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县南沟流域农户生态经济行为影响要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农户生态经济行为发生变化的现实,以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区——县南沟流域为例,运用因子分析法、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了农户生态经济行为的主要影响要素,并确定了各要素对农户生态经济行为的影响程度。农户的人均纯收入作为农户生态经济行为的表征变量,统计分析表明:农户的平均家庭受教育程度、户主的兴趣爱好、户主的风险意识、农户的土地利用率、户主的商品意识对农户的生态经济行为有着重要影响。户主的商品意识对其影响最大,家庭平均受教育程度和户主的风险意识对其影响最小。这为新兴产业在该地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随着"能力"、"风险"等概念在贫困研究领域的应用,脆弱性以前瞻性的视角成为目前贫困研究的热点。基于可持续生计的脆弱性研究可以有效识别贫困农户中的脆弱群体,指导农村扶贫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本文以风险—生计资本—适应能力为界面构建贫困农户的脆弱性评价指标,运用综合指数法重点分析收入、受教育水平、户主年龄及生计资本等因素对农户生计和脆弱性的影响,为扶贫政策制定和相关扶贫研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研究区农户的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较高,而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偏少,生活水平较低;2)农户的自然灾害风险指标值和经济活动风险指标值相比其他风险指标值较高; 3)适应能力普遍较低,且很多应对风险的适应性举措并没有发挥出实际效果; 4)农户脆弱性与收入水平、受教育水平负相关,中青年户主型农户的脆弱性最低,老年户主型农户脆弱性最高,资本搭配合理型农户遭受风险的影响小、适应能力强、脆弱程度低。总之,研究区一半的农户遭受着高风险的冲击,生计资本严重缺乏,适应能力低下,脆弱程度很高。因此,贫困地区特别是自然条件恶劣的西北部贫困区,未来扶贫政策的制定应该加强对脆弱群体的识别,把脆弱群体作为前瞻性反贫和减贫的重点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3.
生计资产对规模养猪户环境风险感知的影响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风险感知是养猪户对农村环境风险的态度和直觉判断,是风险应对行为的基础,而生计资产又是养猪户抵御风险、提高脆弱应对能力的保障。为研究规模养猪户生计资产与环境风险感知的关系,在对湖北、河南、广东、广西、江西、天津6省(市)规模养猪户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PRA)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应用统计分析和有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生计资产差异对规模养猪户环境风险感知的影响。结果表明:1)规模养猪户对环境污染、环境政策和环境治理的感知水平有明显差异。2)人力资本、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对环境风险感知有显著影响,金融资本和物质资本的影响较小。3)人力资本中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对环境风险感知的影响最大,相关系数分别为1.784和2.686;自然资本中地形对环境风险感知影响最显著,相关系数为1.813;社会资本中与周围农户的合作以及与周围农户关系的友好程度对环境风险感知有显著负向影响,相关系数分别为?0.950和?0.973;金融资本和物质资本对环境风险感知的影响则较小,模型估计仅通过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最后,基于实证结果,从建立科技示范与培训、环保知识宣传、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拓宽收入渠道等方面提出建议措施,旨在促进养猪户环境风险感知水平的提高和环境风险防御能力的增强。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青海省湟中县人户调查,运用灰色关联法,对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下农户的退耕还林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增加农户经济收入、改变农户家庭收入构成直接影响到农户退耕还林的积极性;户主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规模对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农户参与生态补偿的适应性既是生态补偿实施的重要目的,也是提升农户可持续生计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宁夏盐池县为例,基于主体功能细分,在构建农户适应能力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综合指数法对不同类型区农户的适应能力进行评价,并通过障碍度模型,对影响农户适应能力的障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区农户对生态补偿的适应能力差异明显。从综合适应能力来看,中限制开发区农户适应能力最高,其次是弱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强限制开发区;(2)不同类型区由于区位、地形、生产生活方式等差异,影响农户适应能力的障碍度因素存在明显不同;弱限制开发区的主要障碍系统是农户的自然能力和社会能力;中限制开发区的主要障碍系统是自然能力、金融能力和社会能力;强限制开发区的主要障碍系统是自然能力和物质能力;禁止开发区的主要障碍系统是劳动能力和社会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保定市涞水县退耕还林前后农户可持续生计资本的变化,分析退耕因素的影响程度以及生计资本对农户收入水平的收入效应,探讨退耕还林对农户可持续生计能力影响的作用机理。[方法]运用可持续生计框架理论,构建农户资本的线性回归模型。[结果]在影响生计资本的诸因素中,退耕对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影响比较明显,对金融资本影响较小,对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影响不明显,农户生计主要依赖于自然环境,现实中农户的发展依然处在较低的层次,农户的生计现状会受到耕地多少、现金支付压力大小等因素的影响。[结论]需强化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的规划和论证工作,加强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实现农户生计多样化,在农户向非农产业转化中政府应采取积极有效的资金支持和引导。  相似文献   

7.
