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泉州市几种崩岗治理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总结了泉州市治理崩岗侵蚀的3种主要模式,即变崩岗侵蚀区为水保生态区,变崩岗侵蚀区为经济作物区和变崩岗侵蚀区为工业园区。阐明崩岗侵蚀的治理是一项公益性的社会事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加大政府资金投入,要以崩岗集水区为单元,坡面、沟头、沟谷、沟壁、冲积扇整体规划,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科学布局,综合治理,尽量把治理与利用结合起来,变废地为宝地。  相似文献   

2.
中国南方红壤丘陵区崩岗侵蚀基本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崩岗是我国南方丘陵区水土流失的一种特殊类型,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参考了国内崩岗研究的相关文献,从崩岗概念的内涵、空间分布、形态特征、形成原因、演化过程、综合治理和效益评价等基本问题回顾了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崩岗侵蚀研究进展:崩岗侵蚀的概念、空间分布、形态分类、成因已取得了较为一致的认识;已探索出了一些较好的治理技术和模式;但是目前缺乏成熟的崩岗侵蚀治理效益评价体系和方法。最后指出了我国南方崩岗侵蚀研究应从如下几方面加强:开展崩岗侵蚀多学科协同研究;加强崩岗侵蚀动态监测和过程模拟研究;推广和探索崩岗治理新技术和新模式等。  相似文献   

3.
江西省修水县崩岗侵蚀非常严重,全县共有崩岗5 457个,是江西省严重县之一。为切实抓好崩岗治理,针对崩岗现状、分布特征、侵蚀危害性以及治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了加大宣传力度、科学规划、积极融资、综合治理等防治对策,实现治理一处,成功一处,见效一处。  相似文献   

4.
南方红壤区崩岗侵蚀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崩岗侵蚀威胁区域生态安全,是当前土壤侵蚀研究领域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文章首先简要回顾了崩岗侵蚀的研究历程,介绍了崩岗的组成要素。随后重点从崩岗侵蚀类型、崩岗空间分布特征、崩岗发育阶段及形态特征、崩岗侵蚀驱动因素、崩岗侵蚀防治措施等方面总结了崩岗侵蚀及防治的研究现状与进展,探讨了当前崩岗研究的薄弱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崩岗水力重力侵蚀的耦合机理、崩岗发育与区域地貌发育的关系、崩岗产生及发育指标的建立、崩岗防治机理及其评价标准的建立等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江西省兴国县崩岗侵蚀劣地治理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崩岗具有分布广泛、发展迅速、难以治理、危害严重等特点。本文依托兴国县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崩岗侵蚀劣地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结合项目区自然现状和治理方向,对不同类型的崩岗进行了分类设计,形成生态功能提升与民生改善的崩岗治理模式,在减少崩岗危害、恢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崩岗,发挥其综合效益,为推动南方红壤区崩岗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南方崩岗侵蚀风险评估构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南方崩岗侵蚀风险评估构架,为崩岗防治规划及分期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引入风险评估的理念和方法,结合崩岗发育研究进展,参照生态环境、地质灾害等风险评估流程。[结果]界定了崩岗侵蚀风险内涵,拟定了崩岗侵蚀风险评估方法,构建了崩岗侵蚀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提出了崩岗侵蚀风险评估程序。[结论]风险评估为崩岗侵蚀乃至土壤侵蚀研究领域提供了一种新的理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基于CA-Markov模型与ANUDEM内插法的崩岗侵蚀量预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崩岗是中国南方最为严重的土壤侵蚀类型之一,产生的大量泥沙危害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因此对其侵蚀量的预估是防治该现象的重要途径。崩岗面积较小且侵蚀剧烈,难以应用现有方法预估侵蚀量。该文应用CA-Markov模型和ANUDEM内插法对其高程级别模拟和空间内插,从而实现对崩岗侵蚀量的预估,并以福建省安溪县龙门镇的一处崩岗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CA-Markov模型适用于对崩岗高程级别的模拟;ANUDEM内插法对崩岗地形的整体还原度较好,但对细节的刻画不够;以经过级别划分和内插处理的高程数据为基期底图计算得的崩岗侵蚀量较符合实际值,且实际侵蚀量越大,模拟精度越高;案例崩岗在一般年景、干旱年景和多雨年景中的年侵蚀量分别为:824.69、731.03和 924.57 m3,不同年景之间侵蚀量的最大差值为193.54 m3,因此在修建崩岗拦沙坝时需考虑不同降雨年景中侵蚀量的差异。研究结果不仅提供了预估崩岗侵蚀量的新思路,还可为崩岗侵蚀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安溪县长坑乡崩岗侵蚀成因与治理措施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安溪县长坑乡崩岗侵蚀特征明显,危害大,从自然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分析崩岗侵蚀的成因,并根据崩岗侵蚀的特点,针对性地提出了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南方典型崩岗综合治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崩岗侵蚀是我国南方花岗岩低山丘陵区特有的水土流失形式,具有发展迅速、侵蚀剧烈、危害严重和难以治理等特点,对农业生产安全和社会生态保护威胁严重,被称为当今的"生态溃疡"。崩岗的综合治理研究已日趋成为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不同地区崩岗的地理信息、立地条件和发育程度各不相同,其治理的措施与模式也不尽相同。