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司海丽  纪立东  李磊  勉有明  朱英  刘菊莲  尚红莺  杨洋 《土壤》2022,54(6):1124-1131
【目的】为了探讨生物有机肥长期施用对宁夏引黄灌区盐碱土壤化学和微生物特性的影响,明确生物有机肥的最佳施用量及施肥模式。【方法】以田间连续4年定位试验为依托,研究生物有机肥施用量0 t/hm2(CK)、4.5 t/hm2(T1)、9 t/hm2(T2)、13.5 t/hm2(T3)及生物有机肥9 t/hm2配施无机化肥360 kg/hm2(N)(T4)对玉米根系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1)连续四年施用生物有机肥可明显降低土壤pH和全盐含量。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酶活性随着生物有机肥施用量增加呈递增趋势,且生物有机肥施用9 t/hm2时,增施无机化肥可显著增加土壤速效钾含量14.73%;(2)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AWCD值和土壤微生物种群代谢多样性指均随着生物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单施生物有机肥13.5 t/hm2处理下土壤培养192 h时AWCD值为0.84,经Tukey检验分析,Shannon(H)和Mcintosh(U)指数较CK分别增加10.11%和62.67%。(3)随着生物有机肥施用量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呈递增趋势,各处理分别比CK增加66.78%、59.19%和51.84%;(4)施用生物有机肥可明显增加玉米产量,提高玉米产值,其中以生物有机肥施用9 t/hm2配施无机化肥360 kg/hm2(N)时,玉米产量和净收入最佳,分别为11499 kg/hm2和8709元/hm2。【结论】长期施用生物有机肥可改善宁夏盐碱土壤质地,提高土壤质量,增加土壤生物活性及玉米产量,其中以生物有机肥施用9 t/hm2配施无机化肥360 kg/hm2(N)时综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刘艳  叶鑫  包红静  王晓晖  隽英华 《土壤》2023,55(2):254-261
通过连续3 a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方式配施化肥对春玉米耕层土壤理化性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显著提高各土层的田间持水量8.6%~18.0%,降低土壤紧实度6.3%~27.5%,且以秸秆深翻和深旋还田方式效果较好,同时这两种方式还能显著降低20~40 cm土层容重。连续秸秆还田后耕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无还田处理平均提高21.2%、8.6%、15.0%和17.2%。此外,在秸秆还田时配合适量氮肥施用更利于土壤养分的提高,其中秸秆深翻和秸秆深旋配施210 kg/hm2氮肥和90~120 kg/hm2钾肥可显著提升土壤养分状况,促进春玉米穗长、穗粗和百粒重的增加,进而提高春玉米产量,是辽宁棕壤区春玉米生产中比较理想的一种农艺措施,在农业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为揭示化肥减量、有机肥源替代化肥对黄土高原东部山西旱塬地玉米增容蓄水及增产效应,为旱地玉米增产增效及合理施肥、解决用地养地矛盾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研究以金科玉3306为材料,采用3因素5水平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于2018~2020年进行田间定位试验。设5个化肥用量,395.4、600、900、1200、1404.6 kg·hm-2;5个秸秆还田比例,32.95%、50%、75%、100%、117.05%;5个有机肥用量,2385、7500、15000、22500、27615 kg·hm-2;并以单施化肥(1200 kg·hm-2)作为对照。结果表明:随化肥用量增加,土壤容重不断增加。而施用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可使土壤容重降低,有利于土壤蓄水。随着施肥水平的增加,增施有机肥和提高秸秆还田量均可提高0~200 cm土层土壤的贮水量,但秸秆还田对提高0~200 cm土层土壤的贮水量大于有机肥施用。化肥配施秸秆还田、化肥配施有机肥均可使玉米增产,且增产大小为化肥配施有机肥>化肥配施秸秆还田。可见,有机肥配施可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贮水,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研究提出了玉米化肥减量,有机肥和秸秆还田替代化肥的最优组合为化肥用量795~1061 kg·hm-2、秸秆还田比例69%~89%(即还田4399~5674 kg·hm-2)、有机肥量11723~18848 kg·hm-2,预期产量为13232 kg·hm-2。该产量较单施化肥对照(11729 kg·hm-2)增产12.8%,使化肥减施139~405 kg·hm-2。  相似文献   

