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长江上中游地区坡耕地综合治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坡耕地是在山区落后的生产条件下,人口与资源矛盾冲突中出现的产物,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源。但是,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甚至超强度的掠夺式开垦,已使坡耕地成为长江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以四川、贵州、云南3个坡耕地面积较大的重点省为研究对象,调查了解了各地坡耕地的现状和坡耕地治理的措施配置、治理措施建设成本及效益,研究分析了各地人均基本农田和农业产业用地最低需求数量、适宜坡改梯的建设规模,阐明了坡耕地治理与开发应采取的原则和选择的模式,并就治理与开发过程中如何突出水系治理、建立坡改梯体系,提高土壤肥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进技术改造、提高治理效益,建立健全投资机制与建管机制等技术途径和措施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加快长江上中游地区防治水土流失的步伐。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薄弱,大量的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源地,制约着当地农业生产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10—2012年甘肃省实施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陕甘宁梯田建设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坡耕地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民增收渠道逐步拓宽。总结了甘肃省在农业综合开发陕甘宁梯田建设项目中的主要做法,分析了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源地,梯田作为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主要工程措施,在甘肃打赢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农业经济攻坚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针对坡耕地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高标准梯田工程,满足农业机械化作业要求;因地制宜,尊重规律,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需求引领,科学布局,面向民生,注重效益;协同农业特色产业与高质量发展的梯田建设原则。研究表明,截至2019年底,甘肃省还有152.18万hm~2坡耕地需要治理、57.51万hm~2的老旧梯田需要提升改造。在今后的工作中,应以梯田工程建设为平台,充分发挥梯田建设多功能多目标优势,完善梯田工程路、渠、林等配套设施,落实工程管护责任,拓宽产业发展渠道,创新发展方式,加快梯田建设和老旧梯田提升改造的步伐,以满足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对坡耕地的治理、预防和保护是东北黑土地的治理、预防和保护项目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面对目前的农村政策,投工投劳及土地矛盾的激化,使黑土地的治理与保护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其解决对策是出台《生态农业耕作规范》,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农业耕作制度,确保农业健康发展;适当提高坡耕地治理费补助标准;落实工程占地与调地政策,鼓励农民进行坡耕地治理;制定和提出坡耕地治理计划并公告,组织农民参与坡耕地治理。  相似文献   

5.
杨玉阁  黄毅 《水土保持研究》1997,4(4):50-52,116
通过典型年样本分析,证明土壤养分状况是影响坡耕地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坡耕地面积比重大小将直接影响当地的粮谷产量,由此阐述了开发治理坡耕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策源地。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增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进开发后续产业、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五寨县是山西省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试点县之一。以2015年杏岭子乡治理片区为例,介绍了项目实施情况,分析了治理效益,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7.
三峡库区坡耕地的水土流失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充分的数据论述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的现状,论证了坡耕地是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对三峡水库造成了严重威胁。分析了引起库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六大原因,提出了防治库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的主要对策:实施两项生态农业工程,应用三种生态农业优化模式,推广六项生态农业技术;制定和实施有利于防治库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四项政策;加大库区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建立三峡库区坡耕地生态建设基金;开展科学研究,为库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治理提供先进的适用技术。  相似文献   

8.
坡耕地是我国耕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坡耕地综合治理是控制水土流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以黑龙江省依兰县双兴项目区为例对黑土区坡耕地治理的各项措施的配置及治理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对坡耕地的治理措施主要采取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在坡耕地的坡上林地交接处采取截水沟来分散坡上来水对坡耕地土壤的侵蚀;对于坡耕地中的侵蚀沟治理措施主要配置跌水、谷坊和削坡等工程,从而达到防止侵蚀沟切割,剥蚀坡耕地土层的效果。有关对坡耕地治理后期的商榷,需加强治理措施的管护,加强水土流失监测和效益监测,并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深松耕法等措施,通过技术支持,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9.
退耕还林还牧与保障食物安全的协调发展问题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坡耕地水土流失是现代土壤侵蚀最突出的问题 ,人口增长是坡耕地扩展的主要原因。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治理与大江大河的治理紧密相联系 ,又是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及食物安全的关键。应大力推进坡改梯基本农田建设 ,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在粮食生产一定程度上还必须依靠坡耕地的情况下 ,推行坡耕地水土保持耕作法 ,发展农林 (果 )、农牧复合式水土保持型坡地生态农业是解决粮食生产与退耕还林还草矛盾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延安生态农业建设中粮食增产的综合配套技术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安地区70%以上的耕地为山坡旱地,我国每年进入黄河的泥沙约81%来源于坡耕地。严重的水土流失是坡耕地作物低产的主要原因。但由于坡耕地面积大,存在着巨大的粮食生产潜力,只要合理开发,就有可能为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最基本的粮食安全保障。在分析和总结国内外半干旱地区农业成功经验与关键措施的基础上提出了延安生态农业建设中粮食潜力开发的若干关键措施与新技术。  相似文献   

