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陕北地区淤地坝建设对项目区及黄河水资源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碧琴  高照良 《水土保持研究》2004,11(4):189-191,208
通过对陕北地区淤地坝建设的淤地过程耗水量、蒸发损失量、死库容拦水量等耗水因素计算分析,得出陕北地区淤地坝建设将耗用黄河水资源最大不超过10亿m^3,继而通过比例分析认定该水量仅占项目区水资源总量78.37亿m^3的12.8%,黄河河川径流量的2%,对黄河水资源的影响甚微,同时通过耗水分系认为但耗用的这部分水资源,将对促进陕北地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改善生态环境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该区淤地坝的建成和运行将大大减少该区的入黄泥沙,相应的必然减少黄河下游输沙用水,因而可能从另一个侧面缓解黄河水资源匮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地表水含沙量极高,减少这一地区进入黄河的泥沙极其重要。多沙粗沙区的地表径流量为31.18亿m3,扣除泥沙后的清水资源量为28.21亿m3。各治理区特别是一期治理区,对黄河产水的负效应远小于减沙的正效应。对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实施治理,会减少入黄水量,但同时能减少入黄泥沙,因拦减泥沙而节约下游输沙用水使黄河增加的可用水量远大于措施本身的拦减水量。治理程度越高,拦沙比例越大,相对节约的水资源量越多。在同一减沙比例下,因减少输沙用水而相对“增加”的水资源量,一期治理区大于二期治理区,二期治理区大于三期治理区。  相似文献   

3.
水量 :黄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 580亿 m3 ,相当于全国河川径流量的 2 %。承担全国 1 5%的耕地、1 2 %人口、50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务。黄河流域缺水预测 :正常来水年份情况下 ,2 0 1 0年黄河流域缺水 40亿 m3 ;2 0 30年缺水 1 1 0亿 m3 ;2 0 50年缺水 1 60亿 m3 左右 ,枯水年份缺水更多。该估算考虑因素 :开展节水灌溉 ,农业用水可以不增加 ,甚至略有减少 ;西部开发会使黄河流域工业有较大发展 ,工业缺水将比较严重 ;下游河道汛期输沙 ,非污期生态基流、中游水土保持等生态环境用水不可增加。黄河水资源量及亏缺预测…  相似文献   

4.
宁夏建设和利用淤地坝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目前全区共建成淤地坝1.60万余座,已发展坝地11820hm2,固原市共有3.39万人依靠坝地增产走上了致富之路。全区现有的近1400座小型以上的淤地坝,控制水土流失面积5438km2,拦蓄泥沙10875万m3,年减少入黄河泥沙4000万t,对实现黄河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介绍了淤地坝建设现状、取得的主要效益和工程建设管理的主要经验。  相似文献   

5.
重新认识黄河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要研究黄河下游治理方向,首先需要重新认识黄河。黄河现在的特点是干旱年份上中游一些支流径流量减少幅度大于降水量减少的幅度,社会经济用水和生态植被用水量在增加,入黄泥沙减少的同时径流量也减少。对于今后黄河的治理,需要研究下游的年均水量及汛期水量的可能变化,减沙量与减水量的变化幅度和增加下游汛期水量的可行性。按照“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总结了黄河流域治理开发以及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等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基本教训。  相似文献   

