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CO2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气候变化将使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的挑战。本文详细叙述了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及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探讨了相应对策,提出应对气候变化应采取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培育高产优质品种、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等措施。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化对宁夏农业的影响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宁夏地区气候变化的主要特点是:气温升高、降水减少,1986年附近发生了一次明显的气温跃变,跃变后年平均气温升高了1.0℃,模拟预测显示,2080s宁夏的年平均、冬季和夏季平均气温还将明显上升,降水量较基准时段将有所增加。对主要作物而言,宁夏气候变暖以后春小麦气候产量下降明显,减产幅度在30%~60%;气候变暖为水稻高产品种的引进创造了条件,使单产变率减小,保证高产稳产;气温增幅在2.8℃内对玉米生产有利,增幅超过2.8℃会造成玉米减产;生育期平均温度升高会对马铃薯的产量产生负面影响,生育期提早,停止生长期推迟,生长季延长约15d。对于宁夏当地的特色农产品生产而言,枸杞、硒砂瓜、酿酒葡萄都会受到气候变暖、降水减少的不利影响,必须合理补充灌溉。对作物品质而言,气候变暖为酿酒葡萄、玉米等喜温和喜热作物生长发育提供了更充足和更有利的热量资源,使这些作物的品质有所提高。另外,气候变暖使某些农作物的适宜种植面积扩大,使宁夏地区采用的作物品种的熟性由早熟向中晚熟发展、多熟制向北推移和复种指数提高,但气候变暖后病虫害的影响会增加。在引黄灌区,有利于发展喜热、喜温的优质特色农业,可扩大酿酒葡萄、硒砂瓜等特色农业的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在加快,气象规律将逐步改变,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以负面为主。本文从大气、土壤、水和生物等方面分析了气候变暖对农业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我国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敏感性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数形式的农业对气候影响是敏感的,特别是雨养农作物生产更是如此。这类作物约占全球耕地面积的80%,占农业总产量的50—60%(世界资源研究所和国际环境和发展研究所,1986年)。农业生产是建立在三大类型资源(包括气候资源,但不局限于气候)的基础上,即自然资源(如气候、土壤、地形、遗传特性)、生产资料资源(如肥料、畜力和机械)、人力资源(如劳动力投入、管理技能、市场状况)。气候可以影响自然环境,也可以影响生产资料和人力资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来气候变化下中国农业的稳定事关中国的长远持续发展,国内外气候变化研究界和农业气象研究界对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的评估未有一致的认识。本文从农业科学角度讨论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涉及的气象资源、土地资源、农业生物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并从作物生长和经济产量形成的角度讨论和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中国种植业、养殖业不同产业行业的影响,气候变化中一些趋势性变化因不同作物和不同区域而异,例如温度和CO2浓度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因不同作物和不同时相而异,反之,极端性气候/天气事件对农业不同行业的生产都显得危害很大,而气候变化中区域性干旱将成为我国未来农业生产愈来愈严重的挑战。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甚为复杂,一些气候变化因子的实际影响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当前,定量评价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还存在困难。 相似文献
6.
尽管非洲是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或人均排放量最少的地区,但在承受气候变化造成的恶劣影响方面首当其冲。气候变化已经给非洲的水资源、农业、生物多样性、人类健康和国家安全等带来诸多严重影响,粮食生产和水资源一直是非洲长期面临的两大难题,也是深受气候变化影响的两大领域还较欠缺,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加强,以探寻减缓气候变化对非洲水资源和农业不利影响的有效途径。本文系统梳理了气候变化对非洲水资源系统和农业生产影响的研究成果和不足,以期为非洲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工作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已有的观测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导致非洲许多山脉冰川面积正在大范围缩减、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有所减少,降雨的年际间分布也更为不稳定,通过水文模型的模拟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将进一步影响降水量和非洲部分地区河流的径流量,导致非洲水资源供给压力加大。同样,气候变化也给非洲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无论是观测结果分析,还是统计模型和作物模型等对不同气候情景和时间尺度下非洲农业的模拟研究,都显示气候变化对非洲农业以负面影响为主,导致非洲干旱加剧、生长季改变和粮食产量下降,并可能危及非洲的粮食安全。然而,现有研究结果还存在较多不确定性,其主要集中在未来气候情景数据、研究方法、数据的质量和数量等方面。与世界其它地区相比,非洲气候变化影响研究无论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 相似文献
7.
