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了更好地对太子河上游区域河流硝酸盐污染进行防治,联合硝酸盐氮氧同位素(δ15 N-NO-3和δ18O-NO-3)、水的氧同位素(δ18O-H2O)、氯离子(Cl-)、硝酸盐(NO-3)、氨氮(NH+4-N),对不同水文期太子河上游区域河流硝酸盐来源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枯水期ρ(Cl-),ρ(NO-3),ρ(NH+4-N)和δ18O-NO-3显著高于丰水期,δ15 N-NO-3无显著时间差异。空间上,枯水期,太子河北支ρ(NO-3)显著高于南支。丰水期,太子河南支ρ(Cl-)显著高于北支。太子河北支ρ(Cl-)和ρ(NO-3)在丰水期和枯水期的空间变化呈相反趋势。丰水期太子河南支ρ(Cl-)和ρ(NO-3)的空间变化趋势与枯水期一致。枯水期太子河上游地区NO-3主要来源于土壤有机氮。可见,丰水期的主要来源是土壤有机氮、复合肥料。另外,丰水期上游区域土壤中的大气沉降可能也是河流硝酸盐的一个主要来源。丰水期硝酸盐从土壤冲刷进入河流过程中发生了硝化作用。枯水期太子河北支河流内硝化过程影响着硝酸盐浓度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北川河流域地下水化学特征,从地下水的资源属性角度出发客观评价流域地下水水质状况,为区域地下水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利用2019年北川河流域水文地质水资源调查所获取的189组地下水化学数据分析流域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分布特征和来源。依据地下水富水性分级对单个样品点的水质类型赋予不同的系数,构建基于地下水富水性分级的区域水质评价方法。[结果]北川河流域地下水化学分布具有较大的空间变化。上游丘陵山区和河谷平原区广泛分布HCO3~-型淡水,向下游逐渐出现SO42-,Cl~-类型的微咸水、咸水以及指示人类活动影响的HCO3·Cl-Na型淡水;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风化溶解对地下水水化学组分来源具有控制作用,局部区域因蒸发浓缩而富集;Al,Fe,Th等天然背景元素是造成流域地下水水质超标的主要指标,Pb,CCl4、NO3~-等典型污染组分在工业区和人口集中区地下水中超标更加明显,在人为污染及天然高背景双因素驱动下河谷区地下水质更加复杂;基于采样点数量统计的...  相似文献   

3.
成都平原典型样区浅层地下水水质调查与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开展成都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水质调查与污染评价,为该区域开展土壤和地下水资源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成都平原典型样区采集了60个浅层地下水样,分析水样的pH值、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氯化物、氨氮、氟化物、硝酸盐、亚硝酸盐、硫酸盐、铁、锰等11项指标。利用层级阶梯评价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水质进行评价,并用MapGIS绘制了水质综合评价图。[结果]研究区浅层地下水部分指标超标,尤其是硝酸盐污染较严重,其次是总硬度、铁和锰。[结论]研究区地下水质量总体较好,局部地区有一定程度污染。  相似文献   

