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科尔沁沙地旱作农田土壤退化的过程和特征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在一个较小的时空尺度上对科尔沁沙地典型旱作农田土壤物理和化学特性在风蚀沙化过程中的演变特征及其退化过程进行了的探讨。结果表明 :旱作农田由于周边沙质草地的开垦而发生风蚀沙化 ,3~ 5年的时间就会使 5 %~ 15 %的细粒物质吹蚀 ,表土粗化 ,向风沙沉积特征发展 ,土体结构破坏 ,容重增加 0 .0 5~ 0 .15 g/ cm3,总孔隙度降低 3%~ 5 % ,持水性能变劣 ,养分也随之丧失 ;<0 .0 5 mm的粘粉粒吹蚀 1% ,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下降 0 .2 5 9g/ kg和 0 .0 16 4 g/ kg;土壤退化的演变 ,既有系统本身的自然属性决定的内在原因 ,更重要的是人为的外部干扰体系的驱动 ;退化的过程既有渐变型 ,又有跃变型  相似文献   

2.
为深入了解(PAM)与肥料混施的作用和效果,确定农业应用技术参数,通过室内土柱模拟试验,分析PAM与尿素混施对土壤蒸发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0~10cm浅层混施,在PAM用量0、0.05%和0.1%水平下,12d内尿素4个处理水平(尿素中纯氮占干土的质量比0、0.1%、0.2%、0.4%)对蒸发的影响无差异,12d后,差异开始逐渐凸显,总体呈现随着尿素施用量的增加蒸发量减小的规律;在同一尿素水平下,累积蒸发量随着PAM用量的增加而减小;2)10~20cm深层混施,在同一PAM水平下,尿素4个处理中,不施尿素对照处理累积蒸发量最大,在同一尿素水平下,累积蒸发量总体呈现随着PAM用量的增加而减小的趋势;3)深施各处理土壤总蒸发量普遍高于浅施各处理,0~10cm浅层混施,前5d日蒸发量迅速下降,5~25d日蒸发量波动性缓慢下降,25d后日蒸发量趋于稳定;10~20cm深层混施,前10d日蒸发量波动性保持近似水平,12d以后开始逐渐下降,25d以后又趋于稳定;4)PAM和尿素处理,都抑制了土壤的蒸发,相对于尿素,PAM对蒸发的抑制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3.
通过试验证明果园生草制是黄土高原地区果园土壤管理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模式。果园生草覆盖区与对照相比土壤物理性状、水分及产量均有明显提高,直径1.0mm以上的土壤团粒增加了10.2%一12.2%,提高60.4%一72.2%;土壤容重下降0.05—0.13g/cm^3,降低4.2%一10.0%;土壤孔隙度增加2.5%一5.5%,提高4.6%一10.9%;有机质增加0.19%一0.57%,提高24.4%一73.1%;0—20cm土壤水分增加1.7%一3.0%,提高16.7%一29.4%;苹果产量和经济效益,提高幅度分别为12.73%一31.57%和15.17%一36.22%。  相似文献   

4.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揭示土壤养分变化规律对该区域生态系统适应性修复具有重要意义。以贵州省荔波县和普定县为研究区,通过野外采样和实验室分析,对西南喀斯特地区典型石漠化阶段土壤的铵态氮、硝态氮变异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非石漠化的黑色石灰土中铵态氮、硝态氮的含量分别高达11.61和38.01mg·kg^-1.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深,土壤中氮素含量逐渐减少。统计表明非石漠化土壤与轻度石漠化土壤铵态氮含量呈显著差异,硝态氮含量呈极显著差异。(2)土壤铵态氮含量表现为表土层高于心土层,而硝态氮在剖面中分布规律不一致。(3)土壤氮素含量随时间有明显变化。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在7月达到峰值,然后呈现出下降趋势,至11月或翌年1月又逐渐增加。(4)土壤有机质与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呈一元二次线性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671和0.9493,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也呈极显著的线性相关,相关系数为0.7743。喀斯特地区通过封山育林等措施增加有机质积累可提高土壤氮素含量,对防治石漠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詹其厚  陈杰 《土壤学报》2006,43(1):124-132
8年定位施肥试验结果表明,不施N肥,淮北变性土N素自然供给能力,第1年降为原来的64%,第2年则降为22%,此后,在20%左右振荡;不施P肥,土壤P素自然供给能力第1年后为95%,8年后逐渐下降为45%左右;不施K肥,土壤K素自然供给能力,第1年后为90%,8年后逐渐下降为60%~70%;而且,土壤P、K素自然供给能力对小麦、玉米有所差异。作物产量响应特点是,CK、N、NP、NK和PK处理区小麦、玉米产量分别为NPK全营养区的26.9%、54.3%、85.2%、53.2%、31.8%和21.4%、68.9%、73.5%、81.6%、28.0%。作物养分浓度响应特点是,施N或P肥提高了籽粒和秸秆的N或P养分浓度,施K肥对籽粒K浓度影响较小,但显著提高了秸秆K浓度。与试验前相比,8年后,土壤全氮含量,不施N处理区降低5%~10%,施N处理区增加12%~16.5%;土壤全磷含量,不施P处理区降低20%左右,施P处理区略有不同程度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不施P处理区降低75%~85%,施P处理提高56.9%~119.3%;土壤全钾含量变化不大;土壤速效钾含量,不施K肥处理区降低35%,NPK处理区降低5.9%,NK和PK处理区增加10%左右;土壤有机质含量,CK和PK处理区降低10%,其他处理基本持平。小麦和玉米对N、P、K肥的表观利用率分别为59.8%、47.3%、50.2%和51.1%、33.2%、49.5%。通过模拟,土壤有效磷消长与P素平衡盈亏的模型为,,(土壤有效磷消长)=0.1138x(P素平衡的盈亏)-0.406l(n=6,r=0.9594),土壤速效钾消长与K素盈亏的模型为y(土壤速效钾消长)=0.1075x(K素平衡的盈亏)-8.787l(n=6,r=0.9021)。  相似文献   