[目的]剖析粮食生产核心区内不同类型农户参与耕地保护的认知与行为差异,为制定相关差异化政策,引导农户加强对耕地的监督和保护提供支持。[方法]选择粮食生产核心区河南省周口市为样本点,采用分层随机抽样与乡村参与性评估法(PRA)对各类农户参与耕地保护的认知与行为进行调查,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1)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兼业程度的加深,各类农户对耕地重要性和多功能性的认识、时间投入偏好、对耕地保护前景的信心、对农业污染的防范都呈现出:缺失型(Ⅰ)基本型(Ⅱ)自然资产型(Ⅲ)人力资产型(Ⅳ),得到补偿后参与意愿、追加补偿到耕地的意愿、定期施用有机肥或采用过测土配方施肥、制止他人破坏耕地的比例都呈现出缺失型(Ⅰ)基本型(Ⅱ)自然资产型(Ⅲ)人力资产型(Ⅳ)。(2)影响各类农户耕地保护行为的因素既存在相同之处也存在各自差异。相同因素包括户主文化程度、投入偏好、补偿意愿。户均年龄高,家庭劳动力少的缺失型农户影响因素还包括户主年龄、务农人数、补偿方式;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型农户影响因素还包括家庭毛收入、经营土地面积、耕地破碎度;从事短期兼业且非农收入较高的自然资产型农户影响因素还包括非农收入比、粮食种植经济效益、农户兼业;长期居住城镇,较少参与农业生产的人力资产型农户的影响因素还包括耕地经济区位、当期粮食价、政策性补偿方式。[结论]农户作为耕地保护的直接参与者,其认知与行为很大程度决定着耕地保护的成效。  相似文献   

8.
中国干旱区农户气候变化感知及适应性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农户气候变化感知视角探讨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有效性或者缺失,可以更好地为制定区域性应对气候变化适应性政策提供科学方法和决策依据。利用新疆于田县600户农户调研数据,通过构建Heckman选择模型,定量分析干旱区农户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及适应性行为的选择偏好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户主性别、从事农业时长、家庭年均纯收入、社会网络、信息资源信任度、距离水源地远近、气候因素变量对气候变化感知有显著影响,而户主性别、从事农业时长、家庭年均纯收入、能否获得借贷、社会网络、距离水源地远近、气候因素变量对适应性行为有显著性影响。建议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制定各种相关政策培育农户应对气候变化的应对能力,最终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的综合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石羊河下游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严重影响和制约着该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急需寻求有效的响应策略。本文基于农户调查数据,运用多元回归方法分析了石羊河下游农户对生态退化的感知及响应策略。结果表明:农户对水资源紧缺感知最强烈,对沙尘暴频发感知度次之,对土地荒漠化和盐碱化的感知度较低;坝区、泉山区和湖区农户对水资源紧缺和土地盐碱化的感知强度依次增加,对沙尘暴发生频率的感知强度依次降低;坝区、泉山区、湖区的水资源紧缺响应策略多样化指数和土地盐碱化响应策略多样化指数依次增加,湖区土地荒漠化和沙尘暴的响应策略的多样化指数最高,泉山区土地荒漠化的响应策略的多样化指数最低;不同区域农户对生态退化的响应措施各异,生计资本和农户对生态退化感知度对响应策略有显著影响。结合研究区域的生态和社会经济状况,对上述结果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当地生态退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生计资本为农户的耕种行为提供重要的生计保障,加强生计资本对农户生态耕种采纳度的研究,对提高耕地生态保护、保障农作物质量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江西省11市47县(区)1 488份农户微观调查数据,在分析了农户生计资本和生态耕种采纳度变化的基础上,构建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就生计资本对农户生态耕种采纳度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样本农户生计资本总体水平较稀疏,五大生计资本分值存在显著差异性,其中社会资本最高,自然资本最低。生计资本总值与各单项资本值会随着农户生态耕种采纳度的加深而提高,又以农户社会资本分值变化最大,金融资本变化最小。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始终是影响农户生态耕种采纳程度变化的关键生计资本,均对其采纳程度的变化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灌溉水源、家庭村里干部与否、姓氏地位、是否参加农业合作社、是否购买养老保险是影响研究区农户生态耕种采纳程度变化的关键生计资本指标。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提出了提升农户生态耕种采纳度,促进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陕北生态脆弱区农民环境感知状况及影响因素,为促进农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解决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退化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对榆林市靖边县288户农户进行参与式调查,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陕北生态脆弱区农民环境感知及其影响因素。