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县是我国农业经济活动的基本地域单元,县有行政职能与经济功能的相对独立性。以县为单位进行生态农业建设更能发挥和展现生态农业的功效,因此,县级生态农业建设进行规划对区域农业持续发展,即实现县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是十分重要的。本文详细论述了县级生态农业建设规划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以便更好地发展我国生态农业建设。  相似文献   

2.
县级生态农业建设规划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县是我国农业经济活动的基本地域单元,具有行政职能与经济功能的相对独立性。以县为单位进行生态农业建设更能发挥和展现生态农业的功效,因此,县级生态农业建设进行规划对区域农业持续发展,即实现县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是十分重要的。本文详细论述?县级生态农业建设规划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以便更好地发展我国生态农业建设。  相似文献   

3.
在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质量是我国生态农业的基本特点,本文分析了我国生态农业产生的背景、发展现状、功能及特色,并以黑龙江省拜泉县为例,阐明生态农业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性关系。  相似文献   

4.
我国生态农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质量是我国生态农业的基本特点,本文分析了我国生态农业产生的背景、发展现状、功能及特点,并以黑龙江省拜泉县为例,阐明生态农业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性关系。  相似文献   

5.
以1981年、1985年分别对西北黄土高原农业生态系统考察的若干对比数据及其巨变,证实了生态农业建设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分析了全国50个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县(市)这一延安市七大生态工程原理与效益,说明了生态农业的可行性与可持续性,是适于我国国情、改善环境与农业生产同步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我国生态农业模式分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我国的生态农业是传统农业的精华与现代农业结合的产物,我国的生态农业依托模式的发展而发展.目前我国生态农业模式多、杂、乱,分类标准不一,不利于各地区对生态农业模式的推广和采用.本研究依据我国农业发展特色、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资源状况,将我国的生态农业模式分成物质多层利用型、生物互利共生型、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治理型、观光旅游型4类,该分类对于我国生态农业的推广及生态农业模式的采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生态农业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重大变革,发展生态农业已列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但是,与生态农业建设不相适应的是我国目前没有生态农业建设技术规范可循。加强其研究,对于生态农业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具有深远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莱阳市的农业现状及问题,提出了几点与莱阳市相符的未来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我国“十五”计划期间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目标和措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分析发达国家和我国生态农业研究与建设实践的概况,指出当前生态农业研究和实践潮流标志着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是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具体体现,我国生态农业实践是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模式。针对我国生态农业建设基础和发展需要,对国家“十五”期间生态农业建设提出了高、中、低3 种可选择目标的建议,并对加速推进生态农业建设提出了4 项主要保证措施。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对国外替代农业的调查研究及国内生态农业发展近况,探讨了替代农业与我国生态农业的异同,指出我国生态农业基本类似于国外的持久农业及综合农业。生物技术和农业生态技术是国内外生态,经济效益俱佳的新农业形式迅速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本文指出资源节约型生态农业是在我国特有的生态农业研究与实践中,突出强调发展农业要节约资源的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并分析了其内涵、原则与实施。  相似文献   

11.
生态农业是在世界和我国经济持续发展要求的背景下出现的一个新事物,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持续发展首先在农业有了突破.生态农业的建立体现了经济与生态结合的要求,它的重要意义在于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生态农业是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现代农业生产形式,它的发展也应当以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为指导。为此应当明确树立生态经济系统的观念、生态经济平衡的观念和生态经济效益的观念,并明确认识农业的生态经济本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山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原理出发,认为促进山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的经济、生态和政治意义,提出了“以生态为基础,以科技为主导”的“生态+现代生产+现代经营管理+现代科技+现代市场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具体体现为:(1)现代适用生态农业生产模式:种植业——农区饲养型生态农业生产模式、丘陵区稻、果、牧、渔综合型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千烟洲”立体开发型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城郊型生态农业生产模式;(2)现代适宜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龙头企业带农户组织、一体化企业组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3大类11种;(3)现代农业技术体系;(4)现代农业市场体系。  相似文献   

