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受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陕南水土流失加剧、滑坡灾害频繁,经济损失严重。特殊的地形、地质、降水条件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导致滑坡发生频繁的根本原因。将陕南山区未来10年滑坡灾害预测区划分为弱灾区、少灾区、多灾区、重灾区4类,并介绍了滑坡预测预报的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拉萨河下游河谷实地调查和IKONOS、QuickBird的影像解译结果,查明了该区沙尘源地具有沿河谷及河谷两侧分布、分布地貌部位多样且呈小面积零星分布的特征,并对城市环境和工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风沙危害。通过分析表明高原气候条件下脆弱的生态环境、沙源特征和植被条件,以及近年来强烈人类活动的干扰是风沙灾害的主要原因。从气候和人类活动变化趋势分析表明,未来15年内气候变化不利于削弱风沙灾害强度;人类活动尽管对风沙灾害强度的加强作用会逐渐降低,但总体上仍起强化作用,如果不采取人工治理,拉萨河谷风沙灾害就趋于加强的态势。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大湖滑坡发生和发展的地质环境背景 ,包括自然地理、地质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等 ,介绍了滑坡发育的现状及其特征 ,并对滑坡灾害的发展趋势、危害程度进行了预测 ,提出了滑坡灾害的防治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土地复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矿山地质灾害是由于自然地质作用和人为因素导致矿山生态地质环境恶化,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或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严重破坏的灾害事件。近年来,我国矿山地质灾害有明显上升的势头,灾害防治的任务也越来越艰巨。面对日趋紧张的人地关系,矿山土地复垦问题也在近年来越来越得到国家的重视。通过分析矿山因开采而产生及诱发的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及防治,总结了闭坑后潜在的灾害类型及其可能对已复垦土地产生的危害,提出了在矿山开采与土地复垦规划中应相互结合应用,采用矿山“开采和复垦工程同步”的现代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地面积占全国面积的2/3。解放后,随着山区铁路、公路的修建,沿线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对山体地质环境的破坏作用未加控制,引起地质环境的恶化,造成了不少人为的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近40年人类活动强度时空格局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人类活动强度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采用土地利用/覆被折算建设用地当量方法定量化和空间化人类活动强度。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区,利用1975—2015年期间4期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利用人类活动强度指数,阐释了人类活动强度的时空演变,探讨了人类活动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结果显示:在所研究的40年间,黄土高原人类活动强度变化大致以2000年为界,前期较为稳定,后期整体迅速降低。这一时期黄土高原人类活动强度具有较强的空间变异,其空间格局发生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人类活动强度由中等强度广泛覆盖全区丘陵、塬面和平原、谷地的格局转变为覆盖平原谷地等地貌类型区的高强度区域镶嵌于大范围的低强度区域的空间格局,总体上趋于与地貌格局相一致;六盘山—陕北黄土高原出现大范围的人类活动冷点集聚区,关中平原—洛阳盆地形成较大范围的热点集聚区。黄土高原人类活动强度时空变化,是不同的地形地貌条件下生态政策、产业结构及社会经济等因素推动人类开发活动与生态承载力耦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是在长期的地质历史演变中形成和发展的。水土流失是在一定的地质环境里,受到自然界或人类活动等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质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人类的生产活动改变地质环境的规模越来越大,形成新的人工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多。研究形成黄土高原的地质条件和历史发展,掌握形成水土流失的侵蚀、搬运、沉积等地质作用的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运用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调整自然作用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关系,保持水土,开发治理黄土高原,形成适于人民生活与生产的生态环境,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果和环境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8.
