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西藏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匮乏。为探讨西藏春播条件下半冬性甘蓝型油菜的温光特性,提高其在高原春播区的利用价值,以18个半冬性甘蓝型油菜品种为材料,应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春播条件下光温因子与半冬性甘蓝型油菜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典型相关性。结果表明:春播区光温因子与半冬性甘蓝型油菜的产量及农艺性状均有显著典型相关关系,不同生育时期起主导作用的光温因子不同:营养生长期光温因子与分枝性状典型相关,影响分枝数的主要光温因子是营养生长期的积温;蕾花期光温因子与主茎、分枝性状典型相关,影响主花序和主茎生长的主要光温因子是蕾花期累计日极端温差和总日照时数;角果成熟期光温因子与主茎、分枝、产量性状显著相关,影响单株有效角果数、千粒重的主要光温因子是角果成熟期累计日极端温差;角果期较长日照总时数可降低有效分枝高度,促进主花序伸长及单株产量的提高。西藏半冬性甘蓝型油菜的引种及新品种选育中,在早熟和"双低"特性的基础上应重点选育适应光照充足,能够忍耐极端温差的品种。农艺性状的选择应注重主花序长、二次有效分枝数、有效角果数和千粒重等具有较大潜力的品种。  相似文献   

2.
基于油菜角果长度图像识别的每角粒数测试方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油菜育种考种和产量估测都需要测试油菜每角果籽粒数,现阶段油菜每角粒数仍然通过人工拨荚计数籽粒数量的方式获取,人工计数方式费时费力效率低下,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育种和产量估测需要。针对油菜每角粒数依靠人工计数的不足,该研究提出一种基于油菜角果长度图像识别的每角粒数测试方法。通过人工测量油菜角果长度和每角粒数,建立油菜角果长度与每角粒数之间的关系模型,通过扫描仪获取平铺状态下的油菜角果图像,角果图像经预处理和细化处理后利用击中击不中变换对角果的端点和交点进行检测,使用基于密度的具有噪声的空间聚类DBSCAN(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算法去除多余的交点,对端点进行分类和配对并求出对应角果的长度,将角果长度代入油菜角果长度与每角粒数之间的相关性模型中得到每角粒数。结果表明,3个品种的油菜角果长度平均图像识别准确度为97.25 %,每角粒数平均预测准确度为83.87%。该方法实现了油菜每角粒数自动识别计数功能,提高了油菜每角粒数计数效率,对油菜育种考种和产量预测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氮、磷、钾对湿害胁迫下甘蓝型油菜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甘蓝型油菜品种中双10号和中油杂5号苗期进行水淹处理模拟湿害胁迫,运用“3414”肥料效应田间试验方案,研究湿害胁迫下施肥量对油菜产量的影响。结果看出,施氮磷钾肥对湿害胁迫下的油菜产量性状有重要影响。灰色关联分析表明,施氮量与每角粒数、单株角果数和一次分枝数、二次分枝数和主花序长呈显著正相关;施磷量与单株角果数和每角粒数呈显著正相关;施钾量与每角粒数、千粒重和主花序长有呈显著正相关的趋势。湿害胁迫下,保证中等水平的磷肥和钾肥,增施氮肥可显著提高油菜的单产、投产比和经济效益。通过建立肥效与产量间的效应函数方程,在湿害危害严重的油菜种植地区,适宜肥料用量为:N 267 kg/hm2、P2O5 120 kg/hm2、K2O 120 kg/hm2。  相似文献   

4.
缺钾对油菜主序产量性状的影响及施钾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施钾(+K)与不施钾(–K)处理,研究缺钾土壤上施钾对油菜产量的影响,并重点研究主序不同部位产量性状对施钾反应的差异。结果表明,缺钾土壤上施用钾肥油菜产量显著提高,增产量为1 321 kg/hm2,增产率达111%,同时单株角果数和每角粒数显著增加,增幅分别达50.1%和9.2%。施钾显著提高单株主序籽粒重、单株主序角果数和每角粒数,增幅分别为33.6%、21.6%和10.3%。施钾对主序不同部位籽粒重、角果数和每角粒数的提高程度不同,其中对主序上部的影响显著大于主序中下部;与不施钾相比,施钾主序上部籽粒重、角果数和每角粒数分别提高69.6%、41.7%和20.1%,该序段相应的钾积累量提高124.4%。综合结果表明,钾肥施用显著提高油菜籽产量,主要途径是增加了角果数和每角粒数,从油菜果序产量性状看,钾素对果序上部的影响显著大于果序中下部。  相似文献   