11.
野外不同被覆坡面产流产沙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利用野外原型坡面开展径流冲刷模拟试验,定量研究9L/min和20°条件下裸坡坡面、人工草被坡面和自然修复坡面的产流产沙特征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自然修复坡面比人工草被坡面减水减沙和增加入渗的作用更明显,和裸坡相比,自然修复坡面的产沙量比裸坡减少89.76%~98%,径流量减少46.97%~53.30%,坡面入渗率比裸坡高114%~126.54%;对于人工草被坡面来说,产沙量比裸坡减少约95%,径流量减少不足20%,入渗率比裸坡高约50%。(2)在3种立地类型条件下,产沙和径流、产沙和阻力系数的关系均呈负相关关系,但与裸坡和人工草被坡面相比,自然修复坡面的产沙径流关系、产沙和阻力系数关系的相关性较弱,这可能与其坡面近地表覆盖情况较复杂有关,因此其坡面水沙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丘陵地区田间尺度农地景观坡位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基于相似度的模糊推理方法对丘陵地区田间尺度农地景观下的地形复杂区域进行了坡位分类,并分别利用土壤物理(土层厚度)、化学(有机质、碱解氮、有效铜和有效铁)和土壤发生属性(土种分布)对分类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坡位分类整体上符合研究区的实际地形地貌特征,并能很好地解释土壤物理、化学和发生属性的变化,验证了基于相似度的模糊推理方法在地形复杂区域进行坡位分类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降水特征与农作处理对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通过在云南红壤坡耕地上建造径流小区,研究了自然降雨情况下6种不同农作处理的水土流失特征。结果表明:横坡垄作能有效减缓强降雨对坡耕地的侵蚀,减少径流流失,但不能有效防治长降雨的持续冲刷;顺坡垄作对强降雨和长降雨的侵蚀都不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烤烟的不同生长时期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不同。烤烟生长前期,垄作方式是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在烤烟生长进入成熟期后,各处理间的泥沙流失量差异都不显著,各处理的地表植被覆盖率都达到最大化,地表植被覆盖率成为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贵州坡耕地三种种植模式的水土保持效果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紫花苜蓿—玉米间作、作物分带轮作和玉米单作3种种植模式下地表覆盖度和表层土壤含水量月变化,年均土壤和养分流失量以及产量等,比较不同模式的水土保持效果。结果表明:紫花苜蓿—玉米间作与分带轮作模式可保持坡耕地全年覆盖,并在整个雨季保持较高的覆盖度。紫花苜蓿根系发达,增加了0—20cm耕层土壤中的根量,增强了土壤的渗透能力,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可减少地表径流39.3%,减少土壤侵蚀59.3%;分带轮作可减少地表径流10.4%,减少土壤侵蚀21.3%;两种模式都提高了雨季前和雨季耕层土壤中的水分,减少了水土流失引起的有机质流失29.9%~52.4%,全N流失26.7%~54.9,全钾流失27.3%~70.9%,缓效钾流失21.4%~58.9%,提高玉米产量33.0%~35.9%;紫花苜蓿—玉米间作还可收获紫花苜蓿干草13 664kg/hm2,复合产量是农民习惯的4.1倍;分带轮作可收获大豆、红薯、油菜等,复合产量为12 492kg/hm2,是农民习惯的2.7倍。  相似文献   

