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近几年来,五寨县把坝系农业建设作为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来抓,总结出“淤、控、配、改、用”建设模式,并在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在晋西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坡坝地”工程用治沟和形式治坡:一架山一面坡从上而下坡地和梯田水平带状相间排列至沟沿线。坡面产流,梯田蓄水。坡面植树种草,梯田种草种菜,梯田外侧筑埂坝(边埂)挡水,坡、梯、坝三结合,内侧设井,涝蓄旱灌,变梯田为不地。广泛于山区尤其是黄土丘壑区的农田建设,是山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发展生态农业、农林牧副多种经营的好模式。  相似文献   

3.
坝系相对稳定理论是确定坝地发展规模的重要依据,根据典型小流域坝系调查及科研成果推算,陕北丘陵沟壑区坝地发展空间为17.40万~21.75万hm2,扣除现有淤地坝可淤地面积,尚余有发展空间10.20万~14.55万hm2。在编制坝地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陕北坝地现状、径流泥沙削减趋势以及坝地从建设到安全运用的时间等问题,同时对现有淤地坝的除险加固配套是在短期内扩大坝地利用面积的有效途径。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农林牧全面发展方面考虑,陕北的基本农田建设仍应走水、梯、坝综合发展的路子。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的沟道治理一直是流域综合治理的薄弱环节.回顾和总结了沟道治理的探索历程及经验,根据自然环境和沟道发育特征,分析了沟道治理的技术条件,总结了淤地坝、支毛沟谷坊、沟头防护和沟坡防护林、微型沟台阶化整治工程、生态陡坎治理等相结合的沟道治理途径和模式.  相似文献   

5.
黄土丘陵沟壑区坝地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作为研究区域,选取具有一定淤积年限的典型坝地―山西省中阳县洪水沟流域独堆坝,应用ArcGIS软件,采用Kriging法,对其土壤有机质、全氮、缓效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坝地土壤养分含量较低,且分布不平衡,土壤养分均属于中等变异;各土壤养分的半方差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增加,其空间自相关变化尺度范围均比较小,在较小范围内存在着空间相关性;研究区土壤养分含量分布均具有较高的空间异质性,存在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6.
米脂县泉家沟实验区是陕西省黄土高原治理研究所1979年建立的综合治理实验区。经过十多年来的综合治理,区内生态,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产业结构趋于合理,1992年与1979年相比,人均纯收入由118元增加到707元,治理程度由32%提高到71%,土壤侵蚀模数由1979年以前的年均16279t/km^2,减少到“七五“期间的2330t/km^2,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群众生活稳步提高,取得  相似文献   

7.
进行淤地坝溃坝风险研究可保障淤地坝下游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和财产安全。为科学认识黄土丘陵沟壑区淤地坝坝系结构及其溃坝风险,以宁夏什字河小流域为例,采用MIKE11模型分析什字河坝系内部级联作用关系,模拟什字河坝系在暴雨洪水条件下的溃坝过程,结果表明:(1)总体上什字河坝系可划分为阳屲、姚套和穆沟3个坝系单元,各坝系单元之间在洪水泥沙的控制关系上表现为联合拦蓄、互为补充、彼此协调;什字河坝系当前泥沙淤积量占总库容的10.35%,仍具有很大淤积潜力。(2)在300 a一遇暴雨下,什字河坝系中有3座淤地坝会发生连锁溃坝,分别为民主、赵家崖、穆沟淤地坝。在暴雨开始后的11 h坝前水深达到最大值,发生溃坝后,水深会快速下降至2~3 m,之后会缓慢下降直至溃口达到最终稳定状态,水深接近0 m;溃坝前坝后水深达到最大值,发生溃坝后会急剧下降,之后缓慢下降。(3)发生溃坝前,由于降雨汇流作用主沟道内断面处水深不断上升,发生溃坝后,水深迅速上升至最大值,随后迅速下降后再缓慢下降,直至最终达到稳定状态,水深接近0 m。  相似文献   

