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贵州省猫跳河流域土壤侵蚀量计算及其背景空间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以贵州省猫跳河流域为研究区,在GIS 技术支撑下,应用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计算研究区的土壤侵蚀量,分析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格局,对土壤侵蚀与其环境背景因子包括海拔高程、坡度、坡向和土地利用类型等进行叠加和空间统计分析,揭示土壤侵蚀与其环境背景等因子的空间关系,为土壤侵蚀的有效防治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区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28.6 t/(hm2·a),1200~1400 m的海拔高程带、6°~25°坡度带和南坡是发生土壤侵蚀的主要区域,也是水土流失防治及治理的重点区域。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旱地发生土壤侵蚀面积和侵蚀量最大,其次是灌草地,水田最小。在县域中,清镇市土壤侵蚀面积和土壤侵蚀量最大,其次是平坝县和修文县,息烽县土壤侵蚀面积和土壤侵蚀量最小。  相似文献   

2.
基于RUSLE的引黄入晋北干线沿线地区土壤侵蚀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引黄入晋北干线沿线地区土壤侵蚀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主控因子,为当地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以引黄入晋北干线沿线地区为研究区,基于GIS和RS技术,利用2005,2010,2015年3期Landsat遥感影像,DEM,LUCC,月降水资料,计算土壤侵蚀模数,并分析研究区土壤侵蚀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与主控因子间的关系。[结果]2005,2015年为轻度侵蚀,2010年为中度侵蚀,从2005—2010年土壤侵蚀模数增长80.91%,2010—2015年土壤侵蚀模数降低47.87%,呈先增后减,总体减小的趋势;以北干线为界,界线两侧土壤侵蚀差异显著,朔州市辖区的土壤侵蚀面积和土壤侵蚀量最大。R因子与土壤侵蚀呈正相关,当土壤类型为栗褐土,坡度为8°~15°,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时土壤侵蚀面积最大,当坡度大于25°,土地利用类型为草地和林地时土壤侵蚀量最高。[结论]引黄入晋北干线的施工加剧了沿线地区土壤侵蚀,降雨、土壤类型、坡度、土地利用类型作为主控因子与该地的土壤侵蚀分布联系紧密。因此应确定水土保持重点区域,有针对性地制定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
基于空间主成分分析的湖北省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湖北省为研究区,利用GIS技术将土壤侵蚀与地形坡度、海拔、植被、降水量、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等环境背景因素进行叠加分析,计算不同环境背景条件下的土壤侵蚀综合指数,分析土壤侵蚀与这些因素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SPCA)评价不同环境背景下的土壤侵蚀敏感性程度,揭示研究区土壤侵蚀风险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30.6%的地区属于土壤侵蚀非敏感区,55.8%的地区属于轻度和中度敏感区,13.6%的地区属于高度敏感区。土壤侵蚀敏感性高的地区主要位于相对高程150—500 m、坡度8°—15°、植被覆盖度低、土质疏松、土地利用以坡耕旱地为主的地带,这些地区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4.
采用修正后的RUSLE模型及GIS技术,评价分析绥中县六股河流域1999—2019年的土壤侵蚀变化特征,并探究了土壤侵蚀强度与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作用关系。研究表明:绥中县六股河流域土壤侵蚀模数平均值为262.88 t/(km2·a),其中21 a间土壤侵蚀最轻的为2004年;研究区中度、轻度和微度侵蚀强度主要发生于西南部、北部、东部地区,在空间分布上流域侵蚀强度未呈现出明显的变化特征;土壤侵蚀状况随土地利用类型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5.
 冀北地区土壤侵蚀以水蚀和风蚀为主,根据水利部颁布的《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1997),参考有关学者提出的土壤风蚀强度分级指标,构建研究区土壤侵蚀强度的分级指标。运用GIS和RS技术,提取土地利用、坡度、植被覆盖度、土壤质地等信息,通过GIS空间叠加分析,得出冀北地区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图,详细研究土壤侵蚀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与土地利用图叠加,分析不同土壤侵蚀强度下的土地利用特征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状况。  相似文献   

6.