4.
  【目的】  过量施用肥料会导致土壤养分过剩,在降雨径流冲刷下极易流失进入河湖水体,引起地表水体污染。本研究旨在阐明农区施肥与入河硝态氮污染的关系,为有效防控农业面源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择广西集约化蔗区客兰水库水源区的那辣流域,应用双稳定同位素(δ15N-NO3–、δ18O-NO3–)示踪技术,确定流域内3个子流域(S1、S2和S3)入河硝态氮的来源比例,结合地表水主要离子测定,探讨了丰水期和枯水期硝态氮主要来源贡献的时空变化机理及其对施肥的响应。  【结果】  那辣流域水体NO3–-N浓度范围是1.24~27.90 mg/L,超过国家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丰水期施肥量较多,化肥在降雨径流的冲刷下大量流失进入水体,致使NO3–-N浓度在丰水期(均值为22.01 mg/L)显著高于枯水期(均值为5.64 mg/L),丰水期和枯水期NO3–-N浓度从上游向下游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可能是下游区域做植物河道梯级拦截试验所致。δ15N-NO3–、δ18O-NO3–的组成表明流域施肥(化肥和有机肥)与土壤氮素是入河水中硝态氮污染的主要来源,占入河所有硝态氮污染源贡献的90%以上。在丰水期,流域入河硝态氮来源贡献的大小顺序为化肥(42.9%) > 土壤氮(28.6%) > 有机肥(19.2%) > 大气沉降(9.3%);枯水期入河硝态氮来源的贡献大小顺序为土壤氮(39.7%) > 化肥(37.6%) > 有机肥(15.3%) > 大气沉降(7.4%)。  【结论】  流域施肥与入河硝态氮污染呈正相关,不合理的施肥方式,如肥料撒施,是集约化蔗区入河硝态氮污染加剧的主要原因。因此,避免肥料撒施、强化肥料深施,是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氮肥流失入河污染,从而保障人畜饮水安全和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为全面了解乌江流域贵州段的水质污染状况,根据2016年乌江流域贵州段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的水质监测数据,采用单因子和综合水质标识指数对其水质状况进行了评价,并用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APCS-MLR)量化不同主成分对各污染物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溶解氧、总磷在丰水期和平水期水质标识指数高于枯水期,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在各水期变化并不明显;氨氮、总磷是乌江流域水环境的主要污染因子,其次为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溶解氧。乌江流域内各小流域之间差异显著,清水河流域水质最差,三水期平均样点超标率高达62%,湘江流域有20%样点超标严重,超标样点均劣于V类水,乌江干流中游水质次之,其余流域样点均处于Ⅱ类以上,且无样点超标;总体上乌江流域丰水期水质受农业面源影响略低于平水期和枯水期。根据PCA(主成分分析)和APCS-MLR分析结果,丰水期第一主成分与氨氮呈显著相关,对其贡献率为45.99%,表明丰水期氨氮为主要污染物,平水期第一主成分主要与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呈显著相关,对其贡献率分别117.88%,117.39%,118.38%,表明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为平水期主要污染物,枯水期第一主成分与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相关性较高,对其贡献率分别为6.38%,6.08%,6.21%,6.26%,表明这几个因子是枯水期主要污染物。研究表明,污染物主要来源于流域内沿岸乡镇、村寨、部分市县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排放以及农业面源和磷化工企业的废水排放,水质最差的清水河流域和湘江流域的J33样点受城市点源污染主导。  相似文献   

6.
张翔  李愫 《水土保持通报》2022,42(4):153-160,171
[目的] 对2014—2020年北洛河干流4个监测断面的水质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为进一步改善该流域水环境状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根据北洛河水量的年内分配规律,对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进行划分,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对北洛河主要污染指标进行筛选和评价。[结果] COD,氨氮和氟化物是影响北洛河水体水质最显著的指标。从沿程分布上看,北洛河干流上中游水质最好,下游水质相对较差;从时空分布上看2018年之后北洛河干流水质改善明显,基本满足水功能区Ⅲ类水质要求。[结论] 北洛河上中游河段主要污染源来自于沿岸城镇生活污水和畜禽养殖废水排放;下游河段煤化工等企业工业废水和氮肥施用引起的农业面源污染是影响河道水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汾河下游丰水和枯水期的河流硝酸盐污染来源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汾河径流丰水期和枯水期的河流硝酸盐污染来源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为汾河下游氮源污染治理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通过研究2018年汾河下游水体硝酸盐及其氮、氧同位素不同时期的变化,分析排入河流的硝酸盐来源雨期性变化特征,并引入IsoSoure模型,定量计算各污染源对汾河下游水体硝酸盐的贡献。[结果]在丰水期和枯水期,δ~(15)N值变化范围为3.45‰~11.19‰,δ~(18)O值变化范围为-0.72‰~3.17‰,硝酸盐污染源主要为农业化肥、土壤有机氮、生活污水与粪便;硝酸盐污染源主要与汾河下游周围土地利用类型相关,丰水期临汾段与M_5采样点硝酸盐污染源主要为粪便和污水,分别占比为58%,40%,72%和58%,M_6—M_9段农业化肥贡献率最高,占比分别45.4%,62%,56.6%,56.5%。枯水期所有采样点硝酸盐污染源贡献率最高的都为粪便和污水,占比为40%~73%。[结论]汾河径流硝酸盐污染来源主要为农业化肥、土壤有机氮、生活污水与粪便,并且污染来源与土地利用类型有很强相关性,不同水期硝酸盐污染来源大多为粪便和生活污水,差别主要体现在M_6—M_9取样点,丰水期主要污染物为农业化肥,而枯水期为粪便与生活污水。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有机碳分子结构角度来揭示气候变化对黑土有机碳(SOC)稳定性的影响,阐明未来气候变化对黑土有机碳稳定性以及土壤肥力的影响。[方法]以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试验站长期定位模拟气候变化开顶箱(OTC)试验为平台,对当前大气温度和CO2浓度(aTaCO2),增温2℃和当前大气CO2浓度(eTaCO2),增温2℃和CO2浓度增为(700±25)μmol/mol(eTeCO2)3个处理条件下0—20 cm黑土耕层土壤的团聚体和密度组分的有机碳含量和红外光谱特征进行分析。[结果]与aTaCO2相比,eTaCO2和eTeCO2均未对全土有机碳含量产生显著影响(p>0.05),但是eTaCO2使<0.053 mm团聚体和闭蓄态轻组(occluded light fractionation, OF)中SOC含量分别增加了13.45%和52.89%(p<0.05...  相似文献   

