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从我国国情出发,中低产田改良利用是保障社会经济发展和粮食基本需求的必由之路。针对商洛山区耕地资源状况,分析研究了该区主要中低产田分布情况及土壤特性。提出了各类中低产田的改良利用措施。  相似文献   

2.
浅谈山区县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途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到自然条件影响,广西百色地区存在大量山区,与平原耕地保护相比,山区耕地保护工作难度较大,需要充分考虑山地情况,选择合适的耕地保护方法,提高寒山区县耕地保护质量。以广西百色地区为对象,分析该地区实施耕地保护及提升保护质量的措施,为同类研究提供经验借鉴与参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耕地资源时空格局演变和驱动力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根据河北省1995-2005年耕地变化统计数据,研究耕地利用现状和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规律,应用主成分分析和线性回归模型,定量研究了耕地资源和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0 a间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都经历了"缓慢减少-急剧减少-相对稳定"的变化过程,均呈现总体减少的变化趋势.空间区域差异明显,表现为平原区耕地减少最多,占37.80%;丘陵山区耕地减少面积占26.09%.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现代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粮食安全是河北省耕地资源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加强耕地变化驱动力与驱动机制研究,对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资源、控制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保持耕地质量和数量的动态平衡,促进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商洛山区主要药用植物土地利用配置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晓虎  何军 《水土保持通报》2007,27(5):151-154,158
根据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及生态治理的要求,在调查分析商洛山区基本地貌类型、土地资源现状、特点及水土流失情况和水土保持状况的基础上,对商洛山区重点发展的12种中药材的生境特性、药用部位、土壤要求及其土地利用配置作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水土保持与耕地资源持续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耕地资源持续利用是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为: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耕地退化严重、耕地浪费严重和耕地保护措施不力;耕地水土流失范围广、面积大,人为因素是加剧耕地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水土流失导致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严重制约粮食生产的发展;加强水土保持,可防止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且能有效地改善耕地环境状况,是实现耕地资源持续利用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市场经济体制下树立耕地"资源-资产-资本"属性观并开展耕地"三资"管理实践是实现耕地高效利用和配置的重要手段。本研究按照属性分析-质量评价-分区管理的基本思路,归纳总结了耕地"三资"属性内涵,并以此为依据运用多源数据构建了云南山区典型农业县寻甸县的耕地"三资"质量评价体系,通过耕地质量评价结果空间集聚特征,划定寻甸县耕地"三资"管理分区,提出了针对性管理措施。结果表明:1)耕地资源属性指耕地在一定的光温水土气热自然条件下进行农业生产活动获取农产品的属性;资产属性指处于社会关系中的耕地资源,通过法律制度确定权属,可以为产权主体带来收益的属性;资本属性指耕地在市场中进行交易和流通以获得高额利润的属性。耕地的"三资"属性相互影响,逐渐递进,是耕地资源价值化的必经之路。2)寻甸县耕地"三资"质量分布和空间格局存在差异。耕地资源质量较资产、资本质量变异特征较小,分布稳定。而在空间格局上资源质量呈现出"东西高,中部低"的空间格局,而资产和资本质量分别呈现出"向城镇中心梯度递减"和"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格局。3)以行政村为单位,将寻甸县划分为市场化建设先行区、市场化发展培育区、高效利用提升区和整治修复集中区4个耕地管理分区,并提出差异化的分区管理措施。该研究成果可对寻甸县耕地保护和发展建设提供指导,并对云南山区耕地管理实践工作提供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7.
利用耕地、人口和粮食统计数据,采用耕地相对变化率和敏感度分析模型,研究了山西省临汾市近25a县域尺度耕地资源时空变化规律和粮食安全趋势。结果表明:(1)耕地总面积呈增加趋势,而人均耕地面积却呈减少趋势;(2)耕地资源空间变化差异明显,东西部山区相对变化较大,而中部平原区相对变化较小。东西部山区耕地资源对粮食产量的敏感度高,而中部平原区由于科技水平提高,单产增加,耕地面积对粮食产量变化不敏感。人口数量和粮食总产量持续增加,而人均粮食占有量减少,劳动力资源对粮食产量和耕地面积影响很大。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措施是保护基本农田、提高耕地质量和科技水平等。  相似文献   

8.
耕地利用质量是区域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耕地利用质量提升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粮食安全保障。该研究运用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 PSR)框架、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exploratory spatial temporal data analysis, ESTDA)与障碍度模型揭示2005—2020年广东省县域耕地利用质量的时空特征及诊断其障碍因子。研究表明:1)2005—2020年广东省耕地利用质量指数年均增长率为1.03%,说明区域耕地开发、利用与保护成效较好,并且耕地利用质量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山区、珠三角、东翼、西翼,而耕地利用质量指数增速从快到慢依次为珠三角、西翼、东翼、山区;2)珠三角、西翼与山区的部分县区耕地利用质量的空间结构波动较大,整体上耕地利用质量的空间结构具备较强的时空依赖性并兼具跃迁惰性与活性;3)人均农业产值、地形分布指数与地均农业产值是影响广东省耕地利用质量排名前3的障碍因子,充分表明资源禀赋依赖与社会经济结构是决定耕地利用质量的关键因素。为实现广东农业布局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该研究提出持续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以充分发挥农业典型示范效应,遵循耕地资源的空间结构差异以有序推进耕地“非粮化”治理,以及依托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积极探索承包地细碎化试点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耕地保护问题是我国土地管理的基本命题。"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实行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重庆直辖以来,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与措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重庆市耕地资源总量少,且后备资源匮乏,开发难度大,耕地保护仍面临着快速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农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等因  相似文献   

