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植被恢复措施对退化生态系统土壤酶活性及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对于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首先是植被恢复,植被恢复是充分利用土壤-植物复合系统的功能改善局部环境,促进生物物种多样性的形成。植被恢复的生态效应不但影响林地本身,也影响周围的环境,进而对区域和全球的生态平衡有所贡献,因此,退化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福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运用生态恢复理论讨论了矿山采石废弃地水土保持生态恢复的技术途径和模式,其生态恢复途径包括采矿废弃地前期处理、植被恢复和目标生态系统重建。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南方红壤侵蚀地不同恢复年限植被生态系统碳库储量,为该地区马尾松人工林制定合理的森林经营方式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裸地、不同恢复年限(10,20,30a生)马尾松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恢复阶段林地植被和土壤碳库储量。[结果]马尾松人工林植被恢复能够显著提高植被和土壤碳库储量。10a,20a,30a生马尾松人工林与裸地相比生态系统碳库储量分别增加2.80,3.54,8.56倍,但依然低于天然次生林;马尾松人工林植被恢复能够显著提高表层(0—10cm)土壤碳库储量,而对深层土壤碳库储量影响不显著;不同恢复阶段植被和土壤碳库增加速率不同,呈现非线性增加。[结论]南方红壤严重侵蚀地植被恢复能够增加生态系统碳库储量,但该地区土壤碳库的恢复是长期的缓慢过程。今后应加强南方红壤地区森林植被的保护,避免植被过度干扰和破坏而引起严重土壤侵蚀。  相似文献   

4.
亚热带红壤严重退化生态系统封禁管理后生物多样性的恢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南方花岗岩发育的红壤由于严重的土壤侵蚀,生态系统退化严重,恢复与重建功能良好的生态系统是当前极炒迫切的任务,研究者在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对未治理的侵蚀地(严重退化生态系统),封禁管理措施恢复的马尾松林和村边残存的乡土林(风水林)群落进行植被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植物物种多样性的恢复情况,结果表明:严重退化生态系统植被稀少,植物区系组成简单,生物多样性各种指数最低;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后,植被覆盖恢复,植物种类增加,区组成向复杂化方向发展,各多样性指数增大,乡土林物种最为丰富,区系组成较为复杂,多样性指数最大,因此,严重退化生态系统经封禁管理措施恢复后,生态系统的植物物种多样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恢复,但与乡土林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与建设的理论和技术问题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黄土高原地区植被恢复与建设是我国重大的生态工程,有巨大的战略意义。主要论述了植被恢复与建设中存在的科学理论和技术问题,以期在植被恢复与建设实践中,能用理论做科学指导,使技术得以充分持续地推广和应用,使植被恢复与建设产生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黄土丘陵区土壤养分对不同植被恢复方式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植物群落发育演化的重要物质基础.研究土壤养分对不同植被恢复方式的响应规律,对于采取合理的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以加快植被恢复重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黄土丘陵区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两种不同方式下的土壤养分变化规律进行,结果表明,在退耕6 a左右,在0-60 em土壤垂直剖面中,人工植被的土壤有机质、全N、有效N和速效K等含量均大于自然恢复植被的土壤养分含量;但全P含量和速效P含量则较自然植被低;退耕20 a左右,当植被恢复到20 a左右,人工植被群落的土壤养分含量则逐渐降低,两者差距逐渐缩小,人工植被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甚至低于自然植被.土壤养分的这种变化规律,对采取合理的调控措施可提供重要依据,如在植被初期,可利用人工植被较高的生物产量,快速积累土壤养分,在人工植被恢复后期,则可通过林分的近自然林改造,将其逐渐改变为近自然林或自然植被,从而加快植被恢复进程.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了植被恢复的"穿衣法则"概念,针对实践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植被恢复应结合当地的土壤、植被状况,由内而外、逐层推进,从深根与浅根、常绿与落叶、喜阴与喜阳、阔叶与针叶、速生与慢生等方面科学配置植物品种,使人工种植的树草种逐渐融入到原有的植被群落中,最终形成针阔混交、草灌乔综合配置的稳定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8.
植树造林是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民生福祉的具体行动,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具体措施。北方土石山区植被稀少、土壤贫瘠、气候干旱、灾害频发,加之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使得区域内植被破坏严重,导致一系列生态与环境问题,形成大片岩石裸露地,水土流失严重,植被恢复是此区域生态恢复的关键。本文就目前北方土石山区植被恢复的研究现状及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与评述,包括植被恢复中植被配置模式及造林技术的选择、影响植被恢复的环境因子、植被恢复的生态效应。讨论了不同树种配置及造林技术对造林成活率的影响,指出树种多样化、合理调控树种水分利用是土石山区植被恢复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对土壤肥力、水分、地形及地带性差异对植被恢复的影响,以及植被恢复的水文、水土保持、土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效应的讨论,发现土石山区植被恢复过程中,植被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加快了区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恢复与提升。同时发现土石山区内植被变化的地形效应研究相对缺乏,土壤养分对植被恢复的影响机制也还未明确。最后针对土石山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存在的树种选择不合理、研究时间尺度较短及数据资料有限、植被恢复经济效益研究不足等问题,提出筛选优良乡土树种搭配种植、建立植被演替长期定位监测网络、进行植被恢复综合效益监测与评价、明确植被对极端气候的响应机制,是下一步土石山区植被恢复工作中应重视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亚热带花岗岩侵蚀红壤的生态退化与恢复技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亚热带花岗岩红壤区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作者认为亚热带花岗岩红壤生态系统的潜在脆弱性是退化的内因,植被的破坏是诱因,而频繁的人为干扰最终导致生态系统的不可逆退化。把亚热带山地丘陵花岗岩红壤生态退化过程简化成轻度、中度和严重退化3个阶段,分析了每个阶段的特征。最后总结和提出了亚热带山地丘陵花岗岩红壤.侵蚀退化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0.
植被恢复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库动态变化的关键过程之一,阐明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的固持动态及其驱动机制,是全球变化下碳循环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固定动态及其驱动机制方面的研究,剖析植被恢复中土壤有机碳固持动态及其影响因素,探讨植物碳输入对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的影响机制,揭示植被恢复中土壤有机碳固定的物理、化学和微生物驱动机制,并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进而提出关于植被恢复的土壤固碳效应研究,亟需在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动态、微生物结构和功能,以及植物—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固持的协同作用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本综述可为植被恢复与土壤固碳稳定机制研究指明未来的方向,进而为促进我国植被恢复的土壤碳循环研究,科学评价生态系统土壤固碳潜力和有效实施生态系统碳汇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