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国秸秆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就我国秸秆资源情况、秸秆饲料生产工艺及加工设备现状以及近年来我国秸秆养畜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与成效进行了详细论述。指出尽管秸秆养畜、过腹还田技术已在我国取得巨大进展,但就资源、技术和市场而言,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并提出了进一步开发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淄博市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淄博市秸秆机械深耕还田、"秸秆生物反应堆"、"秸秆养藕"和秸秆固化成型、秸秆发电、秸秆青贮养畜、秸秆生产食用菌和秸秆发酵沼气等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在对现有的秸秆加工工艺和机具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秸秆揉碎加工具有更加明显的优点,提出了发展和推广秸秆揉碎加工工艺的观点,以推动和发展秸秆养畜,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秸秆揉碎加工工艺与秸秆养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现有的秸秆加工工艺和机具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秸秆揉碎加工具有更加明显的优点,提出了发展和推广秸秆揉碎加工工艺的观点,以推动和发展秸秆养畜,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讨论了目前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系统存在的若干问题,以及秸秆气化发电和供热系统的相对优势。从我国农村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生物质发电技术的发展出发,指出秸秆气化发电和供热系统应该成为我国农村生物质能源利用的主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及中长期展望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黑龙江省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但各地区分布差异大。该文通过对黑龙江省农作物秸秆资源全面调查,研究了各地区的秸秆资源量及利用现状,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对农作物秸秆资源量以及利用途径进行了中长期预测。结果表明,2007年黑龙江省农作物秸秆主要分布在哈尔滨、绥化、齐齐哈尔和佳木斯,占全省的73.8%,秸秆利用主要以家庭燃用为主。扣除家庭燃用、秸秆还田以及养畜等用途外,预测到2015年黑龙江省剩余秸秆资源量为315万t,2020年为511万t,并根据预测结果将黑龙江分为3个类型区,建议对各区采取不同的利用技术。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近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各地政府积极推动和支持下,秸秆综合利用取得了显著成果,多种形式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应用。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管理措施不健全,特别是秸秆生态补偿机制没有形成统一法律规范。文章介绍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重点技术,并以安徽省为例介绍了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管理缺陷,列举了部分秸秆生态补偿的实例。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过程中,健全法律规范,完善秸秆综合利用生态补偿机制,对于秸秆资源的充分利用、增加农民收入、减少秸秆焚烧和随地堆放造成的环境污染、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没有跟得上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农艺措施的改变,使得浪费秸秆资源、污染环境等现象比较严重。为此对我县秸秆农业综合利用技术及其效果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秸秆农业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秸秆的污染治理及其综合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我国有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然而秸秆资源在我国的利用率很低,大多被焚烧,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成为一大公害问题。本文提出治理秸秆污染的根本途径和秸秆综合利用的几种方式。  相似文献   

10.
长期秸秆还田对旱地玉米产量、效益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0  
在我国北方地区的旱作农田,从1992年秋季开始至2011年,进行了连续19年的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的春玉米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秸秆不还田(CK)、 长期秸秆覆盖还田(SM)、 秸秆粉碎直接还田(SC)、 秸秆养畜粪肥还田(CM)对玉米籽粒产量、 经济效益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1)秸秆还田具有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19年累计增产13.43~24.28 t/hm2,增产幅度11.57%~20.92%,纯效益增加了1283118171 Yuan/hm2; 2)秸秆还田可以减少玉米生育期耗水量、 增加土壤贮水总量、 明显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其中秸秆养畜粪肥还田的增产增收效果以及秸秆覆盖还田的保水效果最为明显。不同的降水年型,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也存在较大影响,正常降水年型玉米产量最高, 偏旱年型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丰水年份和偏丰年份应当注意减少降水的无效耗散,秸秆覆盖还田在偏旱年份的增产效果尤为突 出。