能   总被引:41,自引:2,他引:39  
林先贵  胡君利 《土壤学报》2008,45(5):892-900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是指土壤生态系统中所有的微生物种类、它们拥有的基因以及这些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多样化程度,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结构多样性及功能多样性等4个方面。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作为全球性研究迄今仅有10余年时间,但已呈现对象广、内容多、水平宽、方法新等特点,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并体现了其研究水平和发展进程。然而,如何进一步改进土壤微生物的培养技能、加强土壤宏基因组学分析与应用、耦合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功能、揭示土壤微域结构的影响机制是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的4个关键科学问题。当然,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其根本价值所在,主要包括有机物分解、物质循环和生态安全调控等3个方面。今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应紧紧围绕其与土壤生物过程、生态服务功能三者之间的联系,着重建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指标和方法体系,进而阐明人类生产活动影响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服务功能的土壤生物过程。  相似文献   

14.
《土壤通报》2019,(6):1278-1284
土壤盐渍化是南疆农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本文以南疆阿拉尔地区不同程度盐渍化土壤区域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程度盐渍化及不同土壤水分含量区域土壤电导率电磁感应反演模型的差异,旨在为电磁感应技术应用于区域尺度土壤盐渍化监测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借鉴。通过EM38-MK2电磁感应仪采集3个不同程度盐渍化土壤的电磁感应数据并同步采集土壤剖面样品,采用局部建模和全局建模的思路构建了土壤电导率的电磁感应反演模型。结果表明,土壤电导率电磁感应的线性模型、指数模型、对数模型和乘幂4种模型中,线性模型的精度最高。基于表观电导率数据所构建的土壤电导率局部模型精度优于全局模型,0~20、20~40、40~60 cm等不同深度土层局部模型的R2在0.78~0.89之间,全局模型则在0.70~0.80之间。土壤含水率对电导率电磁感应反演模型精度有明显影响,当土壤含水量小于10%时,土壤电导率电磁感应模型的R2为0.73,10%~20%时为0.85,大于20%为0.86。研究结果为同类地区土壤盐渍化的电磁感应监测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鲁西北平原开发试验区重盐碱荒地实施引淡水淋盐降低耕层土壤全盐量、增施有机肥减轻盐害、农田覆盖减少蒸发、种衣剂和“开大沟、留大背、浇大水,沟内集中施用有机肥、NP肥”植棉法等10项农业综合技术,使耕层土壤全盐量明显下降,土壤容重减小,土壤孔隙度增大,田间持水量增加,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高,林木覆盖率由开发前的4.5%提高到21.0%,粮食单产由治理前的6345kg/hm2增加到1.253万kg/hm2,粮食总产量由785万kg增加到1816万kg,人均收入由628元增加到1425元,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6.
平原地区农田土壤养分变异与合理取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随机抽样方法取样、土壤养分系统研究法评价土壤养分状况 ,研究了华北平原地区及浙江绍兴水网平原农田土壤养分变异特性。通过分析不同村地块、同村地块不同取样方( 10 0× 10 0 m2 )、同取样方不同农户地块土壤养分的差异 ,结果表明 ,经过多年实行以家庭承包分散经营为主的生产方式之后 ,土壤养分地域性的差异仍然大于不同农户经营的相邻地块间的差异 ,这便为区域性的土壤养分管理和合理推荐施肥提供了依据。通过对两个平原地区大约2 0 hm2 面积的粮田进行抽样调查和统计分析 ,结果显示 ,同一取样区域土壤养分变异不大 ,多数养分的频数分布在 1~ 2个分级范围。根据统计学原理进行抽样估计 ,在两个平原地区面积大约2 0 hm2 的粮田上 ,用随机取样方法选择 8个农户地块取样 ,从统计上来说基本能满足其土壤肥力评价要求。  相似文献   

17.
土壤芳基硫酸酯酶及其活性和农业措施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玉兰  陈利军 《土壤通报》2006,37(4):792-798
硫是作物生长发育的必需营养元素,但土壤的缺硫现象日益严重,土壤硫营养逐渐成为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限制因子。土壤芳基硫酸酯酶能酶促土壤有机硫的矿化,在硫素的生物化学循环和植物的硫营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反映土壤质量的一个重要生物学指标。本文在阐述土壤芳基硫酸酯酶的重要作用、来源、存在方式等的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外该酶对农业技术措施的响应的研究,为不同农业管理制度下土壤芳基硫酸酯酶活性的调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固定剂及其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陶雪  杨琥  季荣  李爱民 《土壤》2016,48(1):1-11
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部分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日趋严重。采用向污染土壤中施加各类固定化试剂,通过其对重金属的吸附、沉淀(共沉淀)、离子交换及络合作用等将重金属固定在土壤中,降低其在环境中的迁移性和生物可利用性,最终达到减少重金属污染环境风险的目标,是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各种土壤固定剂及其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和修复机理,并从构效关系等角度出发,展望了固定剂在土壤修复应用中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土壤中钒污染的修复与治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矫旭东  滕彦国 《土壤通报》2008,39(2):448-452
阐明了土壤中钒污染的现状,同时对国内外土壤中钒污染的治理和修复研究工作做了系统的综述,包括应用工程治理措施、生物修复法、化学法、天然矿物法、农业生态措施和综合治理方法去除土壤中的钒。最后针对土壤中钒污染日益严重的状况,提出了几点防治对策和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20.
农田土壤速效钾变化趋势与平衡施肥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胶东地区的主要土壤类型为棕壤,耕地面积670336hm^2,占总耕地面积的75.5%。其次是潮土和褐土,占21.3%。由于棕壤钾素含量较低,近年来又忽视钾肥施用,造成土壤养分严重失衡,土壤缺钾现象日趋严重。通过烟台、招远市土肥站2002年对323个点的农田养分调查表明,土壤缺钾已成为当前粮油产量和质量提高的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