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9 毫秒
1.
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不同氮磷比条件下主要水华藻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isa)和巨颤藻(Oscillatoria princeps)的生长和种间竞争。结果表明,无论在纯培养体系还是混合培养体系中,微囊藻在中氮磷比(N/P=4.5)下生长最好,颤藻在低氮磷比(N/P=0.45)下生长最好;氮磷比对藻类的种间竞争抑制参数能够产生明显影响,中氮磷比时微囊藻对颤藻的竞争抑制参数最大,分别是高氮磷比(N/P=45)和低氮磷比时的1.38倍和1.35倍;而颤藻对微囊藻的竞争抑制参数则是在低氮磷比时最大,分别是高氮磷比和中氮磷比时的2.22倍和4.02倍。中、高氮磷比时微囊藻对颤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α)大于颤藻对微囊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β),而低氮磷比时则相反。根据Lotka-Volterra竞争模型中两物种的竞争结局可初步判断,中、高氮磷比时,微囊藻在竞争中占优势,低氮磷比时,微囊藻和颤藻不稳定共存。  相似文献   

2.
巢湖藻类组成与环境因子典范对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2009年5月对巢湖藻类组成及水质的季节变化进行了逐月调查研究。鉴定的藻类共6门31属48种,其中绿藻比例最高,占47.9%。藻类优势种群为蓝藻门的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c aeruginosa),出现频度为90.9%。3个采样点藻类群落组成没有明显差异,藻类物种丰富度指数(Margalef值)和藻细胞密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10~1.84和(12.65~825.00)×106 cell.L-1,且冬季值较低。同时,叶绿素(1.30~41.10μg.L-1)和总磷(0.06~0.48 mg.L-1)含量分别在秋季和夏季显著高于其他季节。典范对应分析(CCA)显示,藻类种群分布受水环境因子的影响较为明显。整体上,TP是影响巢湖藻类种群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一些大型沉水植物种类的存在对“水华”藻类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其主要机制是水生高等植物不仅与藻类竞争营养、光照和生长空间等生态资源,而且还可以向水中分泌具有抑制藻类生长的化感物质。通过连续滴加种植水的方式研究了3种观赏型沉水植物矮慈菇(Sagittaria pygmaea Miq)、杉叶藻(Hippuris vulgaris.)、石龙尾(Limnophila heterophylla)对5种富营养化淡水藻,蓝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nasa)、纤维席藻(Phormidium tenue);绿藻:衣藻(Chlamy domonas sajao)、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clricauda)、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矮慈菇种植水对铜绿微囊藻、四尾栅藻、纤维席藻的生长没有影响,对小球藻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对衣藻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杉叶藻种植水小球藻、衣藻和纤维席藻的生长没有影响,对四尾栅藻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3)石龙尾种植水对小球藻、四尾栅藻、纤维席藻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没有影响,对衣藻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3种沉水植物中,石龙尾的抑藻能力最强,矮慈菇和杉叶藻次之,石龙尾的化感抑藻效应更具有广谱性,在富营养化水体中与蓝绿藻类的竞争更具有优势,比较适用于改善城市景观水体水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4.
以3年生富士幼树为试材,采用15N同位素标记示踪法研究了不同氮磷配比施肥对富士苹果幼树生长和15N-尿素吸收、分配及利用的影响。试验设3个氮水平(N 110、165、220 kg/hm2,分别为 N1、N2、N3)和3个磷水平(P2O5 170、255、340 kg/hm2,分别为P1、P2、P3),共9个处理。结果表明,不同氮磷配比处理间富士幼树总干重、叶绿素含量差异显著,以N1P2处理对总干重累积和提高叶绿素含量最佳,最适宜富士苹果幼树的生长。不同氮、 磷处理间蒸腾速率差异显著,N2P3处理最大为2.24 mmol/(m2s),N1P1、N1P2处理最低为1.43 mmol/(m2s);光合速率则以N1P3处理最大为13.46 mol/(m2s),N3P3处理最低为9.76 mol/(m2s)。不同氮磷配比处理并没有改变树体各器官间N15丰度(Ndff)的高低顺序和15N分配规律,但同一器官的Ndff和15N分配率在不同处理间有所不同,在N1水平下富士幼树地上部新生营养器官(新梢、叶片)对15N的征调能力最好,且强于贮藏器官(主干、根);低、中氮(N1、N2)水平下磷用量与光合效率成正比,高氮(N3)水平下高磷强烈抑制光合效率。不同氮磷配比15N-尿素的利用率以N1P2处理最高为13.6%。综上所述,各氮磷配比处理中N1P2为最优处理,建议在富士幼树生产栽培中按照N1P2配比进行施肥。  相似文献   

5.