5.
审定名称:2007年10月四川省审定,定名“金油858” 品种来源:[9501A(B)×ZY63R]隐性核不育两系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 特征特性:金油858属甘蓝型中熟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全生育期222天。株高219.9cm,幼苗生长半直立,叶色淡绿,茎、叶皆具蜡粉,分枝部位中等,匀生分枝,单株有效分枝10.12个;平均单株有效角果614.8个,每角粒数13.42粒,平均千粒重3.77g。籽粒呈圆形,黑褐色,粒大饱满,皮薄,含油量高,  相似文献   

6.
硫对油菜产量和抗逆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施用硫肥对油菜的生长、产量构成因素和抗逆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苏北建湖和大丰的潮土尽管土壤有效硫测定值超过临界值,但是,施用硫肥显著促进油菜的生长发育,提高油菜的株高、叶面积、绿叶数等生物学参数和产量。与对照相比,施用硫肥处理的分枝数、每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均显著增加,但千粒重无显著差异。施用硫肥后植株对冻害和菌核病的抵抗力增强。本研究结果表明,对油菜这类需硫量大的作物,现有的土壤有效硫临界值不能准确反映其对硫肥的需要,其缺硫指标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审定名称:2007年10月四川省审定,定名“长油2号” 品种来源:[9501A(B)×CY18X]隐性核不育两系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 特征特性:长油2号属甘蓝型中熟双低杂交油菜品种,全生育期223天。株高221.9cm,幼苗生长半直立,长势中等,叶色淡绿,茎、叶皆具蜡粉,分枝部位中等,匀生分枝,单株有效分枝16.4个;平均单株有效角果590.3个,每角粒数15.01粒,平均千粒重3.56g。籽粒呈圆形,黑褐色,粒大饱满,皮薄,含油量高,  相似文献   

8.
根据2009-2011年重庆市23个油菜品种区试的试验数据,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分析油菜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油菜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作用大小依次为全株角果数〉株高〉每果粒数〉千粒重〉一次有效分枝数〉一次有效分枝高度;全株角果数和株高均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株高和全株角果数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全株角果数和株高高效地控制着油菜生产力。  相似文献   

9.
不同硼水平对双低油菜华双4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甘蓝型常规油菜品种中油821(双高品种)为对照,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硼水平对甘蓝型双低油菜华双4号子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看出,两个油菜品种在缺硼条件下,施硼量从B 0.3 mg/kg增加到B 2.5 mg/kg时,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和子粒产量显著增加,但增加到B 5.0 mg/kg时,每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和子粒产量显著降低,硼过量影响产量建成。在硼缺乏和硼过量条件下,华双4号的减产程度均高于中油821,表明双低优质油菜华双4号对缺硼和硼过量的反应较常规双高油菜中油821敏感。硼缺乏或过量时,两个品种子粒含油量和油酸含量均表现降低的趋势,而蛋白质含量呈增加趋势。本试验的结果表明,合理施用硼肥对子粒产量的影响大于对品质的影响,而高产优质品种华双4号更应注重硼肥的合理施用;我国栽培油菜的土壤有效硼的适宜浓度可以提高至B 1.0 mg/kg.但硼肥的安全施用应当控制在土壤有效硼含量为B 2.5 mg/kg以下。  相似文献   

10.
不同硼水平对双低油菜华双4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甘蓝型常规油菜品种中油821(双高品种)为对照,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硼水平对甘蓝型双低油菜华双4号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看出,两个油菜品种在缺硼条件下,施硼量从B 0.3 mg/kg增加到B 2.5 mg/kg时,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和籽粒产量显著增加,但增加到B 5.0 mg/kg时,每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和籽粒产量显著降低,硼过量影响产量建成。在硼缺乏和硼过量条件下,华双4号的减产程度均高于中油821,表明双低优质油菜华双4号对缺硼和硼过量的反应较常规双高油菜中油821敏感。硼缺乏或过量时,两个品种籽粒含油量和油酸含量均表现降低的趋势,而蛋白质含量呈增加趋势。本试验的结果表明,合理施用硼肥对籽粒产量的影响大于对品质的影响,而高产优质品种更应注重硼肥的合理施用;我国栽培油菜的土壤有效硼的适宜浓度可以提高至B 1.0 mg/kg,但硼肥的安全施用应当控制在土壤有效硼含量为B 2.5 mg/kg以下。  相似文献   

