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湖泊底泥的重金属污染评价研究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本文根据相关研究,搜集了中国不同区域湖泊底泥重金属含量及其某些湖泊底泥中重金属含量背景值,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统计了中国湖泊底泥中重金属含量的范围,分析了不同湖泊底泥重金属的浓度情况,对几个重点湖泊底泥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提出了防治湖泊底泥重金属污染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云南省星云湖为例,尝试兼顾流域因子进行湖泊健康评价,以期为滇中高原湖泊健康评价提供示范和指导作用。[方法]在面向湖泊环境驱动因素调查分析基础上,考虑了来自于流域方面驱动因素对湖泊环境的影响,构建兼顾流域因子的云南省星云湖健康评价的修正指标体系,综合利用遥感与GIS技术,对星云湖的健康状况进行具体量化评价与特性分析。[结果]获得了星云湖在水文水资源、湖泊物理结构、水质、生物和社会服务功能等5个准则层下各指标的量化评价分值;星云湖的健康状况一般,主要制约条件依次是水质、生物、水文水资源的健康状况不理想。[结论]兼顾流域因子的评价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目前滇中高原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普遍存在的"就湖评湖"所存在的空间局限,以及由此对相关驱动指标考虑不足的问题;综合兼顾了流域因子的星云湖案例研究,可为滇中高原区域其他湖泊健康评价提供技术路线与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3.
富营养化对湖泊的危害及修复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太国  万新南 《水土保持研究》2006,13(2):145-146,161
描述了我国湖泊富营养化污染的现状,阐述了其特征及危害,探讨了几种湖泊富营养化的修复技术并比较了各自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4.
湖泊能够很好地维系水、生态以及环境等安全,在进行湖泊生态修复时,人工湿地系统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减少湖泊污染负荷,定向培育、增殖和保护湖泊生物物种。在湖泊生态修复中,应用人工湿地系统时也要注意一定的问题,遵循一定的原则,以充分发挥人工湿地系统的功能,避免湖泊生态系统遭受外来物种侵害。基于此,分析了人工湿地系统在湖泊生态修复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学者在湖泊水环境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然而主要集中在各种形态氮、磷等营养盐上,对有机质的来源、循环及生态学效应的研究比较缺乏。近期研究表明:有机质是水体及沉积物中的重要组分,沉积物中有机质可经分解、矿化,释放到上覆水体,重新进入营养循环;同时,有机质对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有着重要影响。本文简要分析了湖泊有机质已有的研究进展,论述了有机质在湖泊水环境中的重要作用、主要技术突破及难点,指出有机质研究对水环境质量评价、污染控制和生态修复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开展有机质在水环境中循环转化、生物有效性及其与富营养化之间关系的研究,将是湖泊水环境研究领域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6.
钱子俊  高海鹰  王晓龙 《土壤》2011,43(6):870-875
淡水湖泊河口区P的输入与积累是影响湖泊富营养化过程的主要因素之一,国内外学者对湖泊中P等营养物质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然而,对湖泊内源P的释放、转化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多,而对湖泊河口区P的输入、迁移的研究较少.本文简要分析了当前外源P的研究进展,从湖泊外源P的来源、形态特征、迁移转化和对藻类的影响4个方面综述了当前的研究工作.研究表明:对湖泊河口区P输入、形态、迁移特征的研究比较清楚,但对影响河口区P的形态、迁移转化等各种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对河口区P各种形态与藻类的生长关系的定量研究,将是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南沙河发源于千山,南沙河流域面积458 km~2,河长58.6 km。从南沙河千山段水资源现状着手,对修建南沙河千山段河湖生态湖泊工程取用水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定性与定量的计算,对建设生态湖泊工程的可行性与可靠性进行了详细论证,对同类工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湖泊水污染情势对于湖泊的水功能发挥有指示意义。为研究过去近10年来我国典型湖泊中氮、磷浓度变化特征及水质情况,并探讨人类各领域活动对其的影响,收集了2010—2018年五大湖区14个典型湖泊的总氮与总磷浓度数据以及湖泊所在地级市的人口及经济数据。结果表明:(1)过去近10年我国五大湖区湖泊的总氮及总磷浓度整体上呈微弱下降趋势。(2)五大湖区水质的区域差异性显著,东部平原湖区水质较差,青藏高原湖区水质情况最优,而云贵高原湖区中湖泊水质情况差异较大。(3)人类活动对我国湖泊氮、磷浓度的影响很大,其中人口密度及工业产值对总氮、总磷浓度影响突出,达到显著水平,而政府对工业废水的管控会减轻湖泊污染。  相似文献   