8.
9.
黄土丘陵沟壑区(Ⅲ)山坡地林草植被配置模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对黄土丘陵第三副区的3个流域林草植被状况调查和山坡地水、肥、光、温等在坡面的层面分布规律,自坡上而下依次提出了不同层面的林草植被优化配置模式及植物种,对本区林草植被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定西市范围内筛选出自然条件相对较好,水土保持治理效果典型的小流域,通过调查分析,阐述了典型小流域的空间(包括物质空间和抽象空间)治理成效,初步建立小流域生态空间布局模型,为研究定西市小流域空间功能和生态影响因素提供实践依据,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针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土地整治工程新造地排水困难而引发的土地不均匀沉降、盐碱化、坝体管涌等灾害问题,探索沟道土地整治工程的排水设计方式,为今后相关领域的排水设计提供参考。[方法]以陕西省延安市羊圈沟子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小流域暴雨设计标准,结合室内试验结果和相关设计规范,设计一种碎石与盲沟相结合的排水方式,并通过后期原型观测验证工程设计。[结果]①新造地排水设计3条截面均为1 m×0.5 m,长度分别为60,30,30 m,坡降为6%~10%的地下盲沟。盲沟用粒径50~80 mm的碎石填充,并用无纺土工布包裹,盲沟排水通过挡土坝收集于下游水窖并进行利用;②野外初步监测表明,在次降雨54.2 mm的情况下,对比无工程措施的沟道新造地,碎石盲沟排水工程可分别使新造地土壤含水率和电导率的增幅相对降低46.81%和3.61%。[结论]碎石盲沟排水设计可有效缓解沟道新造地土壤的蓄水和盐碱化程度,从而提升沟道新造地的风险响应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黄土丘陵区“治沟造地”工程形成的部分新造耕地面临着土壤盐碱化的风险,探究新造耕地土壤水盐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和防治土壤盐碱化,促进新造耕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该区典型新造耕地,沿沟头至沟口设置6个试验小区,依次为采样点1,2,3,4,5,6,利用网格法获取每个小区0—20,20—40 cm深度的土壤样品,采用多重分形方法分析新造耕地土壤水、盐空间分异特征。[结果] 新造耕地土壤水、盐含量沿沟头至沟口皆逐渐降低,采样点1,2,3地块的平均土壤水分和平均盐分含量分别为17.6%和0.81 g/kg,分别比采样点4,5,6地块的平均值高23.0%和14.1%(p<0.05)。采样点1,2,3地块土壤水、盐的多重分形参数D1小于采样点4,5,6地块,而ΔD表现出相反的结果,表明采样点1,2,3地块土壤水、盐的空间变异性均较高。浅的地下水影响深度是促进采样点1,2,3地块盐分在表层土壤积累的主要原因(p<0.05);地形特征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采样点1,2,3地块地形狭窄,不利于排水,易发生涝渍,加剧了盐分积累(p<0.05)。此外,采样点1,2,3地块可能受到较高盐分含量的坡面径流和泥沙侵入,提高了该区域土壤水、盐分含量及其变异性。[结论] 地下水影响深度、地形特征及坡面径流泥沙是造成采样点1,2,3地块土壤水、盐含量及其空间变异性较高的重要原因。因此,靠近沟头位置的新造耕地是未来土壤盐碱化预防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沟壑丘陵区沟道侵蚀与洞穴侵蚀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黄土高原沟壑丘陵区内的沟道侵蚀和洞穴侵蚀进行特征分析,为该地区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方法]以王家沟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收集、卫星影像识别和现场调查等方法对流域内沟道侵蚀和洞穴侵蚀状况进行分析。[结果](1)流域内共分布718条沟道和948个洞穴。(2)根据空间位置和地形特点将所有沟道分为冲沟、切沟、干沟、河沟。这4类沟道由于受土壤岩性组成、坡度及人为活动等因素影响,空间分布存在巨大差异。(3)43%的洞穴分布在冲沟中,51%分布在切沟中,6%分布在干沟中。河沟中没有洞穴存在。冲沟和切沟是洞穴形成和发育的主要区域。(4)洞穴沟道的沟长、面积、切深、产流及产沙量都明显大于非洞穴沟道。[结论]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洞穴侵蚀是土壤侵蚀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沟道的发育和扩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沟道水资源利用模式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干旱缺水,要让有限的水资源支撑当地的生态农业建设,就要高效利用有限水资源,提高单位水的利用效率。通过在延安市燕儿沟的生产实践证明,在沟道中兴建截潜流工程,引水上山,发展坡地果园和保护地蔬菜微灌,是高效利用当地有限水资源的一种重要模式,很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黄土高原南部丘陵沟壑区27户果畜沼复合经营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益.(1)果畜沼复合经营模式一定程度上改良了土壤,降低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养分;(2)果畜沼复合经营模式可以提高果园地优果率和商品果率,降低畸形果率和病虫害发生次数;(3)增加了沼气这种可再生能源,减少了石化燃料的需求,保护了环境;(4)该经营模式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村的收入,提高了果园的经济生产力.因此,果畜沼复合经营模式具有良好的生态、经济效益,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6.
黄土丘陵区淤地坝系田园综合体的构建模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黄土丘陵区淤地坝系田园综合体的构建模式,为该区淤地坝系建设和利用提供科学支撑.[方法]利用文献研究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模式与条件,开展实例调查并分析黄土丘陵沟壑区淤地坝建设现状、运行及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果]甘肃省已初步形成坝系建设管理体系.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病险隐患、坝地盐碱化治理不到位、水土资源利用不...  相似文献   

