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气候变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暖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主体,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暖将做出何种响应,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植物物候的变化可以直观地反映某些气候变化,尤其是气候变暖.气候变暖影响植物的生长节律,进而引起植物与环境关系的改变及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如水和碳的循环)的改变.不同种类植物对气候变化的差异响应,会使植物间和动植物间的竞争与依赖关系发生深刻的变化,如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植被生长季延长、植物提早开花、昆虫提早出现、鸟类提早产蛋以及冰川退缩、永冻土带融化、江河湖泊结冰推迟而融化提早等.本文主要从陆地生态系统的分布和演替两方面着眼,以植物和动物作为考察对象,系统论述了森林、草原、荒漠、湿地及农田等陆地生态系统在气候变暖背景下产生的变化,并从微观和宏观尺度上提出陆地生态系统变化的生态学机制,最后在技术和政策层面给出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2.
<正> 计算模式和观测资料根据近地面层物质输送的垂直运动方程,有:式中,ι—动量输送通量密度,H—热量输送通量密度,K~*_M,K~*_H 和 K~*_W—动量、热量和水汽量的积分湍流交换系数,λ—水汽汽化潜热,u_2-u_1、T_2-T_1和 q_2-q_1分别为二个高度上的风速差、温度差和湿度差。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国西北地区生态短路若干问题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短路是生态系统中的普遍现象,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表现得更加明显.生态短路具有不同的类型和危害,多为生态灾害.生态短路的修复主要是协调环境动量、生态系统需求和生物生理需求之间的平衡,提高系统内外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土壤与大气环境中硫行为及其对植物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阐述了土壤的含硫状况、硫素主要形态、农业生态系统中硫肥的增产效应,大气中含硫化合物的主要来源及行为,对生态系统补偿以及浓度过高对植物的危害等。指出土壤含硫状况因区域和土壤类型而异,土壤硫素形态对植物的有效性明显不同,植物对土壤硫的需求量存在很大差异。在大气环境中硫的主要来源是火山喷发等自然源和含硫燃料(如煤炭)燃烧释放的人为源,植物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间存在着硫的交换与平衡,大气SO2在一定浓度下对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补偿效应,浓度过高则对植物生长与生理反应产生一系列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周佳卉  吴纪华 《土壤》2017,49(2):232-239
地上地下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影响陆地生态系统过程。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地上地下之间的相互联系还受到植食性动物取食作用的调节。地上植食性昆虫不仅可以改变地上植物或动物群落,还可以间接地影响土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和相关的土壤过程,进而对地上生态系统形成反馈。本文综述了地上植食性昆虫对土壤食物网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群落,以及相关土壤过程的影响;在已有研究报道的基础上,分析并归纳了地上植食性昆虫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途径和调控因素等,旨在较为全面地总结地上植食性昆虫对土壤生态系统的间接影响以及相关的影响机制,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作了初步展望。  相似文献   

6.
读者来信     
编辑同志: 在农业气象的书籍和刊物中,关于温度对植物的影响方面,有两个错误非常广泛地流行,应该引起注意。一个是所谓“热量资源”这个名词常用于对某一地区气候条件的描述。它有很大的毛病。第一,对形成原初(或称第一性、初级)生产力的植物来说,大气和土壤中的热量是不能用于形成有机物的。因为植物不是热工机器,不能利用一定温差下热量的转移做功。植物只能利用太阳的辐射能。辐射能一旦转  相似文献   

7.
利用内蒙古鄂温克旗草甸草原地区1981-1990年的气象资料和植被调查资料,分析了气候变化对草甸草原植物群落特征和主要优势植物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近10 a的气候具有逐渐变暖的趋势,降水增多有利于提高植物多样性,同时,主要优势植物对降水的敏感性要强于气候温度的变化.本研究将为探讨草甸草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对气候变暖的响应与适应,以及为预测草甸草原在全球气候变化下的发展趋势提供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严格一致的对比观测条件,研究和分析了地-气热交换系统的热性能及其对塑料大棚中气候环境、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在理论分析和实际观测的基础上计算了塑料大棚中热量平衡;从经济效益和节约能源的角度对该设施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作了客观的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地-气热交换系统可使塑料大棚在夜间升温2.0—4.4℃,在白天降温2.5—6.5℃;使作物的开花期和收获期提前大约10天,而使晚秋作物(黄瓜)延后生长约15天;草莓和黄瓜的产量分别增加了51%和45%;地-气热交换塑料大棚与对照塑料大棚的热量收支有明显的不同,在夜间对照大棚热量损失较大;从经济效益和节能效果看,该设施在华北地区和黄淮流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土壤冻融作用是季节性冻土区和多年冻土区常见的自然现象,主要是指由于土壤温度变化而出现的反复冻结解冻过程。冻融作用不仅影响土壤的理化和生物学性质,而且还会改变植物的生理生态过程,从而可能对冻土广泛分布的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植被生态系统生产力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重点论述了土壤冻融对植物地上和地下部分生理生态过程的影响效应以及全球变化背景下高寒植被生态系统对不同冻融格局的响应特征,总结了不同气候环境条件及生境胁迫下植物光合作用、生物量和生产力、根系生长及其对水分和温度胁迫响应等的生理生态表现,同时对当前土壤冻融与植物生理生态领域研究存在的不足进行了阐释,提出全球变化背景下频繁的土壤冻融作用将强烈改变植被生态格局和功能,并指出这种改变在高寒生态系统中表现将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正> 林带下风防护区内风的水平分布规律,是分析林带动力效应的基础,也是研究非均匀下垫面湍流边界层中,物质能量交换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为无论直接估算林带削弱风的程度,或是计算防护区内任意已知属性(如动量、热量、水汽、尘埃与二氧化碳等)的通量,还是分析林带结构对风蚀、积雪的影响,都要确切知道风的水平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