以葡萄糖为外加碳源,对不同氮磷营养水平下低光照条件中铜绿微囊藻的混养生长能力及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讨论了不同营养水平下葡萄糖对微囊藻生长的贡献差异。结果表明,铜绿微囊藻在低光照([500±50)lx]下可吸收利用外界葡萄糖维持自身生长;外界适当浓度葡萄糖会促进微囊藻增殖,但过高则会抑制其生长,且微囊藻对葡萄糖的耐受性与氮磷营养环境存在着交互关系;混养生长组中的细胞叶绿素a含量均低于光照自养组。研究还发现,相同浓度的葡萄糖在氮磷营养较低的环境中对微囊藻增殖的贡献程度远远大于氮磷含量较高的环境。本文从氮磷营养水平的角度考察铜绿微囊藻的混养生长能力,并揭示混养生长在不同营养水平下对细胞增殖的贡献,可为解释低氮磷水体中暴发水华的原因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烟草废弃物为主要原料,添加合适比例猪粪进行高温堆肥试验,研究了烟草废弃物堆肥体系中加入两种微生物菌剂(NNY、FB)后的温度、总氮(T-N)、NH4+-N、C/N、种子发芽指数(GI)的动态变化及其对烟草废弃物堆肥产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微生物菌剂缩短了烟草废弃物堆肥达到高温的时间,延长了高温分解持续时间,增加全氮含量,加快物料NH4+-N和C/N比的降低速率,提高种子发芽指数(GI),加快了烟草废弃物堆肥腐熟化进程。纯烟草废弃物单独堆肥,最高温度为43℃,GI最高为78.4%。添加微生物菌剂NNY、FB的堆肥处理都在堆肥2d后进入高温分解阶段(〉50℃),高温持续时间分别为15、12d,较仅添加合适猪粪比例处理进入高温分解阶段时间提前2d,高温持续时间分别延长5、2d。至堆肥11d,添加微生物菌剂NNY和FB的堆肥处理种子发芽指数较纯烟草废弃物处理分别增加了185.5%和117.7%,较仅添加合适比例猪粪处理分别增加了41.4%和7.6%。添加NNY、FB微生物菌剂的处理可以显著增加烟草废弃物堆肥产品的N、P、K养分含量,降低堆肥容重,提高堆肥总孔隙度和持水孔隙度,改善了堆肥产品的品质。两种微生物菌剂对烟草废弃物高温腐熟效果较优。  相似文献   

7.
