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绍兴市农业生态和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建立基于3S技术的农业生态监测和基于自动气象站、雷达、卫星、数值预报、短信息技术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动态监测绍兴市耕地被侵占面积,分析水资源分布、土地利用覆盖等农业自然资源分布特征,并对农业气象灾害实现监测和预警,从而为根据当地自然资源优势,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有效地减轻气象灾害损失,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继续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回顾农业气象科研机构40年的历程,把农业气象灾害研究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对农业气象事业的发展和学术水平的提高都起过积极的作用.估计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农业气象灾害仍可能是困扰我国农业的问题之一,有关这个问题的研究,不但不应放松,还应加强.根据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和相关学科研究的进展,探讨农业气象灾害研究的发展趋势,预计有6个方面可望取得长足进步.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减灾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析了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影响地域广、区域差异明显以及发生频率逐渐变大、灾情逐渐加重等基本特征,揭示了导致我国农业气象灾害频繁发生以及灾情巨大的原因,并提出应改变传统灾害管理体制,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农业灾害保险建设等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4.
吴静  孟庆怡  刘相  刘佳  胡倩 《南方农业》2022,(4):201-203
近年来,我国气象服务事业有了很大进步,不仅天气预报精确率提高,还体现在灾害预警及时性不断上升.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气象服务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气象灾害会对农业生产建设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应该加强气象服务能力提高和气象灾害防御措施改进的系统研究,通过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应用,丰富气象服务的方式和内容,有效规避气象灾害带...  相似文献   

5.
简介了安徽省级农业气象灾害测评专家系统的设计思想、知识库构建、推理机制及系统应用。  相似文献   

6.
湖北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变化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利用1961—2004年湖北省71个气象台站实测气候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分析湖北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变化趋势。分析显示,在26种农业气象灾害中,有17种呈减少趋势。有9种呈增加趋势,但并不意味着气候变化对农业有利。所得结论增强了气象部门为“三农”服务的针对性,也为政府和农业部门充分利用气候资源、趋利避害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农业气象灾害对广东水稻生产的影响及防御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农业气候角度分析了影响广东水稻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减产原因,并提出了防御对策,以实现广东水稻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8.
北方设施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智能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该文针对设施农业种养殖企业用户的设施农业气象灾害直通式服务需求,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基于JavaEE技术框架、SOA(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云服务技术,通过多重因素关联规则学习方法,构建基于互联网气象数据、设施农业小气候环境数据及作物生育期等多重因素的设施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和生产管理专家知识规则,依托气象部门一体化智能网格气象预报预警平台和未来3~7 d的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开发基于互联网数据挖掘和专家知识决策技术的设施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智能决策推送服务系统,对寒潮、大风、低温寡照、暴雪等北方主要设施农业气象灾害进行早期预警提醒,系统于2017年秋冬季在天津津南区部分农业园区推广应用,基于移动互联网通过智能手机APP对5次强冷空气过程提前3~5 d自动研判并实时推送设施农业生产管理决策和防灾减灾提醒建议,便于生产管理者及时关注天气变化和提前采取生产管理措施,避免重大灾害损失,探索应用互联网、云技术、大数据挖掘等信息手段开展气象灾害早期预警,为研究满足设施农业互动式、个性化、智能化和专业化气象信息服务和推动农业现代化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气象灾害与病虫害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统计局《中国农业统计年鉴》1978-2007年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成灾面积、经济损失等资料与全国气象站点气象要素资料,总结了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发生发展的影响,各类农业病虫害由于气候变暖特别是暖冬出现的新的变化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在已有气候变暖的影响下,绝大部分农业气象灾害危害加重、发生频繁,特别是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加大,极大的威胁着中国粮食生产的安全。气候变化对农业病虫害的影响也是如此,气候变暖造成病虫害发生世代数增加,危害范围扩大,为害程度加重,给农业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带来困难。未来农业气象灾害、病虫害会更加频繁,使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加大,应予以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0.
农业气象灾害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导致作物显著减产的不利天气或气候异常情况的总称。农业气象灾害属于自然灾害,多由温度、水、风等自然因子引起。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东部,"十年九旱"是主要的气候特征之一,干旱和冰雹是最为常见气象灾害。全省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达几十亿元,最为严重的1996年经济损失占全省GDP的13.8%。介绍了全省最为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类型及其造成的经济损失,提出了人工增雨、人工防雹等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11.
在实地考察和历史资料的研究基础上对神木县农业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表明:神木县属半干旱农业气候区。光热水资源基本同季,光能资源丰富,热量资源能满足作物一年一熟需要。但降水量不足且年际变率大,有效降水日数少,春季尤甚。风大沙(沙暴天气)多,霜冻频繁,干旱严重且持续期长,还有冰雹,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不利。  相似文献   

