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动物科学、水产养殖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的重要基础工具,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为提高生物统计学的教学效果,作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节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以生物统计学原理为基础,通过分析低能离子束生物诱变研究领域的文献,对其中的数据分析问题进行了评述,重点提出了处理群体小、缺乏重复设置、方差分析有待完善以及缺乏诱变后代跟踪研究等问题,并对低能离子束诱变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黄法 《南方农业》2015,(3):154-155
随着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教育的模式也开始进行创新,为了实现素质教育,在生物教学中开展STS教育势在必行。基于此,对STS教育的发展以及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产甲烷菌群对秸秆低温厌氧消化的生物强化作用,试研究将长期驯化的低温产甲烷菌群投加至秸秆厌氧消化体系中,对比不同添加剂量(3%、6%、9%、12%、15%和18%)对低温(20℃)批式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对产甲烷性能、中间代谢产物进行统计学和动力学分析,评价生物强化效果,确定最佳剂量,结合微生物群落分析揭示生物强化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生物强化可促进秸秆低温厌氧消化,提高甲烷率1.27~2.24倍,促进乙酸和丙酸的降解,避免酸抑制,相比对照组缩短厌氧消化时间(T80)12~19d;动力学分析表明:生物强化可缩短厌氧消化的延滞期;统计学分析表明:强化甲烷产量的最佳剂量为12%,单位质量菌群强化甲烷产量的最佳剂量为6%;微生物群落分析显示生物强化促进低温厌氧消化的主要原因是提高了产甲烷菌Methanothrix和Methanosarcina相对丰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新西兰两个农场相邻地块的22个土壤特性进行了分析,目的在于探讨生 物动力型、传统型和连作草地型3种耕作制度对土壤质量的影响。草地的生物学特性 普遍高于生物动力型和传统型地块,生物动力型菜地的物理、生物、化学特性优于传 统型菜地。土壤化学和生物特性的重量法数据换算为体积法数据后,菜地及其相邻草 地的绝大多数特性值,仍保持着统计学上的显著性,而农地及其相邻草地的多数特性 值变得不再显著差异。以一定的表土厚度为单位表示体积法数据,不利于低容重厚表 土与大容重薄表土两种土壤的分析比较。故应以土壤层次(完整A层或A层与B层)来 表示。无论采用何种分析方法,都应该强调土壤特性的生物学或生态学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不同原料生物炭理化性质的差异,以苜蓿秸秆生物炭、小麦秸秆生物炭、棉花秸秆生物炭、葡萄藤生物炭、污泥生物炭和褐煤生物炭6种生物炭为测试材料,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和Boehm滴定法对生物炭表面官能团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用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生物炭表面形貌,并测定生物炭的pH值、有机碳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等基本理化性质。结果表明,除污泥生物炭呈弱酸性外(pH=6.76),其他生物炭均呈碱性(pH=8.49~9.96)。苜蓿秸秆生物炭有机碳含量最高(588.43 g·kg~(-1)),污泥生物炭最低(168.17 g·kg~(-1))。阳离子交换量大小排序为,苜蓿秸秆生物炭、棉花秸秆生物炭葡萄藤生物炭小麦秸秆生物炭污泥生物炭褐煤生物炭。FTIR图谱表征显示,生物炭表面存在芳香烃类和含氧基团,生物炭的结构以芳环骨架为主。苜蓿生物炭表面官能团总数最多,污泥生物炭最少。扫描电镜(SEM)结果表明,苜蓿秸秆生物炭、小麦秸秆生物炭、棉花秸秆生物炭、葡萄藤生物炭表面有明显孔隙结构,褐煤生物炭和污泥生物炭表面并无明显的孔隙结构。综上,苜蓿秸秆生物炭、小麦秸秆生物炭、棉花秸秆生物炭、葡萄藤生物炭适用农田土壤改良与培肥,褐煤生物炭和污泥生物炭可尝试用于污染土壤的修复,同时污泥生物炭可用于盐碱土的改良。  相似文献   