长期施肥对潮棕壤无机磷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磷肥利用效率、维持并提高土壤供磷力,在潮棕壤上进行了15年的定位施肥试验,试验处理涵盖了中国典型的8种施肥模式:不施肥(CK)、施循环猪圈肥(M)、单施氮肥(N)、施氮肥+循环猪圈肥(N+M)、施氮磷肥(NP)、施氮磷肥+循环猪圈肥(NP+M)、施氮磷钾肥(NPK)、施氮磷钾肥+循环猪圈肥(NPK+M),对不同施肥模式下耕层(0~20cm)土壤无机磷进行了分级测定。研究表明:有效或缓效态无机磷(Ca2-P、Ca8-P、Al-P、Fe-P)含量在无化学磷肥直接投入的情况下均有不同幅度的下降,导致土壤无机磷库亏损;在有化学磷肥直接投入的情况下这些形态的无机磷不但能满足当季作物需求还有盈余,且以NP+M处理盈余最多,丰富了土壤无机磷库。各处理O-P、Ca10-P形态的无机磷均有所增加,且其中部分可由盈余的有效磷素缓慢转化而来。循环猪圈肥(M)的施用能减缓各形态无机磷含量的下降;氮肥和钾肥均能极大促进植物对磷素的吸收,加速土壤磷库亏损。NP+M施肥模式最有利于短期提高土壤供磷力,促进土壤供磷力发展。本研究还发现,有效或缓效态无机磷(Ca2-P、Ca8-P、Al-P、Fe8P)与有效磷相关性很好,这进一步完善了土壤供磷力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8.
为了评价长期施用化肥条件下黄土丘陵区坡耕地作物轮作系统的可持续性,本文基于三角形面积法,采样测定了长期施肥试验小区(17年)的土壤理化属性及作物产量,将所测定的18项指标划分并转化为土壤物理指数、养分指数和作物指数,并计算出可持续性指数(三角形面积)。结果表明: 1)与对照(N0P0)相比,长期施用化肥可以提高系统的可持续性,物理指数、养分指数、作物指数及可持续性指数平均增加19.3 %、19.6 %、200.6 % 和 139.6 %; 2)单施氮磷处理,可持续性指数随着施肥量的增加(N0P0N1P0\N0P1N2P0\N0P2)而增加,分别较对照(0.53)增加了17.7 %、84.7 %和76.8 %、88.9 %,但低于临界值(1.3)52.0 %、26.6 %和27.8 %、22.8 %,单施化肥处理的坡耕地作物轮作系统不可持续; 3)氮磷配施可持续性指数平均比临界值(1.3)高27.4 %,坡耕地作物轮作系统具有较好的可持续性。系统可持续顺序依次为N1P2 (1.98) N2P1(1.74) N2P2 (1.47) N1P1(1.44)。处理N1P2(施N55.2 kg/hm2,P2O5 90 kg/hm2)是该研究区坡耕地可持续作物轮作系统的最优化肥施用模式。  相似文献   

9.
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易爆发水华的蓝藻之一,对水产养殖生物和人类生活产生了极坏的影响。探索其发生条件,预测和治理水华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内容。由于水华发生的原因复杂,要更好地了解铜绿微囊藻的增殖情况,预测和防治其水华暴发,必须考虑到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单凭一个因子就预报、评论水华是片面的。目前关于多因素的实验报道极少,本研究利用均匀设计的优势,开展5因素多水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以沈阳农业大学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选取(0~20cm)不同年限土壤样品,分析了无肥对照(CK)、单施化肥(N4P2)、中量有机肥(M2)、高量有机肥(M4)和高量有机肥+化肥(M4+N2P1)5个处理下土壤重金属元素Cu、Zn、Pb和Cd全量及其有效态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20多年的定位施肥增加了土壤中重金属元素Cu、Zn、Pb和Cd全量,虽然有所波动但总的趋势明显,其中以M4+N2P1处理对Cu和Zn增加最为明显,而Pb和Cd在M4处理增长量最大,单施N4P2处理对4种重金属元素全量影响不明显。施有机肥能显著提高Cu、Zn和Cd有效态含量,与对照相比分别平均提高61.28%、169.3%和123.7%,不同施肥处理土壤中Cd含量已超标,属污染水平。有效态Pb在N4P2处理要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而各年份M4处理有效态Pb的含量要低于CK处理。20年来有效态Pb含量相对于CK平均降低了4%。土壤中4种重金属全量与其有效态含量相关性表明:Cu、Zn和Cd全量与其有效态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全量Pb与有效态Pb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有效态Cu和Zn不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1.