8.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光温条件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应用全国160站1951~1990年逐月温度资料及有效辐射资料,分析了中国近40年来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光温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光温生产潜力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气候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我国北方的光温生产潜力的极差相对变率明显地大于南方,尤以西北西部地区最大,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小. 相似文献
9.
杜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1997,5(4):40-44
分析了西藏主要农区近3O年气候资源的动恋变化,结果表明气候变暖主要在冬季和夏季,尤以6月增温明显;积温增高,无霜期缩短;沿雅鲁藏布江一线、昌都年降水量每10年减少4~30mm,东南部年降水量呈递增趋势。8O年代各农区光温生产潜力均高于6O年代和7O年代,3O年平均每年上升11~62kg/hm2。30年气候生产潜力最高的1O年为7O年代,最低的1O年为8O年代。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的可能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根据IPCC对全球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结合我国地理─—气候分布和近百年不同区域气候变化趋势,将我国陆地分成九个区域,海面分成四个海域,分析了未来各区域气候变化的可能趋势。然后以1987年作为基准年,就未来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的可能影响作出了定量预测。预测的结果是:如果2030年左右全球CO_2浓度倍增和我国平均气温上升1℃左右,全国种植业生产潜力将因气候变化而下降5%左右;畜牧业综合生产潜力可能下降7%左右;水产业生产潜力下降6%以上。有许多对抗性和适应性措施可以有助于消除全球变暖对农业的不良影响,但需要从现在起作出研究和工作的安排。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对典型草原区牧草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利用典型草原区45a的气候和牧草产量资料,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典型草原区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牧草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典型草原区气候暖干化趋势明显,45a的年平均气温上升了1.6℃,最近20a上升了0.7℃,年降水量变化总体上呈减少态势,45a中年降水量下降了27mm,最近20a下降了40mm;降水量小是限制该地区牧草气候生产潜力的主导因素,由此造成45a间牧草气候生产力平均下降率为200.2kghm^-2a^-1,该区气候资源利用率也比较低,最近14a的平均值仅为37.3%,尚有60%的潜力可以开发;用气温、降水量与牧草气候生产力建立的气候评估模式通过了0.01信度检验,拟合的平均相对误差〈4.7%,温度与降水对其综合影响为:温度每降低1℃,降水增加1mm时,牧草气候生产潜力分别增加47.9kghm^-2a^-1和12.1kghm^-2a^-1。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对云南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09年云南省117个台站年平均气温、降水量资料和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分析云南省气候生产潜力(TSPV)的分布及年际变化特征,并模拟了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气候生产潜力的变化。结果表明:云南多年平均TSPV值为1439.2g.m-2.a-1,滇西北和滇东北最低,滇西南和滇东南最高;近49a云南全省以及各站的平均TSPV变化的年际变化不显著;云南TSPV利用率较低,实际粮食产量平均只占气候生产潜力的19%。在云南气温明显上升、降水略减少、年际波动大的气候变化趋势背景下,TSPV与降水的相关系数(P0.01)大于气温,说明降水是当地TSPV的主要限制因素;敏感性分析显示,未来如果出现"暖湿型"气候对作物生长最为有利,出现"冷干型"对作物生长最为不利。而趋势分析表明,未来云南易出现"暖干型"气候,这不利于当地的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对生计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气候变化是全球变化的核心问题,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气候变化对生计的影响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从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两个方面,综述了气候变化对资本、能力及谋生活动的影响,旨在更加深入地理解气候变化对生计构成要素的具体影响。目前,国内有关生计以及气候变化对生计影响的研究很少,相关的学术领域还存在着很大的空白。