7.
当前课程改革在基础教育领域正蓬勃地发展,在生物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把传统的生物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融合在一起,是我校初中生物学科课程改革重要内容之一。环保教育正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而又非常有意义的内容,普及大众的环保意识应从加强中学生的环保意识开始。因此在初中生物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一课为例来谈谈如何在生物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相似文献   

8.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但目前我国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带来的威胁日益加重。为了比较不同类别的修复剂对于镉污染水稻土的修复效果,通过盆栽培养实验,研究了以含磷物质、碳酸钙、生物炭、贝壳粉以及巯基化天然矿物为主要成分的六类重金属土壤修复剂在不同的用量条件下对水稻土土壤特性、重金属镉的生物有效性及作物中重金属含量等三个方面的影响。利用主成分分析的多元统计学方法将具有较高相关性的众多评价指标在保证原始数据信息损失最少的情况下用三个综合评价指标取代,客观确定指标权重并进行综合得分排序分级。结果表明,六类修复剂均可显著降低水稻土镉的生物有效性,降低稻米中镉的含量。根据评价结果得出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的修复剂效果为最佳,主要成分为生物炭的修复剂与主要成分为含磷物质的修复剂次之,巯基化天然矿物的修复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9.
作为旱区广泛分布的活性地被物,生物结皮对荒漠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有关区域尺度生物结皮养分效应的认识还非常有限。本研究选取基本覆盖毛乌素沙地全域的146个样点,以地统计学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深入探讨了区域尺度上旱区荒漠生物结皮下伏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的空间异质性、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生物结皮提升了荒漠土壤养分含量,3种养分含量的变异系数(CV)中等,变异性大小顺序为CVTP(60.5%)>CVSOC(37.9%)>CVTN(30.8%);不同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不同,TP最佳拟合模型为线性模型,空间自相关性强烈,SOC、TN为指数模型,空间自相关性中等;受到植被状况、地表水热平衡状况等因素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在区域尺度上生物结皮下伏土壤养分含量在研究区东部较高,西南部较低;TP含量自东向西递减,SOC、TN含量自东向西呈现高-低-高-低的带状分布特点,二者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818,p<0.01)。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水质生物监测的定义、原理及其特点和主要方法:生物群落法、细菌学检验法、水生生物毒性试验、生产力测定法、微型生物监测、分子生态毒理学方法、硝化细菌测试法、幼虫变态实验、发光细菌毒性检测法、生物传感器、DNA生物传感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展望了生物监测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大学的主要授课方式,其优势在教学中得到了大力推广和应用。在对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的同时,以提高多媒体教学效果为出发点,对提高多媒体教学效果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高等农业院校建设优秀的教学团队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吉林农业大学数据结构教学团队依托各级各类教学改革项目,通过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较系统的课程建设理念和教学实施方案,注重师德与团队的文化建设,营造了一种教学相长的团队文化氛围。在教学实践中,专业教师参与专业基础教学,一线教师参与实验室建设,使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队伍相互融合,提高了实验教学队伍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专业课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备课的思想方式、课堂教学的方式以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在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结合高等农业院校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考核方式及课外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着重分析了大学本科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在多元统计课程的实验教学中,应用MATLAB进行编程计算,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统计方法的理解;同时还可使学生摆脱繁琐重复的计算。因而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理论教学,同时又要重视实验教学。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为外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背景资料,,也对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阐述了利用互联网辅助大学德语教学的优越性,分析了互联网在德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能性,并对现代大学德语教学模式提出了尝试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林木育种学课程实例,将BB网络教学平台在课程建设中的功能进行了应用分析,剖析了高校教学方法的三段式(板书、PPT和网络教学)演变和各自利弊,并针对当前网络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胡博 《计算机与农业》2012,(10):143-144
模拟电子课程是电学科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针对当前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李丹  李新宇  房德安 《计算机与农业》2012,(10):141-142,144
以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物流专业办公自动化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为基础,探索在项目化教学改革中,采用PBL教学法进行办公自动化课程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相似文献   

20.
探讨了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意义、网络教学平台设计的基本要求,并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实践介绍了网络教学平台的主要内容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