定量分析不同水肥管理下设施菜地的氮素损失途径及氮素利用效率,可为合理制订菜地水肥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2009年在北京市顺义区设施番茄大棚设置了6种水肥管理模式:(1)传统施肥+传统畦灌(N1F1);(2)优化施肥+优化畦灌(N2F2);(3)减量施肥+优化畦灌(N3F2);(4)传统施肥+传统滴灌(N1D1);(5)优化施肥+优化滴灌(N2D2);(6)减量施肥+优化滴灌(N3D2)。利用田间观测数据对EU—Rotate_N模型进行了校验,并计算了各水肥管理下设施菜地的氮素淋失、气体损失和氮素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各处理的土壤氮素淋失量占施肥总量的1%-9%,气体损失占施肥总量的5%-14%,各处理氮素淋失表现为N1FI〉N3F2=N2F2〉N1D1〉N2D2〉N3D2。滴灌处理的淋失量比对应畦灌处理减少了72%-87%,气体损失量比畦灌处理平均降低了40%,其氮素利用效率比对应畦灌处理提高32%。36%。在保证蔬菜产量影响不大的情况下,优化施肥和滴灌均能有效地降低氮素淋失和气体损失,提高氮素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
模拟增温和增雨对冷蒿营养元素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控制温度和降雨条件模拟气候变化,设计4种试验处理,研究对照(CK)、增温(+2℃,IR)、增雨(+ 120mm,W)和增温+增雨(IRW)处理对冷蒿(Artemisia frigida Willd.)不同部位(生殖枝与营养枝)营养元素吸收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温、增雨及其耦合作用对冷蒿不同部位营养元素的吸收和分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相比,增温效果不显著,而增雨显著影响冷蒿对N、K、Mg、Zn、Fe、Mn、Ni元素的吸收和分配(P<0.05);冷蒿不同部位对N、K、Mn吸收与分配比例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是增温、增雨与不同部位之间无明显耦合作用.说明长期增温与增雨通过改变土壤水分、温度、养分状况和植物内在生长节律,直接或间接影响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和分配过程.  相似文献   

13.
通过模拟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Nd3+初始浓度条件下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生长及生理变化。结果表明,相对BG11培养基(Nd3+初始浓度为0 mg.L-1),低初始Nd3+浓度(0.01、0.05、0.1、0.5、1 mg.L-1)条件下,随着Nd3+浓度的增加,藻细胞中叶绿素a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呈增加趋势,促进了铜绿微囊藻生长;在Nd3+初始浓度为5 mg.L-1和10mg.L-1时,藻细胞丙二醛(MDA)含量急剧增加,CAT活性下降,藻细胞清除活性氧(ROS)能力下降,抗氧化防御体系被破坏,膜脂过氧化严重,严重抑制藻细胞生长,在初始Nd3+浓度50 mg.L-1胁迫下,铜绿微囊藻无法生长。藻细胞超微结构表明,过量的Nd3+破坏了藻细胞内的类囊体结构,胞内脂质体含量增加,细胞膜变粗糙甚至变形破碎,对藻细胞造成不可逆伤害。  相似文献   

14.
