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四川省九寨沟县白河乡南岸村搬迁安置建设用地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等工程地质条件的分析,对该场地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做出了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及综合分区评估;并提出了结论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浙江中部山区道路边坡防护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浙江中部山区某高速公路边坡场地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详细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岩层产状、风化程度以及边坡产状等因素对边坡进行分区,并分别进行坡体的稳定性评价.提出各个边坡分区的固坡措施和植被重建技术,简介各主要技术的施工工艺.其思路与方法对边坡的稳定与护坡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四川某水电站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和拟建工程性质,分析工程建设以及竣工后该区可能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类型;对水库诱发地震、水库滑坡涌浪、库岸再造、泥石流、库区浸没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价,并进行未来趋势预测。  相似文献   

4.
肖萌  刘鹏  孟豪  张红振  董璟琦  李香兰 《土壤》2023,55(4):708-717
污染场地修复工程,以其短期、在较小空间尺度内产生高强度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而受到广泛关注。在全球环境变化及“双碳”政策背景下,污染场地的绿色可持续修复成为必然趋势。降低污染场地修复工程的碳排放水平,可以为减缓气候变化、实现修复行业的绿色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然而,目前我国污染场地修复行业仍存在碳足迹评估技术研究不充分、绿色可持续修复理念贯彻不深入等问题。本文梳理了污染场地绿色可持续修复的发展历程和存在问题,以修复行为的碳足迹核算为着力点,综述了基于绿色可持续修复理念的碳足迹核算研究进展与案例分析,从场地、区域和宏观的不同尺度层面探究了污染场地修复评估方法体系中碳核算相关工作。在气候变化的全球背景下和“双碳”政策的国家背景下,污染场地碳足迹核算将为我国修复行业实现减污降碳、推进绿色低碳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铜川新川滑坡是一典型的人为工程活动引起的地质事件。滑坡直接威胁着新川水泥厂的生产系统和一些主要辅助设施,它的孕育和发展成为该厂致命性的隐患。本文在全面调查和必要的探测基础上,根据滑坡的场地条件和破裂特征,用力学的观点对滑坡的破裂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指出,导致坡体破裂的主要原因是坡体内部自重应力场变化的结果,并把破裂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为进行稳定性评价和治理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针对王家岭煤矿风井场地边坡稳定性问题,调查分析了该边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在用赤平投影法对边坡稳定性进行定性评价的基础上,采用极限平衡法(Sarma法)和有限元法对整个场地典型边坡剖面进行了不同工况条件下的稳定性分析,并给出了安全稳定系数.结果表明,二者分析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所用方法的合理性.对类似工程问题的评价、治理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掌握现有的工程地质资料的基础上,根据现场勘察测绘及试验等综合分析结果,对拟建的干海子移民安置场地的稳定性及工程建设适宜性作出工程地质评价,为不良地质问题的治理提供合理建议及技术依据。并对后期工程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电子垃圾拆解场地污染特征及土壤监测评估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通报》2014,(5):1265-1272
在分析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的有害物质,探讨电子垃圾中的特征污染物的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典型电子垃圾拆解场地土壤污染特性,并对部分水体及人体动植物污染特征进行分析。文章结合全国土壤环境质量调查确定的土壤监测指标,提出电子垃圾拆解场地应予以关注的土壤监测评价指标和拆解场地土壤评估程序,为该类型污染场地治理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某国道沿线地质灾害分析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国道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分别从地质灾害现状分析和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两方面对该国道沿线地质灾害特征进行了分析和场地评价。并针对各自特征就其防治措施进行了探讨,这为国道公路合理设计及施工建设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矿山开采一方面繁荣了地方经济,另一方面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和污染。被破坏和污染的矿山环境需要治理,其前提是如何适时监测和正确评价矿山环境。在进行矿山开采过程中,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合理的影响性评价,已成为矿山开采企业以及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的首要问题。以阳煤一矿为例,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指出矿产开发环境评价中应加强对矿区岩石的矿震、滑坡、崩塌及塌陷等不利地质因素的环境地质评价。在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量化的基础上,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进行了防治分区,确定了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并提出了矿业开发中环境保护及地质灾害防治的宏观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