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针对平原地区农田灌溉渠道优化布局问题,当前普遍采用渠道布局原则进行布局,但其不能取得成本最优的布局。通过简化平原地区农田灌溉渠道优化布局问题,该文构建了基于最小生成树的渠道优化布局模型。与传统最小生成树模型不同的是该模型涵盖了2级渠道的优化布局问题,而且该模型得到的方案要大于等于1棵最小生成树。为了能利用成熟的最小生产树理论的求解方法,该文通过创建虚拟点概念去除渠道优化布局模型和传统最小生成树模型的区别,运用凸壳理论讨论求解该模型的4种情况,编写求解该模型的LINGO程序,然后将基于最小生成树的渠道优化布局模型用于案例,得到了研究区渠道布局方案。该方案的工程量是16 095 m3,而采用渠道布局原则得到的渠道布局方案的工程量是16 938.25 m3。结果表明基于最小生成树的渠道优化布局模型能得到成本更少的渠道布局方案,即最大程度地控制土地整治费用。研究为控制土地整治项目的费用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3.
4.
山东省邹平县码头乡生态农业优化模式建设的实践表明,农林水相结合,全面规划,配套实施,建立完善的农田基础设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是鲁北地区改造中低产田、发展生态农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基于作物模型与最佳季节法的锦州地区玉米最佳播种期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探究锦州地区平均气候状态下玉米最佳播期,同时检验作物模型法和最佳季节法确定最佳播期的适用性,利用辽宁锦州农田试验站3a分期播种试验数据,在对作物生长模型CERES-Maize进行参数校正与模拟效果检验的基础上,应用模型模拟不同播期下玉米30a(1981-2010年)的产量,同时应用最佳季节法分析该地区的玉米最佳播期,结合作物模型法的研究结果,提出对最佳季节法的改进办法。结果表明:CERES-Maize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不同播期玉米的物候期和产量,其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小于10.3%,对不同播期下30a的产量模拟结果显示,当播期从4月10日推迟至5月10日,玉米平均产量增加6%,当播期从5月10日推迟至5月30日,玉米产量中值从9112kg·hm-2降至8619kg·hm-2,4月25日和4月30日播种玉米的平均产量与5月10日播种的玉米产量无显著差异。结果显示最佳季节法确定的锦州地区玉米最佳播期较为滞后,与作物模型法的研究结果及实际生产的播期有较大出入,因此,提出了对最佳季节法的改进办法即将灌浆期间的不利气温条件考虑在内,改进后得到的最佳播期与作物模型法研究结果较一致。从30a平均气候状况看,该地区玉米的最佳播期在4月25日-5月10日,作物模型法有较好的适用性,最佳季节法经过改进后也可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品种改进和有利的气象条件的变化, 世界各地的作物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但作物的蒸散量却未出现大幅度提高。本文以石家庄气象站1955~2007 年的气象资料为基础, 分析了河北省冬小麦和夏玉米生长期间主要气象因素变化, 结合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长期定位灌溉试验的研究结果, 分析了农业生产条件和气象因子变化对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及耗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55~2007 年冬小麦和夏玉米生长季的气象因子发生了变化, 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风速、气温日较差显著降低, 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和积温显著升高, 气象因子的变化对作物总蒸散量未产生明显影响, 但由于降水减少,作物生长期间的灌溉需水量呈增加趋势。长期灌溉试验结果表明, 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变化和品种的改良, 冬小麦和夏玉米的产量不断增加, 而耗水量的增加幅度小于产量增加幅度, 夏玉米的耗水量呈稳定状态。节水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对维持耗水量稳定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根据对物质物料挤压过程的理论分析和实测数据,建立了挤压部件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在模型中,以挤压系统的单耗为目标函数,根据某些设计要求推导了约束条件,并以挤压部件的主要参数如螺杆直径、螺距、螺槽深等作为设计变量。应用优化技术对部件的主要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经验证表明,使用优化参数的挤压部件生产能力和功耗都有明湿地改进。 相似文献
8.
详细分析了农业智能系统平台的软构件构造流程,提出了一种面向构件设计的自适应软总线模型,依据模型可以进行系统功能构件的组装和组装推导。建立了一个可扩展、可裁减的公共构件底层框架,该框架对构件的接口、约束和交互协议进行了描述,并通过XML格式提供构件扩展机制。在框架研究基础上,开发了一个构件化农业智能系统平台,为农业信息技术人员提供了统一规范、方便快捷的二次开发环境,可显著提高农业智能系统的开发质量,并缩短系统开发周期。 相似文献
9.
天津市农业气候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系统的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天津市农业气候资源信息系统的组建,资源的精细加工及查询、检索、评价利用等,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并采用混合编程方式,推出了与之配套的大型农业气候应用软件。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