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分析中国铁路泥石流灾害的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以期为中国铁路防灾减灾提供依据.[方法]基于1951-1996年来的中国铁路泥石流灾害资料,对中国铁路泥石流灾害频次、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1951-1996年,全国铁路年均发生17.5次泥石流灾害,其中重大泥石流灾害3.8次.1964,1979,1981年是铁路泥石流灾害较为严重的年份.铁路泥石流灾害主要发生在6-8月,其中8月发生次数最多,占总数的40.2%,6-8月这3个月的灾害次数占总数的90%以上.从铁路泥石流灾害的地域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华北地区,发生泥石流灾害最多的线路是陇海线,其次是东川线、成昆线和宝成线.[结论]泥石流灾害是各种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了暴雨、不良地形及地质条件客观原因之外,一些人为因素也往往是诱因.  相似文献   

2.
四川1981年的泥石流相当活跃,泥石流灾害也很严重。四川泥石流历史上活动和危害情况怎样?今后发展趋势如何?这是很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历史上分析全省泥石流分布、危害和活动特征;预测泥石流未来发展趋势,从中探索防治泥石流的对策。一、泥石流分布(一) 概况四川泥石流分布很广,西自巴塘,东到巫山,北起若尔盖,南达会理。泥石流散布在海拔90—4,000多米的空间。四川泥石流流域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川西山地和四川盆地周围山地中的岷江、大渡河、金沙江、沱江、涪江、嘉陵  相似文献   

3.
统计了2001—2012年我国人均GDP和全国滑坡、泥石流灾害事件频数及死亡人数,运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计量模型进行了拟合及分析,研究了人均GDP增长率对滑坡、泥石流灾害事件频数及死亡人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滑坡、泥石流事件的发生频数变化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人均GDP是影响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的人为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本溪地处辽东山区,是泥石流易发区,每年汛期时常发生泥石流。2001年8月5日,在本溪市南芬区发生一次建国以来危害最为严重的泥石流灾害。通过对本次泥石流形成原因的分析,提出了本溪市泥石流防治的对策: 采取生物防治措施-反坡窄幅梯田及坡脚布阵法恢复植被,减少坡积物以削弱泥石流发生的物质条件;利用树木根系与土体固结力,稳定土体,防止坡地重力侵蚀。采取工程防治措施-修建格拦坝或钢管式无混凝土基础透水坝,拦截泥石流。建立泥石流防治预案,采取预警避难措施,减轻泥石流灾害程度。  相似文献   

5.
《水土保持通报》1985,(2):34-36
南坪县位于四川西北高原与甘肃省交界的边远山区。县城建立在白水江右岸的阶地和后山(韩家山)水泉沟的洪积扇上,下侧有关庙沟,上侧有叭拉沟,三沟环抱,四面山高坡陡。这里地形复杂,地震频繁,岩层破碎,植被稀少,天气多变,降雨量集中,冲沟十分发育,水土流失严重,产生过多处滑坡,足泥石流易发区。南坪县城因泥石流的危害和威胁,曾两次搬迁。现在新建的县城距离水泉沟不到200米,也是处在泥石流灾害包围之中,人民的生命财产长期遭受着严重威胁和损失。  相似文献   

6.
《中国水土保持》1993,(8):16-18
地处珠江源头和长江上游的曲靖地区,水土流失面积15916.64km~2,占土地总面积32565.5km~2的48.88%,部分县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发生频繁,石化速度惊人。1982年全国第四次水土保持工作会议后,各级党委、政府加强了水保机构和专业队伍建设,水土保持工作逐步走上了依法防治、科学治理的轨道,目前全区已完成水土流失初步治理面积2163km~2。全国第五次水土保持工作会议后,区内部分县(市)被列为国家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各级政府和业务部门紧紧抓住机遇,实行科学规划、规范化治理,把治理与区域经济开发紧密结合起来,使水土保持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7.
前言     
长期以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不合理开采,水土流失趋势不断加剧,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38.2%,地震、滑坡、泥石流造成的水土流失已成为我国流行的四大地质灾害的一部分.据调查统计,我国目前有440多个县(区)受到这些灾害的威胁:公路干线和大中型水库受到这些威胁的有1380余处.  相似文献   