9.
张继双  陶冶  宋练  蔡创  刘钢  朱春梧 《土壤》2022,54(2):262-269
大气CO2浓度([CO2])和温度升高是未来气候变化的主要情境,阐明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对[CO2]和温度升高的响应,是助力农业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开放式[CO2]和温度升高(elevated temperature and CO2-free air controlled enrichment,T-FACE)试验平台的多年水稻生产数据,探讨了未来[CO2]和温度升高对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CT)相比,高[CO2](C+T)处理提高了水稻有效穗数和结实率,使水稻增产11.1%左右(5年平均);增温(CT+)1~2℃减少了有效穗数和穗粒数,使水稻产量下降10%~25%;高[CO2]和增温互作(C+T+)处理使水稻产量下降约10%,即高[CO2]并未完全抵消温度升高带来的负效应。多年试验数据比较发现,相同处理对产量的影响趋势较为一致,但年际差异明显。随着年际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明珊溪水库流域土地利用结构与河库水质的相关性,为南方山丘区土地开发利用和水源地保护提供依据。[方法]在库区以及河流入库点设置23个监测断面,于2017年7月及2018年1月进行实地取样监测,利用2016年TM影像数据对研究区用地类型进行划分,并通过ArcGIS水文、空间分析功能将整个流域分为8个子流域,分析每个子流域土地利用结构。选取高锰酸盐指数(COD_(Mn))、总氮(TN)、总磷(TP)、溶解氧(DO)4个水质指标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探讨子流域不同坡度下土地利用结构对河库水质的影响。[结果]珊溪水库流域土地以林草地、耕地为主,两者面积比例总和达到80%以上。枯水期河库水质整体优于丰水期。各水质指标与林草地比例呈现负相关,而与耕地、建设用地呈正相关,丰水期土地利用结构与水质相关性相比枯水期更为明显。河库水质与不同坡度土地利用类型的相关性有差异,低坡度带(15°)COD_(Mn)与耕地比例呈显著正相关;中坡度带(15°~25°)TN,TP与林草地比例呈显著负相关,TN与耕地比例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库区水体质量良好。在流域尺度上林草地和耕地是影响水体污染物浓度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丰水期耕地是氮磷元素的主要输出源,林草地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氮磷元素的入河量,具有一定的正效应。  相似文献   

11.
洮儿河流域地下水TDS时空变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别在2 0 0 3年枯水期与丰水期对洮儿河流域平原区潜水系统进行取样分析,运用空间变异函数和克立格插值法对潜水总溶解固体(TDS)时空变异特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潜水TDS季节变化不明显,而且呈现明显的分带性;(2 )TDS空间变程较大,主要受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土壤类型等大尺度因子影响;(2 )局部地区潜水TDS出现异常,已受外界盐分污染,但目前人类活动未对区域性地下水水质造成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研究森林土壤团聚体酶活性对氮沉降的响应差异以及团聚体酶活性的影响因素,以滇中亚高山云南松林和华山松林为研究对象,于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通过野外模拟氮沉降试验,设置对照[CK,0 g/(m2·a)N]、低氮[LN,10 g/(m2·a)N]、中氮[MN,20 g/(m2·a)N]、高氮[HN,25 g/(m2·a)N],分别采集旱季(2021年2月)和雨季(2020年8月)的土壤样品,分析土壤团聚体中脲酶(Ure)、蔗糖酶(Inv)和酸性磷酸酶(AP)的变化特征,以及与环境因子的交互作用,阐明不同筛分方式下土壤团聚体酶活性对氮沉降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氮沉降对2种林分下土壤团聚体的分布未造成显著影响,而不同筛分方式则影响显著;不同氮沉降水平下,土壤团聚体中3种酶活性均表现出LN促进,MN与HN抑制;(2)与干筛法相比,湿筛法下土壤团聚体中酶活性均有显著下降,Inv和Ure的团聚体酶活性的降幅均在20%以上,AP的降幅可达57.55%;(3)土壤干筛、湿筛团聚体酶活性的几何平均数(GMe...  相似文献   

