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太湖地区稻麦轮作农田氮素淋洗特点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排水采集器模拟试验研究了太湖地区不同施肥水平下农田N素淋洗特点.结果表明,N的渗漏损失以硝态氮(NO-3-N)为主,并发生在麦季,铵态氮(NH+4-N)淋洗量则很少,NO-3-N的量占渗漏液总N量的43%~72%,浓度为20~110mg/kg;渗漏水中N的含量与土壤N的淋洗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麦季土壤中NO-3-N的总淋洗量为17.8~58.5kg/hm2,平均为39.2kg/hm2,净淋洗量为5.5~40.7kg/hm2,平均为21.4kg/hm2,占施肥量的3.7%~12.2%;与纯化肥处理比较,化肥+猪粪处理增加了农田N的淋失,化肥+秸秆处理减少了土壤中N的淋失.与麦田渗漏水相比较,稻田渗漏水除水稻生长早期的部分样品外,NO-3-N和NH+4-N含量均很低,分别在1mg/kg和0.5mg/kg以下.  相似文献   

2.
小麦生长季氮素在紫色土中的迁移和淋失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利用原状回填土渗漏池研究了小麦生长季节氮素在紫色土中的移动特点和淋洗损失以及影响氮素移动和淋失的因素。结果表明,小麦生长期间氮素的移动和淋失主要以NO3^--N为主。小麦生长前期是NO3--N向下移动最强烈的时期,向下淋洗的NO3^--N没有在土壤剖面中累积,小麦收获后NO3^--N在lm土壤剖面中呈均匀分布。氮素淋失量平均为4.81kg/hm^2,淋洗损失的氮占施氮量的1.7%~3.3%。降雨量、氮肥用量、肥料品种和土壤性质影响了NO3^--N在紫色土中的移动和淋失。  相似文献   

3.
高肥力稻田分次施氮对氮素淋失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通过自行设计的渗漏计研究在控水灌溉条件下稻田不同氮肥处理氮素淋失的动态规律,结果表明: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间,渗漏水中铵态氮、硝态氮保持较低的浓度,均小于1mg/L,但对硝态氮而言,仍是氮素淋失的主要类型。从总的趋势来看,渗漏水中氮素浓度随施肥量增加而增加。每次施肥后,不同处理渗漏水中的NO3--N浓度均表现为短期内迅速上升、后期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中NH4 -N浓度与NO3--N消长规律相似,但表现出峰值超前的特征。各小区渗漏计中NH4 -N、NO3--N及TN累积渗漏量与施肥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R2分别达到0.933*,0.984**和0.982**。另外从环境和经济角度考虑,建议在土壤质地粘重、基础肥力较高的水稻土施肥量控制在75~150kg/hm2为宜,控制氮素淋失主要时期为施肥后一周内,特别在基肥施后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4.
桓台县高产农田土壤硝态氮淋失动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试验研究高产农田生态系统条件下N肥施用量和秸秆还田对土体硝态氮(NO3^--N)的时空分布动态结果表明,NO3^- -N含量在空间上随土壤深度而降低,这一相关关系可用Y=aX^b函数表达。小麦-玉米2季秸秆还田同单季小麦秸秆还田对NO3^- -N的动态影响较小,但相同施N量下未进行玉米秸秆还田0-40cm土层土壤中NO3^- -N含量偏高,土体NO3^- -N有淋失较强的趋势。土体NO3^- -N含量年度内波动大小与施N量密切相关,0-40cm土层土壤内NO3^- -N含量起伏最大,60cm土层以下相对稳定。各土层内NO3^- -N含量与施N量相关密切,这一相关关系影响到2m土层深度。土体中NO3^- -N含量周年内出现2次峰值和1次低谷,峰值出现在玉米和小麦收获后,低谷发生在小麦苗期-开花期土体养分大量吸收时期。9月下旬2m土层土壤NO3^- -N含量可高达10mg/kg,而且有淋失出2m土体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用原状土柱研究太湖地区稻麦轮作农田养分淋溶量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张静 《土壤》2008,40(4):591-595
采用原状模拟土柱,对太湖地区不同施肥水平下稻麦轮作农田NH4 -N、N03--N 和TP的淋溶量进行了研究.初步结果表明:麦田NH4 -N、NO3--N 和TP的淋溶量分别为0.36~0.64、2.74-16.42和0.05-0.19kg/hm2,各占化肥施用量的0.2%~0.4%、4.8%~8.1%和0.2%~0.7%;稻田NH4 -N、N03--N和TP的淋溶量分别为0.36~1.04、0.86~3.01和0.24~1.17kg/hm2,各占化肥施用量的0.2%~0.4%、0.6%~1.7%和0.8%~8.2%.猪粪能增加养分淋溶量,尤其显著促进了P素向下迁移;秸秆减少麦季土壤无机N的淋溶损失.  相似文献   