6.
坝上高原生境脆弱与人为不合理活动的叠加影响,导致栗钙土退化。表现为土壤代换量降低,养分含量减少,有机复合体破坏;松结合态、稳结合态和紧结合态腐殖质下降,其下降率依序为21%~34%、44%~55.5%和5%~6.2%。  相似文献   

7.
FA旱地龙对温室辣椒节水效应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抗早节水剂FA早地龙在辣椒应用中的温室小区试验,分析抗早节水剂对土壤含水率、辣椒产量、辣椒品质的影响。试验设置5个处理区,早地龙喷施浓度分别为250和350倍液,早地龙随水浇灌量为30kg/hm^2和60kg/hm^2。结果表明:早地龙起到了蓄水保墒的作用,随着早地龙喷施浓度增加,土壤含水率提高0.38%~2.12%,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减小;施用早地龙的辣椒产量明显增加,产量增幅为5.0%~11.7%,同时叶面喷施FA早地龙能明显优化辣椒单果性状,平均单果质量增加7.6%~24.3%;辣椒的Vc和辣椒寨含量均随施用早地龙的浓度增大而增加,果实品质得到显著改善。早地龙对提高土壤含水率及辣椒的品质和产量起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地形坐标系中建立一个三维静力平衡的大气-土壤耦合模式,模式主要考虑了复杂地形和植被的热力及动力过程。与其它中、小尺度模式相比,此模式在地表与植被冠层建立的辐射平衡方程和能量平衡方程中,均详细考虑了坡向、坡度的影响。通过对贵州石漠化危险区最典型的贞丰县气候效应数值模拟表明:所采用的大气-土壤耦合模式,能较好模拟贵州石漠化区域气象要素的空间分布趋势;中等程度石漠化区域向高强度石漠化区域演变过程中,气温场表现为先轻微上升,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剧烈下降,然后当其演变到强度石漠化程度后,继续向超强程度石漠化演变,其气温表现为剧烈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引进长沙圣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农用保水膜”试验结果;盆载试验保水膜提高烟田土壤相对持水量(以饱和含水量%表示)1.9%~10.6%;保水膜保水效果与降雨量呈明显正相关。即阶段降雨量丰沛,土壤相对持水量高;保水膜保水效果显现性与阶段降雨量成显著负相关,即降雨少,置保水膜各处理土壤含水量与对照差异大。由于保水膜能有效调控烤烟土壤含水量,促进了烤烟光合速率,因而有利烤烟产量提高、品质改善,产量每667m^2增加7.8~16.1kg,增产10.2%~21.0%。风干烟叶全钾含量较对照高0.29%~0.50%。两个大田试验保水膜对提高烟田土壤田间持水量效果经方差分析,用SSR法进行多重比较,置保水膜处理与对照比较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因而有利烤烟根系伸展,烤烟根系伸展2个高峰期(移栽后20~30d和移栽后50~60d),置保水膜较对照分别长1.5cm和0.9cm,增加9.9%和8.8%;绿叶面积增加,第9、10、11片叶面积较对照增大104.2~136cm^2;烤烟每667m^2增产9.7~22.3kg;风干烟叶全钾含量提高1.6~7.5个百分点;中上等烟比例提高0.3%~12.9%;产值每667m^2增加61.77~100.69元。  相似文献   