11.
不同生育期温光条件对直播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江苏苏南太湖稻区的常熟市(N 31.4°)、苏中里下河稻区的姜堰市((N 32.3°)及苏北淮北稻区的东海县(N 34.5°),分别以不同类型粳稻品种为材料,通过分期播种试验,比较研究不同生育期温光条件对江苏上述不同生态区直播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研究设置的播期范围内,随着播期的推迟,各生态区不同熟期类型品种水稻的产量均呈极显著下降趋势,但变化程度略有不同,表现为晚熟品种大于早熟品种,过迟播种导致各生态区部分类型品种不能安全成熟。产量构成因素随播期的推迟按变化程度的大小分为两类,变化较小的一类为千粒重和穗数,变化较大的一类为结实率和每穗颖花数,后者是导致产量极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总颖花量、结实率和产量与抽穗前以及全生育期的积温和光照时数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各生育期温光条件对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播期对不同品种类型机插稻生长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探讨河南省稻-麦两熟区播期对不同品种类型机插稻生长特性的影响,在豫南稻区罗山,以生产上主推的常规中熟中粳、常规和杂交迟熟中粳、常规早熟晚粳和迟熟中籼5个类型品种为材料,通过分期播种试验,对不同品种类型毯苗机插水稻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茎蘖数、干物质量及群体生长率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在试验设置的播期范围内,不同品种机插稻平均产量在播期间和品种类型间差异达极显著(P<0.01),即随着播期的推迟呈极显著下降(P<0.01),第Ⅰ播期(5月11日,10.60 t/hm2)较第Ⅱ(5月16日)-Ⅵ(6月5日)播期分别增产2.15%~28.81%;杂交迟熟中粳产量(10.44 t/hm2)极显著高于其他4种品种类型(P<0.01),较其他类型品种分别增产9.20%~17.53%。同一品种类型,除了中熟中粳的产量在第Ⅱ播期(5月16日)最高,随后呈显著递减趋势外,其他4种类型品种机插稻的产量均是随着播期的推迟呈极显著下降趋势(P<0.01),但品种类型间下降幅度不同。2)在产量构成因素中,除结实率在年份间差异不显著、在播期间和品种类型间差异极显著外,其他产量构成因素在年份间、播期间和品种类型间差异均达极显著(P<0.01)。同一类型品种,除中熟中粳的结实率随播期推迟呈先略升后明显下降趋势外,其他类型品种的穗数、每穗颖花数、总颖花量、结实率和千粒质量等产量构成因素均是随播期的推迟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下降趋势;在播期影响下,每穗颖花数和结实率的变化较大,穗数和千粒质量的变化较小;且对产量影响大小为每穗颖花数>结实率>穗数>千粒质量;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每穗粒数、总颖花量和结实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穗数和千粒质量呈负相关;总颖花量与每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数呈负相关。进一步通径分析表明,对产量的贡献率最大的是群体颖花量,最小的是千粒质量,对群体颖花量的贡献率较大的是每穗颖花数,较小的是穗数。3)随着播期的推迟,不同品种类型水稻的茎蘖数在拔节期呈明显的递增趋势,在抽穗期和成熟期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单茎和群体干物质量、群体生长率在主要生育时期均呈逐渐下降趋势;成穗率和收获指数均呈逐渐下降趋势;但品种类型间和播期间下降幅度不同。综合机插稻高产及生育安全性考虑,豫南稻区首选杂交迟熟中粳"穗大粒多"型品种,适宜播期可推迟到5月25日。该研究结果为河南省豫南稻区机插水稻高产高效生产及配套品种的科学选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不同熟期油菜干物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效琴  李卓  刘永红 《核农学报》2019,33(4):798-807
为探究不同熟期油菜在施氮量和密度互作下的干物质积累、分配、对籽粒贡献与产量效应,以不同熟期(早熟和晚熟)油菜品种为试验材料,于2015-2016年在简阳进行品种、氮肥与密度三因素多水平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密度对干物质积累、分配和对籽粒贡献的影响总体均大于施氮量。在密度和氮肥互作效应下,干物质积累量的改变量总体上表现为成熟期>花末期>盛花期>初花期>苗期,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密度的增大而显著减少,其中晚熟品种对密度和施氮量的变化更为敏感;干物质分配率在花期前、花期、成熟期最大差异分别表现在叶片、茎秆、角果。在相应生育期,随着密度的增大,叶片分配率显著递减,而茎秆、角果的分配率则显著递增;干物质贡献量随着密度增大而减少,晚熟品种较早熟品种的降幅大,随着施氮量增加晚熟品种干物质贡献量呈上升趋势,早熟品种干物质贡献量花前呈上升趋势,花后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除低氮处理外)。在低氮(120 kg·hm-2)、中氮(240 kg·hm-2)下,随着密度的增大,产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高氮(360 kg·hm-2)条件下,随着密度增大,产量显著递增;早熟品种的产量在中氮(240 kg·hm-2)下达到最高,平均为2 244.75 kg·hm-2;晚熟品种的产量在高氮(360 kg·hm-2)下达到最高,平均为2 472.15 kg·hm-2;早熟品种最佳密肥组合为240 kg·hm-2和30~45万株·hm-2,晚熟品种最佳密肥组合为360 kg·hm-2和30~45万株·hm-2。综上,氮肥和密度主要通过改变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后干物质贡献量来影响产量,晚熟品种更易通过调节氮肥和密度等手段实现高产量。本研究结果为不同熟期油菜氮肥及密度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调查西藏高原环境下, 印度芥菜型油菜的农艺性状表现, 本文以引进的20份印度芥菜型油菜为材料,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并结合典型相关分析方法, 对其主茎性状(4个变量)、分枝性状(3个变量)、角果性状(3个变量)、生育期性状(4个变量)、产量性状(4个变量)等5组农艺性状(共含18个变量)间的典型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印度芥菜型油菜单株产量主要由单株有效角果数决定; 影响印度芥菜型油菜产量性状最主要因素是角果性状, 其次是分枝性状、生育期性状和主茎性状; 印度芥菜型油菜在产量性状、角果性状、分枝性状、生育期性状、主茎性状等5组性状间均有密切的联系。