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能值分析与生态足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成都平原典型稻麦轮作区——广汉市和大邑县为例,对研究区各种利用方式的秸秆资源进行能值评估,并采用能值生态足迹方法对区域秸秆利用的人均生态足迹及人均生态承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广汉市稻草和麦秆利用的人均生态足迹分别为0.066 1 hm2和0.034 2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分别为0.083 9 hm2和0.042 3 hm2,人均生态盈余达0.017 8 hm2和0.008 1 hm2,其中稻草不同利用方式的人均生态足迹表现为肥料化原料化焚烧及其他饲料化沼气化,麦秆表现为肥料化焚烧及其他原料化沼气化饲料化;2011年大邑县稻草和麦秆利用的人均生态足迹分别为0.051 6 hm2和0.020 9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分别为0.061 0 hm2和0.021 7 hm2,人均生态盈余达0.009 4 hm2和0.000 8 hm2,其中稻草不同利用方式的人均生态足迹表现为原料化肥料化沼气化焚烧及其他饲料化,麦秆表现为肥料化焚烧及其他原料化沼气化饲料化。这表明广汉市和大邑县的秸秆利用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消纳空间,尤其是现有秸秆处理结构中未经合理利用甚至废弃的秸秆资源,如能充分再利用,必定会带来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满足度和优势度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作为农作物秸秆利用途径之一,为奶牛、肉牛和肉羊饲养提供充足的粗饲料,能保障“节粮型”畜牧业的发展。该文以中国31个省市的农作物秸秆饲料为研究对象,对2008-2013年各省市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量、反刍动物农作物秸秆饲料需求量进行计算,并求出农作物秸秆饲料化满足度和优势度。结果表明:1)2008-2013年,中国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量和反刍动物农作物秸秆饲料需求量均呈现增长趋势,2013年分别达到16895.12和12568.36万t。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六大牧区中内蒙古和四川为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量高的地区。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西南地区和六大牧区中内蒙古、四川、西藏、甘肃和新疆为反刍动物农作物秸秆饲料需求量多的地区。2)2008-2013年,中国农作物秸秆饲料化满足度呈波动增长的趋势,2013年满足度达到了134.43%,意味着从全国范围来看,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量满足反刍动物秸秆饲料需求,但呈现“东高西低”情况。六大农区中的黄淮海地区和东北地区、六大牧区中的内蒙古和四川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与其他地区相比更具有优势。3)六大农区中的黄淮海地区和东北地区、六大牧区中的内蒙古和四川为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发展核心地区。该研究为分析中国“节粮型”畜牧业发展现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潜力研究   总被引:34,自引:14,他引:20  
针对秸秆分区布局规划不完善,导致地区性、季节性、结构性秸秆过剩,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研究秸秆综合利用规划理论,提出"一主多元、农用优先"秸秆综合利用途径。中国秸秆综合利用潜力总量8.76亿t,比2015年增加利用量1.56亿t,其中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和能源化利用量分别增加8 722.4万t、5 122.3万t和1 720.1万t。通过肥料和饲料化利用,可直接和间接替代化肥潜力氮肥(N)1 481.6万t、磷肥(P2O5)419万t、钾肥(K2O)1 885.1万t,节本增效节约化肥成本约685.9亿元(折合98.5元/t秸秆);通过能源化利用,可替代煤炭等化石能源5982.4万t(标准煤),可减排二氧化碳1.5亿t、二氧化硫448.7万t、氮氧化物224.3万t,烟尘4068万t,经碳排放交易经济效益可达20.25亿元(折合16.9元/t秸秆),环境和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4.
秸秆生态还田对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以及秸秆能源化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据此,从防止水土流失、维持土壤有机质和长期作物产量的角度,提出了土壤生态保留量的概念,并设计了不同农作物秸秆的3种生态保留量情景(低情景、中情景和高情景);综合运用灰色神经网络、线性回归等方法对上述因素进行预测,构建了自下而上的动态评价模型,对中国各区域可能源化秸秆资源的生态潜力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发展建议。研究发现:1在低、中、高农作物秸秆生态保留量情景中,2030年可能源化秸秆生态总量分别为22 796万t、13 718万t和7 756万t,秸秆资源密度分别约为172 t·km?2、103 t·km?2和58 t·km?2;在秸秆资源构成方面,低、中情景均以稻谷、薯类、小麦秸秆为主,而高情景则以薯类和甘蔗秸秆为主;3种情景中,可能源化秸秆资源均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黑龙江、四川等地。2在低情景中,仅北京、天津、上海和西藏不能发展直燃发电项目和燃料乙醇项目;中情景中,年产5万t燃料乙醇项目仅适合规划在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重庆;高情景中,仅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重庆可规划25 MW直燃发电项目或年产5万t的燃料乙醇项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北方平原地区种养循环农业现状调研与发展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1,他引:8  