6.
氮在紫色土中的移动和水稻氮素利用率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利用养分渗漏池研究了紫色土中氮肥品种、用量对氮素移动、淋失和水稻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期间淋失的氮素基本形态是NH4+-N,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并随时间而下移;NH4+-N 淋失量与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氯化铵促进了NH4+-N 的淋失,但其氮肥利用率比尿素高8 个百分点,说明水稻上可酌施含氯化肥;增施氮肥增加了NH4+-N 的淋失量,减少了氮肥利用率,建议水稻施氮控制在150kg/hm2。  相似文献   

7.
采取土柱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施氮强度对宁夏引黄灌区灌淤土中氮素淋洗损失特征,以期为氮素淋失控制和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试验设5个氮水平,分别为对照处理(N0)、常规氮水平300 kg·hm-2(N300)、优化氮水平(N240)、2倍常规氮水平(N600)、2倍优化氮水平(N480)。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水平淋洗液中NO3--N的浓度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浓度峰值出现的时间随施氮水平增加逐渐后移,NO3--N是氮素淋洗损失的主要形态,而NH4+-N的淋失损失主要出现在淋洗前期,增加施氮量可以推迟各形态氮素峰值出现时间,增加淋失风险。N240,N300,N480和N600处理总氮累积淋失量分别为94.53、128.02、222.06 kg·hm-2和268.6 kg·hm-2,淋洗损失比例分别为39.38%、42.67%、46.26%和44.77%,当季施入稻田土壤的氮肥极易淋洗到100 cm深度以下,成为浅层地下水的潜在威胁。施入到灌淤土的氮素有39.38%~46.26%通过淋洗途径损失,各处理总氮累积量淋失规律服从对数方程Yt=a+blnt(R2=0.927~0.975)。  相似文献   

8.
太行山山前平原冬小麦田深层土体硝态氮累积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田氮素(N)淋失是N素损失的重要途径之一。采集土壤溶液并测定其硝态氮(NO3^--N),对不同施N肥处理下40-220cm土层的NO^-3-N累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N肥处理,对不同土层中NO^-3-N累积影响很大,太行山山前平原竭土农田80cm土层和40-160cm土层为NO^-3-N高度聚集层,入冬后麦田NO3^--N有所累积。易流失;不同土层NO3^--N累积与N肥投入呈直线关系。N肥过量投入易造成深土层NO3^--N累积并流失。  相似文献   

9.
太湖地区麦季氮素淋失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连纲  王德建 《土壤通报》2004,35(2):163-165
通过排水采集器模拟试验,研究了太湖地区不同施肥水平下,麦作期间农田氮素淋洗特点。结果表明,麦季氮素渗漏损失以NO3--N为主,占总氮量的36.2%~99.1%,平均高达82.9%,NO3--N淋洗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施肥水平及肥料种类,对于NO3--N淋洗有着不同的影响,在试验的施肥水平下,麦作期间氮素淋失对地下水存在潜在污染。  相似文献   

10.
不同施肥对雷竹林土壤氮、磷渗漏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于2009年利用土壤渗漏水收集器在浙江省临安市的雷竹林中进行雷竹林氮、磷渗漏淋失特征的田间试验,以比较不同施肥处理对雷竹林土壤氮、磷渗漏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渗漏水量与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渗漏水中全氮(TN)和全磷(TP)的浓度均随施肥量增大而增加。不同施肥处理渗漏水中TN和TP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9.7~50.9mg/L和1.2~2.5mg/L。硝态氮(NO3--N)是渗漏水中TN的主要形态,占TN的75.7%~83.6%。整个试验期间,各施肥处理雷竹林氮和磷的累计淋失负荷分别为53.0~149.2kg/hm2和3.0~5.8kg/hm2。不同施肥处理雷竹林土壤渗漏水中氮、磷渗漏淋失负荷递减次序为常规施肥>缓释肥>专用复合肥>微生物肥>对照。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低量施肥量的专用复合肥、缓释肥和微生物肥处理的氮渗漏流失负荷分别减少31.8%,17.6%,41.2%,而磷渗漏流失负荷分别减少29.4%,12.9%,40.4%。  相似文献   