9.
城市湖泊生态系统具有提供产品、调节生态、文化娱乐和生命支持等四大服务功能,城市湖泊生态系统需水量的确定应以维护其生态服务功能,实现湖泊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阐述了城市湖泊生态系统需水量的内涵,提出了需水量计算应遵循功能性原则、生态优先原则、兼容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建立了基于生态服务功能的城市湖泊生态系统需水量动态模拟模型,最后进行了实证检验。  相似文献   

10.
洞庭湖区湿地景观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洞庭湖湿地是我国最重要湿地系统之一,具有多方面功能和价值,主要由河流、湖泊、水田、沼泽、滩地、库塘等几种类型组成。本文利用1980年、1990年、2000年3个时段的Landsat MSS和TM影像及GIS技术对洞庭湖区湿地景观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洞庭湖区湿地总面积呈减少趋势,人工湿地面积有所增加,自然湿地面积减少,其中湖泊面积减少最多。这是人类和自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人类对湿地的改造是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但洞庭湖的泥沙淤积是湖泊面积减少的根本原因。湿地景观的改变导致该区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功能退化。  相似文献   

11.
岩溶生态系统水土流失敏感性关键指标和评估模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能更合理地评价岩溶地区水土流失敏感性,以岩溶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以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模型(RUSLE)为蓝本,通过引入石漠化因子,对RUSLE进行修正;通过计算土壤侵蚀量、划分土壤侵蚀强度、水土流失关键因子影响评估,构建广西岩溶生态系统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估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空间叠加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空间主成分分析法3种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方法,利用遥感数据对多种评估结果进行验证与对比,选取最优评价方法对广西岩溶生态系统水土流失敏感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引入石漠化因子后的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模型(RUSLE)可以较合理地评价广西岩溶生态系统土壤流失空间分布状况;广西岩溶生态系统水土流失敏感性因子作用大小顺序为:气象>石漠化>植被>土壤>地形>人类活动,土壤流失影响率与大多数敏感性因子和土壤侵蚀强度均呈一致变化趋势;3种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方法对比以主成分分析法(PCAEI)评估结果最优,层次分析法和加权综合评价法(AHPEI)次之,因子叠加分析法(CMSEI)较差。广西岩溶生态系统水土流失敏感性以轻度、中度、高度敏感区为主,水土流失敏感性整体中度偏重,水土流失敏感性强度由东部向西部、由南部向北部逐渐增强,敏感区主要分布在河池市、百色市,不敏感区主要分布在桂林市、崇左市。  相似文献   

12.
植物篱技术发展回顾和贵州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国际国内植物篱技术发展的回顾,认为通过研究,已初步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可供推广应用的坡耕地治理技术。植物篱技术的优点在于能有效的控制坡地的水土流失,增加作物的产量,增加经济收益,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在逐步形成梯地的过程中,投资较省、地力得到提高。但在该技术的推广应用上,因受地域条件差异的影响和农民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使成篱作物较难选择,形成的植物篱容易破坏。我们采用农民参与选择成篱作物的方法,实践证明在一定范围内,农民能选择出风险小、经济效益较高,适合当地条件的,受群众欢迎的新型植物篱模式,能促进植物篱技术发展,明显地提高了植物篱技术推广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安徽省淮南市为例,探讨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为该市生态、经济、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今后进行城市开发建设和农业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运用GIS软件,分析淮南市2000和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并计算淮南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2000—2010年淮南市土地利用变化较大,主要土地类型以耕地、居民地及工矿用地和水域为主。土地利用结构发生变化,出现耕地、林地减少,水域、居民地及工矿用地、草地增加的现象。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呈减少的趋势,从2000年的11.72亿元减少到2010年的11.33亿元,减幅达3.33%。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分布变化也与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紧密相关,居民地及工矿用地的增加是造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的最主要原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生态价值系数的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说明研究区内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缺乏弹性,研究结果是可信的。[结论]淮南市应高度重视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优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注重增加生态用地,稳步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相似文献   

