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滑道分钵轮式栽植器的结构、工作过程、钵体在滑道不同部位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该栽植器的工作稳定性和立苗率进行了正交和单因素的试验分析。影响栽植器立苗率的因素顺序是钵体含水率,钵体侧面形状和滑道倾角。影响栽植器立苗率的主次因素,有覆盖物时是:滑道尾部的离地高度、机具前进速度、滑道倾角;无覆盖物时是:滑道尾部的离地高度、滑道倾角、机具前进速度。找出了栽植器工作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其最佳值和对立苗率影响的因素及其最佳值。  相似文献   

2.
吊杯式栽植器的优化设计及试验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针对目前吊杯式移栽机在移栽过程中出现的膜上穴口尺寸过大、栽植器容易撕膜、刮膜等问题,从栽植器的结构参数和分析特征系数入手,对于膜上穴口尺寸进行了研究。通过Pro/E建立栽植器的三维模型并进行优化设计与制造,对8 cm×8 cm和6 cm×6 cm口径的2种栽植器进行了田间对比试验,分析了其对膜上穴口尺寸的影响程度。然后通过变换传动比改变运动特征系数来研究运动特征系数对膜上穴口尺寸的影响规律。试验表明通过改进栽植器的结构,膜上横向尺寸较改进前平均降低了约45.3%;膜上纵向尺寸较改进前平均降低了17.9%。当运动特征系数从小变大时,膜上穴口平均值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在运动特征系数为1.238时膜上穴口尺寸最小,说明运动特征系数存在最优值。改进栽植器机构后的试验结果为:株距的平均值维持在40 cm左右,漏苗率为1.07%,伤苗率为0.71%,直立度合格率为92.6%。当运动特征系数为1.238时,穴口纵向尺寸平均值为71 mm,横向尺寸平均值为18.5 mm,均为最小值。故对于2ZP型移栽机,运动特征系数取1.238为宜。该研究为吊杯式移栽机改进设计和性能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导苗管式栽植器的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8,自引:9,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苗体在导苗管栽植系统内的运动和影响其直立度的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并结合实际采用的导向和控制两种方式;即导苗管将苗体导向开沟器的回土口处;运用开沟器和复土镇压轮的二次复土方式,使苗体达到要求的直立度。通过对工作部件的大量试验,找出了导苗管,开沟器和镇压轮三者之间的相对位置,同时研制出了导苗管直落苗式栽植机,其田间试验直立度的优良率和合格率分别达到80%和90%。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应用沙漠造林器栽植苗木的保水效果,观测其沙漠造林器是否更有利于苗木成活,同时为提高沙漠地区苗木栽植成活率提供科学支持.[方法]通过采用对比两种栽植方式(铁锹和沙漠造林器)下不同土层土壤含水量,并使用相应公式计算,从土壤有效含水量、土壤水分亏缺程度、土壤水分变异系数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定哪...  相似文献   

5.
随着机械化栽植速度的提高,为避免在栽植过程中,钵苗在栽植机构的栽植嘴内运动时间过长而无法及时落入苗沟或穴坑造成栽植失败,并对下一循环的栽植产生不利影响,该文将钵苗相对栽植嘴的运动分为与栽植嘴壁面碰撞、平面运动和沿栽植嘴壁面下滑3个阶段,分别建立了各阶段钵苗的运动微分方程。选择穴盘规格为128孔、苗龄为2~3片真叶、土钵含水率63%左右的西兰花钵苗,利用所建立的钵苗运动微分方程计算得到了变形椭圆齿轮行星轮系栽植机构作业时钵苗与栽植嘴之间的相对运动、相互作用力和钵苗从进入到离开栽植嘴的时间。利用高速摄影及其视频处理技术对钵苗在变形椭圆齿轮行星轮系栽植机构栽植嘴中的运动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到的钵苗从进入到离开栽植嘴时间与理论分析基本吻合,可见模型的建立及其计算是正确的。同时分析得到当投苗时钵苗轴线与水平面夹角为55°、质心速度为1.5 m/s、质心速度与水平面夹角为68°时,此栽植机构在速度小于147 r/min时钵苗能顺利落入穴坑,为栽植机构的最高转速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输送带铺砂型排种器试验台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排种器试验台是检测排种器性能的关键测试设备。针对现有黄油皮带法工作原理存在不足,研究采用铺砂原理研制了一套由排砂、排种、输送以及控制等工作部分组成的排种器试验台。经实际测试结果表明,铺砂能有效消除种子着落弹跳现象,高洁净度砂带可为计算机图像识别种子分布状况提供良好参照背景;该试验台还具有无油垢污染、种子可循环利用以及操作简便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通过同一品种、相同苗龄、同季定植的裸根苗直栽和营养袋大苗无伤根带土定植的甜橙苗木生长量和成活率的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营养袋大苗无伤根带土定植消除了缓苗期,大幅度提高苗木成活率。  相似文献   