将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陕北榆林6县区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作为研究区域,以2002年9月份的ETM遥感数据作为基础数据,在GPS野外定点确定土地利用类型、实测样方内植被覆盖率及进行RS与G IS信息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植被指数、土地利用类型、地面坡度、地表下垫面为影响土壤侵蚀的四大因子,合成了该区土壤侵蚀专题图。对研究区6县区的不同水土流失区面积、流失面积及侵蚀模数做了全面清查,分析了该区土壤侵蚀类型、强度及区域分布的分异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江淮丘陵区土壤侵蚀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掌握江淮丘陵区土壤侵蚀分布及其与土地利用类型、坡度、植被、土壤类型等环境因子的关系,为确定水土保持重点区域,开展水土保持规划、制定有针对性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淮河流域江淮丘陵区为研究区,以2015年15m分辨率的Landsat 8影像为基础信息源,基于"3S"技术平台,采用综合评判法和实地调查验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土壤侵蚀空间分布及其与土地利用类型、植被、坡度、土壤类型等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结果](1)江淮丘陵区水土流失面积为1 409.60km2,约占总面积的10.20%,侵蚀强度以轻度侵蚀为主,局部以中度侵蚀为主。(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下垫面起伏度较大、条件较为恶劣的坡耕地,以及坡度相对较大、植被盖度较差的林地和荒草坡中;不同坡度下,主要发生在5°~15°的山区与平原的交界带;不同植被覆盖度下,主要发生在45%~75%的地区;不同土壤类型下,主要发生在暗色土、水稻土以及黄棕壤等土壤类型中。[结论]土地利用类型、坡度、植被、土壤类型等环境因子与淮河流域江淮丘陵区土壤侵蚀分布关系紧密,坡耕地、坡度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低、土壤抗蚀性较差等下垫面更容易发生土壤侵蚀。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和RS的荒漠区土壤侵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GIS和RS为平台,对人类活动较为剧烈的鱼卡矿区及其周边区域的土壤侵蚀状况进行了研究。同时采用叠加分析法研究了土壤侵蚀与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侵蚀以风蚀为主,兼有部分水蚀。从土壤类型来看,灰棕漠土、高山漠土侵蚀强烈,兼有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洪积盐土风蚀强烈,高山荒漠化草原土水蚀较为强烈。从土地利用类型来看,极强度风蚀和剧烈风蚀主要分布在沙地和戈壁两种土地利用类型上,极强度水蚀主要位于沼泽和沟道两种土地利用类型上。因此,在制定水土流失整治措施和区域土地发展规划时,应首先考虑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的侵蚀特性。在此基础上,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严格控制水土流失,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新疆库尔勒地区为例,首次运用^137Cs示踪分析法对我国西部风蚀地区土壤侵蚀的强度与区域分布进行了研究,分别计算出该地区荒地,耕地,草地等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数平均值为5987.21吨/平方公里;年,3537.29吨/平方公里.年3171.31吨/平方公里.年,其土壤侵蚀强度依次为荒地-耕地-草地。并据此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地退化之间的相关关系有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和USLE的密云县土壤侵蚀评价及空间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将地理信息系统与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相结合进行密云县土壤侵蚀量的预测。在全面调查,收集研究区气候、地形、土壤等基础资料的基础上,通过Landsat—TM影像提取土地利用信息、植被覆盖度信息,并建立土壤侵蚀空间数据库。运用通用土壤侵蚀模型USLE定量计算出土壤侵蚀量,并对研究区土壤侵蚀强度进行了分级,旨在探求密云县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的特点及成因,为该区域水土保持和北京市的安全供水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地貌类型和土壤类型是密云县土壤侵蚀中影响较大的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