12.
根据统计资料和实地考察对富平县的农业气候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富平县属于半干旱气候区,光热水资源基本同季,光热资源能满足作物一年两熟需要,但降水量不足且年际间变率大,有效降水日数少,限制了光热潜力的发挥.干旱、连阴雨、干热风、冰雹是富平县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气候,对农业生产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基于近年中国西南频发的季节性旱灾事件,探讨了区域植被的水分适宜性。分析了区域性旱灾事件中蕴藏的重要科学问题——具有高耗水特性的桉树(Eucalyptus spp.)、橡胶树(Hevea spp.)人工林的生态需水是否适应于区域降水条件(或能否打破区域生态用水的供需平衡)进而导致旱害。同时分析了植被水分适宜性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认为以植被生态需水计算为基础的植被水分适宜性研究进展缓慢且成果缺乏,作为水分适宜性评价基础的植被生态需水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据此提出对云南省典型植被的水分适宜性及其生态需水与区域干旱的关系开展专项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经历着越发严重的农业污染问题;对农业污染防控的制度性约束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是实现有效污染防控的前提,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中国农业污染防控的制度约束分析研究表明:农业污染及其防控涉及的利益主体关系及相关制度设计,对各利益主体形成了污染防控负激励,加重了农业污染;城乡"二元"结构及其衍生的一系列体制问题,导致"三农"在农业环境治理、农村公共物品提供等方面被严重边缘化,进而直接制约了农业污染防控;此外,高度分散的小规模农户经营模式也不利于农业污染防控。最后,针对中国农业污染防控的制度性约束因素,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农业污染防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中亚热带荒漠化及其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中亚热带在自然条件下不会荒漠化。毁林开荒引起的严重水土流失是荒漠化产生、发展的罪魁祸首。荒漠化治理的根本途径是迅速恢复植被。对岩溶区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进行长期的封禁治理,同时辅以人工补播、补植,且初期只能是灌草;对紫色土,应在水保造林基础上全面封禁;对丘陵红壤区,须通过人工种植重建植被并辅以封禁治理,首选树种是油茶;对低山红壤区,人工造林与封禁治理并举,有望5~10年取得成效;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应在封禁基础上人工直播灌草,退耕地上也只能栽培灌丛保土。  相似文献   

16.
华南沿海地区台风频繁,针对该地区温室大棚的特殊要求,对其环境自动测控系统中的大于7级以上的风暴防御子系统进行了研究。用人工神经网络在自动测控系统中建立强风的识别模式,通过试验对识别模式进行检验。初步结果表明,该子系统能满足华南沿海地区温室的风灾防御要求,但还需要在实际环境中接受更多检验。  相似文献   

17.
2022年春季(3-5月),全国平均气温为12.1℃,为1961年以来最高值。其中3月上旬、中旬和4月上旬气温异常偏高,5月中旬气温明显偏低,为典型倒春寒年。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54.0mm,较常年同期偏多,其中四川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全国平均日照时数为649.2h,接近常年同期。北方冬麦区光热条件适宜,墒情较好,播种期推迟的冬小麦苗情持续转化升级,气象条件总体利于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春播区大部水热条件适宜,阶段性低温影响偏轻,利于作物播种出苗,春播进度总体快于上年,幼苗长势良好。南方冬麦区大部成熟收获期多晴好天气,麦收进展顺利。辽宁西部等地出现明显旱情。春季后期江汉东部、江淮南部、华南西部和西南地区等地出现强降水。西南地区南部多阴雨寡照天气。春末华北东部、黄淮等地部分麦区出现干热风天气,对部分地区春播和冬小麦后期灌浆有一定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河套灌区农业生产中的春潮、低温冷害、盐碱和霜冻等几种主要灾害的发生规律及其对粮油糖三大作物影响的基础上,先后提出了早播、玉米芽栽、浇水压盐及开沟起垅深穴覆膜栽培的减灾对策和措施,经各地试验、示范和大面积推广应用,获得了巨大效益。  相似文献   

19.
1993年5月我国西北地区的大风沙暴,面积大、持续时间长,局部还出现了霜、雪、雹等灾害,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究其原因,除大气运行外,主要是地面裸露,地表多为易被风力吹蚀的沙粒粉尘,加之干热的气候、强烈的辐射和干燥的地表加剧了大风沙暴的危害。只有做好地面保护工作才能够较快地减小风沙灾害。首先是贯彻水土保持法“预防为主”的方针,保护好现有植被,其次是采取沙障固沙、植物固沙、引水拦沙等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施卫明  王远  闵炬 《土壤学报》2023,60(5):1309-1323
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发生分散、随机,排放不确定性,污染物浓度波动大、类型复杂,污染面广量大的特点,其综合防治一直是世界性难题。当前,我国面源污染防控首要的问题为污染“家底”不清,不同部门或研究学者对农业面源污染负荷估算差别大。基于几十年定位、全程的科学观测数据,本研究认为,虽然国家污染普查数据和很多学者的估算数据,均高估了种植业源排放量占面源污染总量的比例,但种植业源排放总量仍然很高,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和防控。结合中国30多年的面源污染防控经验,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学者提出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3R(“减源—拦截—修复”)和4R策略(“源头减量—生态拦截—循环利用—生态修复”),并伴随着防控技术升级和组合优化、技术产品化和装备化,逐渐完善扩展为4R+,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应用指导,在一些典型地区进行工程化实施后,形成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成功经验和案例。然而,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工作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深入了解土壤与污染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将尤为关键。此外,为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使用,还必须进一步提高氮、磷等关键污染物的净化与回收效率,确保在增加农业产值的同时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