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靠小流域治理开发奔小康途径初探曹丽玫(黄委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西安710043)通过治理开发,建设小流域经济,从而加快山区农村奔小康的步伐,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不同类型区、不同面积、不同社经情况和不同自然环境的小流域,治理策略不同,主导产业与拳... 相似文献
2.
3.
理家庄小流域治理开发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金瑞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1,(4):37-38
理家庄小流域经过十多年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治理度达到83%,植被覆盖率达到64%,年粮食总产达到100kg,年干鲜果品产量达到120kg,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以2700元,生态、经济效益显著,其治理开发模式主要是建立坡面防护,沟道防护和综合配套三大体系。治理特点:一是林果主导产业突出,二是措施科技含量高。 相似文献
4.
5.
6.
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平沟耕作效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9a试验资料,分析和研究了坡地水平沟耕作的土壤水分动态及耗水规律,并从水土流失、养分流失及水分利用方面研究了水平沟耕作效益.得出坡地水平沟耕作的土壤水分变化为:封冻前的强烈失墒期、越冬干湿交替失墒期和返青拔节后缓慢失墒期3个阶段.小麦灌浆期及返青期对产量作用最大;水平为能够显著地拦蓄径流,减少土镶冲刷和养分流失,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进而提高作物单产. 相似文献
7.
沂蒙山区属典型的低山丘陵区 ,山地占总面积的 90 %以上 ,耕地的 85 %是坡地。农村土地延包后 ,小流域治理条件发生变化 ,新的治理模式渐渐形成。经试验 ,总结出几种适应不同立地条件的小流域治理模式 ,可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小流域治理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北京水务人面对新挑战,经过不懈努力,探索出“构筑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治理模式,完成了从小流域治理向小流域管理的转变。在连续7年大旱,水库来水锐减的情况下,密云水库保持国家Ⅱ类水质标准,官厅水库三家店段全年达到Ⅲ类水质标准。三道防线建设的实质是在政策保障下,通过“封、移、补,节、治、调,清、育、保”措施和手段,对流域的水土资源进行综合管理,达到减少水土流失、防治水污染,促进节水和保护饮用水源的目的,实现了从小流域治理向小流域管理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随着小流域治理与开发一体化的推进.小流域经济推向了市场,区域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群众关注的中心由解决温饱到致富达小康。以乌盟永定河流域重点治理两期成效及治理特点为例,结合这几年的工作体会,探讨治理开发小流域,发展小流域经济的途径和方法,以阐明发展小流域经济是使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0.
黄土丘陵区水平沟耕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土丘陵区水平沟耕作的试验研究表明,水平沟耕作能够削弱坡度增大导致侵蚀量增大的作用,作物参与后可大大增强这种防护能力。就作物本身的防护能力而言,谷子最强,其次是马铃薯,再次是荞麦。水分利用效率为马铃薯>谷子>荞麦;三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对坡度变化的反应敏感程度为马铃薯>荞麦>谷子。据此建议较陡坡地作物,应优先考虑谷子;马铃薯和荞麦宜尽量安排于缓坡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当前研究主要关注非喀斯特地区长时间尺度频率研究,对喀斯特不同降雨等级下的水化学采样频率研究不足,喀斯特小流域不同降雨等级水化学的最优采样频率尚不明确。[方法] 利用黔中高原典型喀斯特小流域在2022年6月至2023年7月不同降雨等级(大暴雨、大雨、中雨)间隔1 h的高频电导率(EC)数据,重采样为2~15 h的低频数据后,结合多种评价指标和突变点理论,确定喀斯特小流域不同降雨等级下水化学的最优采样频率。[结果] (1)喀斯特小流域受地质背景影响,水化学响应降雨呈现暴涨暴落特征,低频采样误差损失量大;(2)I60(最大60 min降雨强度)、前期无雨天数和降雨量通过影响水文过程,进而改变水化学变化特征,最终影响采样频率;(3)大暴雨等级下建议选择4 h频率为宜,大雨等级下建议5 h频率,中雨等级下当I60>10 mm/h时建议5 h采样频率,I60较小时(I60<10 mm/h)最优采样频率为6 h。[结论] 研究结果为喀斯特小流域水化学监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小流域治理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小流域是生态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组成的复合巨系统,小流域治理是对这三个子系统的协调过程。从哲学的观点分析小流域特征及治理特性,不仅要研究其线性,内在性、规范性、平衡性、渐进性、稳定性、透明性、确定性、精确性和定性性,而且要研究小流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及其发展变化过程;影响治理效益的因素等,从而理解小流域特征与治理特性的对立面,为进一步认识小流域各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掌握系统总体的运动发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措施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小流域治理是北京市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是北京市保护水源、控制水土流失、实现人水和谐的重要途径。基于北京市小流域治理的多年实践经验与现代治理要求,对近年来北京市政府提出的小流域治理理念——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进行了其内涵的界定和建设技术体系的探讨,并以密云水库上游蛇鱼川小流域的综合治理为例,介绍北京地区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15.