17.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浅沟和切沟侵蚀区的界定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验证了国外发生浅沟侵蚀和切沟侵蚀判定式在黄土丘陵区的适用性。通过GPS实测数据并结合GIS空间分析与统计回归方法,建立了适用于黄土高原丘陵区的发生浅沟侵蚀和切沟侵蚀判定式。研究结果表明,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随着坡度的增大,发生浅沟侵蚀和切沟侵蚀的临界值a增大,高强度降雨致使判定式中汇水面积(A)的指数b值减小,从而降低了汇水面积的影响作用。在假定其它因素相同时,浅沟形成只需较小的汇水面积,而切沟形成则需要相对较大的汇水面积;当单位汇水面积相同时,发生切沟侵蚀比浅沟侵蚀需要更大的坡度。利用国外研究结果预测提取的浅沟侵蚀和切沟侵蚀发生区,明显夸大了研究区的沟蚀发生区;而用作者所建立的判定式提取的浅沟和切沟侵蚀分布区与野外实际相当吻合。即浅沟侵蚀主要发生在15&#176;~35&#176;的沟间地上,其分布面积占整个沟间地面积的60%,切沟侵蚀主要发生在大于35&#176;的沟坡地上,其分布面积占整个沟坡面积的93%。  相似文献   

18.
19.
平顶山市丘陵区面积2607.36km2,占总面积的29.6%,该区沟壑纵横,地形支离破碎,水土流失严重,特别是风化层较厚的花岗岩、片麻岩及黄土覆盖丘陵区,沟蚀极为发育,冲沟密布、沟头前进、沟岸扩张、沟床下切、崩塌滑坡,致使沟道荒芜。沟头是沟道与坡面之间由缓变陡的转折处,是沟掌与沟道的衔接处,是溯源侵蚀发生与发展的关键部位。沟头防护治理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群众性的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中,沟头防护工程数量少、质量差,缺乏生物措施配置,甚至往往被忽视。本研究采用当地适宜的乔、灌木经济植物作不同处理,通过对降水量、沟头前进、沟岸护张、沟道下切、土壤侵蚀量、生物量、土壤养分变化观测,取得了大量的成果资料,应用水土保持学、植物学、土壤化验分析的理论,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探索出了平顶山市丘陵区沟头防护生物措施配置最佳方式,旨在运用简便、经济、利于环境效益的生物措施防护途径,扼制由于坡面径流冲刷而引起的沟头溯源侵蚀的发生与发展,为丘陵区沟头防护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黄土高原地区沟道工程的水保作用与防洪功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证明,黄土高原地区以骨干坝、淤地坝为主的沟道工程、小流域坝系,在拦泥淤地、防洪保收、水资源利用、灌溉、养殖、人畜饮水、改善交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不可缺少的水土保持重要措施。沟道工程的防洪实践证明,只要形成以治沟骨干工程为骨架,以小多成群的淤地坝为主体的沟道坝系,完全可以保证沟道工程的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