针对不同发育阶段崩岗的治理模式进行提取归类,分析总结出了生态防护型、产业经济型和修复完善型三大治理模式,以期为构建具有明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且惠及民生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崩岗区生态系统恢复及重建提供总体思路和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是我国崩岗侵蚀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流失量占广东省水土流失总量的43%左右,造成的危害大,导致土地退化和区域生态环境恶化,并且治理难度大,已成为广东省山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本文介绍了广东省崩岗侵蚀现状,分析了产生崩岗侵蚀的主要原因及崩岗治理的主要技术原理,对崩岗防治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龛的形态与崩岗发育及崩岗侵蚀之间的关系,为崩岗治理规划、崩岗防治工程技术的改进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方法]以湖北省通城县典型崩岗区崩壁土体为对象,构建崩壁连同龛二维数值模型,结合物理试验标定模拟所用的崩壁各土层基本特性参数。引入符合龛演化过程的"单元生死法",对引起天然状态下的崩壁明显崩塌(坍)所需的龛深最小(临界)值进行定量分析,并借助正交有限单元试验(ABAQUS)对诱发崩壁崩坍的因素进行主次评价,之后选取若干未降雨条件下不导致崩壁崩坍的龛深值,联合高阶插值与强度折减法导出了这些龛深与触发龛上覆红黏土体崩坍所需的极限饱和度之间的定量方程式。[结果]龛深与崩壁的稳定性系数呈显著线性负相关;龛上覆土层的含水量是促使崩壁发生崩坍的最重要因子,坡度对崩壁稳定性影响较大,而龛相对高度及崩壁高度均对崩壁的稳定性影响极小。[结论]崩壁崩坍的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龛的凹陷深度和龛上覆红黏土体的含水状态,在崩岗侵蚀综合治理时需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2.
In southern African countries soil erosion and the related problems, such as water quality issues or decreasing soil productivity, are the main topics affecting the inhabitants of both rural and urban areas. Therefore, the attention has been recently placed on those problems related to soil erosion. This can also be documented by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studies carried out on erosion and by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erosion models. Nevertheless, gully erosion phenomena have been widely neglected in erosion modelling. This is because the development of erosion models was focused on those regions with an intense agriculture typical of developed countries on the one hand, and because of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heterogeneity of gully erosion processes on the other hand. This study regards the identification of gully erosion forms and processes in the Mbuluzi River catchment (Kingdom of Swaziland) by using the Erosion Response Units (ERU) concept. The following modelling of gully erosion was done through the stable gully model [Catena 37 (1999) 401]. The input data were obtained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s (API method) and GIS-analyses. The example from Swaziland shows that the applied methods are able to identify areas affected by gully erosion. Furthermore, it is possible to estimate the amount of soil loss due to gully erosion, which, for example, is not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by the USLE-type models.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中国水土流失研究中若干理论问题的新见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中国不同地区有关水土流失问题的根源,为水土保持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为青年学者提供学术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方法]在大量的野外考察和学术交流基础上,利用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料,重点从地质学角度分析有关水土保持问题。[结果]简要阐明了对5个水土流失问题的新认识:晋陕蒙接壤区砒砂岩与鄂尔多斯地台油气和铀矿藏的关系,优先流与黄土高原冲沟的形成和塬区地下水的来源,华南崩岗的侵蚀与治理,下伏亚黏土不透水层对东北黑土侵蚀的影响和西南喀斯特坡地土壤的地下漏失等。[结论]水土保持科学是密切结合生产实际的应用学科,应该首先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研究工作者要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权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学术研究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14.