5年轮作和1年水平沟耕作试验表明:在不同的坡度上,与传统耕作法相比,水平沟减少产流7%,径流液铵态氮浓度提高19%,流失量达到13.01kg/(km2·a),比传统耕作多流失1.11kg/(km2·a);径流硝态氮浓度减少27%,比传统耕作减少7.68kg/(km2·a);径流硝态氮流失减少量和铵态氮增加量相差6倍,水平沟可减少6.57kg/(km2·a)矿质氮流失;水平沟拦截泥沙25%左右,泥沙中全氮富集率提高13%,土壤全氮流失457kg/(km2·a),平均减少18%;一季黑豆和一季黄豆及两季黑豆和一季黄豆参与的5年轮作周期,土壤侵蚀量仅为896t/(km2·a)和984t/(km2·a),不及糜子和土豆参与轮作周期的1/2. 相似文献
16.
《Land Degradation u0026amp; Development》2017,28(4):1237-1252
A paired watershed approach was used to quantifying the effects of staggered contour trenching (SCT) densities on runoff and soil loss from a long‐term field experiment. Four adjacent physiographical similar ravine watersheds were selected. After 2‐year calibration period, three of the four watersheds were treated with different SCT densities and leaving one watershed as untreated control (WC). The SCT densities of 139, 278 and 417 trenches ha−1 were determined based on the targeted 25, 50 and 75% runoff trapping potential of the WT1, WT2 and WT3 treatment watersheds, respectively. Runoff and soil loss were recorded for a period of 11 years including 2 years of calibration period. The calibration and treatment prediction equations for the treatment watershed with respect to untreated control watershed were developed by the simple linear regression. F‐test and t‐test (p < 0·0001) suggested that calibration predictions were highly significant and treatment prediction equations differ significantly. Results showed mean runoff reductions of 86·1, 60·5 and 37·7% in the WT3, WT2 and WT1 treatment watershed over the control, respectively. Similar trends as the runoff were also recorded in soil loss reduction by 124·9, 77·1 and 40·0% for the WT3, WT2 and WT1 over Wc, respectively. Paired t‐test (p < 0·001) indicated that the means of the treatment effects on runoff and soil loss in treatment watersheds differ significantly with control watershed. It was concluded that 417 staggered contour trenches ha−1 is an optimum trenching density for supporting the horti‐pastoral land use system in ravine lands of India. Copyright © 201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7.
<正> 庄户沟小流域是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于1980年确定的综合治理试点,由海河水利委员会和北京市水利局主持,经过十年治理,于1990年10月通过了验收和技术鉴定。该流域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均达到和超过了部颁标准,合理地调整了土地利用结构,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摸索出一条改善生态条件促进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8.
川掌沟综合治理的经验与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0年的综合治理,川掌沟的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人均产粮500多kg,比治理前增加102%,人均收入由65j增加到1000元,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其突出的经验是:以开发促治理,把单纯的防护型治理转变为效益型开发性治理,以效益增强治理后劲。前5年采取自下而上的治理顺序,首先控制泥沙下泄,增加基本农田,使群众尽快受益。后5年自上而下地治理梁峁-坡-沟,大力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经果林,使群众从始到终年年受益,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治理积极性,从根本上控制了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19.
科学试验促进了五分地沟经济的发展张占全,刘雄(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水保试验站,017160)皇甫川流域是全国八片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之一,为解决流域治理所需的技术、经济和政策,内蒙古自治区科委、水利厅于1979年在准格尔旗海子塔乡建立五分地沟试验示范区... 相似文献