4.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春玉米产量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为了探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耕层构造对春玉米产量及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2014-2015年在辽宁铁岭设置了秸秆0 kg/hm~2+纯N 0 kg/hm~2(S0F0),秸秆9 000 kg/hm~2+纯N 0 kg/hm~2(SN0),秸秆9 000 kg/hm~2+纯N 112.5 kg/hm~2(SN1),秸秆0 kg/hm~2+纯N 225 kg/hm~2(S0N2)(当地传统种植方式,CK),秸秆9 000 kg/hm~2+纯N 225 kg/hm~2(SN2),秸秆9 000 kg/hm~2+纯N 337.5 kg/hm~2(SN3)6个处理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耕层构造对春玉米产量、土壤物理性状、根系形态等指标影响显著(P0.05)。全量还田9 000 kg/hm~2和配施纯氮225 kg/hm~2产量最高,比秸秆不还田2 a增产1.10%~11.56%,但产量并未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持续增加;群体生物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收获指数在0.46~0.59之间。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耕层构造可显著提高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容重,调节土壤三相比;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耕层构造春玉米根数、根长、根体积、根干质量等根系形态指标均优于秸秆不还田,且随着氮肥施入量的增加,各项指标均表现越好。因此,综合分析认为,秸秆还田量9 000 kg/hm~2和配施氮肥225 kg/hm~2是辽北棕壤区比较理想的耕层构造模式和秸秆还田技术,在该区域农业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通过长期肥料定位试验,对不同施肥处理下潮土全氮和碱解氮含量演变特征及其与氮素投入水平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施氮肥处理,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基本保持平衡或者缓慢增加;长期施用化学氮肥处理,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均有所增加;施用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处理,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均显著提高。单施化学氮肥处理每投入氮素1 kg/hm2,土壤全氮含量增加0.017 mg/kg;而氮磷钾化肥配施有机肥和氮磷钾化肥并秸秆还田处理每投入氮素1 kg/hm2,土壤全氮含量分别增加0.049和0.035 mg/kg。施氮磷钾处理每投入氮素1 kg/hm2,土壤碱解氮含量增加0.001 mg/kg;而化肥配施有机肥或玉米秸秆处理每投入氮素1 kg/hm2,土壤碱解氮含量均增加0.004和0.004 mg/kg。总的来说,施用化学氮肥、有机肥配施化肥及秸秆还田处理增加氮素投入量均可以提高土壤全氮及碱解氮含量,且有机肥配施化肥及秸秆还田处理优于单施化肥。综上所述,增施有机肥及秸秆还田对于提升土壤肥力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6.
秸秆还田配施缓控释肥对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基于一个长期定位的裂区试验,其中两个主区为秸秆还田区和秸秆不还田区,每个主区设7个处理,分别为施用180、375和600 kg ha-1控释肥和相应的化肥以及对照,以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秸秆还田和控释肥对土壤养分变化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其中有机质含量比不还田区增加了10.65%、全氮含量增加了18.68%;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由不还田区的9.17 mg kg~(-1),152.29 mg kg~(-1)提高到秸秆还田区的10.83 mg kg~(-1)和253.66 mg kg~(-1);施用控释肥处理的有机质含量都高于施用化肥的处理;施用控释肥对土壤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影响不大。从2009年到2016年,秸秆还田配合施用控释肥的各处理小麦产量高于秸秆还田配施化肥的处理,也高于秸秆不还田的控释肥处理和化肥处理,增加幅度为1.61%~23.59%。秸秆还田配施控释肥的各处理较化肥处理的玉米产量高,也较秸秆不还田下控释肥处理和不还田配施化肥处理高,增加幅度为2.22%~15.06%。秸秆还田配施180 kg ha~(-1)缓控释肥的小麦和玉米多年平均产量为最高。  相似文献   

7.