[结果]3个内生变量之间存在显著且重要的路径关系。感知对意识的路径系数为0.50(t=3.31),感知对行为的路径系数为0.59(t=3.35),意识对行为的路径系数为0.59(t=2.82)。[结论]农民对于区域环境变化的感知度较高,满意程度较低,农民的居住时间、受教育程度、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是影响其环境感知、意识和行为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中国自实施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政策以来,执行分长江南北两种不同的补偿政策,生态补偿并未考虑退耕还林微观地理区位及造林质量的差异。"一刀切"虽具有统一简化的优点,却忽视了实际存在的造林质量及林地地形、土壤、气候等诸多因素,补偿标准不尽合理。该文为了探讨退耕还林补偿金的合理标准,以张家口地区为研究区,应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数据,建立了退耕还林生态补偿体系。结果表明:张家口地区各区县中,单位面积退耕还林补偿系数最高的是尚义县(0.082),退耕还林补偿系数最低是怀来县(0.036),各县单位面积退耕还林补偿系数的差距较大。该文结果为生态补偿金的科学、合理分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关中平原西部耕地季节性撂荒的农户行为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揭示关中平原地区农户季节性撂荒的行为机理,基于实地调研所获取的342份数据,并利用计划行为理论以及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探究了农户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以及感知行为控制对农户撂荒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农户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经由行为意愿间接影响撂荒行为,感知行为控制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产生影响;(2)行为特征因素中,感知行为控制对撂荒行为的直接影响效应最大,缺乏对撂荒耕地的认知、农田水利设施的缺失和劳动力供给的不足是造成耕地撂荒的关键因素;(3)行为态度上,农户既面临粮食种植的低效益,又受到粮食自给自足传统观念的影响,经济理性和传统文化的共同作用,促成了农户耕地季节性撂荒的态度;(4)主观规范上,个人性规范的效应最大,为遏制耕地季节性撂荒可以加强个人感知和道德约束。由此可以得出,农户主要是依据经济利益、个人感知以及水利设施不足来判断是否撂荒耕地,缓解季节性撂荒困境要为农户创造有利的耕种条件。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生态敏感区养殖污染治理成效和公众参与度,本文以福建省南平市西芹水厂水源地周边地区的养猪污染治理为例,从社会生态的角度探讨治理新思路。应用Mitchell评分法对利益相关者进行识别和分类,建立理论分析框架并探讨利益相关者生态经济需求差异及"养殖户-公众-村委"关系网络对污染治理的影响,进而以13个村委和111个农户的问卷调查和驻村观察数据为基础,比较各利益相关者态度和行为差异,应用Tobit回归分析显著影响态度的因素,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参与行为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利益相关者的社会、经济、生态利益需求和"上下游公众-养殖户-上下游村委"社会网络是水源地周边地区养殖污染治理决策的重要出发点。利益相关者对养猪污染治理的态度组间差异较大:养殖户、上游公众及村委倾向于经济发展,下游公众及村委热衷于环境保护,村委支持养猪污染治理的态度得分明显高于养殖户与公众。性别、利益需求类型、教育程度和年龄对个体支持养猪污染治理的态度具有显著影响,女性较男性更支持污染治理,利益需求越弱、受教育程度越高和年龄越大的个体更支持养猪污染治理。利益需求类型和关系程度对个体参与治理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利益需求越强、与养殖户关系越密切的社会个体参与治理的可能性越低,而态度对行为并无显著影响。利益需求未能得到重视和当地社会关系网的阻碍使得积极参与治理的公众较少,影响了治理效果。充分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生态、经济、社会利益需求及当地社会关系网络的影响,协调不同主体的关键利益需求矛盾,分析利用乡土社会关系网络,由政府主导治理转向多元利益主体网络治理是促进生态敏感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以福州茉莉花农作为问卷调查的受访对象,运用条件价值法(CVM)和统计学的Multinomial Logistic模型,计量2013年福州茉莉花农平均生态补偿意愿值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3年福州茉莉花农平均生态补偿意愿值的下限值和上限值分别为23 868.84与30 723.60元/(hm2·a),平均生态补偿意愿值为27 296.22元/(hm2·a).茉莉花农有无非农收入对茉莉花种植生态补偿意愿值的影响最为显著,花农年龄、受教育程度和茉莉花农认为种植有机茉莉将造成的减产程度均对其存在显著影响,而其他变量影响不显著.为维护茉莉花种植的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建议以政府为主导,加大福州茉莉花生态补偿力度并建立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关于福州茉莉花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生态经济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6.