10.
洞庭湖区堤垸耕地资源可持续性及其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洞庭湖区堤垸人口、耕地资源时空特点入手,分析了堤垸耕地资源形成、发展变化趋势,耕地利用现状。洞庭湖区堤垸在“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的生态恢复建设和经济发展中,面临着人口不断增加,人均耕地减少;土地污染严重,耕地质量下降等问题。针对湖区社会、生态协调持续发展的原则,提出了6条堤垸耕地资源可持续性及其保护对策。(1)调整农业布局与种植制度,使耕地利用制度逐渐和耕地资源变化特点相吻合,保持耕地生态环境及其持续性。(2)据堤垸生态环境条件,采用避灾农业。(3)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列为国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重要内容之一。(4)加强对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的审批与管理。(5)加强环保意识,提高耕地质量。(6)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相似文献   

11.
基于耕地质量与立地条件综合评价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划定   总被引:3,自引:13,他引:3  
保障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永久稳定是在土地整治战略背景下持续提升粮食产能的重要举措。该文以沈阳市沈北新区为例,以美国重要农地保护的LESA(land evaluation and site assessment)体系思想为指导,构建耕地质量与立地条件综合分析体系,采取多因素综合对比分析法,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适宜性评价和非适宜性评价,该研究区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优先建设区的面积为11 212.42 hm2,该建设区基本农田质量较优,经济社会发展压力较小;划定有条件建设区的面积为18 714.36 hm2,该建设区有良好的基本农田质量条件,但需要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影响因素和限制条件采取一定的整治技术和措施;划定限制建设区的面积为7 491.30 hm2,该建设区耕地质量及立地条件差异显著,城区周边受立地环境条件影响较大,远离城区基本农田质量条件较差。  相似文献   

12.
农田生态系统是支撑与维持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直接供给农产品功能,又具有调节、支持、文化服务等间接功能。研究选取河北省北戴河区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切入点,运用生态经济学方法,综合测算研究区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研究表明,2014年研究区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所产生的间接价值为直接价值的1.09倍,说明农田生态系统不仅具有高效的、直接的生产功能,而且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环境支撑功能。鉴于此在北戴河区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对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各项指标价值量由大到小排序为农田生产供给价值休闲旅游价值固碳释氧价值废弃物处理价值涵养水源价值社会保障价值土壤形成与保护价值秸秆还田价值净化大气价值。因此,研究认为:北戴河区在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过程中,要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全力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合理调整农田利用方式,应注重提高调节、支持、文化服务功能价值,使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达到最优化。通过对北戴河区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测算,为北戴河区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农田生态系统提供决策基础和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3.
农田质量的内涵应包括本底质量、经济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3部分。煤炭开采导致农田严重受损,科学合理评价煤炭开采对矿-农复合区农田质量的影响,对制定区域土地复垦规划和综合整治有着重要的意义。以山西省泽州县长河流域为研究区,该研究首先建立了煤炭开采沉陷区农田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选取农田自然质量、农业生产条件、区位条件、农田环境条件来表征农田质量,对并依据这些指标进行空间可视化,利用多因素加权求和的方法对农田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与煤炭开采非扰动区相比,位于煤矿区井田边界内的农田自然质量、农业生产条件、区位条件、农田生态环境条件评价分值均较低;煤矿井田边界范围内的农田质量(平均值为0.37)低于非矿区农田(平均值为0.55)。应结合煤炭开采扰动影响区农田质量区域分布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矿-农复合区土地复垦规划和土地综合整治方案。  相似文献   

14.
为全面探讨基本农田领域研究态势,该研究采用CiteSpace软件对近30年(1988-2017年)发表的基本农田主题研究领域1 338篇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本农田主题研究集中分布在保护、评价、划定和建设4个聚类组团。其中,基本农田保护领域重点突出了对基本农田数量、质量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研究态势,基本农田评价领域强调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农田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模型的构建,基本农田划定研究重点分析了基本农田保护区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态势,基本农田建设领域重点研究了不同尺度下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分区、标准和模式。近30年基本农田主题领域研究态势表明,基本农田内涵、评价和划定理论和方法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基本农田研究已成为耕地保护领域关注的热点,最后建议加强该领域多学科协同研究和相关基金项目支持。  相似文献   