8.
泥石流沟严重程度的数量化综合评判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一、前言我国幅员辽阔,山地众多,地质构造复杂。每年雨季,山区泥石流活动频繁,广大山区人民和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矿业开发、水利水电建设、山区旅游设施等深受威胁和危害。作为国家经济大动脉的铁路,在长达3.2万余公里的铁路线上,现查明以桥涵形式跨越的泥石流沟达1,345条。各地每年几乎都有危及铁路安全的泥石流灾害发生,造成中断行车、运输阻塞,使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建国30多年来,累计发生淤埋车站和破坏铁路设施等较大泥石流灾害达183起,泥石流导致列车出轨和颠覆事故8起,百人以上伤亡的特大事故2起,19个车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典型区域滑坡泥石流与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四川典型区域滑坡泥石流与降水的关系进行研究,为进一步分析四川地区气候变化与地质灾害分布规律之间的关系提供基础。[方法]四川滑坡、泥石流灾害多由降水引发,在收集整理近15a滑坡泥石流灾害事件后,确定出四川滑坡、泥石流的典型区域,进而分析典型区域滑坡、泥石流与降水气候特征的关系。[结果]四川省滑坡典型区域在川东地区,泥石流典型区域在阿坝州地区。近年典型区域滑坡、泥石流近年频次明显增加,典型区域滑坡属于较长日数降水诱发型,与15d有效降水密切相关,前期降水中,强降水所占比例较大;典型区域泥石流属于较短日数降水诱发型,与3d有效降水密切相关,前期降水中,中小型降水所占比例较大。[结论]研究区15d有效降水量和3d有效降水与降水气候特征间的关系密切,可分别作为典型区域滑坡、泥石流预报因子。  相似文献   

10.
<正> 四川人口众多,地域辽阔,江河纵横,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极为复杂。全省分东、西两大部分,海拔西部最高为7556米,东部最低为80米,盆周与盆底高差也很大。在高低悬殊的大斜坡上,西部地质构造复杂,地震频繁,岩层破碎,为泥石流灾害易发区;东部为红色盆地,为滑坡灾害易发区。在这一自然环境下,加上暴雨频繁和人为活动等因素,全省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异常活跃。这些灾害具有来势猛、成灾快、数量多、伤亡大的特点,而且表现出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危害十分严重。全省21个地、市、州的多数县发生有山地灾害,  相似文献   

11.
干沟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境内,是一条典型的冰碛补给型泥石流沟,其物源补给具有复合过程的特点.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以2005年干沟泥石流为例,对该次泥石流过程的物源补给特征及过程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干沟泥石流的物源补给过程可分为“启动型物源”和“维持型物源”2种类型,对这2种类型的物源补给方式和过程进行了阐述,可为认识冰碛补给型泥石流的形成机理、物源补给过程及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西藏林芝地区泥石流类型及形成条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藏林芝地区是我国泥石流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特别是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冰川融水型泥石流灾害频频发生,危害极其严重。自2009年7月中旬开始,对该地区林芝、米林、波密、察隅4县30条泥石流沟做了系统调查。在研究该区域20条较具代表性泥石流沟的基础上,结合该区域已有研究资料,按泥石流形成的激发条件将其分为降雨型泥石流,冰川降雨型泥石流,冰崩、雪崩型泥石流,冰湖、堰塞湖溃决型泥石流共4类。进而从地形地貌、物源、水源及气温等方面分析了其形成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防灾建议。  相似文献   

13.
高延超      李明辉  王东辉  白永建 《水土保持研究》2013,20(5):291-295,299
通过对比四川省巴塘县的118处沟谷泥石流及33处坡面泥石流的植被覆盖率,发现植被对于坡面泥石流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但对沟谷泥石流作用则不明显。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在于坡面泥石流的物源主要是坡体表面侵蚀,植被根系组成的网状锚固层可以减缓乃至消除这种侵蚀效应;沟谷泥石流的物源主要来自沟岸崩塌,但植被对于中厚层的崩滑体锚固能力差,当降雨超过一定阈值后即可暴发泥石流。基于这种特点,建议将生物工程作为坡面泥石流的主要治理手段;对于沟谷泥石流而言,既不能将植被覆盖率作为易发程度的判别标准,也不宜作为综合治理中的主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基于区域临界雨量的广东省泥石流灾害易发区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暴雨是广东省大部分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主要动力,采用区域临界雨量用于广东省泥石流灾害易发区的空间预测,在已有广东省地质灾害预测分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将原有1798个网格单元转换为以县市区为基本单元的97个研究单元,判别出37个县市区满足泥石流发生的孕灾环境.借鉴单沟泥石流发生概率判别所用的暴雨强度指标,以及广东地区可能发生泥石流的雨量界限值,建立了用于广东省泥石流灾害发生区域空间预测的区域临界雨量判别公式.基于此,结合满足泥石流孕灾环境的37个县市区,预测出广东省泥石流易发区共23个县市区,占总数的23.7%.其余14个和60个县市区分别为非泥石流易发区和无泥石流危险区,分别占总数的14.4%和61.9%.据此,绘制了广东省泥石流灾害易发区预测图.1975-2003年问61次泥石流灾害事件的发生地点检验了本预测结果具有约70%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甘洛县泥石流类型主要属暴雨泥石流。按状态分为沟谷型泥石流和山坡型泥石流,按组成物质分为泥石流和泥流,按流体性质分为稀性泥石流、粘性泥石流和过渡性泥石流。防范措施有:1、修筑拦砂坝等,达到局部治理;2、回避泥石流;3、疏通沟道,加固工程,提高安全系数。  相似文献   