吉林西部土地盐碱化的生态地质环境研究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本文从生态地质环境的角度对吉林西部土地盐碱化的成因进行了系统分析 ,认为吉林西部土地盐碱化的形成过程 ,是在脆弱的生态地质环境基础上叠加了人类不合理活动的综合结果。脆弱的生态地质环境为土地盐碱化的发生提供了客观基础 ,在众多的生态地质环境因素中 ,又以气候、地形、地质、水文和水文地质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最为显著。地质环境为土地盐碱化提供了物质来源并塑造了发育空间 ;气候条件决定了盐碱化发生的必然性 ,特别是冻融作用不可被忽视 ;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对土地盐碱化产生更直接的影响 ;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触发和加剧了土地盐碱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根据实地考察和观测资料,对新疆头屯河流域不良地质现象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头屯河流域不良地质现象主要发生在流域中游地带,出现时间的分布受降雨条件控制,集中出现在降雨期。不良地质现象受自然环境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是地质、地貌、地表物质组成、地震活动、水文气象、植被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等诸因素作用的结果。流域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为流域河道来沙提供了大量的物质基础,根据流域自然环境和不良地质现象的活动分布状况,从生物、工程和社会3方面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依据2013年灵宝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成果资料,从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下水等方面阐述了灵宝市的地质环境条件,分析归纳了灵宝市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发育特征。总结了地质灾害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空间上沿河流、沟谷呈条带状分布,受地形地貌控制,在低山区灾害发育密集,在乡镇人类活动强烈地区较发育;在时间上呈现出在雨季集中分布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我国滑坡、崩塌的区域特征、成因分析及其防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我国滑坡、崩塌的区域分布特征,滑坡和崩塌的危害程度,滑坡和崩塌类型和成因分析,并且提出了灾害的防御措施,以期达到环境保护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中的水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论述了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出现的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资源枯竭、地下水水质恶化、海水入侵、地面沉降、地面裂缝和地面塌陷等水利环境问题,并提出了对策与建议,以期达到环境保护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乌鞘岭地区高速公路是国道主干线的重要组成路段。开展高速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研究,将为该区域高速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提供基础依据。通过实地调查和分析,查明了乌鞘岭地区高速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时空分布规律及形成条件。结果表明:乌鞘岭地区高速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泥石流和不稳定斜坡,其中泥石流灾害具有分布广泛、发生频率高等特点;不稳定斜坡局部或零星分布,且现状危害轻;从时空分布规律上来看,具有条带性和集中性;形成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地层结构、降雨、人类工程活动和地震;泥石流采取合理选线、监测预警、跨越疏导及生态恢复的防治措施;不稳定斜坡采取优化坡面形态、排水措施、工程治理结合植物防护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基于地质环境适宜性的基本农田布局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基本农田划定及布局受自然、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多元因素的影响,但是当前基本农田布局研究中仍然缺少对地质环境因素的系统考察。该文试图从耕地利用的地质环境约束出发,以徐州市城市规划区为例,开展面向耕地的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通过GIS空间叠加分析对现行基本农田布局方案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1)依据耕地利用与地质环境的关系,整合地形、土壤、水文、地质灾害、地质环境问题等要素开展区域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是进行基本农田布局优化的前提。2)研究区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等级为较不适宜、不适宜的基本农田面积共2 431.69 hm~2,研究区基本农田存在明显的地质环境约束。3)通过将较不适宜、不适宜的基本农田调出,再从一般农地中调入适宜、较适宜的耕地形成新的布局方案,从地质环境角度看研究区基本农田布局实现了优化。该研究探索了基于地质环境约束的区域基本农田布局优化路径,还可以在城乡建设用地、工矿用地等类型的土地布局优化中进行应用,从而为空间规划编制和管理中实现"矿地融合"服务。  相似文献   

15.