10.
采用计算分形维数的方法,对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带土壤团聚体的分形特征及其对植被恢复的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植被恢复初期,土壤〉10mm粒级的团聚体含量在0~20和20—40cm层次均较高,含量为331.4~525.6g/kg。随植被恢复年限增加,10—7、7~5、5~3、3~2、2—1mm粒级的团聚体绝对含量下降差异不明显。1~0.5、0.5-0.25和〈0.25mm小粒级土壤团聚体含量,在植被恢复初期(7a)较高。2)随着植被恢复年限增加。土壤〉5mm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相对下降很快,恢复7a之后,大粒级土壤团聚体表现为上层含量比下层含量低的趋势。相对于干筛结果而言,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粒径分布更为均匀、稳定,恢复7a之后的土壤〉0.25mm团聚体含量占到40%~50%,而〉5mm的土壤团聚体则占10%~23%。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团聚体由大的团块向小颗粒的土壤团聚体转换,粒径分布更为均匀,土壤结构逐渐改善。3)不同恢复年限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变化范围为表层2.75~2.86,表下层2.77—2.89,变化范围小,20~40cm土层的分形维数大于0~20cm,恢复植被可使土壤分形维数降低,土壤结构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1.
Intensive greenhouse vegetable‐production systems commonly utilize excessive fertilizer inputs that are inconsistent with sustainable production and may affect soil quality.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15 commercial greenhouses used for tomato production and from neighboring fields used for wheat cropping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intensive vegetable cultivation on soil microbial biomass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Soil total nitrogen (N) and organic‐matter contents were greater in the intensive greenhouse tomato soils than the open‐field wheat soils. Soil microbial carbon (C) contents were greater in the greenhouse soils, and soil microbial biomass N showed a similar trend but with high variation. The two cropping system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both soil total N and soil organic matter, but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oil microbial biomass N, soil total N, and organic‐matter content were not significant. The Biolog substrate utilization potential of th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showed that greenhouse soil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by 14%) than wheat soils. Principal component (PC) analysis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showed that the wheat sites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PC1, whereas the greenhouse soils were variabl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changes in soil microbiological properties may be useful indicators for the evaluation of soil degradation in intensive agricultural systems.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95个桉树林的土壤肥力。按母岩将95个林分土壤合并为花岗岩、石灰岩、紫色砂岩、砂页岩、玄武岩发育的土壤类型,分析各类土壤的理化性质与桉树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花岗岩发育成的土壤的容重较小,非毛管孔隙较多,通气好,持水量一般;各种养分都处于中等或偏低水平,但在5种母岩形成的土壤中多处于较高水平,整体土壤肥力较高;石灰岩发育成的土壤容重最小,毛管孔隙和最大持水量大,非毛管孔隙较小,故保水能力强,通气差,全N含量在5种土壤中稍低,其它养分含量均较高,整体土壤肥力高;紫色砂岩发育成的土壤容重大,非毛管孔隙极少,通气差,持水量小,全K和速效K含量位于5种土壤之首,其它养分含量低,整体的土壤肥力低;砂页岩发育成的土壤毛管孔隙度小,非毛管孔隙度大,通气好,在5种土壤中全N含量较高,其它养分含量处于中等或较低水平,土壤肥力较差;玄武岩发育成的土壤容重中等、毛管孔隙少、非毛管孔隙中等,全P和有效P含量在5种土壤中较高,其余养分含量较低,土壤肥力较低。将桉树林地与其它林地的土壤理化性质比较可知,桉树林地的土壤容重大,通气不良,持水能力差,有机质、全N、全K、速效N、速效K含量低。  相似文献   