8.
水稻生产不同栽植方式的比较试验   总被引:22,自引:9,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机械化种植是制约珠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全国水稻生产机械化的瓶颈之一。为探索不同栽植方式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对人工直播与机械直播、人工插秧与机械插秧、人工抛秧等不同栽植方式进行了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相同条件下,不同栽植方式的产量差异不大;机械栽植能确保稳产,与手工栽植方式相比不减产,并能减少成本、增加工效;机械直播是当前实现“两高一优”农业,促进农业生产“节本增效”的一种重要栽植方式。  相似文献   

9.
双腔侧充种式水稻精量穴播排种器的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为实现杂交稻和常规稻大田精量穴播,该文设计了一种具有弧形毛刷清种护种装置的双腔侧充式水稻精量穴播排种器,其单腔播种时用于播种杂交稻,双腔播种时用于播种常规稻。为评价该排种器排种性能,以合格率、漏播率、重播率、破损率为评价指标,以杂交稻"培杂泰丰"和常规稻"黄华占"为试验对象,以排种轴转速为影响因素,进行了排种性能台架试验。试结果表明:当排种轴转速为25 r/min,穴距150 mm,投种高度为150 mm,排种盘型孔中心线与排种盘端面间夹角为20°,且过端面上型孔截面长轴方向与排种盘面径向夹角为90°时,排种器单腔播种含水率为21.66%的杂交稻"培杂泰丰"破胸露白芽种合格率(2~4粒/穴)为87.04%,空穴率(0粒/穴)为3.33%,破损率为0.40%;双腔播种含水率为22.47%的常规稻"黄华占"破胸露白芽种合格率(5~8粒/穴)为70.26%,无空穴,破损率为0.06%。该排种器具有双腔结构,可同时或分腔进行播种,能同时满足杂交稻和常规稻播种要求。该研究为排种器的结构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基于钵苗运动动力学模型的鸭嘴式移栽机结构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了探究鸭嘴式移栽机因栽植速度提升,导致钵苗倒伏率和漏栽率升高的根本原因,该文试制了纯透明有机玻璃质的鸭嘴式栽植器,并采用高速摄像对钵苗从导苗筒下落至栽植器底部的运动过程进行了试验研究。根据研究结果将钵苗在鸭嘴栽植器内的运动过程分为6个运动阶段,并建立了各运动阶段的动力学模型,得到了钵苗下落过程中与鸭嘴栽植器间的运动受力方程。选取苗龄为40 d,基质成分为草炭:蛭石:珍珠岩=3∶1∶2,钵苗土钵含水率为55%的辣椒钵苗为研究分析及试验对象,以钵苗栽植运动时间为优化目标,对钵苗运动过程动力学模型进行优化,得出了栽植器最佳初始位置及结构参数为:钵苗下落初始位置为(40 mm,350 mm),鸭嘴栽植器上苗杯壁面与竖直面间的夹角为40°,栽植器鸭嘴部分倾角为82°;栽植机构最高转速不超过80 r/min,栽植器初始相位角为25°。通过高速摄像试验对钵苗在改进后栽植器中的运动时间进行了分析,得出钵苗从开始下落至离开栽植器的时间与理论时间基本吻合,且在栽植器运动至栽植位置前钵苗已落至栽植器底部,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以及参数优化的合理性。该研究可为鸭嘴式移栽机高速栽植转速和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陇东南葡萄生态气候及种植风险决策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通过分析陇东南地区葡萄物候特征及生态气候条件,探讨了该区域气象因子与葡萄产量的关系,评述了葡萄种植的风险程度,并提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发展葡萄产业的生产建议。  相似文献   