农户土地利用投入变化及其土地利用意愿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认识农户土地利用投入的变化规律,把握当前农户的生产意愿,对制订相关政策,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分层随机抽取样本的方法,基于湖北省咸宁市1 252个农户家庭的调查数据,从粮食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劳动力、土地资源、农业机械、化肥与农药等生产因素方面,对1981年以来农户的土地利用投入要素的变化特征及当前的土地利用意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30 a来,农户在土地利用过程中投入的劳动力与用于主要粮食生产的土地面积明显下降,而化学肥料与农药总投入量明显增加;经济因子与农机技术进步是驱动农户行为变化最重要的2个因素,劳动力转移与"三补一免"等惠农政策对农户土地利用投入变化的影响有限;农户农地利用的目标出现显著分化,传统"全民式粮食生产模式"正向"专业化规模化农户生产模式"转变,专业化规模生产农户应是国家惠农政策重点补贴与扶持的对象;国家在进一步促进土地流转的同时,如何有效稳定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面积,需要更加积极的调控对策引导;随着边际土地从农地利用范畴析出,区域性生态好转出现新的机遇,国家宜出台生态用地整理的相关政策,提升区域性生态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7.
李晓英  禹熙  王方  梁添 《水土保持研究》2023,30(1):216-223,232
为对西北干旱荒漠地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指导,以吐鲁番市为研究区域,建立包含表征该区域特点的15个指标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云模型与变异系数法组合确定指标权重,运用比重法无量纲化指标数据,采用加成综合法进行退耕工程综合效益评价分析,并通过灰色系统预测模型GM(1,1)对2021—2025年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政策响应指数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在2004—2019年,综合效益指数逐年提高,新一轮退耕提升幅度是前一轮的两倍。(2)森林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扩大、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和人均林业产值增加,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的主要因素。(3)退耕工程的实施促使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呈良性发展趋势。退耕所涉农户再退耕意愿的提升巩固了退耕成果,使其具有长效性。(4) 2021—2025年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政策响应指数预测值均呈上升趋势,且经济效益指数>政策响应指数>生态效益指数>社会效益指数。依据预测结果,西北干旱荒漠地区在新一轮退耕工程的实施中应以生态建设为重点,加强生态补偿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相似文献   

18.
研究农民参与农地整治项目的行为机理,对有效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促进农地整治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社会资本"理论为指导,从信任、互动、网络、规范4方面考察农民的社会资本,利用湖北省和湖南省部分粮食主产县(区)的农户问卷调查数据,通过因子分析测算出农民的社会资本指数,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揭示了社会资本与农地整治项目农民参与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1)农民参与农地整治项目的程度与其社会资本指数呈正相关关系;(2)社会资本中的社会信任因子、政治信任因子、情景互动因子、内生互动因子、社会网络因子、社会规范因子对农民参与农地整治项目的行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作用程度存在差异;(3)政治信任程度不高、情景互动不足是农民参与农地整治项目程度较低的主要原因,其次农民的社会网络水平不高、缺乏一定的内生互动、村庄内部尚未形成一定社会规范以及缺乏社会信任也将影响农民的参与行为。因此,应通过多种途径大力提升农民的社会资本,以提高农民参与农地整治项目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