13.
As nitrogen (N) fertilizer-use efficiency rarely exceeds 50% in most agricultural systems, the potential leaching of N to the groundwater, particularly under irrigated conditions, has economic,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Research in the Akarsu irrigation district in the Lower Seyhan Plain in southern Turkey sought to determin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groundwater (GW) nitrate (NO3) concentrations in 2007–2008. Shallow groundwater observation wells 3 m deep were installed at different locations to represent the whole irrigation district. Groundwater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ebruary, April, July, October) and analyzed for ammonium (NH4) and NO3 concentrations. Because NH4 values were negligible, only NO3 data were processed to determin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and then used to develop regional NO3 maps us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roundwater NO3 concentrations ranged between 0.17 and 55.96 mg L–1 during the 2 years, only exceeding the critical 50 mg L–1 concentration in 1% of the area sampled. The areal mean of NO3 concentration was greatest in February, indicating a potential N leaching of unused N from the early season with intensive rainfall, especially in wheat-growing areas. Groundwater NO3 concentrations decreased after February; however, during the peak irrigation season in July, NO3 was relatively low because of crop uptake during spring and summer. In about half the area, groundwater NO3 concentrations ranged between 20 and 50 mg L–1 and were thus marginal relative to the critical pollution level. As N fertilizer use will continue to increase, especially with the expanded irrigation that is now occurring in the Mediterranean region, regular monitoring of groundwater NO3 is advisable under such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4.
利用通用流域负荷模型(GWLF)对沙河流域2006—2012年的溶解态氮(DN)负荷进行了定量分析和来源解析,并基于模型分析了各污染源的季节性差异。模型在沙河流域适用性良好,月径流和DN负荷在校准期和验证期的ENS和R2都大于0.6,模型具备可靠的模拟能力。模拟结果表明,沙河流域DN年均负荷以非点源污染为主,占总污染负荷的82.7%。在所有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的DN负荷贡献率最大(64.5%),表明人类影响下的农业生产活动是流域非点源污染最主要的来源。同时,沙河流域DN负荷污染源组成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丰水期地表径流是最主要的污染源(47.0%),而枯水期农村生活污染源(45.0%)和点源(23.1%)贡献相对显著。因此,在制定负荷削减方案时,应考虑氮污染源的季节性。  相似文献   

15.
汉江上游水体氮素污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对汉江上游干流进行了6次采样,分析了水体氮素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汉江上游水体NH3-N,NO3-N和NO2-N的年平均值分别为:1.037,1.751和0.044 mg/L。氮素时间分布曲线表现为:NH3-N浓度的周年变化趋势为双峰型,呈现:丰水期 >枯水期 >平水期的规律。NO3-N,NO2-N浓度的周年变化趋势为单峰型曲线,NO3-N呈现:丰水期 >枯水期 >平水期的规律,NO2-N丰水期最高,枯水期和平水期相差不大。汉江上游水体氮素空间分布表现为:NH3-N,NO3-N浓度自源头向下游呈现出"低值-升高-降低"的趋势。NH3-N污染主要来自农村生活污水和畜禽养殖排放物,NO3-N污染主要来自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明确流域河岸带景观尺度范围差异性及对河流磷(P)输出的影响,量化解析河岸带尺度下景观与河流P之间的关系。以亚热带典型农林混合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长期水文、水质监测数据,利用冗余分析明确不同河岸带尺度景观格局特征与不同水文季节河流P浓度的关系,并采用变点分析量化导致丰水期、平枯水期河流P浓度突变的核心景观指数的阈值范围。结果表明:(1)河岸带景观格局对河流P浓度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尺度性特征,300,400 m分别是影响丰水期和平枯水期河流磷浓度变化的关键临界尺度。(2)河岸带居民地斑块最大斑块面积指数(LPI)和农田斑块分散指数(SPLIT)分别是影响平枯水期和丰水期河流磷浓度的核心景观格局特征指数,当SPLIT>15.76~23.83,LPI<28.8%~36.5%时,能够降低河流P浓度的突变概率。研究结果可为以缓解P面源污染为目标的土地利用和景观规划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孔刚  王全九  黄强 《农业工程学报》2017,33(Z1):150-156
该文采用单因子评价方法对昌平区浅层地下水的超标因子进行筛选,结合水文地球化学理论探讨各因子超标原因,分析浅层地下水水质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BP神经网络法对水质进行综合评级。从综合评级结果来看,12眼监测井中1眼为Ⅴ类水质,5眼为Ⅳ类水质,6眼为Ⅲ类水质。单因子筛选结果表明,总硬度、总溶解性固体、氮素、氟化物等为该区最主要的超标因子。经分析可知,山前平原地带浅层地下水中氟化物为原生污染,氮素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地表污染物下渗,总硬度和总溶解性固体的升高主要受地表污染物下渗、氮素的迁移转化等因素的影响。研究可为研究区地下水管理工作提供可靠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