中国各地根据自然条件、产业类型及资源禀赋等形成了不同的种养循环农业模式,然而,针对北方平原地区(包括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和黄淮海地区)的种养循环农业模式尚缺乏系统研究,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典型模式亟待总结.该文以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总结分析形式,对北方平原地区121个种养大县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系统调研分析,梳理总结出中国北方平原地区基于农业废弃物(畜禽粪污、秸秆、尾菜等)资源化利用,形成以沼气工程、好氧堆肥和秸秆资源化为纽带的种养循环农业模式.同时,深入分析现有种养模式存在问题,仍需优化种养业格局实现种养平衡,构建评价体系,因地制宜选择种养模式,加快关键技术研发,以指导北方平原地区乃至全国种养循环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外来入侵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在我国的分布面积约为5.46万hm2,每年地上干物质总量为7.5×105~1.15×106 t,其防治与利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若能将二者结合起来同时进行,可望收获生态和经济双重收益。我国对互花米草利用的研究主要为对秸秆的直接利用,包括燃料化利用、饲料化利用、原料化利用,这些利用方式一般为低值化利用,另有研究涉及互花米草的药用价值和耐盐基因等高值化利用。在所有利用研究中,秸秆燃料化利用占比最大,为43%,秸秆肥料化利用和耐盐基因等其他利用形式的占比最小,合计约为8%。总体而言,过去对互花米草利用的研究集中于加工利用技术这一环节,缺少对互花米草收集技术和市场化推广的研究,未来应该重视互花米草利用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加强研究机构与企业的合作,实现产学研同步配套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分布及其产业体系与利用路径   总被引:16,自引:11,他引:5  
中国具有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不仅可减少田间焚烧环境污染、消除火灾隐患,还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基于中国大陆地区各省级行政区的统计数据,探讨了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构成与空间分布特征。玉米、水稻、小麦三大粮食作物秸秆占全国秸秆资源总量的84.8%;秸秆资源总体呈现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阶梯状分布特征。统揽中国秸秆产业发展全局,系统梳理并深入解析了中国秸秆产业政策体系、市场体系、技术体系和监管体系发展历程和现状。分别以单一利用、综合利用、战略布局和区域统筹为鲜明特征,将秸秆利用政策历程划分为政策起步期(1979—2007年)、政策发展期(2008—2012年)、政策转型期(2013—2016年)和政策深化期(2017年至今)。系统阐释了中国农作物秸秆农业利用、能源化利用和高值化利用的主要路径与模式。该研究可为指导中国秸秆资源开发利用提供重要的基础支撑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充分利用秸秆养分资源对于农田养分投入的合理分配具有重要意义。评估全省主要农作物秸秆还田当季有效养分替代化肥潜力,可为安徽省减肥增效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安徽种植面积较大的主要农作物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花生和油菜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安徽省统计数据和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对2017年安徽省主要农作物秸秆数量、秸秆还田率以及还田当季养分利用率进行估算,明晰了全省化肥减施潜力。结果表明:2017年安徽省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为4 699.9万t,秸秆资源分布上呈北部和中部较多、南部最少的特征。秸秆养分资源总量为124.8万t,N、P_2O_5和K_2O分别为38.1万t、11.4万t和75.3万t,分别占全省主要农作物养分需求的40.1%、32.1%和68.9%。理论上,秸秆全量还田,且养分充分利用的情况下,秸秆养分替代化肥潜力大。但秸秆养分N、P_2O_5和K_2O当季利用率分别为38.9%、52.3%和69.9%,实际秸秆N、P_2O_5和K_2O养分还田量仅占主要农作物养分需求的15.6%、16.8%和48.2%,分别占农田养分总投入量的8.6%、6.4%和41.4%。通过秸秆还田,全省可减施化肥63.3万t,减施比例为19.8%, N、P_2O_5和K_2O减施比例分别为11.4%、17.2%、40.7%。进一步提高秸秆还田率和当季养分释放率,是推进全省化肥减施增效的有利手段。  相似文献   

19.
区域秸秆资源分布及全量化利用潜力分析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为进一步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促进秸秆利用产业科学合理化,推动区域秸秆全量化利用,以湖南省为研究对象,对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人均秸秆占有量等进行了估算,明确了湖南省秸秆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同时结合湖南省秸秆利用竞争性需求量计算分析了全省秸秆全量化利用潜势。结果表明:2018年湖南省主要农作物秸秆理论和可收集资源量分别为4 021.7和3 039.1万t,主要以水稻秸秆为主,占比约65%;其次为油菜、蔬菜和玉米秸秆。不同农作物秸秆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水稻、油菜和蔬菜秸秆总体呈现自西向东、由南向北逐渐增加的趋势,而玉米秸秆则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全省人均秸秆资源占有量仅为0.68 t,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通过分析秸秆潜在利用途径,预测湖南省肥料化需求量为887.3万t,饲料化需求量为885.1万t,基料化需求量为83.2万t,原料化利用量为65.7万t;剩余秸秆可能源化利用量为1 117.9万t。结合目前湖南省秸秆资源利用结构,全省实现秸秆全量化利用的总体趋势应为在保持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的基础上,适当减少肥料化,提高饲料化和能源化利用比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