15.
优化耕地空间布局对提升耕地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广东封开县为例,基于“现状耕地调出-可恢复地类调入”的微观调整逻辑,综合运用空间叠加、综合评价及蚁群优化算法,构建了耕地空间布局调整模型,以调入调出数量平衡为约束条件实现了不同行政区尺度下的耕地布局优化。结果表明:1)研究区共调出耕地1 689.89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7.62%,整体上呈现出“全局零散、局部聚集”的分布特征。2)研究区可恢复地类农业生产适宜性均值为67.04,具有开展作物种植的良好禀赋条件。3)不同行政区尺度平衡情景下,调入结果在研究区北部空间差异显著,与镇内平衡情景相比,县内平衡情景下,调入耕地的农业生产适宜性均值提高了2.08,综合生态系统服务均值下降了0.67。4)两种情景下,耕地的连片性、质量及稳定性均得到提升,因不受调入规模和行政单元空间范围限制,县内平衡情景下的提升效果更加明显,适当扩大可恢复地类筛选范围有利于提升整体耕地质量并降低重要生态用地筛选概率。该研究构建的耕地空间布局调整模型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可为制定农用地布局优化与整治提升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片区智能识别系统iZone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是当前国土资源管理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其对维护粮食安全和控制城镇无序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不仅要满足耕地质量较高而且还要集中连片,更需要协调城镇化矛盾。因此,如何从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中提取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图斑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空间数据挖掘过程。研究利用农用地分等成果定义保护片区质量,利用元胞自动机模拟分析土地利用矛盾,利用种子扩充算法进行保护片区搜索,利用神经网络进行耕地保护压力预警。基于C#和Arc Engine10.1将多种空间数据挖掘模型进行集成,构成了面向全域永久基本农田识别的智能系统工具包iZone,并在广东省高要区金利镇进行实例应用。研究表明,iZone能按既定规则从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中提取保护图斑,有效避免了人为划定的过多主观性,并且能获得与人工方案相当乃至更好的表现。iZone利用复杂地理计算技术进行永久基本农田智能识别,可提高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四象限法的县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布局与模式   总被引:22,自引:15,他引:7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土地整治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综合考虑耕地的基本条件和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建设适宜性。为了提高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布局的科学性及合理性,该文以广东省五华县为例,首先对耕地质量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其中,耕地质量从立地条件、耕地物理性状、耕地化学性状及利用条件4个方面选择评价指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性从农田基础条件、区域社会经济综合条件及群众意愿等方面选择评价指标,据评价结果分析了五华县耕地质量等级分布的不同及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程度的差距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采用四象限法对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区域进行了划分,其中,"高质量高适宜"区域的耕地面积为15 460.51 hm2,占到五华县耕地总面积的37.65%,"高质量低适宜"区域的耕地面积为8 771.85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1.36%,"低质量高适宜"区域的耕地面积为7 508.73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2.71%。在对3个区域的耕地限制性因素、基本农田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本农田的空间调整措施及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建设模式及建设方向。研究结果可为县域土地整治规划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农田防护林生态作用特征研究   总被引:44,自引:4,他引:44  
农田防护林作为生态建设的重要措施,是农田生态系统的屏障,对生态安全与人类生存环境质量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围绕农田防护林对风速结构及风蚀驱动力的影响、林网体系边界层气流物理特征以及对作物生长环境的调节作用等方面,综述了农田防护林生态作用特征及其研究现状与发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农田防护林生态作用特征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今后农田防护林生态作用特征研究重点与研究热点,对农田防护林学这一学科的深入研究与发展方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人多地少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人均耕地面积大约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突破现有耕地保护内涵对重新认识耕地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能更大程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该研究界定可耕地内涵,运用生态位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法对全国范围内的土地开展可耕性评价,测算可耕地规模和空间布局,分析可耕地与现状耕地空间冲突,并提出耕地保护转型策略。结果表明:1)可耕地数量充足,约为现状耕地的2.05倍,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区域。2)可耕地质量从东南向西北呈阶层分布,质量逐渐降低。3)可耕地与现状耕地存在空间错配,16.83%的现状耕地分布在不可耕作区。可耕地的提出为耕地保护转型提供了方向,可耕性评价有助于摸清中国可以耕作的土地资源本底,开展可耕地分级分区保护并依据分级分区结果适当调整现状耕地、新增耕地布局,进而实现良田粮用,确保国家粮食出现危机时及时提供足量的耕地投入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20.
基于农用地分等和LESA方法的基本农田划定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划定基本农田既要考虑耕地的自然质量条件,又要考虑耕地与社会经济条件的适宜性,基本农田才能具有长久稳定性。以辽宁省凌源市为例,以LESA方法(land evaluation and site assessment)为指导,结合农用地分等成果,进行耕地质量与立地条件评价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划定基本农田。结果表明:LESA体系综合评价结果将凌源市耕地分5级,其中1级、2级和3级耕地自然质量条件较优,与社会经济条件有良好的适宜性,可划定为基本农田,面积为42 697.69 hm2,基本农田保护率达到84.57%。通过分析认为LESA体系继承和沿用了农用地分等成果,可以为农用地定级方法体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