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台湾地狭人稠,平地开发趋于饱和。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使得山坡地陆续开发,破坏原有之水土保持,且台湾岛之山脉地质大多属沉积岩及变质岩,性质脆弱且易断裂,再加上年平均雨量高达2500mm,其中78%的降雨集中于5—10月的台风季节,因此台湾地区土石流频繁。为了解台湾地区土石流之研究沿革,搜集相关土石流之研究成果,并配合台湾地区重大灾害,分析土石流特性、土石流成分分析、危险评估与重建、抑制工程及现场调查仿真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华山地区居民对土石流灾害认知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999年"9·21"大地震之后,云林县古坑乡华山地区,因为豪大雨侵袭而造成土石流灾害.为防止灾害及促进农村发展,乃由政府部门投入数亿元设计风险管理与社区发展计划.以华山地区为例,列举出居民对土石流灾害的认知,以社区总体营造方式结合农村文化,成功地发展地区性的咖啡产业之过程.旨在探讨当地居民对于土石流灾害与灾后产业发展之认知,首先以因素分析、集群分析等多变量统计方法,分析居民对于土石流灾害成因和影响的认知,并利用社经因素来分析不同的认知群体.  相似文献   

3.
30年来台湾人口剧增,经济发展迅速,对山坡地之开发积极而迫切,然而本岛地势陆峻,岩层破碎,气候上位处冷、热气流锋面区,县台风豪雨频仍,又不当开发利用山坡地,致灾害经济发生。尤以土石流对于生命财产造成很大的威胁,损害大者如1982年西仁台风过境造成北部地区严重的土石流灾害,1990年欧菲莉台风过花莲铜门村十二、十三邻惨遭土石流吞埋,造成人死村灭的惨剧等等。  相似文献   

4.
梳子坝对土石流之防治效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梳子坝是一种透过性坝体,可以有效地防止土石流之危害。因此,本研究经由土石流过梳子坝的质量守恒定律和渠槽试验,分别建立土砂流出率、泥砂体积浓度比及贮砂率等三种主要的效率参数,作为评估梳子坝防治土石流之效率,并据以发展出一种简单的设计模式,可以用来设计单一的梳子坝的高度、开口间距及总开口宽度等坝体几何因子。  相似文献   

5.
 山坡地防灾工程的规划设计,常需考虑地文与水文参数,而这些参数常具有高度之不确定性。参数的不确定性导致灾害的评估结果潜藏风险,也造成防灾工程规划设计之可靠性不足;因此,首先介绍风险与可靠度分析的基本概念,然后说明如何利用此概念来进行土石流发生条件之风险概率分析,以及如何结合可靠性概率来评估高含砂水流之设计流量。  相似文献   

6.
台湾地区在经历1999年的921地震后,山坡地土体松动严重,仅仅短延时的降雨即有机会引起土石流的发生,而近年微小的降雨条件下即有可能触动土石流发生,因此将台湾中部地区14个测站所测得的台风降雨资料,依照台风降雨强度进行水文频率分析,分析方法采用对数常态分布法、极端值第一类分布法、皮尔逊第三类分布法及对数皮尔逊第三类分布法等4种方法,计算短延时重现期距并绘成降雨强度-延时-频率之分析曲线,再整合各区域土石流潜势溪流的分布情况,分析台风降雨对台湾中部地区所造成之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减少土石流对华山地区居民生命与财产的危害,并且发展农村经济,政府部门在该区实施土石流防治和农村建设计划。过去的相关研究显示,这些计划在维护居民生活品质、环境及农村文化等方面的效益大都被忽视,因而低估了整体的防治效益,也使政府资源无法达到最有效率配置的境界。将在防治计划可使土石流风险降低的考量下,利用双界二元选择模型评估以个人愿付数额所表示的间接效益,并探讨该效益与土石流影响认知因素、土石流影响集群、社区认同集群与社经变量等影响变量之间的关系,然后进一步利用最小显著差异性检定探讨受访样本群组在间接效益评价上之差异。  相似文献   