12.
花棒带状沙障防风固沙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流沙地迎风坡上部及丘顶为风沙运动强烈区域,在其上种植花棒带作为植物沙障,可使地表粗糙度由0.014cm提高到0.642cm,地表起沙风速由8.8m/s提高到10.1m/s,可改变风沙流输沙率随高度的分布结构.实验测得0~20cm高度范围内风沙流输沙量较流沙地减少了80.2%,小气候及土壤等生态条件明显改善;在沙障带间栽植刺槐,成活率提高了58.4%,且生长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13.
A field trial was conducted during the kharif (rainy) seasons of 2002 and 2003 at the Research Farm,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anaras Hindu University, Varanasi, India. The trial was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effect of planting methods, sources and levels of nitrogen on soil properties, yield and NPK uptake by rice (Oryza sativa L.) under direct seeded condition. Planting method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the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soil. Bulk density (1.385 g cm−3), organic carbon (0.43%) and soil moisture content (15.46%) were higher in zero till seeding plots than rotavator and conventional seeding. However, infiltration rate, soil temperature, pH and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showed a declining trend under this treatment and were found maximum (11.54 mm h−1, 36.21 °C at 55 DAS, 30.65 °C at harvest, 7.59 and 0.47 ds m−1) with conventional seeding. The maximum population of bacteria (25.60 × 105), fungi (14.26 × 104) and azotobactor (10.19 × 103) were found in the plot with zero till seeding while in case of actinomycetes the highest population (25.61 × 105) was found in conventional seeding. Nitrogen sources as well as levels failed to bring about any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soil properties. The highest grain (3825 kg ha−1) and straw yields (5446 kg ha−1) and N, P, K uptake were recorded in conventional seeding and were found significantly superior to zero till seeding (3144 kg ha−1) but it remained at par with rotavator seeding (3585 kg ha−1). Among the nitrogen sources, neem (Azadirachta indica) coated urea produced significantly higher grain (3761 kg ha−1) and straw yields (5396 kg ha−1) with greater NPK uptake than prilled urea and prilled urea + spent mentha. (The distillation waste of mint (Mentha arvensis) herbage is known as spent mentha.) Application of 150 kg N ha−1 produced maximum grain (3828 kg ha−1) and straw yields (5460 kg ha−1) although it remained at par with 100 kg N ha−1 (3738 and 5393 kg ha−1).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揭示不同自然生态状况、资源环境禀赋以及人类干扰强度条件下秦岭地区的生态风险空间分布规律,对秦岭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方法]以秦岭地区(陕西段)为研究区域,选取坡度、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空间类型等14个指标,基于层次分析权重赋值法和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构建生态干扰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开展了秦岭地区(陕西段)生态干扰风险空间分异规律研究。[结果]秦岭地区(陕西段)生态干扰风险整体呈现“北高—中低—南中”的空间异质性分布格局,生态干扰较高和高风险区分布在秦岭北麓一带以及汉滨区、汉台区、城固县部分区域。低风险、较低风险、中风险、较高风险和高风险区分别占比26.46%,42.44%,19.92%,8.62%和2.56%。秦岭地区(陕西段)人类活动分布较为集中,占研究区面积11.18%的生态干扰较高和高风险区域集中了研究区内36.26%的人类活动面积,并提出了县域单元生态干扰风险预警机制。[结论]陕西秦岭地区生态干扰风险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整体生态干扰风险程度较低,研究结果对于秦岭地区人类干扰活动监管策略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皖南地区不同烤烟种植模式的土壤环境及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实地调研和取样分析研究了皖南地区5种典型烤烟种植模式下耕层土壤环境质量及经济效益状况。结果表明:水旱轮作及不同作物的养分投入与吸收量不同造成了养分指标间的差异,其中T2(烤烟–玉米复种连作)模式下的土壤有机质及碱解氮含量最低。除Pb外,As、Cd、Cr和Hg 4种重金属在不同种植模式的耕层土壤中含量不同,但均符合国家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要求。此外,T1(烤烟–水稻复种连作)及T4(烤烟–水稻→小麦–水稻→烤烟轮作)模式中二氯喹啉酸残留量相对较高(0.05 mg/kg)。在不同种植模式的总投入中,T1模式投入最高,其租地、肥料、烘烤及雇工4项投入占总投入的79.3%。T1及T2模式均属"高投入高产出"类型,缺乏可持续性;T4及T5(烤烟–水稻→油菜–水稻→烤烟轮作)模式,属"低投入高产出"类型,具有较高的可持续生产能力。T3(烤烟–空闲单季连作)模式复种指数最低,需提高生态资源利用率。从土壤环境及经济效益方面综合考虑,T4的烤烟–水稻→小麦–水稻→烤烟轮作模式是皖南地区的较佳烤烟种植模式,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不同垦植模式茶园土壤性状及团聚体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索山区茶园垦植对土壤性状的影响,促进茶产业经济与水土保持的协调发展,对云雾贡茶产地不同垦植模式下茶园土壤物理性质及团聚体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研究区内灌木林地土壤相比,茶园土壤黏粒含量、孔隙度、毛管持水量随茶树种植年限的延长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土壤容重逐渐减少,土壤物理结构得到改善。土壤非水稳性团聚体主要是粒径>5mm的团粒,平均含量为43.45%,茶树种植年限越长,含量越高,横坡成行种植模式下>5mm的土壤非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高于离散种植,其余粒级的团聚体含量均小于20%。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中粒径<2mm的团聚体占70%以上,土壤结构破坏率均小于20%,以陡坡垦植茶场、新垦茶园土壤结构破坏率较高,离散种植模式土壤结构破坏率大于横坡成行种植模式。山区茶园垦植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区域土壤结构和性状的改良。  相似文献   