利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模式对番茄产量、品质及氮素在土壤中累积和淋失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肥料用量较高的习惯施肥处理相比,大幅减少肥料施用的不同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模式均能保证番茄产量稳定,显著提高经济效益,平均增收19127元·hm^-2其中(3/4)化肥N+(1/4)猪粪N模式处理经济效益最高。(2)施用有机肥的3个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模式处理可降低番茄果实中的硝酸盐含量,较全部施用化肥处理和习惯施肥处理的分别降低5.4%和7.0%;施用有机肥的3个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模式处理可提高番茄果实中Vc的含量,较全部施用化肥处理的提高9.4%。(3)与番茄种植前相比,番茄收获后土壤硝态氮含量总体上表现出表层增加、深层降低的趋势;大幅减施肥料的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模式处理各土层硝态氮含量均低于习惯施肥处理相应土层硝态氮含量。(4)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模式可显著降低渗漏水中硝态氮渗漏量,较全部施用化肥处理和习惯施肥处理的平均分别降低35.5%和55.1%。在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产量、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适宜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模式为(3/4)化肥N+(1/4)猪粪N模式处理。  相似文献   

15.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以番茄为指示植物,研究不同施氮模式:农民习惯施肥(N—hmxer)、减施化肥氮26%(74%N-farmer)、减施化肥氮26%结合调节土壤C/N(74%N—farmer+S)、减施化肥氮26%结合调节土壤C/N和采用滴灌(74%N-farmer+S+D)、减施化肥氮45%结合调节土壤C/N和采用滴灌(55%N-farmer+S+D)的集成模式对设施番茄氮素吸收利用及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55%N-farmer+S+D模式下番茄产量最高为108349kg·hm^-2,产投比最高为26.1;与N—farmer模式相比,74%N-farmer、74%N—farmer+S、74%N-farmer+S+D和55%N—farmer+S+D模式的氮素利用率和氮素农学利用效率均有增加,其中55%N—farmer+S+D模式的氮素当季利用率为9.56%,氮素农学效率为43.67kg·kg^-1,均显著高于N—farmer模式(P〈0.05);氮肥生理利用效率在各施氮模式间没有显著差异,55%N-farmer+S+D模式的效率最高为598.06kg·kg^-1;55%N-farmer+S+D模式的氮素果实生产效率和收获指数分别为493.81kg·kg^-1和53.84%,均高于N—farmer模式。氮平衡结果表明,N—farmer模式的表观损失最高,55%N-farmer+S+D模式显著低于N—farmer模式;相同土壤剖面中不同模式硝态氮含量随番茄生育进程均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番茄盛果期和拉秧期,74%N—farmer+S、74%N—farmer+S+D和55%N-farmer+S+D模式在0~100cm剖面累积的硝态氮含量均低于N—farmer模式,拉秧期N—farmer模式累积的硝态氮含量最高达705.24kg·hm^-2,74%N-farmer+S+D模式累积的硝态氮含量最低为453.75kg·hm^-2;番茄在3个不同生育期,土壤硝态氮多累积在0—40cm土层,硝态氮的相对累积量约为50%。综合以上分析结果,集成模式55%N—farmer+S+D具有明显优势,能够提高氮肥的吸收和利用效率,减少土壤硝态氮的残留。  相似文献   

16.
为了比较等氮水平下不同有机肥及其与无机肥配施对土壤重金属的钝化效果,通过在0.2 g·kg-1氮水平下单施商品有机肥、猪粪、牛粪、鸡粪和花生麸,及5种有机肥分别与无机肥(尿素+磷酸二氢钙+硫酸钾)配施(N∶N=1∶1)的盆栽试验,研究它们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上生菜(Lactuca sativa)生长及其Cd、Pb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有机肥可提高生菜的生物量(商品有机肥单施除外),有机肥单施时,鸡粪处理生菜的鲜重最高,配施时牛粪和鸡粪处理生菜的生物量最大。无论单施或配施,花生麸和鸡粪处理降低生菜地上部Cd含量的效果最好,且鸡粪较好地降低了生菜地上部Pb含量。牛粪和花生麸配施的Pb含量显著低于单施,猪粪和商品有机肥单施的Pb含量显著低于配施,其余单施和配施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因此,鸡粪是5种有机肥中较适合施用于重金属污染菜地土壤的有机肥。  相似文献   

17.