14.
2000-2010年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功能变化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RS)对井冈山自然保护区2000—2010年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研究,为能更好地保护自然保护区环境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井冈山自然保护区的土地利用基本无明显变化,主要是林地中稀疏林地向有林地转化;植被覆盖度总体表现为增加的趋势,核心区和缓冲区增加5%,实验区基本保持不变;植被初级生产力核心区增加的幅度高于缓冲区和实验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水源涵养能力和土壤保持能力基本保持不变,水源涵养能力南部地区提高,北部地区由于受城镇建设的影响降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也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三峡库区蓄水完成以及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其相应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也发生了改变。研究以三峡库区2000年、2007年和2014年三期的TM影像数据为数据源,利用RS和GIS技术,提取各期土地利用现状图,分析了三峡库区各期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状态、转移趋势以及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特征,研究了三峡库区蓄水完成前后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最后利用敏感性指数模型验证结果的准确性。结果表明:2000—2014年三峡库区总体上呈现耕地、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水域面积增加的趋势;建设用地和水域土地利用动态度较大,草地、耕地和林地动态度较小;2000—2014年三峡库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上呈现减少的趋势,14 a间减少了0.63亿元;三峡库区所有土地利用类型的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生态价值系数缺乏弹性,结果可信。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近14 a来三峡库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从而为三峡库区土地利用的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流域生态需水的理论及计算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生态需水是生态水文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该文分析了生态需水国内外研究进展,在辨识生态需水及其相关概念的基础上,该文认为广义的生态需水是在一定生态目标下,维持相应时空范围内生态系统水分平衡所需要的总水量,而狭义的生态需水是一定的生态目标下,为维持生态系统正常生态与环境功能所需要补充的径流性水资源量.生态需水研究涉及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该文重点探讨了河流、湿地湖泊等水域生态系统以及陆地植被(包含农田)生态需水理论研究现状,综述了个生态系统生态需水主要计算方法.生态需水研究应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生态需水量化方法以及耦合方法研究,尤其是不同生态系统目标下生态需水量的分析还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微润灌溉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微润灌溉技术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探讨微润灌溉的未来研究方向,为微润灌溉制度和灌溉参数的制定及该节水技术的推广提供依据。[方法]总结微润灌溉的发展历程和应用现状,微润灌溉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规律,微润灌溉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并分析微润灌溉技术的不足之处。[结果]微润灌溉是一种新型地下灌溉技术,以连续灌溉方式不间断地向作物根系供应适量水分,使植物吸水过程与田间灌溉过程具有同步性,灌水量与植物耗水量相匹配,实现无胁迫灌溉,改善作物品质和产量。该技术已成为国际领先的仿生型连续灌溉系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结论]今后应加强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微润灌溉对土壤养分运移的影响;微润灌溉对不同种植模式作物生长的影响;微润灌溉对农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周启刚    彭春花    刘栩位    向宇峰  周浪   《水土保持研究》2022,29(5):310-318
健康的生态系统可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峡库区作为我国重点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其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是判断库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为综合诊断全面蓄水后三峡库区消落带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研究以景观生态学理论和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从生态系统活力、组织力和恢复力3个方面构建VOR模型,定量评价消落带10年间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结果表明:(1)VOR模型可适用于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具有快速、高效等特点;(2)10年间研究区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总体保持良好状态,其中改善型健康特征总面积占比最大,为44.47%,消落带健康状况呈现逐年稳定并改善趋势;(3)空间分布上,健康水平数量结构呈“凸”形分布态势,库腹消落带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好于库首和库尾;(4)库首消落带生态系统活力值偏低,低值面积占库首消落带面积比超过60%,需要重视。综上,通过评价消落带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可为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提供参考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9.
稻鸭共作对稻田水体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对稻鸭共作稻田和常规稻田的土壤取样,研究不同稻田生态系统水体底栖动物的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与常规稻田相比,稻鸭共作使水体底栖动物的种类数减少。水稻生育前期,稻鸭共作使底栖动物的个体总数减少较大,后期与常规稻田差异较小。水稻各生育时期常规稻田和稻鸭共作稻田底栖动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变化趋势相似,均为水稻生育前期稻鸭共作稻田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高于常规稻田,而后期低于常规稻田。研究结果为规范稻鸭共作稻田水分管理和稻鸭共作技术提供理论指导,促进稻鸭共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聚丙烯酰胺调控地表氮素流失最佳管理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分流失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致使水体恶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寻找有效的氮素源头控制方案对于改善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聚丙烯酰胺(PAM)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土壤改良剂,尤其是在调控土壤养分流失,维持良好生态方面受到高度关注。通过室内人工降雨模拟试验方法,设定不同雨强和不同PAM施用水平,了解PAM影响产流产沙水平及调控土壤氮素流失效应。试验结果表明,PAM的施用可以降低地表氮素流失水平,而其主要原因在于影响地表产流产沙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