6.
实现人均一亩坝地是加快陕北地区生态建设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陕北的实际出发 ,抓住大好机遇和有利条件 ,大规模建设淤地坝 ,实现该地区农村人均 1亩坝地 ,就可控制水土流失面积 6万km2 ,减少入黄泥沙 2 0 8亿m3,促进 10 0万hm2 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 ,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增加农民收入 ,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提出了大力建设淤地坝的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规划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范围涉及 3 9条支流 (片 ) ,总土地面积 42 .6万km2 ,水土流失面积 2 7.2万km2 。按照规划 ,到 2 0 10年 ,建设淤地坝 6万座 ,其中骨干坝 1万座 ;到 2 0 15年 ,建设淤地坝 10 .7万座 ,其中骨干坝 1.7万座 ;到 2 0 2 0年 ,建设淤地坝 16.3万座 ,其中骨干坝 3万座。工程完成后 ,工程实施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 80 % ,可减少入黄泥沙 4亿t ,拦截泥沙能力达到 40 0亿t ,新增坝地面积达到 5 0万hm2 ,促进退耕面积可达 2 2 0万hm2 、封育保护面积可达40 0万hm2 。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是区域经济发展滞后、生态环境恶化、黄河泥沙危害的根本原因。淤地坝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据测算分析,淤地坝减少入黄泥沙量占整个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各项措施减沙量的70%以上,是减少河流、水库泥沙的关键措施。坝地土壤肥沃,耕作方便,一般坝地土壤含水量比坡耕地高1.5倍,比梯田高1倍,单位土壤中氮、磷、钾、有机质质量分数分别比坡地高1.2、4.0、5.2和1.3倍。坝地单产是坡耕地产量的4~6倍,是梯田产量的2~3倍。淤地坝建成后,坝顶成为连接沟壑两岸的桥梁,改善了当地的交通条件,促进了物资、文化交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利用淤地坝的前期蓄水,发展灌溉和养殖业,提高了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加快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是实现黄河长治久安、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是黄土高原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9.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水土保持减沙的近期趋势及其成因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研究以1950~1997年的长系列水文资料和面雨量资料,分析了黄河中游河口镇至龙门区间年输沙量和年降水量的时间变化趋势,发现在1970年以来多沙粗沙区入黄泥沙量减少的总体背景之上,出现了1986~1997年间入黄泥沙量增加的近期趋势。这一增加趋势,与20世纪80年代以后淤地坝修建量大为减少,70年代修建的淤地坝与拦沙库容已大部分失效有密切关系。此外,90年代人为增沙量大幅度增加,已占水土保持减沙量的22%左右,部分抵消了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沙效益,这也是90年代入黄泥沙增加的重要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大规模建设淤地坝不会引起黄河断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淤地坝是以拦泥淤地为目的 ,其运用方式是滞浑排清 ,只是暂时拦蓄洪水 ,对天然径流的减少极其有限。而且黄河流域水沙异源 ,在中游建坝 ,可以减少入黄泥沙 ,一定程度上增加沟道常流水 ,从而节约用于下游堤防加高的费用。因此 ,大规模建设淤地坝不会引起黄河断流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对未来地表水资源影响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据《全国水土保持建设规划》 ,2 0 0 1~ 2 0 5 0年 ,黄土高原将新增基本农田12 45万hm2 、骨干坝 2万座、林草地 2 965万hm2 。水土保持措施将对地表水资源量产生重大影响 ,林草措施年减少径流量2 2 2 3亿m3 ,水平梯田年拦蓄径流量 3 7 4亿m3 ,坝地年拦蓄 60 0 0万m3 。水土保持措施将给黄河下游年减少 7~ 8亿t泥沙 ,但也要年减少约 60亿m3 径流量。介绍了各种水土保持措施的水文效应。  相似文献   