吴鹏年  王艳丽  侯贤清  李培富 《土壤》2020,52(3):470-475
针对宁夏扬黄灌区土壤质地黏重、土壤水分匮乏等导致作物产量低下等问题,研究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土壤物理性状的改良效应。本试验设计在玉米秸秆全量粉碎还田(12 000 kg/hm~2)的同时配施4种纯氮施用水平(0、150、300、450kg/hm~2),以秸秆不还田常规施氮225kg/hm~2为对照,研究秸秆还田配施不同量氮肥对玉米产量及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处理前相比,施用纯氮300 kg/hm~2和450 kg/hm~2可分别降低0~20 cm土层土壤容重1.25%和3.20%,土壤孔隙度2.69%和1.89%。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配施氮肥300 kg/hm~2和450 kg/hm~2可使0~20 cm土层2~5 mm、5 mm机械稳定性团粒结构显著增加。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可显著增加土壤含水量,尤其在作物生长前期,秸秆还田配施氮肥300kg/hm~2较对照可显著增加土壤含水量13.64%。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条件下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较秸秆不还田均有增加趋势,秸秆还田配施纯氮300kg/hm~2可提高玉米产量20.21%,增加玉米百粒重9.37%,以及增加穗粒数37.91%。可见,秸秆还田配施纯氮300 kg/hm~2具有较好的蓄水保墒效果,其增产效果显著,可为该区土壤培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构建适宜作物生长的耕层是解决农田土壤耕层"变浅、变薄、变硬"和透气透水性差的重要技术途径之一,对于土壤黏粒含量较高的土壤来说,更是如此。该研究以黑龙江省较为典型的农田暗棕壤为研究对象,在黑河市爱辉农业示范园区设置不同耕层构建模式试验,分析不同翻耕深度(15、35 cm)和不同有机物还田(秸秆和牛粪)对暗棕壤物理性质、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田间试验包括:1)对照处理:常规浅翻15 cm,无有机物还田(T15);2)深翻35 cm,无有机物还田(T35);3)浅翻15 cm,秸秆浅混还田(T15+S);4)深翻35 cm,秸秆深混还田(T35+S);5) 免耕秸秆全覆盖(NT+SM1);6)免耕秸秆条覆盖(NT+SM2);7)深翻35 cm,有机肥深混还田(T35+OM);8)深翻35 cm,有机肥加秸秆深混还田(T35+S+OM),秸秆和有机肥的还田量分别为10 000和30 000 kg/hm2。2019年和2020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耕作和有机物还田对土壤物理性质影响较大,与T15处理相比,T35+S、T35+OM和T35+S+OM处理可显著减少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和>0.25 mm水稳性团聚体比例,优化土壤三相比;T15+S处理对0~15 cm耕层的土壤容重、总孔隙度、饱和含水量、土壤三相比和>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影响显著,而T35+S、T35+OM和T35+S+OM处理可显著改善15~35 cm亚耕层的土壤物理性质。不同耕层构建模式对玉米产量和收获指数也产生影响,且在不同降水年型间存在差异:与T15处理相比,在降水正常年(2019年),T35+S、T35+OM和T35+S+OM处理玉米产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在丰水年(2020年),T15+S和T35+S+OM处理玉米产量和收获指数增加最显著,分别增加了27.6%~37.0%和22.75%~28.57%(P<0.05),免耕可导致玉米减产。翻耕配合有机物还田通过增加玉米穗长和行粒数,减少秃顶长,是玉米增产的主要影响因素。综合分析认为,深翻配合秸秆或有机肥还田能显著改善土壤物理结构,优化土壤三相比,增加玉米产量和收获指数,在东北北部暗棕壤地区构建适宜作物生长的耕层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不同培肥措施对河套灌区盐碱地改良效果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培肥措施对盐碱化土壤改良效果,以内蒙古河套灌区盐碱地为对象,通过3年田间试验,研究了等氮素条件下不同培肥措施对土壤pH值、全盐、脱盐率、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培肥措施土壤剖面盐分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0~20 cm降低,20~60 cm升高,60~100 cm稳定,其中CK、化肥处理表层土壤(0~20 cm)盐分含量最高,收获期土壤盐分分别为5.33和5.24 g·kg~(-1);秸秆还田、秸秆还田+有机肥、秸秆还田+有机肥+化肥配施处理盐分含量最低,收获期土壤盐分分别为5.0、4.58、4.73 g·kg~(-1)。不同培肥措施0~10、10~20 cm土壤脱盐率分别为7.81%~20.70%、4.48%~16.96%,其中有机肥、秸秆还田与有机肥、秸秆还田+有机肥+化肥配施对促进盐分淋洗、抑制反盐的效果较好,土壤脱盐率分别为11.99%、18.83%、15.65%,以CK和单施化肥处理效果最差,分别为5.74%、6.37%。作物生育期内,不同培肥措施的土壤pH值变化差异不显著,但连续施用有机肥、有机肥+秸秆以及有机肥+秸秆还田+化肥配施耕层土壤pH值较CK处理降幅较大。与CK相比,不同培肥措施均显著提高耕层土壤碱解氮、有效磷的含量(P 0.05),其含量分别提高29.43%~93.14%、17.45%~161.84%;有机肥、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含量,分别为14.66%、13.36%和13.36%、17.35%。有机肥、秸秆还田、化肥三者配施均能显著提高向日葵产量,其中有机肥+秸秆还田+化肥处理对向日葵产量提高的最为显著,较CK增产44.41%。因此,在等氮素条件下,河套灌区应重视有机肥与化肥、有机肥与秸秆还田、有机肥与秸秆还田+化肥的配合施用,不仅可以培肥土壤、提高脱盐率,还可获得一定的高产。  相似文献   

10.