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对中国轮作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轮作耕作方式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单位面积作物产量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气候变化对轮作系统影响的理解,揭示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是促进轮作生产体系有效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关键。本文梳理了气候变化对轮作系统影响的研究成果和不足,总结当前常用研究手段(作物模型、统计和试验方法)的优缺点,从作物生长发育、种植布局、种植效益、种植风险4个方面阐述了气候变化对轮作系统产生的影响,并对现有的适应性措施以及今后研究重点进行分析,以期为全面深入评估气候变化对轮作系统的影响,以及未来轮作系统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已有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已经影响,而且还将继续影响轮作系统。尽管因研究的时空尺度、方法及轮作模式的不同,研究结果还存在一定差异,但大部分研究表明,在宏观层面上,气候变暖,热量资源增加,使得研究区轮作系统种植界限发生明显北移,导致不同轮作系统的作物布局及种植面积发生改变。微观角度上,气温升高加快了轮作系统内部作物生育进程,导致作物产量下降,也为系统内品种更换提供了可能。热量资源的变化,还导致轮作系统内部所遭遇的气象灾害规律发生变化,传统意义上的低温灾害事件将减少,但是种植界限变动的敏感区内新的低温灾害事件以及极端高温事件则有增加的趋势,从而增加了轮作系统高产、稳产及可持续发展的风险。生产中,通过改变作物布局,选用生育期更长的品种,以及优化管理措施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气候变化对轮作系统的不利影响。但是,由于气候变化和轮作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目前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今后还需结合多种研究手段,开展气候变化对轮作系统影响的机理性、综合性以及系统性研究,提高研究的深度、广度、精度和准确度,以促进和保障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脆弱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敏感性指数定义为气候产量与气候生产力之比、适应性指数定义为趋势产量与气候生产力之比、两者的比值定义为脆弱性指数,利用黑龙江省70个县(市)农业生产资料和21个气象台站1986-2000年的日气象资料,计算分析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脆弱性。结果显示,从多年平均来看,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适应性指数整体都比较高,并且南部地区高于北部;大兴安岭山区和嫩江平原区的敏感性指数较高;脆弱性指数的空间布局与敏感性指数相似;从时间变化上来看,在研究时段内三个指数都有增加的趋势,但敏感性指数的增强幅度最大,脆弱性指数的增加幅度减小。研究结果对定量评价该省粮食生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具有重要意义,并且该方法简便可行,为此类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区域尺度作物生产力对全球变化响应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作物生产力对气候变化高度敏感,因而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科学研究中的焦点问题之一。开发作物生产力的区域模型,与区域气候模式相耦合,有利于对作物生产力形成过程中的时间和空间变量进行分析,为针对各地不同的气候、土壤、作物与耕作管理条件制定适应性对策奠定基础。本文综述了作物生产力对CO2 增加和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方法,指出应用遥感、地理信息技术与作物模拟技术、高分辨率的区域气候变化模式相结合,研究区域尺度上的作物生产力及其气候变化响应是未来研究的热点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18.
主要草原生态系统生产力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历史气候数据(1961-2010年)和气候情景数据(1961-2100年)驱动CENTURY模型模拟高寒草甸、温性草甸草原、温性草原和温性荒漠4类主要草原生态系统的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NPP),分析考虑和不考虑大气CO2浓度增加的直接效益(以下简称“CO2增益”)未来气温和降水量变化对ANPP的影响.结果表明:(1)1961-2010年,高寒草甸的ANPP呈极显著增加趋势(P<0.01),与生长季内最低气温上升密切相关;温性草甸草原、温性草原和温性荒漠的ANPP变化趋势不显著,但年际波动较大,均与同期降水量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而与同期气温的相关性较弱.(2)若不考虑大气CO2增益,在A2和B2情景下2020s(2011-2040年)、2050s(2041-2070年)、2080s(2071-2100年)时段该4类草原生态系统的ANPP相对于基准时段(1961-1990年)的平均增幅分别为4.9%、12.0%、18.6%和3.0%、6.6%、8.9%,其中温性草原的ANPP增幅最大,其次是温性荒漠,而温性草甸草原和高寒草甸的ANPP有增有减,变幅较小.(3)若考虑大气CO2增益,在A2和B2情景下2020s、2050s、2080s时段该4类草原生态系统的ANPP较不考虑大气CO2增益均有显著增加(P<0.05),平均增幅分别为20.0%、31.8%、45.6%和9.0%、13.7%、18.0%,其中温性草原的ANPP增幅最大,其次是高寒草甸和温性荒漠,而温性草甸草原的ANPP增幅稍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