12.
关于黄土高原地区沟道坝系生态工程建设的实践与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环境恶劣、生态脆弱,要实施开发大西北战略,实现秀美山川的宏伟目标,就要在加快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步伐过程中,大力推进以治沟骨干工程和淤地坝为主的沟道坝系工程建设,修复沟道生态,从整体上改善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黄河,加快退耕还林草步伐,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水土资源,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该地区共可建设治沟骨干工程21 000座,淤地坝 242 000座。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水土保持》1990,(5):20-24
新中国建立以来,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采用水保法计算、水文法校对,1950~1987年,黄河流域各项水保措施累计蓄水量为259.7亿m~3。1970~1987年年平均蓄水量12.9亿m~3,是1950~1969年年平均蓄水量1.36亿m~3的9倍多。38年累计拦泥保土量为70.22亿t,其中后18年年平均拦泥3.12亿t,约占黄河陕县站多年平均输沙量16亿t的20%。在所拦的泥沙中,有75%的集中分布在陕晋蒙接壤地区,46%的集中分布在陕北。按措施分析,则梯田(包括条田、埝地)占14.5%,坝地占76.8%,林草占9.9%。文章还对坝地减轻侵蚀的作用进行了讨论,分析了水土保持在减少入黄泥沙中的作用,并指出了开荒、开矿、修路等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对水土保持效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黄河水土保持创新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治黄以来,黄河水土保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截至2005年底,黄土高原地区累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5万km2,建成淤地坝12.21万座,改善了生态环境,减轻了水土流失,减少了入黄泥沙,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60年来,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是在进行战略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人力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中不断完善和逐步发展的。提出了近期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中上游地区水利水保措施蓄水拦沙作用分析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黄河中上游地区水利水保措施的蓄水拦沙作用分析的结果表明,现阶段水保措施年均蓄水量为10亿m~3,年均拦沙量3亿t,支流水库和淤地坝的拦沙量占水保措施拦沙量的77.8%。这种蓄水拦沙作用是在80、90年代降雨量减少的情况下得出的,由于前期积累、隐蔽、潜伏着许多泥沙问题,某些支流遇到较大暴雨产沙量激增,这对黄河下游可能会造成一定影响。当前应当把更多的精力和投资放在沟道的整治和利用上,大力修建控制性的大型骨干水库或淤地坝。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下游河道最小生态流量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河道最小生态流量是指为了防止河道水体断流,即维持河流水体生存所应具有的最小流量(水量)。最小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应立足河流形态,将水位~水面宽曲线变形点与维持一定生境(主要包括平均水深、流速等)综合考虑来确定临界流量。本文在建立基于河流形状的河道最小生态流量计算方法体系的基础上,选取花园口、高村、利津3个控制断面对黄河下游河道最小生态流量进行了率定。结果表明,黄河下游花园口、高村、利津3个控制断面的最小生态流量分别为170m3/s,140m3/s,154m3/s,是多年平均天然流量的8.9%,7.4%,7.9%;3个控制断面在最小流量下的水面宽率分别为35.8%,20.6%,40%;平均水深分别为0.47m,0.87m,1.02m;流速分别为0.76m/s,0.40m/s,0.81m/s。由于国际上研究的河流集水面积远比黄河流域小得多,就最小生态流量与天然流量的比率来看,黄河流域下游河道的最小生态流量要较国际上已有的研究成果低一些。  相似文献   

17.
据研究 ,黄河中游在暴雨 (2 4h)频率设计标准为 1%~ 0 5 %的条件下 ,坝地总面积达到坝控流域面积的 1/ 2 0~1/ 10时可达到坝系相对稳定。河龙区间在坝系达到相对稳定后 ,通过坝系拦蓄作用 ,每年可提供 16亿~ 2 9亿m3 的农业用水 ;有 42 4%的年份年径流大部分可被拦蓄利用 ;有 5 7 6%的年份坝系土壤水分补充量可达 5 2亿m3 以上  相似文献   

18.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就必须减少黄土高原特别是7 86万km2多沙粗沙区进入黄河的泥沙。为加快这一地区的治理,应实施以支流为单元的淤地坝体系建设新战略。开展以支流为单元的淤地坝体系建设比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坝系建设有五个方面的明显优势。以支流为单元开展淤地坝建设,要做好重点支流的选择、搞好支流坝系规划、同步开展项目监测、进一步加强对淤地坝关键技术和重大问题的研究以及多渠道筹集资金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永乐  佘小光 《水土保持学报》2005,19(4):160-163,172
黄河流域地处我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资源贫乏,人均占有水资源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森林覆盖率仅为6%,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0%。水土流失严重,中上游土壤侵蚀模数一般在5000t/(km2.a)以上。黄河含砂量居世界之最,多年平均含砂量达33kg/m3,由于水资源量的逐年减少和需求量的逐年增大,引起了土地沙漠化,沙尘暴以及黄河水质恶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拟从水量充沛的长江、澜沧江、怒江流域调部分水量进入黄河,总调水量170亿m3。其中用于农、林、牧业方面的灌溉水量占总调水量的55%,可以有效地增加植被和控制水土流失,遏制土壤沙漠化;能够缓解黄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改善黄河水质;同时还可以增加黄河下游河道的冲刷长度,减少泥沙淤积,有利于黄河下游河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