东北黑土区的侵蚀沟治理措施与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面向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专项国家重大工程的科技需求,总结凝练出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措施与模式,为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采用天地一体化现场调查的方法,对不同时期已开展治理的侵蚀沟详查,获得侵蚀沟形态特征参数、影像资料及空间信息;调查侵蚀沟治理模式与措施种类以及实施后的水保效果。[结果]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主要有柳跌水和浆砌石跌水等沟头防护、柳编水道和石笼谷坊等沟底稳固、乔灌混交沟岸防护3大类措施组成;总结已有治沟措施的不足并提出了完善方案;治理模式可归为工程为主植物为辅,植物为主工程为辅,植物和填埋复垦4大类别。[结论]目前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已构建了成熟的治理模式与多样化的治理措施,实施情况总体良好,但仍存在治理模式选择与措施组装的不合理现象,应注意施工质量管控和加强后期管护。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会理地区"8.30"地震震源浅,强度大,诱发了大量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山地灾害,潜在危险性大。糯乍沟位于会理县最南端,为金沙江一级支流,由于地震产生大量崩塌、滑坡和岩土体松动,为泥石流暴发提供了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右支沟流域汇水面积大,为泥石流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及动力条件。通过文献分析和野外勘查,结果表明,金沙江强烈的深切作用传导进入糯乍沟,进一步加剧沟床下切及溯源侵蚀,使沟内滑坡失去前沿阻力,失稳概率大增;对该沟的危险性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评估,建议在上游崩塌滑坡等隐患点修建谷坊、拦砂坝等土木工程,左支沟坡面侵蚀严重区种植水保林,两者有机结合,可有效控制该沟泥石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安塞县侯沟门村新农村建设与水土保持措施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野外天然降雨定位监测试验、野外人工模拟降雨与放水冲刷试验、土壤侵蚀类型遥感监测资料及附近纸坊沟小流域泥沙监测资料等.对安塞侯沟门村不同小流域土壤侵蚀类型及其分布规律和水土保持措施配置进行系统研究,特别是对村庄、道路、裸露坡面硬地面产流产沙规律进行了研究.明确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思路和重点及存在的问题,为今后评价土壤侵蚀变化、水土保持规划和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冻融作用对黑土区侵蚀沟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冻融作用是黑土区的主要自然现象之一。研究黑土区冻融作用对侵蚀沟发育的影响,以便防止冻融侵蚀,保护黑土资源。[方法]采取室内试验与野外定点定位观测相结合方法,开展冻融作用对黑土物理性状、冻胀量以及侵蚀沟岸冻裂融塌的试验观测。[结果]冻融作用使土壤水分增加,容重减小,孔隙度增大,土壤团聚体总量降低,冻胀量加大。[结论]冻融作用导致土壤抗蚀能力降低,是加剧侵蚀沟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元谋干热河谷冲沟发育区植被恢复对土壤碳氮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冲沟侵蚀是一种剧烈的土壤侵蚀过程,导致冲沟发育区地表形态处于显著变化的非稳定状态。通过封禁使植被自然恢复是元谋干热河谷冲沟治理的主要模式之一,但在沟道植被持续恢复与冲沟显著发育的综合作用下,沟道土壤碳氮含量的变化趋势仍有待明晰。选择元谋干热河谷1条典型冲沟,在沟内随机布设81个1 m×1 m的样方,分别在2012年和2017年的旱季初期,监测81个样方的植被指数、侵蚀/沉积过程引起的地表高程变化,以及冲沟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1)2017年沟道内植被状况明显好于2012年,且沟床表面径流冲刷范围内的植被变化最为明显,其盖度、株数、株高分别增加313.61%,94.29%,33.33%。(2)5年间冲沟发育区以沉积为主,侵蚀样方和沉积样方的比例分别为22.22%和77.78%。随着植被盖度的增加,土壤砂粒含量呈下降趋势,粉粒含量呈增加趋势。(3)封禁期间虽然植被恢复显著,但土壤碳氮并没有明显改善。土壤碳氮不仅与植被盖度和粉粒百分比呈显著正相关,还与样方点高程变化呈显著负相关。冲沟内地形起伏的剧烈程度显著高于坡面侵蚀,并对冲沟表层土壤碳氮产生显著影响。研究有助于查明植被恢复及冲沟发育对土壤碳氮的综合影响,并为干热河谷冲沟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