8.
20 0 1年 9月 16号台风“纳莉”给台湾部分地区带来了 5 0年不遇的特大暴雨 ,引发了巨大的土石流灾害。灾后修复将是今后 10年必须面对的现实。生态优先的水保理念使台湾的水土保持战略措施发生两个转变 ,一是由治标转到治本 ,二是由过去偏重人治转变为偏重法制。台湾省公益性水土保持宣传教育设施 ,对提高民众的忧患意识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好茶部落位处台湾屏东县北端雾台乡南侧,紧邻高屏溪流域之支流隘寮南溪旁,2005-2007年接连遭逢台风暴雨使得部落周边遭受严重之崩塌、土石流与洪水等灾害.研究则以好茶部落历史灾害、环境地质、致灾情形、肇灾原因与河道蜿蜒变化.研究结果发现好茶部落周围灾害成因主要为降雨量过大、环境地质条件不佳与排水系统不良外,原河道宽度不足与河道主深槽差异致使河道纵横向刷深扩大,以及部落位处河阶堆积层,住户距河道及边坡之缓冲距离不足等因素有关.又因近年之雨季降雨量均超过年平均降雨量,致使好茶部落周边地质条件变得较为软弱,更易发生冲蚀崩塌灾害.隘寮南溪河道变迁亦为造成好茶部落酿灾因素之一;自集水区上游往下游运移之土砂,不仅抬高溪床,河道束缩段与河道蜿蜒处因洪流冲刷,使河道变迁与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台湾因受板块挤压,以致岩石破碎、地质脆弱且坡度陡峻、表层岩层土砂堆积不易稳定,顺向崩积层及断层带等地质不佳因素,加以地震频仍,山崩、地滑、土石流等灾害不断。1999年9月21日凌晨1时47分12.6秒,以集集地区为震央,发生芮氏震度规模为7.3级之台湾百年大地震,天灾地裂,天摇地动,山河变貌,残垣断壁,死逾2000人,伤逾万人,房屋倾倒者近2万栋,造成严重灾害。虽然地质骤然大规模断层滑动无法预知,此即大自然存在之不确定,但可确定者为调查断层之确实位置及撤离断层,或为可能减少灾难之方法。灾害防治之基本原则为预防、避开、缓冲、替代、限制、监测、维护等,亦即防灾减灾之基本方法,注动其原则与方法,即可使灾害减轻至最少。  相似文献   

11.
从浙江省青田县某移民点泥石流发生的基本条件出发,对该区泥石流的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详细讨论了防治措施、工程布置的依据以及格栅坝、排导槽等工程措施的结构设计,为该区泥石流的综合治理提出了科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甘肃武都地区、云南小江流域发育的泥石流体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球化学元素分析方法,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时代泥石流体中化学元素的分布、分配、迁移和富集的规律,并对泥石流沉积物中的硅铝系数(SiO2/Al2O3)、CaCO3含量、pH值、有机质含量所反映的气候变化特点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第四纪泥石流的地球化学特征有别于其它类型的第四纪沉积物;青藏高原东缘第四纪泥石流体中SiO2、CaCO3、有机质含量表现为时代越老含量越高,而Al2O3、K2O含量则表现为时代越老含量越低;硅铝系数表现为时代越老越高,显示了第四纪时期该地区气候波动的总体趋势是干燥程度逐渐增加.研究结果对分析青藏高原的阶段性隆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会理地区"8.30"地震震源浅,强度大,诱发了大量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山地灾害,潜在危险性大。糯乍沟位于会理县最南端,为金沙江一级支流,由于地震产生大量崩塌、滑坡和岩土体松动,为泥石流暴发提供了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右支沟流域汇水面积大,为泥石流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及动力条件。通过文献分析和野外勘查,结果表明,金沙江强烈的深切作用传导进入糯乍沟,进一步加剧沟床下切及溯源侵蚀,使沟内滑坡失去前沿阻力,失稳概率大增;对该沟的危险性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评估,建议在上游崩塌滑坡等隐患点修建谷坊、拦砂坝等土木工程,左支沟坡面侵蚀严重区种植水保林,两者有机结合,可有效控制该沟泥石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山地果园套种绿肥对氮磷径流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采用野外天然降雨条件下的小区试验研究山地新生果园套种黑麦草、紫云英和箭舌豌豆绿肥作物对氮磷径流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果园套种绿肥作物黑麦草、紫云英和箭舌豌豆能分别减少36.4%,33.9%和5.3%的径流水量流失,56.4%,55.2%和8.8%的泥沙流失,土壤保水能力增加,固土效果加强。地表径流和泥沙携带侵蚀是果园氮磷养分流失的主要途径,种植绿肥作物黑麦草、紫云英和箭舌豌豆能使总氮流失分别减少55.2%,49.3%和18.7%,总磷流失分别减少58.5%,55.6%和30.1%。山地果园套种绿肥可使氮磷流失量明显降低,有助于水体环境的保护,同时还增加土壤肥力,改善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15.
以2009年8月4日蒋家沟的一场泥石流入汇小江后泥沙观测资料为基础,分析了蒋家沟泥石流入汇小江后的泥沙输移特征。泥石流为小江直接提供了大量的悬移质泥沙,导致入汇时小江输移的泥沙量剧增,输沙率达到了平时的5倍以上;部分堆积于入汇口的泥石流固体物质也在泥石流结束后受小江水流冲刷再次起动,使小江悬移质输沙率在泥石流结束后呈平稳下降,与蒋家沟呈幂曲线下降形成明显的区别。由于泥石流输入的泥沙中细颗粒更容易被小江水流输移,因此尽管入汇的泥石流泥沙中粗颗粒含量较高,但在小江泥沙中含量增加的却是较细的粉沙、黏土颗粒,小江悬移质的中值粒径与含沙量、输沙率和流量的关系曲线都呈上凸形。  相似文献   