旱地不同土壤培肥技术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采用定位研究的方法,研究了化肥及其与有机肥、秸秆还田配施的土壤培肥技术在旱地土壤培肥、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等方面的作用效果,5年试验结果表明:单施化肥对提高土壤有机质及水分利用效率作用不明显,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5.0 g kg-1以上、速效K 73.5 mg kg-1,并也明显提高土壤全N与有效P含量;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较单施化肥小麦可增产高达9.40%,玉米增产10.94%;不同土壤培肥技术的稳增系数小麦大于玉米;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小麦达1.63 kg m-3与1.66 kg m-3,玉米达2.642.80 kg m-3,明显高于不施肥处理及单施化肥处理,降水利用率则较单施化肥提高10%以上,较不施肥提高20%以上;玉米水分利用效率高于小麦40%以上,合理提高玉米产量是提高旱地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年降水量600 mm左右且分布合理的情况下,旱地小麦玉米产量可达15 t hm-2。  相似文献   

11.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的土壤,研究了温度、水分、热力学函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玉米秸秆还田土壤比较,土壤水势温度效应为高量玉米秸秆还田〉低量玉米秸秆还田〉单施化肥;在同一温度条件下,提高土壤水势可增加土壤非饱和导水率,呈现高量玉米秸秆还田〉低量玉米秸秆还田、单施化肥;在相同的土壤含水量条件下,增加温度可提高土壤非饱和导水率,其导水率温度效应值(dk/dt)高量玉米秸秆还田〈低量玉米秸秆还田和单施化肥。土壤含水量一定时,随着相对偏摩尔自由能变和相对偏摩尔焓变增大,土壤非饱和导水率也增大,并且高量玉米秸秆还田大于低量玉米秸秆还田和单化施肥,拟合得出的相对偏摩尔自由能变和相对偏摩尔焓变与土壤非饱和导水率方程,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绿色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现化肥零增长,减少过量和不合理施用化肥带来的环境问题。我国有机肥和秸秆资源巨大且未被充分利用,化肥减施后配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成为实现化肥零增长的主要管理措施之一,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作物产量对短期化肥减施后的响应及其驱动因素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以冬小麦 -夏玉米典型种植区华北平原开展的田间定位试验(2010~ 2016年)为平台,研究化肥减施后配施有机肥和秸秆对玉米产量、土壤有机质、养分、pH及酶活性的影响。试验地点位于河北曲周县,共设置 4个处理,包括不施肥(CK)、100%化肥(NPK)、70%化肥 +30%有机肥(NPKM)、70%化肥 +30%有机肥 +秸秆(NPKMS)。结果表明:经过 6年短期施肥后,施肥处理较 CK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且 NPKMS较 NPK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 8.3%。与 NPK相比,NPKM未显著改变土壤有机质含量,NPKMS则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20.6%。与 NPK相比,NPKM和 NPKMS未显著改变土壤全氮、有效磷和pH。与 CK相比,NPK未显著改变土壤酶活性,NPKM和 NPKMS则显著提高了土壤酶活性。通过结构等式方程模型分析发现,对玉米产量变异贡献最大的两个因子是土壤有效磷和土壤蔗糖酶活性。有机肥替代 30%化肥后进行秸秆还田可提高玉米产量和土壤  相似文献   

13.
通过2010—2021年连续12年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紫云英、水稻秸秆、商品有机肥等有机物料还田施用对稻田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物料可以有效提高稻田土壤氮磷钾和有机质等含量。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紫云英还田土壤碱解氮含量增加6.97%,商品有机肥配施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49.30%,水稻秸秆还田土壤速效钾含量增加49.32%。3种有机物料处理土壤有机质增加相近(6.0%~7.5%),可以改善土壤酸性但差异不显著。不同有机物料对土壤基础养分的增加差异显著,紫云英还田土壤固氮能力最强,商品有机肥配施土壤磷素增加最明显,秸秆还田土壤钾素提高最显著。可见,有机物料长期还田施用是一种培肥土壤的有效措施,有助于稻田土壤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4.