13.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凌云县典型石漠化地区对7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容重、含水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及交换性Ca2+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相对阔叶林地土壤,灌木林、针叶林、退耕台地、草地、退耕坡地、农田土壤的退化程度依次增加.农田土壤质量最低,针叶林地、草地、退耕坡地、退耕台地土壤质量为中等,灌木林地与阔叶林地土壤质量较高.人为干扰是影响土壤理化性质的主导因素,干扰强度大,土壤理化性质退化严重.控制不合理的人为干扰及恢复结构良好的地上植被对改善土壤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不同施肥方式对经果林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改善坡面荒芜旱地,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吉林省杏木小流域经果林地为研究对象,利用单一和配合施肥方式,对比分析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施肥方式对0—20cm表层土壤有机质增加量不同,表现为:有机无机肥配施+秸秆还田(NPKOM)有机肥+秸秆还田(OM)单施有机肥(M)秸秆还田(O)对照(CK)。与对照(CK)相比,增幅分别为45%,37%,26%,10%。(2)不同施肥方式可有效改善土壤通气度,增加土壤孔隙度和降低土壤容重,其中以秸秆还田(O)的效果最为明显,达到了显著水平(p=0.043)。(3)土壤中全N,全P,全K动态变化不仅与各元素投入与产出量有关,同时与施肥方式以及各元素含量本底值密切相关,本底值越大,各元素增减幅度越大。配合施肥方式与单一施肥方式对比,对增加土壤中全N,全P含量效果更为明显,这主要是由于养分投入量增加的缘故,并且全N,全P量的变化趋势与有机质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全K含量均为降低,降低程度因施肥方式不同而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沙漠化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沙漠化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沙漠化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呈规律性变化,随沙漠化程度的加剧,土壤黏粒含量、含水量、有机质、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减少,土壤砂粒含量、容重和C/N增加,土壤质量下降;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容重和C/N比与各指标呈负相关关系,其余各指标间呈正相关关系,其中容重与有机质、全氮含量之间以及有机质与全氮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性,黏粒含量与含水量、容重、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含水量与容重、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之间也存在显著相关性,说明沙漠化过程中土壤各组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人为干扰对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从土壤N,P,K及土壤有机质等方面研究了人为干扰(包括放牧、开垦和禁牧)对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开垦和放牧会导致土壤,主要是表层土壤养分含量的下降,而开垦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更为明显;禁牧会提高土壤各种养分的含量,而且随着禁牧时间的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对深层土壤养分含量没有明显影响。同时,草原生态系统土壤全氮、速效氮及有机质含量与土层深度呈明显的负直线相关关系;速效K、速效P含量则与土壤深度的关系符合二次幂函数关系;全磷含量随深度的增加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土壤全钾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微弱的降低趋势,但变化不明显。本研究表明,禁牧可以提高典型草原土壤养分元素的含量,有利于遏制草原土壤的退化。  相似文献   

17.
陕西省子长县沟道土地的土壤肥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和对土壤垂直剖面样品的采集和测试,分析了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内的台地、滩地、坝地、草地等几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肥力状况,并与沟道内新造耕地进行了对比研究。同时,在分析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及速效钾等7个土壤肥力指标测定数据的基础上,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肥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斑块状分布于沟道内的5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条件下,其土壤肥力指标存在一定差异。对比陕西省土壤肥力划分标准,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内各种土地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处于低水平,其中新造耕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处于最低的第8级;各地块的土壤全氮、速效氮、全磷含量也处于较低水平,其中草地、滩地和台地的速效磷含量相对较高,可达到4或5级肥力水平;各地块全钾和速效钾含量等级相对其他肥力元素较高,速效钾含量以新造耕地和低龄坝地较低。由于有机质、氮、磷等肥力元素含量水平低,从而导致新造耕地和低龄坝地的综合土壤肥力质量也较低。因此,对沟道新造耕地不仅要做好复垦、平整、侧蚀水毁防治等工程,同时还应重视后期土壤肥力培育工作,采取科学措施,提高土地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18.
不同坡位火力楠林土壤肥力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不同坡位的火力楠林土壤肥力动态进行了研究。与2004年相比,2007年火力楠林上坡、中坡和下坡的土壤容重、毛管孔隙、非毛管孔隙、总孔隙变化不明显,土壤含水量显著增加;3个坡位的土壤pH值均略有减少,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钾含量显著增加,全磷含量减少;3个坡位的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及中坡和下坡的速效钾含量显著增加,上坡的速效钾含量略增。2004和2007年火力楠林的土壤物理性质无明显变化规律。2004和2007年,3个坡位的pH值相近,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均表现为:下坡〉中坡〉上坡。2004和2007年,土壤碱解N含量为中坡和下坡大于上坡,3个坡位的速效磷含量均相近。2004年上坡和中坡的速效钾含量小于下坡,2007年速效钾含量则表现为:下坡〉中坡〉上坡。  相似文献   

19.
上海松柏古树生长与土壤肥力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松柏古树是上海古树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肥力状况影响松柏古树的生长,研究不同生长点的土壤性质,并分析其对松柏古树生长的影响,为松柏古树的土壤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上海地区不同生长点的松柏古树为试验对象,测定了土壤的理化性质 (土壤容重、通气孔隙度、pH值、EC值) 和养分 (有机质、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及钙、镁、铁、锌),对土壤肥力进行了评价,并进一步分析了土壤对松柏古树生长的影响。【结果】上海松柏古树的土壤pH值为中性偏碱性,可溶性盐分整体较适中,有机质、水解氮的供应水平较高,速效钾供应充足,有效磷供应水平偏低,土壤中的钙、镁、铁、锌含量较为丰富,不存在中毒现象。松柏古树的生长受根系的菌根侵染率影响,与根系的菌根侵染率呈显著正相关,侵染率越高,生长越好;松柏古树的生长与土壤的理化性质有关,与土壤通气孔隙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通气孔隙度越大,容重越小,生长越好。【结论】目前上海松柏古树的土壤容重偏大,通气孔隙度小,存在通气不良现象。在实际保护松柏古树过程中,宜采取提高菌根侵染率、提高土壤孔隙度、提供充足的有机质和降低土壤容重等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