11.
新疆艾比湖地区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新疆艾比湖地区1985~2003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和动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新疆艾比湖地区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不断增加,人均生态足迹从1985年的2.520 hm2增加至2003年的4.194 hm2,增加了66.43%;人均生态足迹赤字从0.015 hm2增加至2003年的1.121 hm2。与全球和国内一些地区分析比较表明,新疆艾比湖地区1999年的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低于全球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低于全疆的平均水平,却高于全国的人均生态足迹需求。同时也处于全球人均生态承载力的范围,但超过中国和新疆的人均生态承载力水平;人均生态赤字也低于全球、中国以及全疆的平均水平。说明新疆艾比湖地区在全球尺度处于生态可持续发展状态,但在区域尺度处于不可持续状态,生态系统的压力较大。万元GDP的生态足迹高于全球、中国以及新疆的平均水平,说明艾比湖地区资源的利用效益比较低。  相似文献   

12.
2002-2009年中国规模化畜禽养殖量区域差异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为了研究中国规模化畜禽养殖业区域差异规律,该文从2002-2009年分省畜牧统计数据计算的标准规模化养殖量出发,采用锡尔指数方法对中国规模化畜禽养殖量的区域差异进行分析,同时进行区间和区内差异的分解。研究表明,2002-2009年中国规模化畜禽养殖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上升幅度逐步增大,且以2006年为界,分为2002-2006年的慢速增长阶段和2007-2009年的快速增长阶段。慢速增长阶段的总体差异缩小,快速增长阶段的总体差异扩大。在而整个时段内,区内差异分化显著,区间差异略微缩小。基于区域差异研究,并根据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和区内差异贡献率的分析,建议六大区针对规模化畜禽养殖业采取不同的政策策略。  相似文献   

13.
We simulated the global transport of dust emitted from all major dust source regions on earth by using a global three-dimensional chemical transport model for the year 2000. A modified dust emission flux scheme and an advanced nonlocal diffusion scheme for accurately determining the atmospheric eddy diffusivity in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were implemented to improve the chemical transport model. We specifically examined and analyzed dust storms that occurred in China and northern Africa. Four scenarios representing the global transport of dust from dust storms originating in the Loess region and the Gobi, Takla Makan, and Sahara deserts, respectively, were simulated. The results of each scenario were then compared with those resulting from all major dust source regions on earth, to identify which deserts have a major impact on dust transport and its deposition in Japan. The dust from the Sahara desert, most from the western part that was found in this study, reached Japan in 9–10 days, while Gobi and Loess region dust took 2 to 3 days, and 4 days for Takla Makan dust. The model-calculated monthly total deposition of dust mass from all major dust source regions was compared with comprehensive measurements of total deposition collected at sampling stations distributed over Japan, and good agreement was generally found. From these analyses, it was also indicated that dust emitted from other deserts, including the Turkestan, Iranian, and Arabian, could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dust deposition on Japan.  相似文献   

14.
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喀斯特山区的自然地理要素组成发生变化,产生了严重的石漠化,从而影响人类的生存,直接导致贫困。对喀斯特山区的生态退化过程加以分析,以贵州省罗甸县大关村的生态重建为例,进行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重建及脱贫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耕地地力评价可持续研究发展方向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吴鹏飞  孙先明  龚素华  刘洪斌 《土壤》2011,43(6):876-882
结合参与耕地地力评价的实际经验和众多研究成果,综合西南山地丘陵农业区的特点,分析了该项研究实际操作中的难度及原因,探讨了当前该项研究工作的不足,提出以下可持续研究发展方向:首先,可以在参评指标的选择和指标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以气候和地势为依据,将研究大区分为几个地力评价亚区,分亚区确定评价指标和权重.水田旱地交错分布区的地力评价工作,尤以西南地区为甚,基于水田旱地实际地块的地力水平及其权重的差异性,建议最好能够分开进行评价.再者,可以注重评价单元赋值的过程中插值方法的选择,可在对采集数据全局认识的基础上,再选择合适的点面赋值方法.此外,在地力评价工作过程中,注意每一细节的完成,因为这些细节的处理结果将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和结构化调整.  相似文献   