基于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溶解性有机质量(DOM)组分含量及其特性。研究表明:不同量化肥施用土壤DOC含量没有显著增加,而施用化肥,配施秸秆能显著增加耕层土壤DOC含量,配施猪粪能显著提高耕层和犁底层土壤DOC含量。施化肥以及化肥有机肥配施均能显著提高土壤各层DON含量,除耕层C2外。施化肥后土壤无机态氮含量增加,DON比例下降,化肥配施猪粪后土壤DON含量和比例显著增加。施用C1+M处理土壤DOP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并促进磷向下层迁移,而其他施肥处理之间差异不明显。耕层土壤DP含量显著高于犁底层和渗育层,C1+M、C2+S、C3均能显著提高土壤DP含量,且向深层迁移明显。施化肥以及化肥有机肥配施均能显著提高土壤DS含量,化肥有机肥配施处理增幅尤为显著。施化肥以及化肥有机肥配施均能提高土壤UV280,而化肥有机肥配施显著有利于土壤DOM芳香性结构更具复杂化与稳定性,特别是C1+M。DOM组分间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DOM各组分之间是密切相关,相互联系的。  相似文献   

15.
有机肥替代20%化肥提高黑钙土养分有效性及玉米产量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化肥减量并配施有机肥是减少肥料损失、提高化肥利用率的有效途径。研究在秸秆条带还田下化肥减量配施不同有机肥对东北地区黑钙土速效养分和玉米产量的影响,以实现玉米高效和可持续生产。  【方法】  于2018和2019年,连续两年在农安试验基地黑钙土上进行玉米田间试验。本试验在秸秆条状还田下,共设置4个处理,即当地常量施肥 (T1)、化肥减量20% (T2)、化肥减量20%配施鸡粪2988 kg/hm2 (T3) 和化肥减量20%配施牛粪5098 kg/hm2 (T4),T1、T3和T4处理的总氮投入量相同。在玉米拔节期和收获期,分别测定土壤pH、有机碳和速效氮磷钾含量,在收获期测产。  【结果】  与T1处理相比,T2处理连续两年玉米产量均未显著降低,土壤有机碳和速效氮磷钾含量与常量施肥处理大体接近;T3和T4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和速效养分含量。其中,T3处理2018年土壤有机碳、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较T1增加了15.20%、12.20%、16.70%、7.75%,2019年分别增加了13.0%、18.5%、34.2%、18.5%。玉米产量连续两年均以T4处理效果最优,2018和2019年分别较T1增产5.6%和20.8%,T3处理的增产幅度分别为3.75%和15.40%。  【结论】  在秸秆条状还田下,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可以增加土壤中有机碳和速效氮、磷、钾含量,可实现玉米增产增收。在黑钙土上配施鸡粪的效果优于牛粪。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黑垆土施肥的作物累积产量及土壤肥力贡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施肥的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贡献是评价施肥是否科学的关键参数,为了给黄土高原黑垆土区施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通过设置在黄土高原黑垆上的长期定位试验系统研究了不同施肥的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贡献。试验设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磷配施(NP)、秸秆与氮磷配施(SNP)、单施有机肥(M)和有机肥与氮磷配施(MNP)6个处理。结果表明,所有处理玉米和小麦累积产量与种植年限显著正相关。MNP、SNP、NP、M4处理玉米年均产量分别为8 856、7 089、7 226、7 043 kg·hm~(-2),小麦年均产量分别为4 916、3 747、4 132、3868kg·hm~(-2),均显著高于对照(CK)。SNP、M和MNP处理玉米和小麦产量与NP处理相近或高于NP处理。氮肥、磷肥的作物累积产量贡献量与种植年限分别呈二次凹函数和凸函数关系。氮磷配施(NP)、秸秆还田的作物累积产量贡献量则与种植年限显著正相关,其年均玉米产量贡献量分别为3408、2191kg·hm~(-2),小麦产量贡献量分别为429、206kg·hm~(-2)。长期施用有机肥及秸秆还田可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长期施磷肥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增加,而长期施用有机肥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增加。总体而言,黄土高原黑垆土区长期平衡施用化肥、施用有机肥、秸秆与化肥配合施用及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均可增加作物产量,提升土壤肥力质量,适宜化肥施用量为N 90kg·hm~(-2)、P_2O_5 75 kg·hm~(-2),秸秆还田可隔年施磷。  相似文献   

17.