15.
元谋干热河谷旱地地下地膜隔墙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缺水是元谋干热河谷旱坡地粮食产量提高的主要制约因素。为了充分利用雨季坡地的壤中流,缓解季节性干旱。1999年,在元谋县的旱坡耕地上进行了“地下地膜隔水墙”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布设地下地膜隔水墙的旱地比对照小区增产7.1%~20.2%。  相似文献   

16.
横厢耕作措施对红壤坡耕地水土流失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在对湖北省通城县水土保持试验站,所布设的12个野外试验观测小区,进行多年天然降雨观测的基础上,借助模拟降雨试验方法对红壤坡耕地不同耕作措施以地水土流失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横厢耕作措施是一种很好的水土保持措施,纵厢耕作措施比横厢耕作的水土流失量明显增加;2.在横厢耕作农地上实验轮作种植能改良土壤理化性质,保肥增产,但对水土流失并没有十分显的影响;3.横厢耕作措施是一种在陡坡耕地  相似文献   

17.
控释肥对坡地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10年5-9月降雨季,在鲁中山区种植春花生的坡地农田中进行野外降雨径流观测试验,研究了不同坡度下,施用普通复合肥(CCF)和纯控释肥(CRF)对地表径流液和径流泥沙中铵态氮、硝态氮、可溶性磷、颗粒态氮和磷、总氮和总磷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生生长前期,与CCF相比,施用CRF的坡地地表径流中可溶性养分流失含量较低,其中铵态氮含量低5.0%~74.2%,硝态氮含量低3.9%~37.0%,可溶性磷含量低7.1%~94.1%;CRF处理径流中颗粒态氮和磷含量在花生生长前期低于CCF处理,花生生长后期CRF处理径流液总氮、总磷含量高于CCF处理;在整个监测期内,CRF处理径流中总氮和总磷含量低于CCF处理。不同坡度下,随着坡度的增大,CCF和CRF的径流养分流失量变化为15°>10°>5°>0°,表明在坡地条件下,CRF能维持作物生长后期较高土壤养分含量,有利于提高氮磷的利用效率,减少雨季氮磷地表径流养分流失,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18.
陕北黄土丘陵地区坡耕地遥感分类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陡坡开垦使坡耕地面积扩大是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恶化的根本原因。应用遥感技术,及时准确地掌握坡耕地的分布特征及面积数据,对合理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意义重大。以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为实验样区,以TM图像为主要信息源,采用非监督分类与监督分类相结合的混合分类方法提取坡耕地信息。通过改进采样方法,在非监督分类生成的初始训练样本的基础上,进行删除、增补、合并等样本调整,使训练样本的选取精度大大提高,明显提高了分类精度。研究证明,在黄土丘陵沟壑区,采用混合分类方法进行坡耕地分类,较好地解决了大量存在的坡耕地同物异谱的现象,是进行坡耕地调查与监测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坡度对撒施于酸性赤红壤坡地的污泥铜随径流的迁移情况。结果表明,污泥撒施1 d后的径流中混匀样总铜(MTCu)、静置样总铜(STCu)、颗粒态总铜(TPCu)、悬浮态总铜(TSCu)浓度和流失量均达到峰值,大小依次为25°>20°>15°>10°,其中25°MTCu、STCu浓度和流失量峰值分别高达6 475.8,300.2μg/L和90.78,4.32 mg/m2,分别是10°对应峰值的4.6,3.4倍和5.7,4.6倍。随时间推移,各坡度撒施径流MTCu,STCu,TPCu,TSCu浓度和流失量总体呈递减趋势,坡度引起的径流同期铜浓度和流失量差异逐渐变小。10°~25°处理径流中75.4%~92.9%MTCu和65.1%~73.5%STCu流失量发生在污泥撒施前期(1 d和18 d)径流中,MTCu径流流失系数为0.48%~1.75%,颗粒态铜是铜随径流流失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20.
由于黄土高原地区地形复杂,在坡耕地遥感调查中单纯采用监督分类法很难获得理想的精度。以黄土丘陵沟壑地区为研究区域,在坡耕地的分类中采用改进的分类方法,首先以非监督分类法获得初始训练样本,在对样本进行增补和修改的基础上再进行监督分类,使分类精度明显提高。研究表明,用改进的分类法提取坡耕地及其它地物的信息取得了良好的分类效果,是该地区进行坡耕地调查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