16.
三明市山地果园生态脆弱性与生态果园建设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三明市山地果园生态系统自然条件脆弱性特征 ,剖析了盲目开发种植、低标准建园、粗放管理导致山地果园水土流失 ,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讨论了生态果园建设发展方向 ,提出了三明市生态果园建设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7.
云南实施“城镇上山”战略的重要基础性支撑是开展山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其中的参评因子可分为特殊因子和基本因子2类。根据云南实际,将特殊因子归纳为7个,即:坡度(陡坡)、地质灾害、地震断裂带、重要矿产压覆、基本农田保护、生态环境安全、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并分别分析了这7个因子对云南山区建设用地适宜性的影响和“刚性”制约作用,进而将云南山区城镇建设适宜土地(简称山区宜建地)定义为:指坡度在8°~25°,并位于地质灾害高危险区、地震断裂带500 m范围区、重要矿产压覆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和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之外的缓坡地。这为云南省以及其他类似地区开展山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推进山地城镇建设提供了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18.
基于遥感和GIS的平原和山区贫困县农村耕地利用演变对比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厘清耕地在不同地形环境下的利用情况与变化规律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管理与脱贫攻坚的前提。结合遥感和GIS技术,该文对比了平原区贫困县(科尔沁左翼后旗)和山区贫困县(酉阳县)农村耕地数量、质量、分布与种植结构的演变差异。结果表明:1)平原县人均耕地数量远高于山区县,山区县耕地减少,但平原县耕地不降反增。2)平原县耕地质量较低,劣质耕地数量变化剧烈,山区县耕地质量略高,减少的耕地以中低质量为主。3)空间分布上耕地均呈集聚式发展,平原县耕作半径大于山区县,且向外扩张,山区县则向内收缩;平原县耕地斑块数和最大斑块指数持续增大,而山区县斑块数骤减且最大斑块略有增加;平原县平均斑块面积远大于山区县,研究期内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平原县耕地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维数提高,山区县则降低;平原县耕地优势分布在低地形位区,且变化不显著,山区县则优势分布在中低梯度区,且优势度增加。4)平原县普遍种植粮食作物,山区县以粮食作物为主,但经济作物占比较大且逐年增加。研究认为,地形与耕地资源禀赋的差异造成生产要素比较优势不同,进而耕地利用与农业生产模式不同,在社会经济和政策制度的驱使下,两县耕地利用朝着不同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为获取山区准确的高精度空间积温数据,采用高精度的气象插值软件Anusplin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两种方法,模拟山区≥10℃积温的空间分布,为山区积温空间模拟提供解决方法。以地形起伏较大的秦巴山区作为研究区,选用研究区内69个气象站点及其周边22个气象站点1960—2019年的逐日平均气温实测数据,采用Anusplin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两种方法,模拟了秦巴山区30 m分辨率≥10℃积温的空间分布。通过对预留气象站点实测数据进行验证,评价了两种方法在山区积温空间分布模拟复杂性问题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基于Anusplin的≥10℃积温的空间模拟方法较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插值精度略高。即基于Anusplin的空间模拟方法能更真实地反映山区积温的空间分布情况,体现了海拔、经纬度对积温的影响,能更好地模拟复杂山区高精度的积温数据,为山区积温空间模拟提供了新的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20.
Kostenko  I. V.  Abakumov  E. V. 《Eurasian Soil Science》2018,51(12):1411-1418
Eurasian Soil Science -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organic matter in the mountainous soils under the main plant communities of the Crimea was performed. The humus state of burozems and mountaino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