本文所得结论可为引进印度芥菜型油菜新品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调查西藏高原环境下,印度芥菜型油菜的农艺性状表现,本文以引进的20份印度芥菜型油菜为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并结合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其主茎性状(4个变量)、分枝性状(3个变量)、角果性状(3个变量)、生育期性状(4个变量)、产量性状(4个变量)等5组农艺性状(共含18个变量)间的典型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印度芥菜型油菜单株产量主要由单株有效角果数决定;影响印度芥菜型油菜产量性状最主要因素是角果性状,其次是分枝性状、生育期性状和主茎性状;印度芥菜型油菜在产量性状、角果性状、分枝性状、生育期性状、主茎性状等5组性状间均有密切的联系。本文所得结论可为引进印度芥菜型油菜新品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深入了解多小穗小麦种质10-A EMS突变株系的表现,对经0.8%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种子产生的M4突变株系群体的12个农艺性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22个突变株系间在株高、穗长、总小穗数、总分蘖数、有效分蘖数、穗粒数、单株产量等性状上差异极显著,群体具有丰富的变异。其中,突变株系群体中单株产量、总分蘖数、有效分蘖数、千粒重和穗粒数的变异系数均大于20%,而抽穗期、小穗数、籽粒直线宽和籽粒直线长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0%。多重比较表明,在株高、穗长、总小穗数、总分蘖数、有效分蘖数、穗粒数和单株产量等性状上均能筛选到与10-A差异显著或极显著的突变株系。简单相关分析表明,突变株系的穗长与小穗数、穗粒数、抽穗期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株产量、千粒重、籽粒投影面积呈极显著负相关;突变株系的小穗数与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千粒重、籽粒投影面积呈极显著负相关。聚类分析可将所有突变株系材料分为七类,其中192份突变株系与10-A聚为类Ⅰ,其中亚类ⅠA和ⅠC材料的穗粒数和千粒重都较高,25份材料聚为类Ⅱ,而其他五类每类均只含有1份突变株系。本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小麦农艺性状的遗传规律和突变株系的遗传研究与育种利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60)Coγ射线对双低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的辐射效应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用~(60)Coγ射线0、80、100、120、140、160krad的剂量辐射处理3个双低(低芥酸、低硫甙)甘蓝型油菜品种的干种子,从形态学、细胞学和生物化学3个方面研究了M_1代的剂量效应。结果表明,田间出苗率、成株率、产量、自交结果率、角果长度、每果粒数、自交结籽率和粗脂肪含量与剂量拟合曲线负相关,形态畸变率和染色体畸变率与剂量拟合曲线正相关,种子的芥酸和亚麻酸含量、菜饼的硫甙和蛋白质含量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呈不规则性变化。形态学效应、细胞学效应和生物化学效应之间关系密切,相关显著。3个品种的辐射敏感性顺序为中双2号>中双1号>中双3号。  相似文献   

18.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boron (B), molybdenum (Mo), zinc (Zn) and their interactions on seed yield and yield formation of rapeseed (Brassica napus L. var. Huashuang 4). Application of B fertilizer to a sandy soil increased the seed yield by 46.1%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and also created a considerably higher seed yield than the two treatments solely applying Mo and Zn fertilizers, which suggested that B was a main constraint for the seed yield of Huashuang 4 in this experiment. The effect of B fertilizer on the seed yield was attributed to an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seeds per silique and siliques per plant. The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B with Mo or Zn resulted in higher seed yield than the application of B, Mo or Zn alone, and the seed yield of the B+Mo+Zn treatment was the highest in all treatments, 68.1% above the control.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of seed followed a typical S-shaped curve and it was higher in plants supplied with B than in plants without B. A small but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seed oil content and an improvement in the oil quality were also observed in all treatmen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optimal micronutrient application could provide both yield and quality advantages for rapeseed in poor so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