13.
我国节水农业科技创新成效与进展   总被引:21,自引:7,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农业必须走依靠科技创新大幅度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发展节水型高效农业的内涵式增长道路、从传统的粗放型灌溉农业和旱地雨养农业向现代高效节水型灌溉农业、节水型旱作农业和节水型生态农业转变。为此,在“九五”期间已取得的节水农业科技创新成效基础上,国家应加大对节水农业科技发展的支持力度,强化节水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完善节水农业技术创新平台,加快节水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尽快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与模式,实现我国节水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业的生态化转型与发展生态农业新视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从我国农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出发,分析了我国农业发展成就与存在的问题,并在充分吸收国外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与教训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我国农业生态化转型的路径选择与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新视野。讨论了现代农业生态学的主流思想及其在现代生态农业实践中的应用,并强调应加强协作攻关,探索一套切实可行的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技术体系用于生态农业建设与实践。特别强调在推进乡村振兴,促进生态产业化向产业生态化发展的进程中,应着力研究并建立适合各地实际的生态文明制度,保证乡村生态资源有效保护,促进生态产品价值的有效转化,为乡村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富裕提供良好环境和经济支撑。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业工程的发展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明 《农业工程学报》2007,23(9):269-275
阐述了农业工程发展在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农业工程科技有助于推进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为农业和农业现代化的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建立了完备的农业工程高等教育体系,服务于农业、食品、生态和环境领域。系统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农业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文章指出,政府的倡导和政策支持是中国农业工程发展的驱动力,科研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及其创新是关键,产业发展和农民的需求是发展的基础。农业工程有效的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发展,并在很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引导农民合作组织,推广应用先进实用技术,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利用,教育培训农民,高效利用资源,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生产方式,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创造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和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等。  相似文献   

16.
干旱区开发中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以榆林市农业生态科技园为例,阐述了农业生态科技园的内涵与设计原则,分析了本区设立科技园的优势,它集科技农业示范、干旱区生态农业示范、农产品加工和农业观光旅游于一体,并结合农业培训、农业科技推广等相互协调发展,以沙产业为中心,突出干旱区特色,同时提出了产业园的管理模式,并对其产生的效益进行了分析,以求对干旱区农业的发展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养蜂业现代化发展的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蜂业是我国传统农业, 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蜜蜂为农作物提供授粉支持并附加产出蜂产品, 其在现代农业中的地位逐渐受到重视。养蜂业的稳定发展对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作物产量和维护生态平衡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我国蜂业生产及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本文从蜜蜂授粉对农作物生产和蜜蜂在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和保护中的作用方面分析了养蜂业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关系, 同时分析总结我国目前蜂业存在的问题, 包括重产品、轻授粉, 重原料和半成品生产、轻深加工开发, 重转地饲养、轻定地饲养, 重单一饲养、轻立体种养, 科技方面重实际应用、轻基础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养蜂业发展的措施, 如建立规模化昆虫授粉产业, 建立蜂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确立定地辅以转地养蜂方式, 进行蜂产品的深度开发和加强蜂业理论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农业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工业化现代农业的问题及世界性农业现代化的总体趋势和崛起的替代农业,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特殊要求;探讨了中国生态农业崛起的历史背景和客观依据,即国情、生态规律、经济规律、系统规律、结构功能规律,以及现代科学理论基础;研究了中国生态农业的内涵特征、根本任务和作用,以及当前建设的初步成功经验与效益;提出了今后建设和发展中国生态农业、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原则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已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认同和接受。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具有良好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础。农业循环经济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农业生产部门内部的物质与能量的耦合、农业产业部门之间的物质与能量的耦合、农业与工业之间的 物质与能量的耦合、城乡资源利用之间的物质与能量的耦合等具体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和载体,但要达到循环经济的目标和要求,还必须实现向规模化、产业化、无害化、标准化、市场化与功能多元化的转型与提升。同时,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包括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法制建设、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工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以及现代生态农业园区建设等内容。  相似文献   

20.
陕西关中农业现代化时空分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分析区域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空间分异规律为区域经济发展、城乡融合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基础资料。该研究以陕西关中平原为研究区,从农业生产、经济收益、人才、生态4个维度,构建区域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探讨陕西关中平原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时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0-2020年关中平原农业现代化水平中高西低,整体呈现快速-缓慢提升趋势,西安市及邻县农业现代化达到成熟阶段;2)农业生产与产出水平提升强度相对较大且持续上升,人才与农业生态发展相对落后;3)区域农业现代化相对发展强度在时空上呈现"均衡发展-两极发展"趋势,各县域发展能力从相差较小转变为差异显著,这取决于区域现代农业类型;4)关中平原农业现代化表现出聚集模式的空间特征,且在发展格局上呈现方向性减弱、发展重心向东南方向迁移特征,但空间格局仍以东-西方向为主。研究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与空间分布规律有利于区域农业"对症下药",因地发展农业模式,对推进区域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