17.
对模拟沙地铺设轮的实际工作环境,自行设计试验方案,科学确定试验目的、方法与内容,进行分类试验,并采用数值分析法对结果进行分析处理,获得纵向铺设机构工作所需的力参数的有效范围,解决纵向草铺设过程中的折断问题。  相似文献   

18.
西部浅山逆温层冬栽食用菌增产增收效应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西部陇南山区普遍存在山地逆温现象,在白龙江干热河谷,冬季1-2月逆温层出现在离河谷底相对高度50-200m处,以150m以下出现逆温的频率最高,平均强度为0.5-1.0℃/100m,最强可达3.1-4.0℃/100m。在逆温层不同高度处进行冬载平菇,金针菇试验,结果表明, 人工调节空气湿度下,逆温层栽菇增产增收效益明显,且逆湿层不同高度处的出菇量存在显著差异,以100m高度处出菇量最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及碳排放指数间的内在响应关系及作用机理,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思路。[方法] 基于GM (1,1)预测模型对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及碳排放指数进行灰色预测后进行耦合协调度分析,并运用PVAR模型探讨三者间的响应关系。[结果] ①区域各要素间的耦合度高于协调度,耦合协调状态呈增长趋势,而区域内部则呈现自下游至上游的降低趋势。②土地利用强度对于产业发展于前两期呈正向冲击,产业发展对碳排放为滞后2期内的先负而后转正冲击的倒V型波动趋势,土地利用对碳排放呈现明显的正相关脉冲响应。③三要素主要依赖于自身的发展路径,但产业发展对碳排放强度的解释力高于土地利用强度对其的解释力,而随着期数的增加,二者对碳排放的影响趋势均呈现增长趋势。[结论] 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及土地利用的配置和保障不可或缺,而碳排放作为未来发展中的重要制约因素也不可忽视,探索三者间的响应关系,能够更好地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