云南实施“城镇上山”战略的重要基础性支撑是开展山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其中的参评因子可分为特殊因子和基本因子2类。根据云南实际,将特殊因子归纳为7个,即:坡度(陡坡)、地质灾害、地震断裂带、重要矿产压覆、基本农田保护、生态环境安全、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并分别分析了这7个因子对云南山区建设用地适宜性的影响和“刚性”制约作用,进而将云南山区城镇建设适宜土地(简称山区宜建地)定义为:指坡度在8°~25°,并位于地质灾害高危险区、地震断裂带500 m范围区、重要矿产压覆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和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之外的缓坡地。这为云南省以及其他类似地区开展山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推进山地城镇建设提供了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查明2020年5月25日云南省贡山县“5·25”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特征、形成机制及发展趋势,为该县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灾后应急排查一手资料,在系统收集区域地质及降雨资料的基础上,对其灾害过程开展了深入分析与研究。[结果] 贡山县“5·25”群发性地质灾害以滑坡和泥石流为主,规模多为小型,主要沿怒江两岸公路沿线分布,滑坡多以浅表层为主,泥石流多以土力类泥石流启动模式为主,地质灾害表现出典型的高位远程及链式灾害特征,滑坡或崩塌发生后进入沟道转化为泥石流的现象极为普遍。[结论] 贡山县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中需充分考虑高位地质灾害的排查,同时科学评估地质灾害引发的链式效应及其影响区范围;由于境内植被覆盖率较高,泥石流发生后会携带大量的漂木冲出,在沟道狭窄处或沟口桥涵处易形成堵塞,对泥石流的瞬时流量会起到放大作用而翻越沟道造成灾害。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堵塞系数取值的合理性。建议对贡山县城开展大比例尺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评价,将评价结果与国土空间规划有机融合,从源头上对地质灾害风险进行管控,同时提高县城后山已有泥石流防治工程设防等级和标准。  相似文献   

17.
云南小湾水电站边坡治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分析云南小湾水电站2#公路边坡地质地貌及生态系统的现状,总结了初期边坡治理的经验教训,并以生态恢复工程学为基本方法,结合植被混凝土护坡绿化技术,提出了小湾水电站2#公路边坡护坡绿化治理方案。经工程实践证明,该治理方案正确,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2010年8月7日,甘肃省舟曲县暴发了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给舟曲人民带来了重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通过对甘肃舟曲"8.7"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形成原因进行系统的分析,认为特殊的地质地貌条件是灾害发生的潜在原因,突发性强降雨是诱发灾害的动力因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则加剧了灾情的损失和严重程度。在此基础上,提出深入地质灾害基础研究,强化水利水土保持工程建设,退耕还林,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规范施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灾害监测预警网等防治舟曲及类似地区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9.
Karst groundwater (the water in a karst aquifer) is a major water resource in many regions of some countries. Water requirements for most of the settlements in the karstic regions are supplied from karst aquifers. Karst environments are also used for the disposal of liquid and solid domestic agricultural, and industrial wastes, which result in karst groundwater pollution. Karst aquifers have specific hydraulic and hydrogeologic characteristics that render them highly vulnerable to pollution from human activities. Karst groundwater becomes polluted more easily and in shorter time periods than water in non-karstic aquifers. Thus, protection measures are required to preserve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karst groundwater that specifically consider the vulnerability of the karst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preserve karst groundwater, the geological, hydrological and hydro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karst area must be investigated and information on polluting activities and sources must be collected. Then, a comprehensive protection and control system must be developed consisting of the following six components: (1) develop and implement a groundwater monitoring system, (2) establish critical protection zones, (3) develop proper land use strategies, (4) determine the reasonable development capacity of the karst aquifer, (5) control and eliminate when necessary sources of pollution, (6) increase public awareness of the value and vulnerability of karst aquifers.  相似文献   

20.
以穿越戈壁荒漠的红柳沟~若羌段的路基水毁调查为基础,提出了"淘底滑塌"、"冲蚀啃边"、"冲刷截断"3种主要的水毁形态,并概化成物理模型进行了水毁机理试验及防护试验研究,以探索戈壁公路路基水毁形成机理及水毁防护技术。通过大量的试验比较,提出了水毁路段合理的防护方案。分析表明,采用格宾箱体结构或格栅笼结构用于国道315线改建工程中的水毁防护工程,与传统的防护结构相比,具有较大的技术和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