通过田间原位观测试验,研究了几种典型除草剂单,混施对冬麦田N2O排放及其土壤生化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除草剂施用后的10d内,乙草胺和混剂苯磺隆+精嗯唑禾草灵都显著抑制了N2O的排放(P〈0.05),其N:O排放通量均值较对照降低了50%左右,精嗯唑禾草灵和苯磺隆处理N2O排放通量均值分别比对照减少28.6%和26.0%,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在余下的测定期内,乙草胺、苯磺隆、精嗯唑禾草灵和混剂苯磺隆+精嗯唑禾草灵对麦田N2O排放都无显著影响,其NzO排放通量均值分别为对照的95.3%、101.8%、92.5%和88.7%。乙草胺对土壤脲酶活性一直有激活作用(P〈0.05),精嗯唑禾草灵和混剂苯磺隆+精嗯唑禾草灵表现为抑制激活交替作用,而苯磺隆对土壤脲酶活性基本无影响。在除草剂施用后的10d内,N:O排放通量与土壤水分WFPS(P〈0.01)、土壤反硝化细菌数量(P〈0.01)以及土壤氨氧化细菌数量(氏0.05)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与土壤硝化细菌、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以及脲酶活性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乙草胺和混剂苯磺隆+精嗯唑禾草灵能显著降低麦田N20的排放,主要源于明显降低了土壤中反硝化细菌数量,混剂苯磺隆+精噫唑禾草灵还明显降低了氨氧化细菌数量。苯磺隆和精嗯唑禾草灵对麦田N20排放无显著影响,主要是对氨氧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表现为促进抑制的交替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设施栽培条件下,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以番茄为指示植物,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农民习惯施氮量(N1,尿素,纯氮1000kg·hm^-2)、70%农民习惯施氮量(N2,尿素,纯氮700kg·hm^-2)、70%农民习惯施氮量结合调节土壤C/N(N3,尿素,纯氮700kg·hm^-2)、50%农民习惯施氮量结合调节土壤C/N和采用滴灌(N4,尿素,纯氮500kg·hm^-2)对设施番茄产量、品质和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施用氮肥相比,减施氮肥处理(N2、N3和N4)的番茄产量没有降低,N4处理产量最高,比N1增产9.7%。N2和N4处理氮肥的农学效率和肥料的产投比均显著高于N1处理(P〈0.05),其中N4处理最高,为28.9kg·kg^-1和12.6,施肥效益最高。不同施氮肥处理间果实Vc含量虽没有显著差异,但N4处理是N1处理的1.2倍。番茄果实的硝酸盐含量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两者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0.8307,P〈0.05),N3和N4处理果实硝酸盐含量均显著低于N1处理(P〈0.05)。0~100cm土层累积的硝态氮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N1处理土层累积的硝态氮含量最高,减施氮肥处理均降低了土壤对硝态氮的累积。土壤硝态氮多累积在0~40cm土层,硝态氮的相对累积量约为50%,这部分残留的氮素可被下季作物吸收利用。果实硝酸盐含量与土壤累积的硝态氮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R^2=0.8003,P〈0.05),说明土壤硝态氮含量过高能够增加果实对氮素的吸收和积累。在寿光设施蔬菜生产条件下,在农民习惯施氮量基础上减氮30%~50%既可以保证较高产量和较好的果实品质,同时降低土壤中硝态氮累积,从产量、肥料效益和土壤可持续利用角度来看,N4处理更具优势,具有较好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利用大型回填土渗漏池研究了陕西关中平原小麦-玉米轮作年生长周期内塿土不同施肥处理氮素淋溶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小麦-玉米期间土壤淋溶的氮素以硝态氮(NO3--N)为主,溶解性有机氮(DON)次之,铵态氮(NH4+-N)最低,占淋失总氮的比例平均分别为72.1%、26.2%和1.7%,说明除NO3--N外,DON也是不可忽视的土壤氮素淋失形态。与施氮磷化肥(NP)相比,氮磷化肥和有机肥配施处理(NPM)明显降低了淋溶到100 cm深度土层的氮量;在小麦-玉米生长期间,NPM处理NO3--N、DON和NH4+-N的累积淋溶量比NP处理分别降低了64.4%、42.9%和54.8%,这与配施有机肥后提高了土壤的持水保肥能力有关,说明有机肥与化肥合理配合施用可以降低氮素的淋溶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