秸秆还田和腐熟有机肥对水稻土培肥效果对比分析   总被引:43,自引:9,他引:34  
为探讨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该文以18年的定位试验为基础,通过对直接施用秸秆、有机肥以及化肥、有机肥配施等6个处理小区的土壤进行采样,分析了秸秆还田同有机肥培肥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养分状况与作物产量等方面的影响,着重探讨了秸秆直接还田同传统的施用腐熟有机肥对土壤的培肥效果差异.结果表明直接施用作物秸秆同施用腐熟有机肥对土壤的培肥效果基本相同,均对土壤理化性质有很大的改善,同时可提高作物的产量,因此秸秆直接还田基本可以代替施用腐熟有机肥培肥土壤.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有机肥用量对陇东旱塬黑垆土土壤养分及春玉米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等氮量的条件下配施有机肥,对旱地春玉米有增产作用,但差异不显著。在一定范围内,随有机肥用量的增加,玉米百粒重、穗行数、籽粒干物质积累显著增加,光合特性明显改善,其中高量有机肥的T4处理较单施等量氮的T1处理产量增加了15.4%,较CK增加了48.4%。施用有机肥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全量及速效氮、磷、钾含量,有效促进了植株对氮、磷、钾的吸收。  相似文献   

19.
郑学博  张祥志  崔键  周静  马超 《土壤》2012,44(6):972-976
通过2010年玉米季田间试验,初步探讨了秸秆全量还田下配施化肥对沿淮砂姜黑土培肥效果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全量(7 500kg/hm2)还田配施化肥条件下,耕层土壤有机质和土壤氮磷钾养分相对不施肥CK显著提高(P<0.05),且相对单施化肥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产量上,单施化肥相对CK增产玉米50.7%;秸秆全量还田配施氮肥处理的玉米单产为6644.4~7 562.9 kg/hm2,较单施化肥处理增产11.51% ~ 26.92%.值得一提的是,玉米单产以秸秆全量还田下配施化肥(N-P2O5-K2O为135-60-90 kg/hm2)最高,且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处理(P<0.05).  相似文献   

20.
长期施肥下新疆灰漠土有机碳及作物产量演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明确长期不同施肥下新疆灰漠土有机碳和作物产量演变特征,依托始于1990年的灰漠土肥力长期定位监测试验,选择对照(CK,不施肥)、施氮磷肥(NP)、氮磷钾平衡施肥(NPK)、氮磷钾配合常量有机肥(NPKM)、氮磷钾配合高量有机肥(h NPKM,有机肥施用量为NPKM的2倍)、氮磷钾配合秸秆还田(NPKS)6个处理,分析不同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和小麦、玉米产量演变特征,探讨碳投入及有机碳与作物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长期耗竭种植(CK)、连续施用NP或NPK肥,灰漠土有机碳含量持续下降,年均下降速率分别为0.094 g·kg~(-1)、0.043 g·kg~(-1)和0.053 g·kg~(-1),表明施化肥(NP、NPK)不能维持土壤有机碳含量,不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NPKM和h NPKM处理,土壤有机碳显著增加,年均增加0.360 g·kg~(-1)和0.575 g·kg~(-1),增施有机肥是快速提高灰漠土肥力的重要措施。秸秆还田处理(NKPS),土壤有机碳年均增幅0.006 g·kg~(-1),与NPK处理对比,秸秆还田虽没有大幅度提高土壤有机碳,但维持了土壤肥力。2)较CK,长期化肥有机肥配施(NPKM、h NPKM)显著增加了作物产量(P0.05)。与NP和NPK比较,长期化肥有机肥配施显著提高了小麦产量(P0.05),但玉米产量与施化肥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玉米产量以平衡施肥(NPK)的增幅最高,达到220 kg·hm~(-2)·a~(-1)。小麦的产量变异系数(29.1%~43.9%)高于玉米产量变异(19.0%~32.7%)。化肥配合秸秆还田(NPKS)处理的小麦增产幅度与高量施用有机肥(h NPKM)处理接近,喻示了秸秆还田对作物增产的作用不可忽视。3)碳投入与土壤有机碳和小麦、玉米产量有显著线性正相关(P0.05)。基于以上分析,在干旱区灰漠土增加土壤碳投入(有机肥或秸秆)仍然是最基本的土壤培肥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