16.
骨干谷子品种对谷子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解其优异性状遗传基础及利用价值,选用来源于不同生态区的12个骨干谷子品种,进行表型鉴定和遗传差异分析。结果表明,12个来源于不同生态区的骨干品种在株高、穗长、穗粗、穗下节间长、单穗重、生育期以及黄色素含量等方面差异较大。79对SSR多态性标记共检测到258个多态性变异位点,平均3.265 8个;SSR标记多态性(PIC)的变幅为0.141 1~0.711 6,平均为0.510 1;其中PIC>0.5的SSR标记有50对,占多态性标记的63.3%。12份材料的遗传距离变幅为0.140 2~0.801 1,平均为0.473 7;来自华北夏谷区的豫谷1号和沧谷4号遗传距离最近,而沧谷4号和来自内蒙高原的地方品种金香玉距离最远;总体而言,华北夏谷区品种和西北早熟春谷区品种遗传距离相对较大。相似性系数为0.594时,12个品种可聚为两类,华北夏谷区的豫谷1号、矮88、冀谷19号、沧谷4号和济谷12聚为一类,来自西北春谷早熟区、晚熟区和东北春谷区的7个品种聚为一类,聚类分析结果和品种的生态类型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群体结构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结果相似,华北夏谷区品种和春谷区品种之间存在基因交流。总之,不同生态区来源品种间遗传差异较大,同一生态区来源品种遗传差异较小;华北夏谷区骨干品种之间遗传差异较春谷区品种遗传差异相对较小;华北夏谷区品种和西北早熟春谷区品种间遗传差异较大,丰富华北夏谷区遗传变异,应加强与西北早熟春谷区品种之间的交流。本研究结果为优异谷子品种培育及种质资源利用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7.
<正> 黄花菜(Hemerocallis citrina),又名金针菜,系百合科萱草属宿根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的特产蔬菜。黄花菜适应性强,耐旱耐瘠薄,既是优良的经济植物,又是理想的水土保持植物。 在通常情况下,黄花菜繁殖多采用营养繁殖,即分蘖(分蔸)、切片(切根)、短缩茎切割和花苔腋芽繁殖,近期也有采用组织培养繁殖的。种子繁殖通常采用种子点播育苗。营养繁殖的秧苗,虽能保持品种性状的稳定性,但繁殖系数低,大面积推广栽植受到限制;组织培养繁殖,对技术、设备条件要求高,在生产上有局限性;常规的种子点播育苗,土地利用率低,产苗量小,既浪费工时,又推迟栽植时间。黄花菜经济效益高,适宜栽培区域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节水灌溉与氮肥施用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该试验采用防雨棚池栽试验,研究2个灌溉模式(常规灌溉与控制灌溉)与3个水平施氮量(90、180和270 kg/hm2))对稻基农田土壤脲酶活性、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土壤磷酸酶活性、土壤转化酶活性、土壤微生物量碳及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施氮水平增加,土壤脲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量氮增加,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土壤磷酸酶活性、土壤转化酶活性、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微生物量氮的比值、土壤微生物熵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与常规灌溉相比,控制灌溉显著提高稻基农田土壤脲酶活性、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土壤磷酸酶活性、土壤转化酶活性、土壤中微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量氮、土壤微生物熵,降低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微生物量氮的比值。在该试验条件下,以控制灌溉模式下施氮量180 kg/hm2可获得最优的生物环境,土壤脲酶活性、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土壤磷酸酶活性、土壤转化酶活性、土壤中微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量氮分别达到3.02×10-2 mg/g、0.93 mL/g、5.70 mg/g、10.08 mL/g、237.58 mg/kg、52.60 m/kg。该研究对认识稻基农田水氮耦合关系、指导江淮丘陵季节性干旱区水稻优质节水高产高效栽培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人称“红色沙漠”的南方花岗岩风化区,水土流失严重,治理难度大,为探索其有效治理途径,作者于1986~1988年在这类土地上进行了绢毛相思与糖蜜草混交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林草混交当年植被覆盖率达到90%;林草混交区的径流量和泥沙流失量分别比对照区减少51.53%和98%;林草混交可有效地提高土壤肥力,改善生态环境,且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土壤可蚀性值及其估算   总被引:67,自引:0,他引:67  
土壤可蚀性是评价土壤对侵蚀敏感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进行土壤侵蚀预报的重要参数。本文运用野外观测资料,研究了我国不同水土流失区的土壤可蚀性值问题。根据实测资料,计算给出了一组土壤可蚀性实测值。并利用这组实测值。对我国土壤可蚀性估算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国外现有的可蚀性估算模型不能直接应用于我国土壤的可蚀性计算,估算值明显大于实测值。但估算值与实测值之间存在有良好的线形关系。最后提出了我国不同地区及不同资料占有情况下的土壤可蚀性估算方法。本文研究结果可以直接用于我国土壤侵蚀预报中土壤可蚀性计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