16.
金沙江流域云南段泥石流危险度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准确评价金沙江流域云南段的泥石流危险度,以行政区划为评价单位,选取金沙江流域43个县、市作为评价目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8个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计算。在获取各评价单元基本资料的基础上,对各单元的8项指标进行分类和定量评分,求出各县、市泥石流危险度,最后在此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标准对金沙江流域43个县、市的泥石流危险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金沙江流域云南段的上游和下游地区是泥石流危险度较高的地区,中游地区危险度相对较低。评价结果可为流域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土地规划及利用等提供科学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我国泥石流防治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先后在西部开展了交通沿线和典型区域的泥石流综合科学考察,进行了东川蒋家沟、波密古乡沟、武都火烧沟等10余处泥石流定点观测,在铁道科学研究院西南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建立了大型模拟实验室。针对山区公路、铁路、航道、矿山、城镇、农田、水电工程、风景区等建设与保护中的防灾减灾需求,研发了一系列泥石流监测和预警仪器,建立了单沟和区域泥石流预测预报模型,实现了泥石流预报的气象业务作业;建立了泥石流危险度评价和风险评价模型,提出了泥石流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方法;发展了岩土工程措施与生态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泥石流综合治理技术;开发出城镇、道路、农田、矿山、风景区等泥石流防治模式,构建了系统的泥石流防治理论与技术,实施了大量的泥石流治理工程,取得了较好的减灾实效。我国山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口密度与经济密度的增加,使得泥石流防治任务愈加艰巨,对泥石流减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做好泥石流防治工作,应该加强泥石流基础理论研究;发展基于泥石流形成理论的机制预报模式,提高泥石流预报精度;改进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参数确定方法,完善灾害防治技术规程;加强灾害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注重地震区泥石流风险预测;同时,认识泥石流的资源化属性,开发资源利用技术。  相似文献   

18.
川西高寒地区泥石流的形成机理、运动过程、动力特性,受高原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气候条件等影响具有独特性。以四川省甘孜县四通达沟泥石流为例,通过对泥石流清水汇流区、物源区、堆积区的详细调查、测绘和泥石流堆积物样品分析,研究了高寒高海拔地区泥石流的成因和特征,综合分析了泥石流的动力特性。研究表明:(1)流域地形高差大,沟道坡降比高,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地形条件;(2)流域汇水面积大,易形成短时暴雨的高原气候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水源条件;(3)该流域发育于川西高寒地区,处于寒温带、亚寒带、寒带等气候变化带,立体变化显著。强日照,大温差的气候条件使得岩石差异风化、冻融作用强烈,以及受鲜水河断裂带的影响,使岩体破碎,土体结构松散,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源。  相似文献   

19.
利用多时相,多平台卫星遥感数据,对四川省泸定县磨西台地的地质灾害开展了遥感监测.研究了地质灾害的发展演化趋势,判定了地质灾害的稳定性,为磨西台地的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遥感监测显示,自2006年1月2日至2009年12月21日的近4 a,磨西台地内无新发生泥石流和崩塌灾害,原已发生的泥石流和崩塌也未见明显复发,泥石流处于停歇期,崩塌处于稳定状态.大部分滑坡处于稳定状态,只有1处新发生的滑坡还在发展之中,处于不稳定状态,存在进一步发展的可能,需进一步加强监测.磨西台地岸坡的冲蚀滑塌和浅层流滑则一直在持续发展,对磨西台地岸坡的稳定构成威胁,并造成磨西台地面积的缩小,需要及时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